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真的可以锻炼父母成长。当孩子哭泣叫嚷时,父母能否做到内心平静,坚持原则,表面上不动声色,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社会学家说,一个人压抑的感情积累得越多,越不能够忍受别人对这种感情的发泄,因为别人的发泄会扰乱自己内心的平静。 从小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无条件的爱和接纳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常质疑自己的可爱性和价值。所以他们会在生活中寻找能够肯定自己价值和可爱性的朋友和伴侣,包括自己的孩子。有的时候,为了从孩子那里得到肯定和赞赏,成人会失去原则的去迎合孩子的无理要求。造成溺爱或宠惯。自己生活中经历过许多恐惧和痛苦的家长,会有意无意的保护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但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再经历恐惧和痛
2、苦!有些人为什么总是抱怨,总是对生活不满意,我认为很可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充足的无条件的爱和欣赏,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自己为了迎合父母,拼命的努力,但是往往还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所以久而久之,这些人习惯性的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家人,孩子,朋友)也期望很高,然而现实往往是不尽人意,所以他们总会有许多不满意。真爱行为是一种滋润自身和他人心灵成长的行为。 心灵:包括情感和精神。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爱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明智审慎的给予和不予,表扬和批评。 。 。 。当我们真诚去爱的时候,我们乐于去爱。爱会导致自我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是自我的延伸升级而不是牺牲。爱与非爱都是自私的
3、,但是他们的目标不同。真爱的目标永远是心灵的成长,非爱的目标则总是其他的东西。 真爱是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基础。 自我价值的感受,-“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 是精神健康的基础,是自律的奠基石。这种信念必须在童年时期建立起来,成年后很难获得。自爱的人就一定会自律。 真爱并非源于爱的感觉。恰恰相反,真爱往往在缺乏爱的感觉的情况下发生,当我们即使不感到爱也做出爱的行动时。 真爱需要付出,需要关注,需要倾听,需要勇气,需要鼓励独立,需要接受分离,需要履行诺言,需要改变自己,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灵成长,需要自律,需要一种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决定。倾听不仅是一种姿态,也是真正沟通的基础。当你用心的去
4、倾听孩子的时候,孩子能够感受到你的重视和尊重,感受到他们的价值,这样就会努力的说出有价值的话来,你听的越用心也会发现孩子的闪光处,更加理解孩子的内心,这样你就能够说出让他们信服或者有共鸣的话来,他们也越愿意倾听你的教诲。 具有真爱能力的父母是自信的父母,他们会鼓励孩子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 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深蒂固的养育误区之一就是“亲子一体性” ,即父母不将儿女当做独立的、与自己分离的个体,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生命的延伸,通过孩子来生活、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无论如何,父母都要永远无条件的爱你,认可你,接纳你,支持你。 无论你怎样努力,完美都是一条遥远的
5、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这和传统观念,别人惹自己生气有很大冲突。我们习惯把责任归咎于别人,这样就等于把控制自己情绪的主动权也交给了别人。事实上,生气与否,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是否表达自己的愤怒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情绪就像是自己的财产,应该由自己掌握和负责。 哲人哈里尔-纪伯伦的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 。 。P138人们的舒适感来源于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 。 。假如我们仅仅爱听
6、话的孩子,那这种情感跟爱一只宠物毫无二致。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义大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父母。 我们在自己身上对付不了的性格特色,在孩子身上看来更加危险。 禁止孩子做事情,很少能起到预期的作用,不过副作用倒是常见。自由(=权力)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有多大的自由,就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三岁之前,给孩子树立规矩比较简单,就是危险的事情不能做,伤害他人的事情不允许。在这个范围内,鼓励孩子自由探索。 这个时期亲子关系绑定的牢固、分离和个体化阶段度过的顺利,会给 3 岁之后的训育排除很多障碍。3 岁之后,我们要把责任逐渐转移到他的手中,让他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对自己的生活做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给孩子快乐
7、的童年,并非意味着永远让孩子体味快乐,永远不开发他对任何痛苦的承受力。生活的真相是有苦有乐,正如月有阴晴圆缺。训育是为了让子女自律,为了培养承受痛苦的能力。 训育把父母和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是一种双向制约的行为。对父母的要求绝对不亚于对孩子的要求。因为父母必须要严格做到才能要求孩子做到。训育不是管教(总结到 P175 左右)P236当父母致力于控制或管住孩子的时候,实际就陷入了权力和自由的争夺战中,争斗的起因并不重要了,争斗变成了一场较量。只要卷入了争斗,即使赢了也是输了。记住:父母无法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你可以邀请他合作,陈述你的意思、鼓励他采取行动,但是最终决定权在孩子手里。 人类大脑主管
8、情绪的扁核桃以及边缘系统在 5 岁左右趋向成熟,控制冲动的高级中枢(脑叶)到 12 岁才发育成熟。所以,不要过早要求孩子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哭不闹。我们可以让孩子适当的承受打击,却永远不要伤害孩子(如漠视,遗弃、责骂、威胁、欺骗) 。在孩子经受痛苦而难过时,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愿意陪孩子一起吃苦,一起长大。训育孩子三个法宝:第一, 不要让孩子的哭啊闹啊左右我们的情绪第二, 分清是谁的需要。第三, 永远不要忘记倾听孩子,并予以共情(empathy) 。不是同情。是指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能力。 四种情况需要共情:1,当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时。2,当孩子体验不良的行为后果时,3,当孩子对一些重大话题进行思考时, (如,性别,死亡,犯罪,法律,人际关系等)改变,如果能够发生的话,一定是经过漫长而艰巨的努力的后果。 只有训育好自己,才可能训育好孩子。 好母亲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她时刻接收孩子发生的信号,正确的诠释这些信号而且及时恰当做出反应。虽然她好像总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当她选择不必满足时,她会非常巧妙的认可孩子的感受,又能提供一个适合的替补办法。 她根据孩子的信号和感受调整自己的反应。 好妈妈不会拒绝、干涉或者忽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