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后现代设计风格.doc

上传人:czsj190 文档编号:7705026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现代设计风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后现代设计风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后现代设计风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后现代设计风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后现代设计风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后代现代主义与工业产品设计现代主义, 工业产品, 后代, 设计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工业设计进入了多元化的时期,通过 60、70 年代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反叛和新的设计风格的探索,工业设计领域呈现出多种风格和探索并存的真正多姿多彩的局面。从那时至今,工业设计表现为两大主要特征:一是现代主义设计被否定、抛弃之后,设计师试图能在现代主义设计基础和结构之上找到一条适合新时代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发展之路。因而各种设计探索运动和风格层出不穷,软高技设计、极少主义、解构主义、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循环设计、组合设计、曼菲斯(Memphis)风格等成为这一时期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风格和思潮。我们把这些与现代主义截

2、然不同的设计理念统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 。二是对于设计观念和设计理念的更深层次探索。以往对于优秀设计的评价标准已大打折扣,健康、安全、舒适和发展已成为现代设计的新要求。关注人和关注环境成为工业设计的两大主题。 “为人设计”和“环保设计”成为工业产品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引发了众多的设计潮流和趋势的出现,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成为工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此外,属于平面设计范畴的企业形象系统设计成为 80 年代以后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在企业竞争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进入 80 年代以后,尽管工业设计的主流仍以欧、美、日为代表,但是,包括“亚洲四小龙”等在内的亚、非、拉国家的设计也如日中天

3、,令人刮目相看。一、曼菲斯设计运动与意大利的工业设计从第八章我们知道,60 年代意大利即已开始引导世界设计新潮流,到 70 年代独具特色的意大利设计甚至已逐渐取代斯堪的纳维亚之风,成为世界设计一个非常流行的风格。80-90年代,意大利在保持其世界工业设计领先地位的同时,将其固有的设计传统与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那就是轰动世界的曼菲斯设计运动的产生及意大利设计师多姿多彩的设计探索。1981 年,意大利设计大师索特萨斯带领 7 位年轻设计师,在米兰成立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最有影响的组织曼菲斯集团。该组织在第一次会议期间,适逢电唱机上正播放著名歌星鲍勒德兰(Bob Dglan )的歌曲“曼菲斯忧郁” (

4、Memphis Blues ) ,因而取名叫“曼菲斯”。该组织反对一切固有观念,认为整个世界是通过感性来认识的,没有先验的模式。索特萨斯认为,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设计不是结论而是假设,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它只是一个瞬间。因而,曼菲斯开创了一种反对一切固定模式的开放性设计,开创了丰富多样的当代意大利设计局面。曼菲斯认为功能不是绝对的,它在肯定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更强调设计应表达特定的文化内涵,产品是某一文化系统的隐喻或符号。因此,曼菲斯的设计尽力去表现各种富于个性的文化意义,表达了从天真、滑稽直到怪诞离奇的不同情趣,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材料、装饰和色彩的独特观念。曼菲斯的设

5、计师不大关注材料本身的物质作用,而关注材料本身的肌理、色彩等,因而他们也十分重视装饰。在装饰方面,曼菲斯并无一定的秩序和模仿,既有生硬粗糙的,又有柔和淡雅的;既表现出古典风味,又存在有科幻味道。在色彩方面,曼菲斯同样不遵守传统的色彩观念及搭配,不分主调色和背景色,并置不同色块,使色彩相互干扰产生颤动,从而造成一种愉快、诙谐的效果。曼菲斯的设计作品甚多,可谓五花八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多半是试验性的。索特萨斯的代表作是 1981 年设计的一个奇形怪状的书架,使用了塑料贴面材料,颜色鲜艳,很像一个抽象的雕塑品,几乎不具备书架的功能(图 9-8) 。同样,他在这一年设计的Casablanca 餐具

6、柜(图 9-9) ,也有类似特点。作为曼菲斯重要成员,80 年代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年轻设计师马都顿(Matteo Thum) ,其设计作品滑稽幽默,但做工严谨、精致。他设计的一系列名为“裸鸟(Rore birds)的大壶,将动物鸟的造型与建筑结构造型巧妙结合,生动而有意趣,给人想象而令人愉快,形成了所谓“微型建筑式样”的风格(图 9-10) 。他在 1985 年与安德勒尼拉(Andrea Lera)合作设计的“芝加哥论坛”立式台灯是微型建筑式样风格的代表作,被国际设计界广为运用,成为一种流行的设计风格(图 9-11) 。设计师马丁伯顿(Martine Bedin)在 1981 年设计的“超级”

7、灯,以半圆形作为灯的外形轮廓,配以 6 种颜色的圆筒形灯插口,使人联想到太阳发出的多彩光芒(图 9-12) 。彼特歇尔(Peter Shire)于 1981 年设计的“Brazil”桌子,简直就像用彩色三角积木板搭成的玩具,色彩艳丽,而造型奇特,有一种极端的临时感和不稳定感,已失去了传统家具观念的特征。除曼菲斯设计运动以外,意大利的其他设计师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有许多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迥然不同的精彩之作。如马内奥波特(Mario Botta)在 1982 年设计的第二(Second)椅子,直线圆角的金属结构减少到无以复加,曲面的金属网座面,配以冷静的黑色,整个椅子简洁、高雅而功能突出,

8、极具现代风格和金属美感(图 9-13) 。又如 1989年由德帕斯(De Pas) 、杜乌彼罗(Dvrbino )和罗玛兹( Lomazzi)三人设计的“尼斯湖水怪” (Nessie)吊灯,怪异的造型真有点像蜿蜒的“水怪 ”,但二上三下的 5 个灯泡却为房间提供了不同角度的光线,具有极好的使用功能,成为意大利灯具设计史上的经典作品。再如被誉为意大利设计新星的马西姆罗萨格尼(Massimo Losa Ghini ) ,于 1992 年设计了一个带扶手的沙发椅,他把这一作品称为“妈妈” ,意味着这一沙发能给人以保护感、温暖感和舒适感,就像躺在妈妈怀里一样(图 9-14) 。总之,意大利的后现代主义

9、设计发展到世纪之交表现出更多地把设计当成文化和艺术来处理,当成哲学来思索、品味,当作符号来表达,因而与其他国家的设计师相比,意大利设计师更富激情、更好探索、更重品位。这一切,也就决定了意大利能走在世界工业设计的潮头。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设计风格及表现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工业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简直就是“群雄并起” ,精彩纷呈,归纳起来,荤荤大者,有如下几种:1、高科技风格高科技风格源于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机器美学,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点。到70 年代以后,一些设计师和建筑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尖端技术不断进入人类的生活空间,应当树立一种与高科技相

10、应的设计美学,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高科技风格。高科技风格这个术语也于 1978 年由祖安克朗(Joan Kron)和苏珊斯莱辛(Susan Slesin)两人的专著高科技中率先出现。高科技风格首先从建筑设计开始,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任佐皮阿诺和英国建筑家里查罗杰斯于 1977 年设计的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和 1986年设计的位于伦敦的洛依德保险公司大厦,就是高科技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在工业产品设计中,高科技风格派喜欢用最新材料,尤其是高强钢、硬铝或合金材料,以夸张、暴露的手法塑造产品形象,常常将产品内部的部件、机械组织暴露出来,有时又将复杂的部件涂上鲜艳的色彩,以表现高科技时代的“机械美” 、 “时

11、代美” 、 “精确美” 。如 1984 年意大利设计师马内奥波特(Mario Botta)设计的金属椅子,利用闪亮的金属条构成有节奏的直线纹路,体现了金属材料本身独特的质感(图 9-15) 。1987 年英国设计家诺尔曼福斯特设计的小几,面板是厚实的透明玻璃,而下面是铮亮的金属结构支撑架,透过玻璃台面可以将其精致而简洁的结构一览无余,体现了高科技的典型特征(图 9-16) 。而日本设计师Shigera Uchida 于 1989 年设计的 August (八月) 椅子,以铁结构的工业铸件、螺丝轴等作为其构成语言,采用工业产品的装配方式,简单而冷峻,工业化、机械化的痕迹十分显著,将高科技风格发展

12、到了极致(图 9-17) 。高科技风格的实质在于把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因素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赋予工业结构、工业构造和机械部件一种新的美学价值和意义。2、过渡高科技风格过渡高科技风格,又称“改良高科技风格” ,是一种对具有工业化特征的高科技风格的冷嘲热讽、戏谑和调侃,具有高度的个人表现特点。它常以现代主义高科技风格的设计为基础,然后进行肆意嘲弄,通过荒诞不经的细节处理,表现设计师对工业化、高科技的厌恶和困惑。这种风格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的代表作有:1983 年由杰拉尔德库别斯(Gerald Kuipers)设计的桌子,以金属桌子框架加上厚玻璃台面构成严肃的高科技风格结构。

13、而在桌子台面下加了一块夹瑕疵的大理石,对于严肃的整体来说,有着莫名其妙的象征意味,在极端不协调中带有看似漫不经心的调侃色彩(图 9-18) 。1985 年由朗阿拉德(Ron Arad)设计的 “混泥土”音响组合,其设计的构思及细节处理使人匪夷所思。在其设计中,混凝土成为音响设备的基本材料,无论是音箱还是唱盘座都以混凝土构成,粗糙异常,与精细的音响设备形成古怪的对比,在其看似荒诞不经的设计中,表现了设计师对高科技和工业化的嘲笑和讥讽(图 9-19) 。1987 年由加塔诺皮斯(Gaetano Pesce)设计的小茶几,完全采用钢铁结构,有着明确的高科技特征,而钢铁的桌面四面破烂不堪、参差不齐,露

14、出底下的钢丝结构,好像被破坏的半成品一样(图 9-20) 。实质上,过渡高科技风格所带有的讽刺特征,是蓬克文化(Punk)和霓虹灯文化(Neon Calture)的体现。它只是更具个性化、艺术化的设计风格,带有更多的表现色彩,自然不可能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喜爱和认同。3、极少主义风格极少主义风格(Minimalism)是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兴盛的设计风格。其特征是一种美学上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少到不能再少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受米斯凡德罗 “少则多”的思想和影响发展而来的。这种风格的工业产品,特别是家具,具有简单的结构,比较生硬的表面处理特点。1984 年成立的意大利“宙斯”设计集团(the

15、zeus group)是极少主义风格最有代表性的组织,而法国设计家菲力普斯塔克(Philip Starck)是极少主义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设计的折叠式桌子,简单的圆桌面加上简单的折叠脚架,再配以单纯而高雅的黑色,简而精,极其耐看(图 9-21) 。从本质上就,极少主义风格是从现代主义设计中派生出来的设计风格,但是,它与现代主义设计又有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现代人所喜欢的简洁、精细、现代的风格特征,也迎合了现代人高节奏生活所追求的求简、求精、求快捷的心理特点。但易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而导致只讲形式不顾功能的“为简而简”的设计倾向。4、解构主义风格所谓解构主义是对结构的破坏和分解。作为一种哲学思潮

16、,1967 年前后由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推出,作为一种设计风格,80 年代由建筑师彼得埃森曼(Peter Eissenmann)和贝马得屈米(Bemard Tschumi)提出。解构主义作为设计形式最先在建筑领域开始,其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人物是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和彼得森埃森曼。1974 年出生于加拿大的盖里,堪称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风格的建筑设计家,他设计了一系列解构主义特征的建筑,如巴黎的“美国中心” 、洛杉矶迪斯尼音乐中心、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美国俄亥俄州托列多大学艺术楼等。与此同时,他也设计了包括“摔碎片”制作的鱼形灯(图 9-22) 、

17、盖里椅(图 9-23) 、 “气泡”椅等在内的许多产品设计。埃森曼不仅是一位解构主义设计家,而且还是一位学者,1932 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曾是非常前卫的建筑集团“纽约五人” (New york Five )成员之一,他对解构主义哲学有很深的研究,从1968 年起设计了从“1 号住宅”开始的系列住宅,从事“深层结构”以及“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转换的设计实践。1983-1989 年设计的俄亥俄州立大学视觉艺术中心(图 9-24)是他一生的代表作之一。著名的解构主义风格的设计师还有 1944 年出生于瑞士洛桑的伯纳德、屈米、1944 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的莱姆库哈斯、1950 年出生于伊拉

18、克巴格的达札哈哈迪德、1946 年出生于波兰的丹尼尔里伯斯金、1943 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的欧文莫斯等。他们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但也探索设计了一系列解构主义风格的产品设计。解构主义是具有很大个性、随意性和表现特征的设计探索风格,是对正统的现代主义、 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与批判。其理论的复杂性,设计方法及视角的多样性,带来表现语言和形式特征的多样性。5、微电子风格微电子风格是因为技术发展到电子时代,造成大量新的采用新一代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唱片的电子产品不断涌现而导致的新设计范畴和风格。其重点在于如何把设计功能、材料科学、人体工程学、显示技术与微型化技术相统一,在新产品上集中体现出来,达到良好的功

19、能和形式效果。因此,严格地说,它应属于高科技风格的范畴。微电子风格的工业产品设计具有超薄、超小、轻便、便携、多功能而造型简单明快的特点。这种特点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可以说世界上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都在设计上顺应微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从事微电子风格的设计。其中德国的西子门公司、克鲁伯公司、布劳恩公司,日本的松下公司、索尼公司、美国的 IBM 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苹果公司等一直领导了这种设计风格。微电子风格的设计反映了居住于不断拥挤、不断缩小的空间里的现代人对于“轻、薄、短、小”型产品的需求,反映了在高科技条件下,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如电视机由粗大笨重向超薄型发展

20、,移动电话由最初的“砖头”到今天的“掌中宝” 、 “卡片式” ,计算机由第一台的 1256 公斤,到今天的二、三十克等。德国西门子公司 1988 年设计的便携式通讯中心,包括个人电脑、电话、传真机、激光资料碟和其他附属设备,众多的设备一应俱全,而整个设计只有常见的两张光盘大小,挂在身上(图 9-2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微电子风格将成为高科技产品发展的趋势,它代表了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一部分。6、软高技设计风格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所谓“软高技”设计风格,是试图通过由曲线的形态和热烈的色彩,改变高科技硬件过多的生硬面孔。这种设计风格在产品设计中主要表现在:以明亮活泼的色彩代替冷漠

21、的黑色或灰色;以光洁、平滑、流畅的曲线和圆角代替生硬的盒式外壳;以塑料等亲切轻便的材料代替金属等冷漠的材料质感。实质上,软高技设计所体现的是“高情感” ,是人性化设计理论的一种具体表现风格,是人们在高科技时代追求高科技与高情感完美结合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称这种设计风格也叫“高情感”设计风格。随着文化设计的愈益强烈,软高技设计风格除了形态和色彩以外,更加注重产品设计中符号学问题,强调产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以便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保持一种自然的连续性。7、新现代主义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是一种对于现代主义进行重新研究和探索发展的设计风格,与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的冷嘲热讽相反,新现代主

22、义是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和原则,完全依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进行设计,而根据需要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因此,新现代主义风格既具有现代主义严谨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特点,又具有独特的个人表现和象征特征。新现代主义从 60 年代开始出现,大量表现在建筑设计中,美籍华人贝聿铭于 1989 年设计的罗浮宫入口“水晶金字塔” (图 9-26) ,是新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作。从新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作品来看,它仍以理性主义、功能主义、极少主义为设计原则,但由于有象征主义和个人表现因素的加入,其设计有着现代主义简洁明快的特征而又不致于如现代主义那样单调而冷漠;有着后现代主义那样活泼的特色,而又不像后现代主义那

23、样漫不经心,带着冷嘲热讽般的调侃,是严肃中见活泼、变化中有严谨。以上七种设计风格和思潮在 20 世纪后半期,特别是 80 年代以后相继形成、流行,不仅极大地丰富了 20 世纪的设计语汇,活跃和繁荣了 20 世纪的设计局面,造成了这一时期多姿多彩的设计多元化格局,而且为 21 世纪新的设计理念、方法、风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工业设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得惊人的物质文明。但是,人类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就是对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这种破坏一方面表现在对资源的浪费和掠夺性利用,另一方面是环境的污染与恶化。美国工业设计

24、中的“计划废止制”推广以后,可以说将那种蕴含有巨大破坏和损耗的发展模式发挥到极致。大约从 60 年代开始,人类就逐步意识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带来的不良影响,认识到了现代主义设计在环境破坏中所起到了作用。于是,从那时至今,设计师们便开始了种种围绕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设计探索,这些设计探索成为 20 世纪 80-90 年代乃至当今的设计潮流。尽管其方式和方法还在不断摸索和完善,但环保设计思想,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都已成为所有设计师的共识和实践的最基本准则,也代表了工业设计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围绕着环保设计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很多,主要有: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Green Disign)的概念是

25、 20 世纪 80 年代未出现的一股设计潮流。它是一个内涵相当宽泛的概念,由于其涵义与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意识设计等概念比较接近,都强调生产与消费需要一种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设计,因而在各种场合经常被互换使用。实质上,绿色设计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设计风格的变迁,也不是一般工作方法的调整,严格地讲,它是一种设计策略的大变动,一种牵动世界诸多政治与经济问题的全球性思路,一种关系到人类社会的今天与未来的文化反省。绿色设计的目的,是要克服传统的产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不足,使所创造的产品既能满足传统产品的要求,又能满足适应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要求。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

26、,重用及处理处置的各个阶段,涉及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在绿色设计的视野之内。在具体的产品设计过程中,绿色设计既是一种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种设计技巧的天才发挥,也是一系列新技术指标的集成。如绿色设计要求,在设计产品中必须按环境保护的指标选用合理的原材料、结构和工艺,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不产生毒副作用,其产品易于拆卸和回收,回收的材料用于再生产。总之,绿色设计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减轻由于人类的消费而给环境增加的生态负荷。为此提出了所谓三个“RE”原则 Reduce(减少) 、Reuse (回收) 、Recycling(再生) ,即“少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的“物尽其能三原

27、则” 。绿色设计的理念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普及到了设计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无数的优秀设计作品,如在建筑方面,1955 年 7 月,由世界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国会大厦改建工程,是一个高效能的结构,可以自供热量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新建的玻璃拱顶是室内设计的关键,它使建筑物的自然光和景观融为一体。它的核心部分是一个覆盖在拱顶下的有各种角度镜子的锥体,可以反射水平射入建筑内的光线,还有一个可移动的保护装置,随着太阳运行的轨道移动,以防止过热和耀眼的阳光辐射。拱顶同时还包含自然通风系统,建筑内部的空气因为烟囱效应而被导入拱顶。按照其特定规律,锥体从最高处吸出热空气,这种轴向的通风和热

28、交换使空气得以循环。而大厦所有的电能源则由安置在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图(9-27) 。在家具设计方面,1985 年由意大利设计师安德烈亚布兰茨设计的椅子(图 9-28) ,自然朴素,并且大胆运用废料,及小径材 料制作而成,其手法是绿色设计的典范。在产品设计方面,丹麦的 Knud Holscher 工业设计公司设计的省水型抽水马桶,十分便利而且可以节约大量厕所用水(图 9-29) ,1995 年日本西铁城钟表公司推出的一款“绿色”手表光动能手表,一改过去电子表换电池的繁琐程序,同时对人、对环境都没有伤害(图 9-30) 。2、生态设计生态设计是 20 世纪 90 年代初出现的关于产品设计的一个

29、新概念。指设计师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思想,预先构思设计的事物的形式和功能,使所设计事物的蓝图等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从而使产品与环境融合,使生态学成为设计思想的一部分。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其实,生态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竞争能力。生态设计要求从设计到生产过程,生产技术的采用,生产成本的计算,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产品使用后的回收等都要有生态保护观点,将生态保护融入设计中。生态设计要求把传统的生产模式改为“生态化”的生产模式,即形成由原料产品剩余

30、物产品的循环,逐步实现产品设计的生态化过程。其一,采用充分利用资源和节约材料的技术,减少废弃物排放,同时建造净化废弃物的装置,减少它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其二,在采用减少废弃物的生产技术的同时,采取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技术;其三,设计不产生废弃物的生产系统,实现无废料生产过程和废物利用过程。生态设计概念提出来以后,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许多设计师在设计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准则,如荷兰把生态设计作为国策制订了一个“国家环境政策计划” ,目的是将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减少 60%。荷兰的包装工业与政府达成协议,在2000 年使所有的包装不是可循环使用就是能被化为灰烬。澳大利亚悉尼市建

31、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生态体育馆” 。它由设在馆顶上的 1000 组太阳能电池供电,座椅原料 90%来自废木料、废金属、废塑料等垃圾,所有海报、入场券、说明书和资料都用再生纸设计印刷;而建筑物造型、墙壁装饰图案或厅道中雕塑都以地球、阳光、波浪、小草、藤蔓或珍稀动物为主。生态设计学意味着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式来进行工作,用生态学原理来使设计使用方式更生态化。加拿大罗斯公司推出了一种以聚合物为基础材料的新型“绿色胶卷” ,不用化学药剂冲洗 ,只需在日光下简单加热 即可形成清晰、逼真的图像。传统的胶片冲洗变成了一种近似自然的生态行为,大大减少或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针对产品包装造成的污染,设计师在包装设计

32、上的生态设计思想的贯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德国、瑞士、台湾都出现了可食性餐具,一次性用后可吃下去或用作肥料、牲畜饲料或燃料,大大改变了传统包装设计从材料、构思到使用的观念。总之,生态设计已延伸到现代设计的所有领域,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不可再生等问题日趋加剧的形势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态设计与绿色设计一样,将成为 21 世纪设计的主旋律。3、循环设计循环设计是 20 世纪 80-90 年代产生的一种设计风格。它又称回收设计,是指实现广义回收和利用的方法,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致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

33、源和能源的再利用。它旨在通过设计来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类的设计物能多次反复利用,形成产品设计和使用的良性循环。 循环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必须在以下二个方作出审慎的抉择:一是尽量限制在产品中使用大量材料,或是采用容易被回收利用的材料进行设计,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和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数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材料的多次利用率;二是尽量使产品设计少耗能源而功能齐备,以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在资源枯竭和不可再生日趋严重的状况下,循环设计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和提倡。从 80 年代开始,设计师们在循环设计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如丹麦设计师将饮料容器设

34、计成能满足一般需要的“万能”式样,如设计成五种通用的标准规格,果汁、牛奶、啤酒都用同样的瓶子盛装,大大简化了容器的回收工作,所有用瓶户,只需要按照盛物品改变一下标签或商标即可。美国 JAM 设计小组和法国的设计师 Thierny kazazian 用洗衣机废旧零件设计出新颖可人的灯具(图 9-31) 。德国BMN3 型环保概念车 ,其中用蓝色标出的零件都是再生材料制造的,而绿色表示材料可回收,整个车可拆卸 。日本东京 Eiji Hiyama 设计的儿童玩具,用瓦楞纸制成,可以回收再生(9-32) 。澳大利亚的 Kambrook 设计小组设计的节电型电热水壶,废弃后可拆卸回收(图 9-33) 。

35、尽管循环设计与鼓励消费 、刺激消费、一次性消费等观念相悖,但为了人类的长远发展,这种设计观念无疑将成为一种设计的准则和追求的目标。4、组合设计组合设计是 20 世纪 80-90 年代工业设计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基于循环设计而产生的。它又称模块化设计,是将产品统一功能的单元,设计成具有不同用途或不同性能的可以互换选用的模块式组件,在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达到节约材料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产品的循环利用。组合设计的理念提出以后,得到了许多工业企业的重视,设计师们也为之作出了大量实践,设计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美国,包括“通用电器公司” ,3M 集团在内的许多大企业,从 90 年代开始把

36、可以轻易拆卸的设计作为公司的设计策略之一,并贯彻到了公司设计的实践中。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BMW)公司可谓是组合设计的先驱者,他们在 80 年代研制,90 年代正式生产的 BMWZI 型汽车可以在二十分钟内全部拆卸下来。伴随着组合设计的大量出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随之产生:产品可以按部件的方式设计制造,用改进的部件更新原来的部件,具有新的功能和外观的产品因此产生,而不用更换整个产品。这在日本尼康照相机的生产中表现十分突出。机身和各种不同的镜头组合,就能具有新功能和新式样。基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招致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式的改变,无论是绿色设计、生态设计,还是循环设计、组合设计,它总体上属于理性主义设计中的一环。其思想起源,与人们重新审视和批判西方工业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相关联。从 70 年代开始出现,经过 80-90 年代的形成与发展以后,逐渐与 “人性化设计” 、 “健康设计” ,以及“非物质主义设计”等新主张相汇合,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之后转向未来新设计价值的一种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