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发展脉络复习简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春秋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反映黄河流域的社会面貌,开创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战国后期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产生了楚辞。使用楚方言,描绘楚国风貌习俗,有浪漫主义色彩,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成为中国两种文学创作路线的源头。汉代乐府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产生不少出色的叙事 诗。东汉文人模仿乐府民歌,创作了一批五言诗,后来统称为“古诗”。到魏晋时代,五言诗的发展日趋成熟,同时还产生七言诗体。魏晋南北朝陶渊明、谢灵运寄情于山水诗 酒,田园山水诗应运而生。以沈约为主的“永明体”作家强调诗歌声律,为唐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前国势强盛。诗歌充满积 极
2、进取精神,扫除前代浮靡习气。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描 绘壮阔苍茫的边塞风光;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田园诗人,描绘自然风光,体现诗人宁静的心境;李白诗歌豪放的个性,大胆的夸张手法,清新自然的语言,深深影响后世浪漫派诗人。“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浪漫主义热 情减退,代之而起的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杜甫的诗充满忧患意识,反映了时代的面貌。白居易以通俗浅显的文字揭露现实,批判时弊,继承现实主义的写作路线。韩愈、孟郊、贾岛在艺术上标新立异, 诗风奇特幽冷。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诗人,讲究诗歌的艺术技巧,但不少诗作因过于晦涩难懂,使诗歌无法引起平民百姓的共鸣。宋诗继承唐诗的传统,但
3、内容多议论说理,以致显得枯燥无味。词在唐代已于民间流传,晚唐五代,温庭筠、韦庄、李后主等名家辈出。北宋的晏殊、欧阳修的词的内容离不开男女恋情,风格流于浓艳华美;柳永、苏轼使词脱离了篇幅短小的小令,出现较长的慢词,容纳更丰富的内容,使词的发展得以成熟。南宋面对外族入侵,许多词人如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写出了激情澎湃的爱国词章。南宋后期时局较平稳,词回复到男女艳情的传统题材,以姜夔为代表的词人上承北宋周邦彦的词风,讲究章法、音律,文字精雕细琢,思想内容贫乏,使词体发展日渐衰微。元代 曲成为文学主流。曲的文字、结构、音律,都较诗词严格。特色是自然通俗,内容充满现实色彩与消极情绪,文字多俚词俗语。明、
4、清 诗 歌模仿唐诗 ,难有突破;词在清代虽有中兴,但无法超越宋词。清末为推行政治革新,掀起文学改革的浪潮,古典诗歌一变而为自由体的白话“新诗”。经胡适的尝试,徐志摩、闻一多等倡导新诗的格律,郭沫若、臧克家等的努力经营,新诗的发展终于向前跨了一大步。一、先秦诗经起源、内容、表现手法楚辞起源、内容、特色;屈原作品风格、地位影响;作品离骚。一、诗经的起源远古时代民间流传的歌谣分散各地,经采 诗官搜集整理,编成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产生于公元前十二世 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反映了这六百年间的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政治状况、男女关系、劳动情形。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民间歌谣。诗经在孔子时称
5、为诗。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凡经孔子整理过的书都叫“经”,所以出现了诗经的名称。二、诗经的内容据说诗经经孔子删定后,收录的作品共 305 篇。o 内容分三类:“风”是从十五个国度搜集起来的民间歌谣,所以又称为“十五国风”。其中除了“周南”与“召南”两“国”的歌谣是长江、汉水流域的产品之外,其余十三国风全是黄河流域的作品。“雅”是反映贵族生活的宴会乐章。分为“大雅”与“小雅”,“大雅”是朝廷或举行盛大宴会时演奏的乐章,“小雅”是普通宴会所奏的乐章。“颂”是敬天地、拜祖宗时的祭祀乐章,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o 内容与歌乐舞的关系:“颂”歌舞。更接近原始的文学形式,
6、是歌、乐、舞三位一体,既要用乐器,也要加上动作的歌舞。“雅”歌唱。与舞蹈分开,是一种用乐器拍和的歌唱。“风”清唱。脱离了音乐与舞蹈,是一种不必配音乐的清唱。三、诗经的写作特色o 三种写作手法:“赋”是直接的铺陈叙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比”是比喻,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地刻划出来。“兴”是起兴,先由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写的主要对象。如诗经的首篇 关雎就采用这种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以河中小岛雌雄和鸣的雎鸠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位采荇菜的美少女的思念。o 诗作内容:抒发个人的失意和忧伤;表现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男女恋情o 风格特点:节制婉转,委婉曲折。影响了中国诗歌以含蓄为美的
7、审美精神。o 体制:四言一句,看似呆板,但用双声如“参差”、叠韵如“窈窕”、象声词如“关关”、叠句如“窈窕淑女”一再出现,使整齐的句式具有变化;反复咏唱的手法,使诗人的情感发挥更透彻,加强了节奏感与感染力。四、楚辞的起源楚辞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地。汉朝刘向整理。把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宋玉以及汉朝贾谊、庄忌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因作者多是楚国人,定名为楚辞。五、楚辞内容与形式的特点诗经的作品,作者多是不知名的民间诗 人,但楚辞里的诗作,多是知名文人。写作时代是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之间,反映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的历史面貌。楚辞产自长江流域,内容具有强烈的文人 诗色彩,以抒发个人理想、想象力丰富为主要特
8、征;诗中加进了许多楚地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物习俗,带着浓烈的楚文化色彩以及楚国特有的浪漫悲壮的抒情风格,与诗经朴实简约的风格截然不同。形式上,楚辞受散文形式的影响,打破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五、六、七言为主要句式,句法灵活多 变,句中多用 语气词“兮”及楚地方言,对后世杂言诗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六、屈原生平与创作 战国时 楚国人,出身贵族,曾任楚怀王的左徒。内政上主张法治,任用贤人;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遭亲秦派反对。屈原的诗篇,主要有离骚、 九歌、 九章和天问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 373 句,共 2490 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前半部是诗人从自己的家庭世系、品格、修养和理
9、想写起,回想协助楚怀王进行政治改革的经过及被人诬陷的遭遇,表明自己在混浊的时代里也绝不同流合污的信念。后半部写的是自己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揭露并谴责楚国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混浊,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热爱国家、疾恶如仇、坚贞不屈的高尚人格。离骚植根现实,极富幻想。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传说,把历史、人间、天界、现实、幻想交织在一起,创造出奇特瑰丽的奇幻境界。整首诗气势宏伟,在抒情之中又有情节的发展。它词汇丰富,多用对偶句,在整齐的句式中有变化。影响 屈原开创了中国诗歌由诗经的写实到楚辞的浪漫传统。他用楚文化写成的“骚体诗”,完成了一次诗体的革新,为汉赋、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汉
10、代乐府诗内容、特色。一、乐府诗的内容汉武帝时委任音乐家李延年设立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整理各地民间音乐与歌词以便在朝廷宴会时呈献,这个机构称为“乐府”。乐府机关所采集谱曲的民歌,以及由官方聘用的文人所创作的歌诗,叫做乐府诗。汉代乐府民歌至今只留存四十多首。内容有:o 揭示战争的残酷,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o 描述婚姻与爱情,如孔雀东南飞、上邪。o 刻划社会上贫富悬殊、民间疾苦的现象,如孤儿行、鸡鸣、东门行。二、乐府诗的特色汉乐府民歌,叙事诗在诗坛占主要位置。体裁上 以五言为主,也有七言与杂言,形式自由,句式参差,篇幅 长短不一,有小诗如江南,也有长篇如孔雀东南飞。叙事手法上 剪裁方面,有
11、些选取一个场面,有些截取一个情节,有些甚至铺叙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以对话推展情节,表现主题,是普遍采用的手法,代表作陌上桑。铺叙 通过铺写她的衣服、饰物,以及身边的人见到她时的惊艳神态衬托采桑女秦罗敷的娇美。对话 通过对话表现太守的骄横无耻、罗敷的勇敢坚贞,以及太守下属来回奔跑的神态。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耀自己的丈夫官位高、才貌出众,让太守不敢对她存非分之想。从陌上桑来看,乐府诗具备剪裁适当、对话生动、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应用烘托手法、语言朴实的特点。乐府民歌的五言、七言(杂言)体,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诗歌里最重要的形式。三、唐代唐诗的发展概况与特色;代表诗人的诗风与作品。一、唐诗发展概况概况:唐朝
12、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歌数量多、质量高,后代难以超越。数量 立国不到 300 年,留传下来的诗歌接近 5 万首,诗人达 2200 多人。文体 南朝开始的新体诗,到唐代定型的律诗或绝句已渐完备;汉乐府已发展为新题乐府的叙事诗和长于抒情的七言歌行。内容 生活背景不同的诗人用生花妙笔反映社会的不同层面。有边塞景观、田园风光、奇异的幻境、残酷的 现实。艺术 诗人辈出,各具风格,创作手法多有创新。发达的原因:o 隋唐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唐朝前期的太平盛世为文学创作与鉴赏提供了物质条件。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频繁,使诗坛呈现多彩的风格与流派。o 诗歌体制有它的发展规律。四言诗起于周初,五言诗
13、起于汉代,七言诗与诗歌创作音律的理论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到了唐朝律诗、绝句正式登场。o 国家政策对诗歌的发展大有帮助。科举制度以诗赋为考试内容;唐朝历代君王本身也喜爱写诗,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提高了诗人的社会地位。体制特点:o 字数整齐划一:除杂言体外,五言、七言字数严格规定。o 句法限制不同:绝句四句、律诗八句。o 对偶要求明确:律诗、绝句两句为一联,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o 声律要求严格:押韵每联句尾押韵,须同押一韵,不可随意更换。平仄一句中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唐诗的分期明代诗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准备阶段o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 骆
14、宾王)以内容充 实、格调健康的作品改变文风,但未真正洗尽齐梁浮华委靡风气。o 陈子昂打着复古的旗号,要求文学作品具有鲜明饱满的感情和朴实有力的语言,在创作理论与实践上给唐诗开创了新风气。o 沈佺期与宋之问继承了永明体关于音韵声律的研究,使律诗定型,律、绝两种诗体在盛唐得以大放光芒。盛唐鼎盛时期o 初唐时确立的各种诗体,此时已完全成熟。o 出现两大流派:边塞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田园派王维、孟浩然。o 李白与杜甫:各种文体在他们手中都运用到出神入化,李白的七言歌行显现宏伟豪迈的气象,杜甫的乐府叙事诗呈现唐玄宗时代历史转折的真实面貌,把唐诗推向全面繁荣的高峰。中唐走向衰落o 沿袭前代诗风,缺乏新意
15、,呈现不景气。o 中唐后期 40 年间,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 贾岛诗风奇异险怪,独具一格;o 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语言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与韩、孟崇尚 险怪的作风 大不相同。晚唐日渐衰颓o 诗歌内涵由注重现实人生转向注重个人感受,有较浓厚的感伤气氛;o 表现手法上出现效仿齐梁时代讲究词句华丽的倾向。o 李商隐的七律充满朦胧的意象美;杜牧的七绝忧郁深沉,清新流丽。二、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风及作品王维字摩诘,出身官僚家庭,母亲长年吃斋念佛,对王维的思想影响很深,他的字就是取自维摩诘经。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律与绝句成就最大。诗分前后
16、两期:前期充满抱负与理想,关注时局发展,思想较积极,作品具有现实意义。写过不少边塞诗如陇西行、从军行、使至塞上等多慷慨激昂,抒发了边防将士保卫国家的英雄情怀。后期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如竹里馆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有浓郁的佛教禅味,后人称他为“诗佛”。在唐代诗人中,王维多才多艺,精通音乐、佛理,绘画,除了以禅理入 诗,他的诗描景状物精细传神,苏东坡赞誉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42 岁,唐玄宗下 诏李白入京,但只是要他为宫廷写作诗文,不让他过问朝廷政事。他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又因他本性刚直,得罪权贵,便上 书辞
17、官。安史之乱爆 发,他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朝廷指李璘谋反,李白受牵连流放,途中遇赦。从此过着困苦漂泊的生活,最后在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病逝。思想复杂,他既有儒家“兼善天下”的观念,希望建功立业;又有道家的主张,追求绝对自由;还受游侠思想的影响,乐于救危扶弱。内容丰富:有表现怀抱远大理想却怀才不遇的梁甫吟;有关心民间疾苦的丁都护歌;有强烈反对侵略战争的战城南;有赞颂祖国壮丽山河的蜀道难;有歌颂纯真友情的赠汪伦。不管是什么题材,李白的诗个性鲜明,有丰富的感染力。特色感情热烈奔放,个性鲜明突出。他放任不受拘束的个性使他容易与权贵发生冲突。将进酒最能代表他这种豪迈奔放的特色。想象奇特丰富,夸张大胆新颖
18、。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不论写景或抒情,李白都将现实变形夸张,手法大胆又新颖。语言自然流畅,质朴清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就像平常的日用语;又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擅长形式自由的乐府诗和短小精炼的七言绝句。不论是长篇还是短章,李白的诗都倾注了鲜明的个性,铸造出新奇的意象、新颖的语言、创新的技巧。不仅启发了同时代的诗人,也深深影响后世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诗人。杜甫字子美,出身官
19、宦家庭,祖父是唐初著名诗人杜审言。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一生抱着忠君爱国,为国效命的理念,时时刻刻都忧国忧民。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动乱年代,加上求取功名的道路坎坷不平,深深体会到民间的疾苦。他的诗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余,往往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他的诗作,就可以看到安史之乱前后的生活现状与历史面貌,所以后世称他为“诗史”。安史之乱前,他写的兵车行和丽人行已让人感受到政治的腐败和潜伏的危机;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三别、北征,体现战火四起,民生困苦的惨痛现实。晚年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除了呈现自己的贫苦生活外,也贯串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沉郁悲凉的风格。他以时事入诗,把个人的苦
20、难遭遇与国家的命运交融在一起。登高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便很传神地体现出深秋里潦倒一生的诗人所处的困境。讲究创新完美的语言。杜甫说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产生出人意料、妙不可言的效果。杜甫说自己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创作风格深沉忧郁,“顿挫”是指声调、词句的停顿转折。表现在作品里就是内容博大深厚,语言刚劲有力、音韵高低起伏、手法曲折多变。他精于各种诗体,无论乐府歌行、五古、七古,或是律诗、绝句,他都
21、能得心应手,尤其是律诗,既多又好。正因为他的诗博采各家各派的优点,是唐诗的集大成者,有“诗圣”的美誉,使他成为历代诗人学习的最高典范。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讽喻诗最有价值。白居易写作讽喻诗的目的是通过某些典型事件来揭露社会问题,使政府明白民间疾苦,从而改善社会弊端。如新丰折臂翁描写一个老人为了躲避兵役,在深夜“偷将大石捶折臂”的惨痛故事,反映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之深。这些作品主题明确,形象鲜明,含义深刻,都极符合诗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并起着“补察时政”的作用。感伤诗两首名作长恨歌与琵琶行。长恨歌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琵琶行把卖
22、艺歌女的不幸与诗人被贬后的遭遇连在一起,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怨心声。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诗中。他写诗不脱谏官本色,希望下情可以上达,具有明确政治功利的目的,所以在语言上采用朴实浅白的口语,让妇女小孩都看得懂。不过,个别篇章因为题材、主题的表现需要,也出现华丽的文字,像长恨歌里唐玄宗苦恋杨贵妃的叙述,琵琶行中用文字描绘琵琶乐声美妙的段落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白居易笔下,上自皇帝贵妃,下至小贩、老兵、歌女,每个人物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更 难得的是诗人把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人物事件的剪裁,体现诗人的褒贬爱憎,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四、宋代宋词的起源、发展与特色;五代词
23、人与北宋、南宋代表词人的词风及主要作品。一、词的起源词,产生于隋朝,流行于中唐,成熟于晚唐,到宋代发展至高峰。与“燕乐”(宴乐)有关。燕乐是一种俗乐,由外来音乐和汉族传统音乐融合而成。最早的词就是为配合这种新兴音乐而作的歌词,所以才有曲子词的名称。在唐代,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西域音乐大量传入内地,和内地民间歌曲结合,创制出很多动听的新乐曲,广泛流行于宫廷与民间。社会安定,城市日渐繁荣,歌楼酒馆、私家 饮 宴需要音乐助兴,靠演唱为生的歌伎乐工这类行业便产生了。他们为了使唱词能够配合这种新乐曲的节拍,便从事改编或创作一些句子长短不一的歌词。原来的五、七言诗因格律的限制,适应不了音律变化繁多的乐曲,词
24、这种新的文学形式便代之而起。词的兴起与唐代音乐的发达、城市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二、宋词的发展概况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是词。据全宋词的统计,宋词约有二万首,词人一千三百多家。北宋三个阶段。初期过渡。欧阳修、晏殊和晏几道父子的词受冯延巳影响,承袭了西蜀“花间派”的词风;柳永作品除了描写男女恋情外,还反映都市生活。大量采用民间曲调加以翻新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与题材。中期拓新。苏轼开拓新局面:、 题材范围扩 大了,把词从“艳科”中解放出来,提高了词的地位。如怀古、 记游、咏物。、创造了清新刚健的风格,形成豪迈奔放的词风,改变了晚唐五代到北宋初年婉约的风尚。后期成熟。周邦彦兼采各家的优点,多用唐人
25、诗句入诗。他精通音律,晚年曾在音乐机关“大晟府”任职,从事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工作,还创作了不少新调,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范。南宋 南渡作家李清照经历了社会变迁,词由明丽清新变为低沉忧伤。这时,慢词盛行,数量远远超过小令,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前期 豪放派词人如辛弃疾、陆游、陈亮等目睹民族灾难,感到国破家亡的沉痛,写出了激情澎湃的爱国篇章。后期 前期的慷慨悲歌的救国呼声渐趋微弱,以姜夔、吴文英、张炎为代表的词人上承周邦彦的词风,讲究章法、音律,追求含蓄完美,注重语言雕饰,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显得贫乏,使词体走入死胡同而日渐衰微。三、词的体制特点词,就是歌词,指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诗。又叫“曲子
26、词”、“乐府”、 “诗余”、“长短句”等叫法。词有许许多多的调子,叫做词牌,如菩萨蛮、满江红等。最初的词是先有词,再配上曲调,后来的人就依照已有的曲调来填词,逐渐形成了固定格式,句数、字数、用韵、平仄等都要遵照规定完成。为了反复吟唱的需要,有的词调分为上、下两段(称为“阕”或“片”),有的词调还多过两段。四、五代词人与南北宋代表词人的词风与作品李煜李煜,南唐中主李璟的儿子,是南唐最后一个君主,世称李后主。公元975 年,宋兵攻破金陵,李煜投降,随宋军北上汴京,从此过着囚徒的生涯。三年后他被赐服食毒药而死。李煜是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擅长书画、音乐、诗词、散文,但以 词的成就最大,有“词圣”的美誉
27、。他的词以亡国前后为分水岭,前期他过着苟且偷安、奢侈糜烂的日子,多写宫廷寻欢作乐的生活,风格绮丽柔婉;后期他过着“以泪洗面”的俘虏生活,多写亡国的哀痛与对过去帝王生活的留恋,风格沉郁悲凉。他的词最大的特点就是“真”,通过他的代表作虞美人,李煜唱出一首亡国之恨的悲歌。他的愁绪之重,只能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问句表现出来。他的词走出了花间派的影子,不再局限于男女酒席樽前的恋情,而是融入深沉的人生与世事的慨叹。经过他的开拓,词作为一种抒情诗体,境界更开阔,表 现 更多样化,使词在宋代文坛占了主导地位。柳永宋初文人多写小令,柳永是第一个创作慢词(长调)的词人,开创了写慢词的风气。他
28、扩大了词的题材,描绘都市风貌、歌妓生活和自己仕途失意。创作手法上,把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不避俚言俗语,以浅白的家常语入词。代表作雨霖铃,把词人官场失意,一生漂泊,借酒消愁,与好友依依惜别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略五、现代诗歌新诗的发展概况与特色。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对诗歌发展的影响1、新文学的抬头1917 年 1 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内容:A 打破文言文和旧形式的束缚,把 “白话文”提升到文学的“正宗”地位。B 提出“八不主义”: 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不用典; 不用套语滥调; 不重对偶; 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不摹仿古人; 不避俗语俗字191
29、7 年 2 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内容:提出三大主义: 推倒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写实 文学; 推倒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通俗的社会文学。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 年 4 月,“巴黎和会”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利,激起中国人民的义愤,五月四日,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示威运动。它是中国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分水岭。最初以语言改革为号召的新文学运动也跟随着这场政治运动提出拥护“民主”、“科学”的口号,反对旧伦理、旧文学,诗坛也出现新气象。二、新诗的发展概况清朝末年,西方文学涌入中国文坛,掀起文学改革的浪潮。古代 诗歌一变而为散体式的欧化新诗,即“白话
30、诗”。1918 年, 新青年发 表了胡适、沈尹默、刘半 农的九首新诗。此后新诗便日渐流行,新诗作家陆续涌现。1920 年,胡适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形式上采用白话体和自由体外,内容欠缺诗味。1921 年中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出版了诗月刊,这是第一份新诗刊物,新诗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推动力。 同年创造社在日本成立。影响力最大的是郭沫若。他的诗集女神在中国诗坛激起一股旋风。稍后“新月社”在北京成立。新月派的诗人 对新诗格律认真研究、实验。徐志摩致力于西方诗歌体制的引进和实验。但他只是专心写诗,没有想到要利用理论来带动诗坛创作格律诗。新月派诗人中影响最大的是闻一多,他认为诗歌要有
31、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的第二本诗集死水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李金发出版诗集微雨,标志着新诗中象征派的 诞生。现代派继承了象征派的诗学观念,又做了修正补充,代表诗人戴望舒放弃了象征派强调音乐性的诗学主张,重视以视觉意象的组接来含蓄地传达诗人纷繁复杂的内心感受,扩大诗的联想与思考空间。新诗汲取外国诗歌的营养,经历了不同诗派的试验,在创作内容与手法上终于日渐成熟。三、新诗的特色(白话诗、自由诗、 现代诗)四、新诗的代表诗人郭沫若 1921 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在日本成立“创造社”。 1921 年 8 月出版诗集女神,在中国诗坛掀起一股旋风。 文学成就:在新诗、 历史剧、散文、小说各方面都积极创作,
32、以新诗和历史剧成就最高。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思想内容新颖,形式上运用自由 诗体创作,走浪漫风格的路线,确立了他作为浪漫诗人的形象。女神整部诗集充满了对社会黑暗的痛恨,表达了 诗人挑战旧制度旧时代的气概。女神里的一首长诗凤凰涅磐中,从阿拉伯神 话传说取材:凤凰集香木自焚,从死灰中复活。凤凰再生的故事象征了中国和自我的再生。体现了弃旧图新的精神,歌颂了新生的中国。诗的节奏感强,感情有起有落,诗句回环反复,在整齐中有变化。 诗人以火山爆 发式的情感,唱出了具有反抗精神的时代强音。引人共鸣。女神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1、对 自我、个体解放和理想的强烈追求。诗人在抒发内心情感时,常以喷发式宣泄的表达
33、方式来直接倾诉,任由感情发泄,来撞击、感染 读者的心灵。 2、借用神 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中的形象寄托理想。这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都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他们所唱出的反抗之歌,都是诗人自己的心声。3、奇特的想像与夸张。如天狗吞月,这种极度的夸张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和对旧时代的反抗、叛逆精神。表现手法上,女神体现出诗人在诗歌形式上的大胆尝试。他创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以诗与散文、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的诗剧,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语言上,1、运用白话口语,采用古今中外的 语汇 ,状物写人, 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而诗的语言不仅异常丰富,而且形象生动,绚丽多彩。2、运用叠句、排比等句型,形成急促
34、的节奏,以表达奔放炽热的感情。总之,女神 的浪漫主 义精神,既受了西方积极浪漫主义和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的影响,又表现出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他把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浪漫主义激情,同奇特的想像、比喻、夸张等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雄奇豪放的艺术风格。女神的意义不只是内容具有反抗、进取的五四精神特征,而且是它在形式上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让人们对“白话是否可以入诗”的担心成为多余,使白话新诗真正取代了传统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如果说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开山之作,那么,郭沫若的女神就是现代第一部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新诗集,是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戴望舒 1929 年 4 月
35、,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誉。 在新诗发展历程中,戴望舒称得上是以很少的作品领导一个诗歌流派现代派的著名诗人。 文学成就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他早期的成名作雨巷便具有这个特征。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的氛围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状况。“雨巷”,狭窄寂寥、没有阳光、缺少生气,象征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我”在雨巷中踽踽独行,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
36、而难以实现的。艺术上,雨巷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反映,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戴望舒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转向积极明朗。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后期的杰作。在日军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中“广大的土地”跟诗人残损的手掌一样支离破碎,实际象征的是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写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
37、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希望。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限哀痛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 坚固、蓬勃、永恒等,表达了诗人坚信中国的抗日斗争必胜,抗日基地是民族复兴的所在。整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比、象征、比喻等多种手法,抒 发 自己深沉与浩瀚的感情。从雨巷可以看到戴望舒不但吸收了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中国古典诗词创造意象和意境的传统,为现代主义诗歌增添了浓郁的中国色彩。他认为“诗不能借重音
38、乐”,应该更重视“诗情”,他要探求一种更接近日常口语,能充分表达现代情绪的新的艺术形式。他后期的诗作,便摆脱了早期抒发个人忧郁情感的狭小天地、苍白无力的诗风,在内容上呈现饱满的爱国热情与现代情绪,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构思精巧,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比 喻新鲜,诗情浓郁的特点。 带领诗人走出新月派格律诗的圈子,让新诗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了。 中国古典诗词发展流变一、先秦诗歌1、诗经1)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 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 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 105 篇;颂分“周颂”、“鲁
39、颂”、“商颂”,有诗 40 篇。#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2)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a、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b、风雅精神即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c、比兴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d、抒情言志的抒情诗传统,抒情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e、诗歌艺术特色方面影响深广。四言诗歌、辞赋、骈文等。3)听诗经吟诵2、楚辞1)、含义: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其直接渊源于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南方祭歌
40、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和风格特征。我们现在讲的“楚辞”,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战国时代南方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二是指诗人屈原的创作和宋玉等人的拟作所集合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2)、来源:A、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沧浪歌楚人歌等、B、楚国民间巫歌、C、楚国地方音乐如阳春白雪涉江等、D、楚国方言如“羌”“婵娟”等。3)、楚辞的编纂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时期,是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西汉末年刘向整理古籍,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楚辞一书。4)、总结楚辞是楚地文化的结晶,也是楚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汇融的产物,是战国时代文化精神哺育及战国文学发展的结果。3、屈原生平
41、1)、简介:屈原(前 340?前 278?),战国后期楚国人。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楚武王儿子屈瑕的九世孙。屈原被谋杀,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2)、出生地:湖北秭归、湖南巴陵、四川夔州(奉节)3)、作者生平思想和创作研究(1)屈原有无其人(2)屈原的身世
42、生平,“朕皇考曰伯庸”(3)屈原的身份,文学弄臣、法家人物、巫官。(4)屈原的思想复杂,政治思想与爱国思想(5) 屈原作品的真伪,历来学者颇多议论。大招、远游、卜居、渔父最有争议,除此之外,屈原作品共计 23 篇。二、秦汉诗歌1、汉乐府民歌:汉代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长歌行强调了努力奋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kun)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文人诗:古诗十九首古詩十九首之十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漢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 清且淺,相去復几
43、許。盈盈一水 間,脉脉不得語。【注釋】迢迢牽牛星二句牽牛星,河鼓三星之一,在銀河南。民間通常呼為扁擔星,是天鷹座的主星。河漢,就是銀河。女,織女星的簡稱,天琴座的主星,在銀河北,和牽牛星相對。迢迢,遠也。皎皎,明也。擢舉也。札札弄機杼機,織機上轉軸的機件。杼織機上持緯線的機件。機杼為織機的總稱。札札,使用機杼時的響聲。終日不成章是說終天沒有織出成品。章,指成品上的經緯文理。不成章,因織女空有其名,走起來一直向西走,故不能一來一去,一往一復,而織不成章。這裡借以描寫織女的內心哀怨,與原義各別。泣涕零如雨零,落也。零如雨,形容涕淚縱橫的樣子。相去復幾許幾許猶言幾何,謂距離之近。盈盈一水間盈盈,水清
44、淺貌。水,指河漢。脈脈相視貌。脈亦可作眽,或覛,音義均同。作脈,係俗字。脈脈,一本作嗼嗼,一本作默默。說明:這首詩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天上的牛女雙星,寫人間別離之感,因為是思婦詞,所以從女方的哀怨著筆。三、魏晋南北朝诗歌1、三曹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赏析: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实在是庆幸极了,能用诗歌表达我的理想。这两句为合乐时所加,每章后面都有,与正文内容无关。寥寥数语,解开了自古以来盘据在人们心灵中的不死情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自己的生
45、存消亡过程,人,也难逃这一自然规律。既然生命如此脆弱而短暂,为何不去珍惜它的存在呢?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存机会,去做一些应当做且值得做的事,这才是对待生命生存的正确方式。永恒只有存在于不断的运动当中了。曹植七步诗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从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来看,其成就确在建安时期一般作家之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大家谢灵运曾这样评价说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
46、太高,辞太华。”可见曹植才华出众,智商高杰,禀赋异常。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则行以大法(处死),(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 lu 豉 chi 以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能见到的最古而完整的七言诗歌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赏析:秋风一日凉一日,闺中少妇的心比这秋夜还要冰凉。西窗的明月皎洁可人,可是她却辗转难眠,坐卧无定。无聊无奈之中,忽尔以手支颐,忽尔轻弹一支思念的曲子。都是那远方的征人惹得自己这般牵肠挂肚,可怜的人儿,你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