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体系,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高考考点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5、综合探究:
2、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人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实践其实就是人们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的活动。,认识世界,认识世界,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思考: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
3、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判断)。,一、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注意: 实践三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主体是人,不同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 改造的是客观世界,必然会引起物体具体形态的改变。,2、基本形式(了解):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变革社会的实践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一、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蜜蜂酿蜜 社会主义
4、新农村建设 神七飞天鹦鹉学舌 物权法颁布实施教师教书修身养性. . . . ,B,(不定项)明代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是行(实践)。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B.王阳明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C.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D.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D,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社会实践=实践。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判断)。,3、实践的特
5、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一、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B.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思考:实践的客
6、观性和实践的能动性正确理解是: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 种不同性质的作用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主观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D,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3、实践的特征,(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
7、在的。(社会性)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一、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A,我国通过制定“十一五”规划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
8、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D,某地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培植高档鲜花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也号召农户培植高档鲜花,但是由于水土不宜和技术原因,致使农民损失惨重。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A,浙江东阳蔡卢村农妇卢法素因家中缺乏劳动力,将水稻种子直接撒播在农田里。没想到,这种插法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还使早稻大幅增产。党支部决定推广这一方法,可村民认
9、为这是“懒办法”,不足为效。党支部带领党员进行试验,结果平均亩产从300多千克增加到477千克。 “直播法”不令而行,全村粮食大幅度增产,种粮效益大幅度提高。但直播法也带来新问题,由于直播种子过于集中,使得手工收割非常困难。为此,蔡卢人继续改进他们的直播方法,用秧盘将秧苗一颗一颗分开,再将秧苗直播到田里,这样就解决了秧苗过于集中的弊端。蔡卢人还把这种方法进行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称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认识(了解):,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判断)。 2.层次: 感性认识:对事物
10、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意识): 从性质上看: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想意识); 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思想意识)。从程度上看: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从个人获得的途径上看: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 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判断)。 意识知、情、意,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2)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
11、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阅读P44)。,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判断);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判断)。,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途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获得认识的途径: 1、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2、学习书本知识获取间接经验。,为什么书本知识不是认识的源泉呢?,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的,认识的来源,唯一的,即实践,第一,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第二,间接经验是相对直接经验而言,最终来源于实践。,第三,从知识总体而言,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
12、的动力,(1)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上述事例说明什么?,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发
13、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主观认识无法判别本身正确与否; (2)客观事物不能自明其言; (3)人们通过实践所产生的结果与认识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提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注意认
14、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判断)。,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理论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但它对一个认识正确与否具有证明的作用,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们既不能把科学理论的作用夸大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也不能借口实践是检验标准而否认科学理论的作用。,如何理解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 (1)指导作用
15、: 预见未来事物发展的趋势。 提供科学的认识方法、提供正确的方案。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2)原因: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三、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了解),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阶段上看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内容上看它包括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和错误的理论,没有形成一定体系的认识就不是理论;科学的理论是正确的理论。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源于实践,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形式上来看都是主观的;从内容上来看,都是客观的
16、,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科学理论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关系,认识,真理,系统化、理论化,科学理论,理性认识,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系统化、理论化,理论,属于,三、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了解),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辩证法思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
17、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错误)。(颠倒因果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是认识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3、反对:割裂理论和实践辨证关系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种错误。,注意 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坚持了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坚持了辩证法思想。,易错易混知识点,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
18、又是一种主观活动,3.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4.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几个误区,误区一: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简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称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这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幼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某次,对人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活动,才是实践。,误区二:实践是我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19、,简析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而实践仅指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把改造世界等同于改造客观世界,扩大了实践概念的外延。因而,是不准确的。,误区五: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实践的主体,对象的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实践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我们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
20、开来。,误区六: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简析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活动的孤立性,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三、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误区(1)真理就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2)大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21、3)真理就是指意识。,第一,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真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原因,2、真理的客观性:,(从同一个角度看),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2)真理与谬误不能混淆,(3)真理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判断 “有用的就是真理”、“有权就有理”,3、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22、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方法论:, 要正确地对待错误。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要求我们要发展真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检验真理。,“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句话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C.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 D.否认了的主观能动性,B,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曾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
23、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真理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因为 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B.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C,五、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1)从认识的主体看:人受到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等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注意:认识的无限性,是就整个人类的认识
24、而言的;作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代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总是对整个世界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层次上的认识。,(1)认识的对象:无限变化的; (2)认识的主体:世代延续的; (3)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发展。,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的,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存在终极真理),(1)追求发展真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2)追求发展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不断反复、上升的过程。,(3)追求发展真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检
25、验发展真理。,1、常吉高速公路地处大湘西山区,穿山越水跨沟壑,隧道和桥梁数量与里程在湖南高速公路中位居第一,其中特大、大、中桥及分离式立交桥等各式桥梁169座,单幅长度共计28.211公里;隧道36座,单洞长度达41.734公里。它的开通说明: 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困难都可以战胜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为前提 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必须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A、 B、 C、 D 、,A,2、在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方面,专家呼吁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这一呼吁的哲学依
26、据是: A、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B、改造客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 C、要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A,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 B C D ,
27、D,18.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 B. C. D. ,D,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
28、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1)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高
29、度重视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下发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现了我国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材料一: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中央政府积极应对,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实现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的转变,中国宏观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的良好势头。 材料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纵观国内形势,我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
30、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回答问题: (1)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理。 (2)运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所发生的变化。,答案(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始终立足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变化而进行经济调整,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如实反映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我国根据实际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推动了经济发展。 (2) 规律具有客观性,这要
31、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要尊重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宏观调控政策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的转变充分体现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有能动作用,正确(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消极)的推动(阻碍)作用 (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总结】本单
32、元常用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正确(错误)认识对实践起积极(消极)的推动(阻碍)作用, (树立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追求和发展真理),【认识论部分主要原理】,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
33、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2.常用哲理(世界观+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要求我们树
34、立正确的认识(或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4)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1、党的思想路线 (1)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理论基础 (3)重要地位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35、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世界观依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的辨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
36、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3、求真务实(理解) (1)含义 “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力于揭示世界本质和规律。 “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地位: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思考:比较几组关系:,1、实践与物质 A.区别 :,从含义上看:实践:含义略。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人类活动;物质:含义略。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从特征上看:实践:客观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物质:客观实在
37、性、可知性。 从相对应的概念上看:实践:相对于“认识”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物质:相对于“意识”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物质概念是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B.联系 :马哲的物质观是其实践观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 “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a.“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 b.“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 c. 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3、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a.认识来源于实践;
38、 b.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 (两者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我为直接经验,在别人就是间接经验,因此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两者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要真正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本课小结 (二、二、二、三、四) 两个概念(实践、真理); 真理的两个特性(具体性、有条件性); 认识的两个特性(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的三个特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个),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住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
39、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关于维生素的问题的争论表明 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和不完善的 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 B. C. D.,解析:其中正确。主要错在仅在一定时期内,应为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正确,真理是相对的;较易判断是错误的。 所以答案选。,B,(2008全国卷38)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竞取得
40、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套主义的宝责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套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
41、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并于1994年和1998年分别发射了两颗探测器。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也在2003年9月27日顺利升空。2007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发射成功。各国之所以争先恐后探月,据专家分析,其一,为了抢占月球资源;其二,开展探月工程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实践的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体现在月球作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实在,探月所用的飞船和探测器等手段也都是物质的,人的智力也是在当前的客观条件下形成
42、的。(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各国纷纷探月都有其目的。在探月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性。(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各国的探月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各国在探月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由客观的历史条件决定的。,误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简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时,他就获得了真理,而且不容怀疑,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绝对的。但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如果超过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或者不顾条件的推移、历史条件
43、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而且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总之,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真理观上我们既要反对夸大绝对性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夸大相对性的相对主义。,误区: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简析】由于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但并不是说人们不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因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
44、的属性是客观性,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但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都有自己的条件和范围,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我们绝不能以真理的无限发展性来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两者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某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虚心求教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4万多字的乡村调查报告,其中反映的农村
45、真实情况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2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
46、了解掌握农村真实情况,坚持在实践中求真务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5、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从而突破了公有制只有国有、集体两种实现形式的传统观点。这表明( ) A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来源于人脑 D否定传统是事物发展必由之路,A,6.去年的印度洋海啸波及东南亚10多个国家,引发巨大灾难,但目前,人们还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是
47、有限的,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A,62006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目前已完成。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动下一轮基因组研究。这说明( ) A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B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始终制约人的认识能力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不懈的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目的,C,7 (不定项)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随后,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坚持“用发展的办法
48、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发展就没有出路,不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述材料说明( )A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周式的循环运动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的认识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AC,误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简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不同,每个人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因此,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和主体的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