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说理要避免“动机指责”.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7683288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理要避免“动机指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说理要避免“动机指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 ,都是从反感情绪“推定”出来的“动机指责” 。它会引起对方的反感,造成对立和敌视情绪,使得说理无法继续下去。这种说理的错误并非只是出现在少不更事的学生们那里,在成年人的公共辩论里也经常可以碰到。例如,潘石屹向美国哈佛大学捐款 1500 万美元,引起是否应该将此款更妥善地捐给国内教育事业的争论。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公共议题。可是,有的讨论却偏离了议题本身,添加了不必要的“动机指责” 。有批评潘石屹的人说,捐款“本质就是为他孩子买门票,这是毋庸置疑的。不信?你就等着瞧吧”;有赞成潘石屹的人说, “质问(潘石屹)的逻辑

2、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流露的情绪是嫉恨、阴毒与恶意,与建立在私权与自负其责基础上的现代道德格格不入” 。这两种观点虽然看似对立,但却都犯了同一个毛病“人身攻击”(Ad hominem),揣度不良或自私的动机、目的、意图均属此类。它的谬误逻辑是, “因为这个人或他的动机不好,所以他说的话是错的” 。其实,一件事对不对,撇开动机也是可以讨论的。良好的动机造成错误的言行,是经常有的事。在说理课上也会碰到这种情况,老师会告诉学生:在公共说理中,应该对事不对人,一旦把个人动机(其实是无法确证的) 牵扯进去,那就难免会对人不对事了。传媒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一书中指出,在新闻报道中

3、经常会有这样的“动机推定”或“动机分析” ,不仅会削弱报道的客观性和说服力,而且还会造成更严重的负面效果,即对整个社会有害的政治犬儒主义。例如,2001 年 6 月纽约时报有一则关于布什总统参加二次大战盟军诺曼底登陆周年纪念活动的报道,共有 10 个段落,前面 8 段是历史事实的真实报道,第 9 段转入布什的讲话演说,第 10 段开头一句是:“布什先生是在利用这类公开露面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里这种机会很多,以提醒选民们总统负有支持美国军方的义务。 ”舒德森认为这种动机分析可以理解为,报道想“借机削弱总统此行的庄重、严肃,以及总统演说的诚实与真挚” 。这位记者“识破总统先生自私自利的政治动因”

4、,表明自己“对政治的专门知识与感悟” 。作为他自己的看法,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正是由于记者是在新闻中加入了这种动机揣测的说法,他所表明的对政治动机的普遍看法哪怕看上去再无私,也一定是自私的已经成为一种公开表述出来的,看似深刻其实不妥的犬儒主义。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动机分析,它的语气还是比较平和的。它暗示多于直言,且避免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用词。但是,我们某些报刊上常见的动机推定,其语气则远为激烈火爆、尖酸刻薄,明显带有羞辱、贬低、挖苦、讽刺和仇恨的意味。例如,有文章说,这些年有这样一群人,国家一出事,他们就特别兴奋,国家出了成就,他们也一定要鸡蛋里挑点骨头。 “他们的名声和影响力总是要以国家倒霉出事做垫背,他们捞取个人好处的方式就此信息由中美嘉伦提供 http:/ 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管理咨询 http:/ ”这样的“深挖动机”已不再是分析和陈述,而类似训斥和责骂;说话者也不再是平等地对待对方,而根本就是把对方当成了敌人。这样的说辞也因此成为“动机指责”中最极端和最有害的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