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跃升期国家科学技术部 原部长、中国科学院 院士 徐冠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步伐日益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2006 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现有的科技基础和能力,充分利用难得的历史机遇,增强信心,鼓足干劲,推动科技事业大发展。一、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十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处于重
2、要的跃升期,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1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1)基础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2005 年我国国内科技论文总数已达 35.51 万篇,比 2004 年增长了 14.6%,论文总量是 1996 年的 3 倍。 “十五”期间国内科技论文年增长率在 15%左右,特别是 20022005 年间的论文数量年均增量超过 3 万篇。2005 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总数达到 15 万篇,占世界总数的比重接近 7%。论文被引用次数也有大幅度增加。从 20002005 年,我国国际科学论文数从世界第 8 位提升到第 4 位,被引用次数从第 19 位上升到第
3、 13 位。在最活跃的生物、纳米等前沿学科领域,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其中 2005 年纳米领域是世界第 2 位,生物领域是世界第 6 位。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受世界同行关注的基础研究成果正在快速增长。(2)发明专利数量明显提升2005 年我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出现迅猛增长,三类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05 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达 47.6 万件,较 2004 年增长 34.6%,两年内增长 16 万余件。其中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3 种专利申请在连续 5 年平均年增长 20%以上的基础上继续高速增长,同比增长达到 18 年来最高水平。从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过
4、去十年的变化看, “十五”期间的申请总量为 128.5 万件,比“九五”期间高出 147.6%;“十五”期间的授权总量为 68.4 万件,比“九五”期间高出一倍。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原创性的技术突破迅速增加。(3)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形成大批科技人才迅速成长,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 “十五”期间,45 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近80%。在 863 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 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达到 55%以上。在2005 年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中,45 岁以下的中青年科学家占到 60%。一批高质量的海外专家为国服务,仅 2002 年
5、和 2004 年,863 计划就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分别为 1126 人和 3155 人,聘用国外专家分别为 114 人和 476 人。同期,科技攻关计划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分别为 1049 人和 1823 人,聘用国外专家分别为 88人和 212 人。2科技投入规模不断扩大(1)我国科技经费持续增长“十五”期间,我国的研究与发展(R&D)总经费年均增长速度高达 18.6 %,5 年累计 R&D 总经费是“九五”期间的 2.5 倍。2005 年 R&D 总经费首次突破2000 亿元,达到 2450.0 亿元。R&D 经费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使得我国 R&D 活动的国际地位逐年提高,科技投入总量与美国、日
6、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由 2000 年的世界第九位升至 2004 年的世界第六位。R&D 总经费占世界主要国家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1.7%提高到 2004 年的 2.7%。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全党全社会认真贯彻大会精神,形成倡导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全国科技投入有了进一步提高。2006 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2943 亿元,比2005 年增长 20.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41%。中央财政 2006 年安排科技投入716 亿元,比 2005 年增加 19.2%;2007 年安排科学技术支出 881.21 亿元,比2006 年增长 20.1%。(2)科技人力资源
7、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拥有一支世界规模最大的科技人力资源队伍。2005 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3500 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位;全时 R&D 人员 136.5 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二位。 “十五”期间我国 R&D 人员总量增加了 44.3 万人年,年均增长 8.2%,约为“九五”期间年均增长率的二倍;R&D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年均增长 9.98%,高于 R&D 人员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我国R&D 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2005 年达到 82.0 %,R&D 科学家工程师人数达到 111.9 万人年。3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1)一批关
8、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被攻克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超级计算机、移动通信系统、核心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大型燃气轮机等领域相继取得重大突破。以信息领域为例,4项高端技术的突破为彻底改变信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曙光4000A 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在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 10 万亿次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国内首款 64 位高性能 CPU 通用芯片龙芯 2 号研制成功,在此基础上开发的低成本计算机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实现了典型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全部功能,具有高安全性、高可用性和强实时性
9、,是我国目前通过认证的安全等级最高的操作系统,也标志着我国操作系统研发水平迈上新的台阶;0.1 微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和大倾角离子注入机成功研制并进入市场,光刻机也将在近期完成,使我国在集成电路重大设备制造技术领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在生物技术领域,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先后育成超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 221 个; “十五 ”期间,863 计划共有 15 个品种获得一类新药证书,109 个新药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重组人 p53 腺病毒注射液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上市的基因类药物;II 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太罗改变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糖尿病药物的历史;我国自主研制成功世界领先的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
10、,疗效明显优于国际上最新抗艾滋病药恩夫韦肽(T20),是我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专利许可的生物技术类药物。(2)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从 1991 年以来,53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05 年,这些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 9%。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20%以上的有 31 个,其中达到 30%以上的有 18 个,达到 40%以上的有 7 个。区内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额达到 80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 2.79%,远高于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 0.7
11、6%的水平。在区内企业 4 万多种产品中,企业自有技术的产品已超过 70%。这些数据表明,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3)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经过多年来的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得到体现。2000 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 537 亿元,2005 年增长到 1673.8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42%。2000 年国内企业获得职务发明专利授权仅占国内职务发明授权总数的 28%,2005 年已提高到52%,远远超过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发明专利授权。转制为企业的开发类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5
12、年中央级 240 家转制院所申报专利 2348 项,授权专利 1351 项,是 2001 年的两倍多。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跃升期和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我国科技迎头赶上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矛盾,充分利用已经积累的科技基础和能力,有效把握全球新科技革命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大好机遇,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二、科技工作成效显著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科技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1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部署,团结科技界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国科技工作成绩十分显著。1组织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 规划纲要编制及配套政策制定工作2003 年,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国务院启动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这次规划工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次规划,在国务院领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全国 2000 多名专家学者,开展了近两年的战略研究。作为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14、的挂靠单位,科技部不仅承担了极其繁重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而且从各个司局和事业单位抽调大量人员,全身心地参与战略研究的所有专题研究工作,抽调人员数量占科技部全体工作人员的 50%以上。这次战略研究是中长期规划工作的一个亮点,摸清了我国科技的家底,形成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004 年,在国务院领导下正式成立了规划纲要起草组,科技部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到规划纲要的前期准备、框架设计、任务凝炼与政策梳理、草案形成和征求意见、结构和内容的调整和修改等各项工作之中。在此过程中,科技部很好地发挥了组织和参谋作用,准备了大量素材和参阅材料,科技部领导亲自带领起草组连续工作近一年
15、时间,数易其稿,圆满完成了规划纲要起草任务。 规划纲要已经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 2005 年,中央要求科技部等部门开始研究制定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在研究阶段,由规划办组织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分别牵头,成立了 12 个专题工作小组,共有 23 个部门的 200 多位管理人员和专家参与工作。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了配套政策草案,报国务院审议后正式发布。配套政策颁布后,为更好地发挥其效果,国务院要求科技部等部门牵头,制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在细则制定过程中,科技部积极会同各有关部门,就政策落实有关情况和问题沟通协商;与地方联动,充分听取地方意见,了解和掌握地方需求,并使地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国家有关政策
16、精神。2实施三大战略和 12 个重大科技专项“十五”初期,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严峻形势,科技部制定了“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组织实施了 12 个重大科技专项,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在人才战略方面科技部把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发现、培养和稳定青年人才作为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费用的比例,探索在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期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通过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术带头人、建立开放竞争的人才流动机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提高人才薪酬等措施,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人才战略实施
17、 5 年的时间里,承担 973、863 计划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归国人员均提高到半数以上,归国留学人员以年均 13%速度持续增长,企业研发人员占全国研发人员总数的比例已超过 60%,一支以中青年科学家为中坚力量、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人才格局基本形成。(2)在专利战略方面科技部建立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前都要进行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分析,获得知识产权成为应用开发类科研项目的基本目标;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密切合作,加快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创造发明的专利审批速度。当前,我国专利申请量以年均 18%的速度增长,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自 20
18、05 年来开始超过国外申请数量,我国专利数量在世界的排名快速提升。(3)在标准战略方面针对一些发达国家以标准强化技术垄断地位、阻碍我国产品贸易出口的趋势,科技部制定了技术标准战略,填补了我国在标准战略与政策方面的空白。“十五”期间,围绕技术标准战略,科技部积极推进建立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能保护本国利益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重点支持信息、生物、电动汽车等战略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研究,完成近 100 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研制工作,有效保护了自主知识产权,初步形成了各部门、各地方联合推动技术标准工作的格局。科技部还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果断决策,集中各项科技
19、计划的资源,组织实施了 12 个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专项探索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科技问题的道路。重大科技专项汇集了全国 2 万名科技人员,3000 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参与其中,中央财政投入 80 亿元,地方、部门配套投入 40 多亿元,企业投入超过 100 亿元。目前 12 个重大科技专项在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汽车、食品安全、水污染治理、功能基因和生物芯片、新药创制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申请国内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 2000 项,开发新产品、新材料 1200 多项,形成技术标准 700 多项,形成一批有自主
20、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今后几年将逐步显现。3组织实施规划纲要确定的 16 个重大专项实施重大专项是规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科技部作为国家主管科技的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做好重大专项实施中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评估验收和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等工作。在总结“十五”期间科技部实施的 12 个重大专项管理运行经验以及对国外科技专项计划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广泛分析的基础上,科技部对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采取了新的机制和体制:在组织领导上,强调从国家高层统筹协调,设立相应的协调管理机构;在目标确立上,充分体
21、现国家意志,统筹考虑技术目标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在资源保障上,在保障政府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等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政策协调上,必须建立科技和经济协调一致的政策,同时还要做好与国家科技基本计划的衔接和协调。目前,国务院对科技部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建议已经批复,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大型飞机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已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新药创制等 7 个专项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提交专家论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等 4 个专项,已启动方案编制工作;国防领域 5 个重大专项正在按照有关程序积极开展工作。
22、4启动“十一五”科技计划“十一五”是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的开局阶段和关键时期。科技部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急需近期突破的重点任务,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战略主线,以改革为动力,在计划部署上着力加强 5 个方面的“统筹” ,即:统筹近期和长远的安排,充分体现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统筹军民科技资源,加强军民结合,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统筹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
23、积极性,集成各方面力量,选择若干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力争取得突破。为此, “十一五”科技计划采取了以下调整措施:下决心把解决能源、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学技术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幅度增加能源、资源和环境技术的支持力度;体现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社会公益类研究,调整工业领域和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经费比例,由原来的 7:3调整为 5:5;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给予相对稳定的经费支持,克服急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体现人才、项目、基地的统筹,将科技平台建设计划与 863 计划、攻关计划、973 计划一同成为国家主体科技计划,体现集成和共享的思想,把国家实验室作为科
24、技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落实纲要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等任务,在充分征求行业部门、地方、企业等方面需求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实施 863、973、攻关等其他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在计划管理中进一步发挥部门和地方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从起步阶段就要充分考虑部门和地方的需求,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和实施要吸纳部门和地方参与。5大力推进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是落实规划纲要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技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技
25、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1)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科技部会同国资委、总工会等部门联合推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主 要 目标 是 引 导 建 立 以 企 业 为 主 体 、 市 场 为 导 向 、 产 学 研 相 结 合 的 技 术 创 新 体 系 ; 引导 形 成 拥 有 自 主 知 识 产 权 、 自 主 品 牌 和 持 续 创 新 能 力 的 创 新 型 企 业 ; 引 导 增 强战 略 产 业 的 原 始 创 新 能 力 和 重 点 领 域 的 集 成 创 新 能 力 。 主 要 内 容 包 括 , 开 展 创新 型 企 业 试 点 工 作 , 引 导 和 支 持 若 干 重
26、 点 领 域 形 成 产 学 研 战 略 联 盟 , 加 强 企 业研 发 机 构 和 产 业 化 基 地 建 设 , 加 强 面 向 技 术 创 新 的 公 共 服 务 平 台 建 设 等 6 个 方 面 。目前已经确定了 103 家企业开展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2)探索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科技部改革了科技计划支持方式,科技计划将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参与。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机制;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在转制科研院所和其他具备条件的企业中建
27、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继续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中小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3)积极改善企业创新的投融资环境实施自主创新战略,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对创新型小企业提供有力支撑。科技部通过积极推动创业板,深化“三板”试点,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等,推进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引导风险投资参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与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深交所等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 ,开展对符合上市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6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与统筹协调为落实中央、国务院转变政府
28、职能的要求,近 3 年来,科技部一直大力推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改革,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战略研究、规划和政策制定、环境建设等方面,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实现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提供机制和体制保障,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1)调整部内机构设置从 2006 年开始,为配合科技计划管理体制转变的需要,更好地履行科技部“三定”职能,科技部以加强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为总目标,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切入点,对内部机构的设置进行了调整,着力明确了部机关综合司局和专业司局在计划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推进了以四大板块为框架的事业单位专业化建设。其中,组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加强科技战略研究;成立了科
29、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中心,以改善科研工作环境,实现科研设备、数据共享;成立了科技经费监管中心等单位,规范资金运行,保证资金安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2)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以计划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带动科技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了国家科技计划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网上申报、立项和评审;减少具体的、直接的项目操作,在计划执行和项目管理上更多地发挥部门、地方、企业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如支撑计划首批启动的项目中,委托部门、地方、企业组织实施的项目占到 82%,95%以上的项目都有企业参与,1/3 由企业为牵头承担单位;973 计划 4 个重大科学计划全部委托中科院、教育部组
30、织实施;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的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监理机制,加强对计划实施绩效和管理绩效的考评,提高计划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会同财政部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金,加大对部门(行业)支持力度;加强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开展了科技主体计划的概预算评审和评估工作,初步建立了支持自主创新的多渠道的投入格局。(3)改革科技成果鉴定制度和科技奖励制度为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家奖励的标准和导向,科技部取消了政府组织成果鉴定,将奖励、验收与成果鉴定脱钩,减少面向市场研究的奖励数量,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数量。同时,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对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与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采取不同的评价办法和激励机制,减
31、少基础研究、前沿科学探索中过于频繁的量化评价活动,淡化对创新性强项目的评价,对面向学科发展和科学前沿问题,鼓励探索、宽容失败。(4)加强科技统筹协调科技部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战略研究、规划和政策制定、环境建设等方面。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为了加强部门之间、军口和民口之间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的沟通和协调,建立了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科技资源配置和各类科技计划安排进行沟通协调,以改变部门互不衔接、立项重复分散的问题;构建科技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覆盖相关部门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数据库,严堵多头申请、交叉和重复立项;制定科技项目统筹协调管理办法,形成科技计划的年度报告制度;会
32、同各有关部门,建立国家科学数据、科技信息共享机制,扩大实验设备、科技数据、自然资源等各类科技资源的共享;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六部门联合成立专门协调指导小组,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建立省部会商制度:目前,已与12 个省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地方和区域重大科技需求,突出综合集成,与地方联手实施重大科技行动。7从制度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2002 年以来,针对科技评价和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以及科技界反映的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科技部从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入手,会同有关部门作出了关于改进科技评价工作的决定 ,相继出台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 、 国家科技计
33、划项目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 、 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 、科技部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多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标本兼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治理学术浮躁等不正之风,优化创新环境。2006 年,科技部发布了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为保证处理办法得以有效实施,科技部还与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接受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组织和协调调查处理工作。邀请科技界、法律界等领域的部
34、分资深专家,组建高层次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影响重大的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提出咨询意见。建立与部门、地方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8开展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合作根据国家总体外交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为中心,努力开创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合作的良好局面。(1)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环境我国已与 152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科技部与其中 99 个国家的相关部门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2)服务国家需求组织重大合作项目使我国在一些重点领域紧跟国际前沿,为解
35、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技术瓶颈提供了有效支撑。(3)支持参与国际多边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先后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研究计划、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2006 年,科技部正式启动中医药国际科技多边合作计划,这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制定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9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近年来,科技部党组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在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的支持和协助下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和作风建设取
36、得了显著的成效。认真传达学习中央、国务院、中纪委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结合科技工作实际,坚决把政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编制政务公开目录,及时向社会公开行政的实施依据、公开形式、范围和时限,将推进政务公开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与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相结合,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政风建设和反腐倡廉贯穿于科技管理改革的全过程,加快职能转变,增强科技管理干部的
37、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深入实际,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反腐倡廉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并落到实处。三、科技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我国科技工作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取得显著成绩,关键在于科技战线的全体同志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了几个基本做法:1坚持把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放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科技事业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科技界与祖国和民族的兴衰休戚与共。科技发展必须服务于国家目标,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事业才能不断发展,科学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我国有着极其特殊的国情和需求
38、,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在我国发展中所面临的大量科学技术问题。科技工作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高度正视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瓶颈性约束和挑战,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2坚持着眼科技持续发展,重视科学的长远价值,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原始性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科技要引领未来,就必须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研究给予稳定支持、进行超前部署。同时,在科技管理中必须把
39、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应用研究区别开来,把市场性科技活动与公益性科技活动区别开来。针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特点,必须建立一个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必须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促进交流与合作的科研环境;必须建设一个有利于知识积累和数据共享的基础条件平台;必须营造一个更加注重人才、不断发掘人才潜力的环境。3坚持以改革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
40、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今后,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还将不断深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提供最有效、最可靠的体制保障。4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任务,着力加强科技政策协调和创新文化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加强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是确保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政府支持科技创新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能够长期起作用的是政策。特别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首要的就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真正调动广大企业投入技术创新。与此同时,一
41、个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对于科技发展也至关重要。创新要有成果,出成果要有人才,出人才要有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优秀人才只有在创新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发挥潜能,完成重大成果,开创卓越的事业。科技工作必须把科技政策协调与创新文化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方面,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5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联系科技工作的实践,科技部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极为深刻。人才珍贵: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大科技项目和高科技产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尖子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人才难得:人才的社会结构是一个金字塔,国家和社会的巨大投入使大量
42、受到基础教育的一般人才构成金字塔的塔基,支撑着处于塔尖位置的尖子人才;尖子人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不仅是个人才能和勤奋的产物,也是整个社会的产物,是国家科技教育巨大投入的结果,尖子人才的流失是国家和社会巨大投入的流失,所以对人才要格外珍惜。人才问题紧迫:当今世界,各国可以用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品,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但人才流动是无法控制的。在人才问题上,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一条心来,参与国际争取人才的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尖子人才成长的环境,吸收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参与中国的创新活动。这些做法,是对多年来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成功实践总结,也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必须坚持、丰富和发展的宝贵经验。坚持这些做法,科技工作就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就有了力量源泉,就能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科技工作千军万马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