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北京的春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课时
2、:二课时辅助工具:课件前置作业:1 认读生字,词语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2,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3,阅读课文并填空时间 风俗习惯 体现的文化特征3,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孩子们准备过年的哪三件“大事” ?把这三件事称为“大事”,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问题二: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学过程:一、 快乐读书 精彩展示:背诵春日二、激趣导入 届时目标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
3、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2请 13 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
4、活动。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3除夕夜
5、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五、作业:抄写词语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教学反思:7,藏戏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 等词语和优美语句。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教学难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
6、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辅助工具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图片前置作业:前置性作业藏戏前置性作业,一、我读我乐1、默读 遍,我能运用 方法概括出主要内容: 2、我开口朗读了 遍(不少于两遍) 。评价: 同伴或家长签字: 二、词语(词组)积累(方法指南:用笔在书上划记+摘录,不太会认的可以注上拼音+理解意思,有困难的不妨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写下来)如:野马脱缰般的激流 咆哮的江水 吞噬 许下宏愿 一无所有 哄堂大笑 能歌善舞 行善积德 雄浑的歌声 旷野 布施 俊俏的容貌 婀娜的舞姿 优美清新的唱腔 赞叹不已 身无分文 开山鼻祖 巫女 两
7、面三刀 青面獠牙 恐怖 窟窿 朴实敦厚 别无所求 演绎 招徕观众 丰富多彩 不一而足 随心所欲 优哉游哉 师传身授 三、我读我思1、藏戏是怎么形成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借鉴文中的关键词)2、藏戏的特色是什么?(用概括的语言逐条列出来)3、摘录开头的三句话,思考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四、开放式阅读搜集包括藏戏在内的我国戏曲知识的资料。五、日积月累(方法指南:从知识集锦中自选内容摘录抄写+ 背诵+同伴签字评价)教学过程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一、 快乐读书 精彩展示 二、 激趣导入 揭示目标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 伴奏;复杂到每个
8、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2板书课题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三、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四: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
9、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1默读 8 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816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 816 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4自由读 17 和 18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 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5你
10、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 自然段。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 和 18 自然段。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 自然段。4师生合读:21 自然段。四、了解藏戏的形成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2交流、生发:(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
11、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 座铁索桥。通过 7 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 58 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 7 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五、总结,作业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
12、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藏戏 没有舞台 戴面具演出 三五天没结束 传奇来历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教学反思 8,独具特色的民居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 等词语。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前置作业: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小组交流
13、,共同完成表格填空内容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位 置作 用材 料结 构文化特征3、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1自由读 客家民居 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
14、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2出示词语认读: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三、了解民居特点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内容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15、位 置作 用材 料结 构文化特征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1自由读 客家民居 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 1 米、高 15 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五
16、、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3评议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 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
17、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 ,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 ,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 80 米,周长 250 米。外圈四层,房子 260 间;中圈二层,房子 60 间;里圈一层,房子 8 间。共有房子 328 间,里头住毒害 80 户 500 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永
18、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板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世界民居奇葩教学反思:9,和田的维吾尔,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读读记记“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等词语。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
19、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前置作业:1 认读词语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2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深邃 肃然起敬 形态各异 美不胜收 豁达3 思考并回答问题问题一: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问题二:读一读 2、3 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地息息相关?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问题三:读一读第 4 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4,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
20、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1、课件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师: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预设:新疆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想到了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人民,他们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2、师板书课题维吾尔族,补充和田,你想到了什么新疆南端,意思为“产玉的地方”。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是佛教中心,地势南高北低,南依昆仑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以产玉、丝绸、地毯名扬中外。3、其实,载歌载舞的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今天我们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
21、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2、出示词语认读理解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1、快速浏览,思考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找到相关句子。并且课同学交流一下。2、学生反馈,教师幻灯出示句子出示: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四、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学生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部分(1)学习第 1 自然段。A 学生轻声读。B、教师指导朗读
22、。分齐读、男女对比读,感受对比的写法。C、再次有感情朗读这一段。(2)学习 2、3 自然段读一读 2、3 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地息息相关?出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口品尝,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气四溢的烤肉是从土馕坑里烤制而成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一年四季的大众食品馕,无一不是从古堡似的土馕坑烧制而出的。”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齐读。师:“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A“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横七竖八的衣服像一张巨幅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B 师: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
23、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C 指导朗读。(3)学习第 4 自然段读一读第 4 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4)学习第 5、6 自然段出示:“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五、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24、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师:这节课我们体会到了和田的维吾尔是一个 豪气与乐观、酷爱土地的、爱美的、能歌善舞的、豁达乐观的民族。作者最后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请同学们读读,谈谈自己的体会。预设:(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因此,幸福,只是一种态度。)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
25、抄写下来。板书设计:9 和田的维吾尔豪气与乐观的 酷爱土地的 爱美的 能歌善舞的 豁达乐观的教学反思:口语交际习作二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
26、,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1小组内交流(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2各组推选代表,
27、准备参加全班交流。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 56 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 民风民俗”和“ 央视国际网
28、-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一、激发习作兴趣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一、评改作文1自读,认真修改。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二、全班评议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