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发展新的教材观提出了: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时“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因此我们要转变教材观,从“教教材”上升到“用教材教”的境界,从而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要做到这些我们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也就是要先“入教材”,看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只
2、有心中有教材,才能利用好教材,才能用教材教,才能挖掘教材的资源,最大化地展现教材的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知道要吃透教材就必须钻研和理解教材,这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领会和把握教 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 研究单元的知识结构首先,要了解单元内容的安排 层次与结构。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一般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有层次地安排,以便学生逐步认识、积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如果能了解一个单元的整体结构,把握知识发展的线索,从中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便可以依据单元内容的结构,引导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探索和
3、认识新内容。单元内容的安排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知识递进式的,例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掌握计算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再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试商和调商,掌握除 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其中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学习口算,用口算求商支持笔算学习,接着通过变化计算数据,由商是一位数类推到商是两位数,启发学生总结计算方法;除法笔算的试商和调商,先通过试商但不需调商的内容,学习试商的基本方法,再分别学习初商偏大、 初商偏小的调商,从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二是知识并列式的,如低年级的表内乘除法,按几的乘法口诀和相应的除法,把单元内容分成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学习过程基本相
4、似,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不断探索新知。三是知识分解式的,如学习圆的内容,就分解成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几部分依次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圆的知识。 其次,要确定和把握单元内容的教学目标。确定和把握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一般需要依据课程标准,从单元内容的编排中体会与领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既到位又减少不必要的障碍。三位数的加法计算,教学内容包括三位数的加法笔算、连加和加数接近整百数的加法估算。具体编排主要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归纳方法。因此,在知识与技能上,就是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计算方法,正确进行三位数的加法计算以及加数接近整百数的估
5、算,并能用简便算法连加;在过程与方法上,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的问题,从中体会、感悟和发现、归纳算法,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类推、归纳等思维能力;在情感与态度上,使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中提出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的要求,主动学习新的计算,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积极探索的意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等。 二、研究例题的教学内容 钻研和理解数学教材,明确例题的教学内容是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数学是一个有结构的知识体系, 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包含众多的知识点,由于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结,才形成了有确定内容的结构系统。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某个部分的
6、内容,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积累。因此,数学教材一般设置例题作为基本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例题落实知识系统中 相应的知识点,并感悟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所以,钻研教材必须明确例题主要让学生学习什么,以便围绕知识点组织教学,开展数学活动。研究例题的知识点,还需要关注例题所涉及的知识与应用范围。教材在通过例题分配知识点的同时,常常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或认识相应的知识范围,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例如圆柱的体积,教材的例题就是推导体积计算公式,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体积。但在例题的基础上,教材还出现分别已知底面直径和高、底面半
7、径和高以及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已知体积和底面积求高,在求体积的基础上扩展到求物体重量,进一步理解物体体积与重量之间的关系。又如苏教版第十册第 66 页比较分数的大小的例 5:插入 (给教材插上隐形的翅膀) 例题所涉及的知识与应用范围,都应该通过钻研教材,纳入我们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发展数学能力。三、研究教材提示的教学方法 教材作为数学学科的教学资源,经过加工,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和方法。因此,研究教材提示的教学方法,也是钻研和理解教材的重要方面。首先可以了解知识是怎样引进的,这对于安排教学活动的起点很有好处。教材一般根据内容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采用不同的方式
8、引人内容。用实际问题引入时, 常常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联系实际生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数的认识和运算,一般都是引导学生依据现实情境,联系生活经验与过去的学习经验,思考并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心理倾向,产生学习愿望,主动地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新的内容。通过实践操作引入时,常常通过学生的操作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思考,或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体验与积累,再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获得认识。 其次可以了解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教材结合内容的阐述,呈现了教学过程与层次、活动内容与方式。教材的有些内容,以学生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联系已有
9、的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获得方法或结论。例如乘法估算的教学,在由实际问题引人乘法算式后,就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估算经验,探索、交流和感悟估算方法,再用笔算来验证,确认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并体验乘法笔算连续进位的处理方法。有些内容,以学生操作为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抽象、概括,获得数学公式或结论。例如许多数学概念或计算公式等,就是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些内容,以分解并认识知识点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或阅读、接受等活动, 依次认识一个内容的多个知识点,再综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认识。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圆的认识等内容,就是把它们各部分的名称、
10、特征等,分解成几个方面的层次安排,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依次体验、感受和理解,形成完整的认识。 四、研究练习内容与层次 一定量的练习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教材重要的部分。 钻研和理解教材,同样需要研究教材的练习安排,以便对教材的练习进一步进行延伸与拓展,充分发挥练习的功能。首先,要分析练习安排的内容与作用。一般来说,教材的练习既有整体的构思,也有局部的思考,每道练习题都有编排的意图。钻研和理解教材,需要分析练习有哪些内容,是怎样安排的,分别是什么意图,从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要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教材的练习一般都注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由巩固
11、理解到实际应用有层次地安排,以适应学生认识、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每道习题的基础上,可以综合分析练习的层次与习题之间的联系,组织学生按认知过程逐步展开学习,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扩展知识的深度、广度与应用范围。这样的练习,教师需要思考与所学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获得新的感悟与发展。最后要把一道习题拓展为一个值得学生探究的数学问题,那么习题的功能就得到充分的挖掘。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教学方程后的一道习题就可以这样来处理:a b c a+b+c1、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交流。2、如果 3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 99,中间的数是 x,你能列方程求 x 的值吗?其余两个数分
12、别是几?3、如果 5 个连续奇数的和是 55,中间的数是 n,你能列方程求 n 的值吗?日常教学很多教师一般先让学生自主填表(学生写出三组数并求出和),将学生的各组数板书并求出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三个数的和与三个数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找到和=中间数乘个数,再解决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到此为止是我们常见的教学方式。然而我想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在于解决这道习题吗?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呢?我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我们还可以这样延伸:我们研究了求连续 3 个、5 个自然数、奇数的和可以用中间数乘个数,那除了 3 个与 5 个外还可以求几个连续数的和呢?这样连续的数除了是自然数、奇数、偶数外还可以是怎样
13、的数呢?你又有什么发现呢?这样处理就以习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更以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提升为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了,而是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测验证等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数学能力得到了发展。再如苏教版第十册弟 82 页的一道习题:(插入给教材插上隐形的翅膀)我记得一篇文章曾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开发和利用教材可以显示为三方面:1、调整教材。就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幻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2、整合教材。整合教材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是将教材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是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3、解读教材。就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评的方式是原来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在此愿我们在座的各位教师都成为一个开发和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