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鉴赏复习一典例分析登 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 ) ,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
2、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江水 )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 , “高”对“急” ;下句“沙”对“渚” , “白”对“清” ,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 “尽谢斧凿” ,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 “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 (唐诗别
3、裁 )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 “不尽” ,使“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 、 “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是有道理的。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 ,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 ,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4、。 “百年” ,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 “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 “不尽” ,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
5、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 ,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诗薮 )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 、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6、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 ,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 ,而且“用句用字” , “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 )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专题精讲 考点分析:一、吃透考纲是前提,掌握考点能给力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有五点明确的具体要求:一是理解古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二是概括古代诗歌的中心主旨,三是分析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四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等)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7、、行文结构等) ,五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这五点要求其实就只有两大方面:鉴赏与评价。吃透了考纲,就能提挈精要,直奔主题,搞好备考。二、摸清考情明方向,揣摩设题有裨益考生应摸清近年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考情,这里可从两个层次加以把握。 (一)从具体考点的角度看:其一,形象鉴赏主要涉及典型意象、客观事物和人物形象这三个层面,前者多为写景咏物,后者多为作品人物与抒情主人公;其二,语言鉴赏常考关键字词理解、炼字炼句妙处,有时考语言风格鉴赏,其中关键字词鉴赏主要是以揣摩诗眼的考题形式出现,炼字炼句鉴赏是好词妙语的选用与品味,语言风格鉴赏则多为作家作品语言特色的整体感知;其三,表达技巧鉴赏
8、涉及广泛,包括虚实、动静、衬托等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等抒情方式,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过渡、呼应等行文结构,诗眼等炼字炼句;其四,评价类试题有对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已有定论的诗作内容的再探究。以上所述四个方面,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大方向,考生应了然于胸。(二)从选材、体式等角度看:其一,从诗歌体裁上看,诗以绝句、律诗为主,其中七绝、五律居多,词以小令为主,曲也时有入题;其二,从表达方式看,写景抒情诗依然备受青睐,或景中寓情或情中绘景;咏物言志抒情诗也受到关注,多以蜂、蝶、花、树、云、泉等入题;其三,从时间跨度看,唐诗宋词仍唱主角,偶选明清诗曲作品;其四,从冷热程度看,
9、高考古代诗歌作家作品的选择基本上呈现出既不避“热”也不避“冷” 、 “冷”中有“热”之态。所谓“热”是指选考生所熟知的诗人或作品,所谓“冷”是指选考生不太熟悉的历代诗歌王国里的一时诗星。三、精心备考定策略,针对演练成赢家考生要在高考场上稳操胜券,必须在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中落实三大任务:掌握鉴赏重点,突破鉴赏难点,对应有效训练。依据考纲规定的基本要求,这些任务传达到试题考查中,具体表现为:(一)形象类鉴赏的重难点突破。古代诗歌中的形象鉴赏,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指写景诗中所描绘的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景或物。高考鉴赏古诗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诗形象特征,品味古诗深刻
10、内涵,进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考生对古诗形象鉴赏的复习,应重点抓好意象分析、人物分析、景象图画分析三大方面;而“咏物诗”中的事物形象,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往往具有象征特性,考生应将其作为鉴赏复习的难点来有效突破。 (二)语言类鉴赏的重难点突破。鉴赏古诗的语言,就是品赏古诗的语言意蕴,体味其语言风格、语言魅力。该类题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言风格、语体色彩等,包括三个方面:鉴赏古诗中的“诗眼”或炼字艺术;结合关键字词对诗中名句含意、色彩、情味、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品赏;对该诗语言风格特色作概括评析。考生应将此三点作为语言鉴赏复习的重点难点,提高得分率。 (三)表达技巧类鉴赏的重难点
11、突破。考生应从大处、小处两方面掌握古诗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与难点突破方法。从大处说,一要懂得技巧鉴赏考查中的几个问题联结点,比如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手法名称) ,它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语句寓意) ,起到了什么作用(主观意图) ,收到了什么效果(客观效果)等;二要掌握技巧鉴赏操作的基本思路,如先要在整体阅读、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前提下,着意赏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技巧类型及其对描绘意境、塑造形象、传达情意、凸显主旨等所起的立体作用,其次要准确对应其具体的技巧名称,然后针对提问,以先总(名称要点)后分(简要例析)的思路,分点解答,获得满意分值。从细处讲,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还须掌握以下两点:熟记“表
12、达技巧”关涉的若干具体术语的内涵及其作用。比如“典故” ,应知其有明用和化用之分,也应知道其目的是明志或表现作者的思想品质。多角度地揣摩表达技巧的答题思路,准确解答,规范解答。如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诗,可从创作思维角度入手;使用了抑扬手法的诗,可从褒贬倾向入手;运用了典故、虚实结合的诗,可从题材来源入手。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重难点突破。一是能准确概括全诗的中心主旨,即概括古诗所体现的诗人的某种感情,包括某种生活哲理、某种历史经验的总结。二是能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意义,主要指评价古诗内容的积极意义与思想局限两方面。三是能深入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它或是在诗中用某一句诗来表达,或是用
13、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或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考生对古诗的评价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客观评价随意拔高,二是客观评价言不及义,三是客观评价忽略形式凭借。考生掌握了古诗鉴赏的复习重点,又在实践中不断突破鉴赏的难点,就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2012 浙江省模拟】钱塘江观潮【清】施闰章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注释鸱夷有遗恨:伍子胥死有遗恨,发起了这钱塘大潮。鸱夷:皮口袋,这里指伍子胥。据说伍子胥自杀之后,吴王把他的尸首放在皮制的口袋(鸱夷)里,投入钱塘江。后人把钱塘江潮叫做伍子胥潮,好像潮水是伍子胥因有遗恨而发起的。本
14、诗前两联从哪几个角度描写钱塘江潮的磅礴气势?请简要概括。 【难度系数:】【答案】本诗前两联从多个角度描写钱塘江潮的磅礴气势:潮水呈现出一幅大海的景色,是写其浩瀚广阔;波涛飞溅到观潮台上,是写其波高浪险;涛声如千万骑兵奔驰,是写其迅疾猛烈;气势如同卷裹着万山,是写其雄伟壮阔。【解析】关于景物描写角度的分析,一般可从景物自身特点的角度与景物描写的笔法角度(正侧、虚实、空间位置等)来考量,本诗写钱塘江潮之恢弘气势,主要是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的手法,其中前两联是正面描写,是从江潮的色、形、态、声等方面来描摹的,应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概括。简析颈联两句的表达效果,并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难度系
15、数:】【答案】颈联两句从侧面表现钱塘江潮的气势。那坚固、高耸的江边绝壁也恐怕被潮水冲倒,由此可见潮水的巨大威力;弄潮儿故意在汹涌澎湃的江面上逆流而上,更增加了一种惊险而富有传奇性的色彩。尾联使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人把钱塘江潮说成是伍子胥因遗恨而发,并对伍子胥之死表示哀悼。使作品带上了一种浪漫情调,并表现了作者对正直之士的同情。【解析】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应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分析,指明所用手法名称,并结合具体诗句说明该手法的表现及其作用尾联使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人把钱塘江潮说成是伍子胥因遗恨而发,并对伍子胥之死表示哀悼。使作品带上了一种浪漫情调,并表现了作者对正直之士的同情。【2011 湖南省
16、高考】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问题: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难度系数:】【解析】秦诗, “三月晦日” ,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 “节物相催” ,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
17、,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元好问的点绛唇词则表现浓浓的惜春恋春之情。首句说“醉里春归”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 ,连绿窗也留春,何况我呢?“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留不住春,不知春归何春,竟无来由地责问落花和黄莺;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答案】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 “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
18、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 “花落” “莺无语” “烟中树” “暮” “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 “问春” “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晓入郡城【清】朱彝尊轻舟乘间入,系缆坏篱根。古道横边马,孤城闭水门。星含兵气动,月傍晓烟昏。辛苦乡关路,重来断客魂。注:本诗作于顺治三年丙戌(1646) 。顺治二年乙酉(1645 年) ,南明弘光小朝廷覆灭,南京失守,清兵直下江南,烽火遍地。朱彝尊时方新婚,被迫离开家乡秀水(今浙江嘉兴) ,外出避兵。本诗是其避兵归来之后,拂晓入嘉兴府城所作。简要分析本诗的思路脉络。 【难度系数:】【答案】通观全诗,首联写诗人入
19、城,中间两联写入城之所见,具体又由远及近,自地上而天上,最后结之以深沉的慨叹;从而由叙事,到写景,到抒情,将诗人的家国破亡之痛一路迤俪写来,次序井然而寓意深刻。【解析】分析诗的思路脉络,应从梳理各联诗句内容要点入手,看清其层次与表达方式的衔接转换。联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 【难度系数:】【答案】尾联两句是说诗人避兵归来,身受目睹这故乡路途上的种种艰辛苦难,不禁肠断魂消,伤心不已。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家国破亡之痛楚。【解析】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应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并结合全诗内容来解说。从该句中的“辛苦” “断客魂” ,可推知诗人内心的伤痛、悲愁。专题过关【2012 湖南
20、省高考模拟】虞美人【宋】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可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诗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难度系数:】【答案】本诗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作者通过描绘碧桃的形象和神韵,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惜春伤春的情怀。【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应把握住诗中的关键句,从本词中的“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等句可看出词人的失遇与惜春之感。诗是怎样刻画碧桃形象的?请结合全诗赏析其表现手法。 【难度系数:】【答案】本诗刻画碧桃形象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上阕首句“碧桃天
21、上栽和露” ,是直接写碧桃,“和露”二字写出了碧桃的勃勃生机和光艳的色泽;“一枝如画”状写碧桃的鲜妍可爱的风姿。同时诗人又用从旁衬托的笔法写碧桃,如“乱山深处水萦回” ,点出碧桃的生长环境荒僻的乱山,表明其无人欣赏的落寞。下阕首句又以“轻寒细雨”作为碧桃的背景衬托,写其即将凋落的命运,流露出惜花伤春之情。【解析】本诗刻画碧桃形象,其表现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应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分析,指明这样写突出了物象的哪些特点,并说明它所传达的情感内涵。【2012 江苏省高考模拟】咏老马【南北朝】沈炯昔日从戎阵,流汗几东西。一日驰千里,三丈拔深泥。渡水频伤骨,翻霜屡损蹄。勿言年齿暮,寻途尚不迷。尾两
22、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解释。 【难度系数:】【答案】末尾两句运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这两句的含义是:不要认为这日行千里的良马岁数很大,已到晚年,但它的识别能力还很强,不致迷失道路。表达了诗人呼吁统治者应像伯乐那样善待良马的愿望。【解析】古诗典故浩如烟海,高考所考查的典故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能否快速准确辨明诗歌中的典故,主要取决于平时阅读积累的丰瘠。从尾联的“年齿暮” “寻途”及标题中的“老马”一词,都不难推知它用的是“老马识途”的典故。至于解释该典故在语境中的含义,则应该联系具体的上下文和诗歌的主旨来分析。从全篇来看,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
23、简要分析。 【难度系数:】【答案】从全篇看,本诗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久经沙场厮杀或饱受生活风霜的老人的尊重和推崇;同时也表达诗人了对当时腐化愚昧的最高统治者不知体恤贤能的尖锐讽刺与鞭挞的抑郁不平之情。【解析】题干中有“从全篇来看”的提示,因此分析时不可偏执于某一局部。就本诗全篇看,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言的是何志,应从全篇内容来逐联分析,提取要点,加以整合。学法再提炼古诗鉴赏分析答题模式一、 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
24、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模式: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
25、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三、分析句意型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4、答题模式: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分析诗句在写景
26、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果。四、分析语言特色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4、答题模式: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27、;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分析主旨型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时代背景、社会现实。4、答题模式: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六、分析技巧型题1、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
28、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4、答题模式: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 )型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29、。4、答题模式:概述诗句的内容。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专题知识拓展/应用蝶恋花【元】赵孟頫侬是江南游冶子,乌帽青鞋,行乐东风里。落尽杨花春满地,萋萋芳草愁千里。扶上兰舟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万顷湖光歌扇底,一声催下相思泪。注:赵孟頫,宋宗室。宋亡家居,自力于学。后仕元朝。因其以承平王孙,中经世变,故其诗词中时见黍离之悲。“落尽杨花春满地,萋萋芳草愁千里”这两句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答案】这两句运用比喻、用典的修辞手法,描写暮春冶游所见之景,以哀景衬哀情。杨花落尽,枝头上一点春意也没有;只有落地的杨花,还留着春天的记忆;明明春事已了,诗人却偏说“春
30、满地” ,表达了诗人惜春的痴情。“萋萋芳草”语出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诗人将“千里”愁思比作“萋萋芳草” ,足见其内心的凄凉哀怨。【解析】分析写景抒情的特点,应该从其所用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两方面切入,对原诗句句意应予以扼要描述。清人陈廷焯评本词曰“凄凉哀怨,情不能已” ,请结合全诗简要解说本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比喻。把岛上大片盛开的花比作“红云” ,这是远望之景,突出了花岛鲜花盛开的缤纷夺目的绚丽。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花岛美景的热爱之情。【解析】分析某一句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既要细读本句内容,又要兼顾上下句意的关联, “红云”在该语境中显然是喻指岛上盛开的繁花
31、,突出其色彩之绚丽。【2012 年江苏省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柳絮【宋】刘筠半减依依学转蓬,斑骓无奈恣西东。平沙千里经春雪,广陌三千尽日风。北斗城高连蠛蠓,甘泉树密蔽青葱。汉家旧苑眠应足,岂觉黄金万缕空。注:汉家旧苑:三辅故事记:“汉苑中柳,状如人形,曰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本诗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传达的情意。【答案】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转蓬”喻柳絮,那春天里蒙蒙飞絮恰如秋日离根飘荡的转蓬,只能平添东南西北的离人马上折枝为赠时的无可奈何的惆怅,暗寓美人迟暮之感慨。【解析】从首句描摹的物象特征看,显而易见,诗人是将“柳絮”比作“转蓬” ,这是比喻手法;而分析其内含的情感
32、,则应联系全诗语境来阐释。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尾联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闭锁于高城禁苑的宫柳,睡足醒来, “柳色黄金嫩”的韶光已经过去,它已是一片青绿,步入了中年。尽管已万缕空空,而自己未必有丝毫的察觉。表达了诗人虚度韶华的自伤自警之情。【解析】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先从解释诗句的表层意思入手,然后指明其所蕴涵的感情。从“岂觉”两字可见出诗人的自伤韶华已逝,青春难再的无奈。二、能力点评 课后作业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
33、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 分)【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解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 。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
34、,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机女叹(宋)叶茵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月夜闻纺织声(清)陈文述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并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答案】 (1)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 ;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 。“织” (或劳作情景)和“售” ;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辛苦,才织得沙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2)对比。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 (以不眠与酣眠对比) ,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