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中介】是指连结在主客体之间,使实践活动得以运行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方法。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实质上是限定和超越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环节:实践目的的确立,实践手段的实施,实践结果的出现和检验。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单选、多选、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
2、认识在受实践决定的同时又有自身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认识对实践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突出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科学理论是正确实践的先导二、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单选、多选、分析)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和先验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哲学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先验论】先验论是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哲学立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客观唯心主义都主张先验论)
3、反映论和先验论对立的实质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与从思想到感觉和物的认识路线的对立。2.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能动的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个过程是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并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构性。
4、三、认识的过程(单选、多选、分析 )【认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辩证发展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2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直接性、具体性是其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间接性、抽象性是其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联系: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5、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因素、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因素)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经验主义(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教条主义(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飞跃的必要性:感性认识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即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个别片面的和外部联系,这与认识的任务所要求的把握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形成了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飞跃的条件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将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透过现象
6、揭示本质,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飞跃的必要性: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飞跃的条件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客观规律同主体需要相结合,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正确性与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形成科学的方法和路径。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其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一是指
7、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 ,二是指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动力、诱导、激发。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反复性: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3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无限性: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二者统一的具体性:主观、理论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二者统一的历史性是指,主观、理论要
8、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四、认识的目的真理和价值(单选、多选、分析)1.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其内容和标准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在特定范围内具有一元性。【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客观性) ;人类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可知性)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无限性) 。【相对真理】是对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广度上) ;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深度上) ;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
9、确认识,有待于发展(进程上)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真理是表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在一定范围和对象之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一定范围和对象之外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坚持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
10、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不确定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2.价值【价值】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的特性】客观性客体属性、主体性及主体需要。4【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对象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基础价值的客观性;标准价值的主体性。【价值评价标准】科学的价值评价标准是合理的主体需要;人民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价值评价功能】精神驱动力量;实践规范
11、因素;实践导向因素。【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现阶段要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主观认识符合客观现实),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客体属性满足主体目的)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五、认识与
12、实践的统一(单选、多选、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不符合实际的旧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
13、过程。要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不断打开理论创新的新视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二者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必然与自由】必然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规律。自由是指在必然性基础上人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活动,即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5【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必然王国是指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即人类的被动自发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即人类的能动自觉状态。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