1、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让身边的幸福更给力、更持久,是省委、省政府的工作主线之一。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我省社会保障之网越织越密,触角延伸更广更深,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梦想,变成了幸福的现实。“咱农民历来是年轻时靠土地,老了靠儿女,如今也像城里人一样领上了养老金,不仅减轻了儿女的负担,还能经常给小孙孙买东西。 ”谈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清徐县陈家庄村杜青珍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盼了大半辈子,梦想终于变成现实。 ”大同市退休职工高继荣告别了蜗居,搬进了保障房住宅小区。刚住进新房时,全家人激动得彻夜未眠。在杜青珍、高继荣这样的普通人眼里,幸福来源于自己真真
2、切切的生活感受。骏伯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从事社保代理服务已经 10 年,为广大客户解决诸如社保挂靠,企业社保代理,集团公司驻各地社保缴纳,切实帮助企业合理运用我司强大的服务平台解决未在异地注册不能交社保的难题。骏伯人深信:只有客户的满意,才有骏伯的成功! 骏伯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联系人:倪凯电话:13585964157QQ:2360715283全面覆盖与快速增长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省最低工资年均增幅 10%“不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帮忙,像我这样没工作的人得了病,全家老小可能都没法儿活了。”说话者是长治居民王瑞奇。2010 年年底他查出严重肝病,先后住院 6 次,城镇居民医保如同他的“后
3、盾” ,共帮助解决各种费用 13.2 万元。王瑞奇所说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我国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之后,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它将城镇非从业居民,包括未成年人全部纳入了医保范围。2007 年年底,我省先于全国各地开展试点,截至 2011 年年底,我省城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 3190 万,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从城镇职工到农村居民,再到城镇非从业人员, “全民医保”的挺进路线延续到养老保险,政府正在把更多“蛋糕”切给民生。2011 年,我省开展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了 240万城镇无业居民,填补了养老保险领域最后一块制度空白。今年年初,省人社厅郑
4、重宣布,基本养老保险也将在年底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养老实现全覆盖的路线,描绘了我省社会保障工作的一个侧面。随着财政对民生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其他各项保障工作也在快速推进。在城市,一幢幢保障性住房拔地而起,2008 年-2011 年,全省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122.78 万套,竣工 103.43 万套,解决了 300 多万人的住房困难;在城市,自 2008 年以来有 20.8 万名就业困难人员,通过“一对一”援助、公益岗位托底安置等办法找到了工作岗位。在农村,先后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不仅使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更让广大农民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然而,全面
5、覆盖并不代表完成任务。 “广覆盖保基本” ,是我国推行社会保障的初级目标。在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面前,只能先尽最大可能为城乡全体居民提供保障服务,这符合保险学 “大数法则”的基本原理。随着财政实力的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必将从扩面转变为提质。在山西,近年来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也逐步进入快车道。以社会保险为例。截至 2011 年年底,我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 1676 元,平均每年增幅 12%。与 2008 年相比,城镇职工医保住院平均报销比例,由 65%提高到 83%以上,最高报销限额由全省平均 10万元提高到 23 万元以上。城镇居民医保住院平均报销比例,由 45%提高到
6、70%以上,最高报销限额由全省平均 3 万元提高到 10 万元以上。与此同时,最低工资标准也以年均 10%的比例上浮,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待遇以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也同步提高。数字连着百姓生活,透过数字看到,一个个民生工程织就了结实细致的保障网。这些不仅是社保体系建设的巨大成就,更是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基本保障与联动机制建立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爱心煤”温暖 680 余万低收入农户“蒜你狠” “豆你玩” “姜一军”相信很多人记得,2010 年物价攀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压力。很多人在问工资啥时能涨,工资涨幅能不能跑赢 CPI?物价
7、上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更牵动着省委、省政府的心。当年 11 月 24 日,省长王君主持召开省政府第 72 次常务会议,研究制定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 12 条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措施,并果断决定全省财政支出 5.13 亿元,分 5 个月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优抚对象以及大中专院校困难学生发放临时价格补贴。随后,各级各部门迅速落实。会议第二天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对全省 13.7 万优抚对象、91.2 万城镇低保对象、125 万农村低保对象、14.2 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临时价格补贴发放工作进行安排部署。11 月 30 日,当月的临时补贴全部发放。
8、物价上涨考验着社会保障的能力,更考验着省委、省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看似偶然的事件,却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保障水平不能仅仅建立相对固定的调整周期,更应该建立社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形成一种及时反应并调整的长效机制,在物价过快上涨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2011 年 8 月, 山西省关于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通知正式下发,我省成为全国较早建立联动机制的省份。按照要求,全省食品价格月同比涨幅超过 10%,或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月同比涨幅超过 5%,联动机制立即启动,并在 20 日之内将补贴发放到位。同样在 2011 年,全省
9、680 余万低收入农户享受到省委、省政府免费发放的 1 吨 “爱心煤” 。寒冬知冷暖,吨煤系民生。我省虽然是产煤大省,但长期以来,低收入农户冬季取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此,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连续 5 年为低收入农户免费供应 “爱心煤”的惠民之举。此举对于巩固和完善煤矿重组整合成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而深远。物价涨了,社会保障标准提升;煤价高了,免费发放 “爱心煤” 。一项项举措、一笔笔投入,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保障民生、执政为民的根本。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务,民生幸福是最大的政绩。 ”2011 年年末,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袁纯清铿锵
10、有力的话语让整个寒冬充满暖意。纵观这些民生保障工程,它们没有简单地停留在 “即时型”的救助上,而是着眼长远,力求覆盖更多人群。既要横到边,也要竖到底,全省上下齐心协力走出了一条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凝聚力量、保持稳定、促进和谐的快速发展之路。城乡统筹与促进公平太原市迈向城乡低保一体化城乡养老关系可以转换衔接回望过往,我们不难看到,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把项目、财力和精力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各级政府也毫不懈怠抓民生促和谐,进一步提升群众对转型跨越的向心力。2011 年 12 月 28 日,太原市迎泽区城乡低保一体化农村低保金发放仪式上,77 岁的董家庄村村民易秀英,与其他数百名农村低保户
11、一道,领取了提高标准后的低保金。这样,迎泽区农村低保标准由过去每人每月 240 元增加到 330 元,与城市低保标准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多年以来,人们似乎早已习惯,城与乡的区别,就意味着收入差距、待遇差别。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劳动力和居民在城乡之间流动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凸显出原来涉农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不足的矛盾。即使制度不断完善,很多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新农保”“新农合”带来的实惠,但在特定发展阶段,这些制度和政策大都只能是城乡分别设计和实施,统筹和融合度依旧相对较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事业的发展,这种城乡制度分设、管理分割、资源分散的格局弊端日益显露,
12、不但不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而且会对体现制度公平、促进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令人欣喜的是,我省各级各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制定出一系列统筹城乡、促进公平的新举措,很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他们眼睛向下、重心下沉、服务前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政策定在群众的需求上,把措施落在群众的满意上,把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比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社保“一卡通” ,所有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均持统一的社会保障卡。一张卡片的变化,整合了全省各地的信息资源,今后参保人员不仅可以实现在全省范围内异地就医、购药直接结算,而且还为进一步实现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奠定了基础。比如,2011 年年
13、底,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 关于山西省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换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打破养老保险的城乡壁垒,明确规定我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三种关系可以转换衔接。再比如,我省公布的一系列就业保障政策中,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也能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享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惠。社会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城乡统筹、实质公平的终极目标,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2011 年 7 月 28 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要重点破解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这番话,是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的殷殷挂念,是“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庄严承诺,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