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下册语文围魏救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意思,感受关键成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3、通过学生复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通过老师的设疑和学生的相互讨论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5、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足智多谋的聪明才智。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遇事要沉着冷静,并要开动脑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故事内容,弄清文章线索。2、领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胜的原因。教法学法:导学互动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视频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自学导纲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
2、欢中国的历史故事吗?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穿越时光的隧道,飞回历史的天空。猜一猜,下面这几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谁?课件出示: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 颇)破釜沉舟(项 羽)毛遂自荐(毛 遂)纸上谈兵(赵 括)卧薪尝胆(勾 践)背水一战(韩 信)田忌赛马(孙 膑)师:在田忌赛马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孙膑的才能。今天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走进围魏救赵这篇课文,去进一步领略孙膑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板书课题)2、出示导纲,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阅读课文。3、生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师适时点拨引导。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3、不疑则不进”。在自学中你发现了哪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谁为什么围魏救赵?他们又是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阅读之旅。二、导学互动1、出示导纲探究性问题。2、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4、交流汇报,师相机引导、点拨。出示导纲探究(一):故事起因1、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怎样?2、魏国军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出示重点语句:这一年,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抓住“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严严实实”这几个词,
4、一方面说明魏国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另一方面说明面对强大的敌人,齐国救赵国是不容易的。)3、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齐、赵两国之间互相依靠,有着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过渡:在强大的魏国军队面前,齐国最终决定出兵,到底战斗结果怎样呢?让我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说一说。出示导纲探究(二):故事结果1、文中哪几个成语写出了魏军的失败,同时也反映了围魏救赵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出示重点句: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写出了魏军来不及应付的狼狈和大败时的惨状,反衬了围魏救
5、赵的成功。)2、对比阅读前后语段。过渡:起初魏军是多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可现在怎么就成了这样的状况呢?首先让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接下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出示导纲探究(三):分析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出示第 7 段: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这不正是个大好机会吗?我们现在去救邯郸,会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虚而入,直取大梁。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途做好准备,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分角色读田忌和孙膑的对话,想一想孙膑为什么要齐军不直奔邯郸而要直取大梁?1、分析直奔邯郸的劣势和直
6、取大梁的优势并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抓住“胸有成竹”、 “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并朗读出他的“胸有成竹”。)2、抓住“乘虚而入 ”理解魏国虚在哪?3、“魏国国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会回师自救”与哪些事实相符?孙膑采取了哪些行动逼迫庞涓回师自救?(佯攻襄陵、直奔大梁)(孙膑为什么要派兵佯攻襄陵?)(佯攻襄陵的最终目的是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庞回师,逼庞回师不但能救赵国,而且能以逸待劳,在桂陵设伏,打败魏军。)4、齐军“以逸待劳 ”又体现在哪?5、孙膑为何要在桂陵布下天罗地网?(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6、总结出示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战术上: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知己知彼行动上:佯攻襄陵、直奔大梁、桂陵设伏7、你理解“围魏救赵 ”这个成语的引申义吗?三、导学归纳1、孙膑,我_您!您真是一位_的军事家!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四、反馈训练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孙膑的计谋所折服,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