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与法规一、识记与理解:教育制度、学制的含 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根本特征:规范性、系统性。还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教育性、历 史性。学制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教育的分段以及不同 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二、领会: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历程,了解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壬寅学制: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到 1904 年初,又 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 ,这
2、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其智识、练其艺能, 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癸卯学制:它以当时的日本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遗迹。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 总共 26 年。如果 6 岁人学,中学毕业为 20 岁,读完通儒院则是 32 岁。 张百熙主持:三段七级的主要内容?主系列外还有实科学校和师范学校。我国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壬戌学制: 1922 年,仿美国;又称“六三三”学制;“六三三”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
3、育的构成。三、理解: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 36、7 岁的幼儿。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 6、7 岁 儿童入学。学制 为 56 年。在成人教育方面,是成人初等业余教育。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全日制中学修业年限为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职业高中 23 年,中等专业学校 34 年,技工学校 23 年。属成人教育的各类业余中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 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高等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 专科学校修业为 23 年。大学和
4、专门学院为 45 年,毕业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 业余大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学完规定课程经考核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水平者,承认学历,享受同等待遇。条件较好的大学、专门学院和科学研究机关设立研究生教育机构。 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 23 年,招收获学士学位和同等学历者,完成学业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 3 年,招收 获硕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历者,完成学业授予博士学位。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完成学业者也可获相应学位。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课件:1.基本构成:形态构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阶段构成:学前、学龄、 继续教育。教育形式
5、构成:全日、半日、业余学校。教育方式构成:面授、函授、远距离。2.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构成基础教育体系、职教体系、高教体系、成教体系、教师教育体系、党政干部体系。四、识记与理解:教育法规、教育政策的含 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般行为规则。这种规则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的警察、 军队、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器作后盾的。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五、领会: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体系一、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立法的
6、发展状况回顾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法规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 5 个发展阶段:1949 1956 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奠基阶段;19571966 年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 规建设阶段;19661976 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遭到重大挫折阶段;1976 1992 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法规恢复和加强阶段;1992 年至今是建立和健全高等教育法 规体系,加快教育法制建设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法规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已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框架。从目前看,我国已颁布了
7、 7 部主要教育法律,10 多项教育行政法规,200 多项教育行政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依法治教的意识已在国人的思想观念中逐步形成。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制定颁布了一些条例和规定,对高等教育活动进行了规范,但在社会发展不断要求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和不断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立法工作显得比较滞后。从体系化的角度看,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仍处于不够完备、结构不健全状态。1995 年 3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国家基本法之一,但从立法要求和实际内容看,没有专门对高等教育所涉及的复杂关系和特殊问题进行专门规范。1
8、998 年 8 月 29 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完整的高等教育基本法,为我国建立系统的、完善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目前,还有一些法规尚在调研或起草之中。应该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建设已形成了基本的体系框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全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 二、建立我国高等教育法规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改革开放 20 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由于没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完备的法律制度和健全完善的法规体系做保障,高等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关系很难理顺,高等教育也很难从体制转轨向制度创新转变中获得健康发展。在我国
9、即将走入大众化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规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六、领会:我国现行的主要教育法规, 识记与理解核心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1)战略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 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 12.4 年提高到 13.5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
10、均受教育年限从 9.5 年提高到 11.2 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 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 2009 年翻一番。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11、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 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2)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
1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
13、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
14、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1)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
15、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 2020 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
16、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2)推进
1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努力缩
18、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3)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
19、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人才培养体制改革(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
20、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
21、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
22、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3)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