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世界消失的民族世界消失的民族作者:吴宇虹 杨勇 吕冰 目录前 言 南方塞姆文明和北方印欧文明的历史盛衰第一章 古代两河流域消亡的民族西方的考古发掘和楔形文字的破译古代两河流域的环境苏美尔和阿卡德语文学作品自然神崇拜宗教信仰法律和立法理念科学和艺术遗产2500 年的历史:从苏美尔城邦兴起到巴比伦帝国的消亡塞姆人的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王朝的汉穆腊比一统天下从阿淑尔城邦到亚述帝国新巴比伦两河流域的最后的帝国第二章 古代伊朗和小亚细亚半岛消亡的民族和文明古代波斯文明的历史记载和近东楔形文字的破译两河流域文明的孪生兄弟埃兰文明米底帝国和古波斯帝国
2、赫梯文明的发现和文字的破译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消亡的赫梯国家和人民的历史第三章 消亡的北非古埃及塞姆含语民族金字塔时代的辉煌中王国时期的发展新王国和后期埃及第四章 消亡的古希腊人史前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地中海世界希腊化时代第五章 从狼孩建邦到世界帝国的瓦解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与合作建立了罗马共和国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罗马称霸西部地中海罗马征服东地中海世界共和国向帝国的过渡罗马帝国的辉煌和瓦解罗马的文化遗产第六章 中美洲灭亡的玛雅人及其文明玛雅人的社会政治演变玛雅人的农业玛雅人的手工业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玛雅人的贸易、运输和货币玛雅语
3、言文字、宗教、宇宙观和艺术一 两河流域文明消亡的奥秘(1)两河流域文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个“死了”的文明。就是说在近现代考古发掘发现这一文明之前,当地的#文明的居住者(阿拉伯人)由于不是两河流域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并不知道这一伟大文明。他们只能把偶尔发现的古代碑铭文字当作神奇物品。当时的世界从旧约圣经和几位古典作家的书中听到过很少的关于巴比伦和亚述的记载,其中许多是神奇的传说,真伪难分。公元前 5 世纪的“历史之父”希罗多德是现在所知的第一位提到两河流域古代城市和传说的古典作家,他对巴比伦的记载是不太准确的。在他之后的色诺芬于公元前 401 年率领万余希腊雇佣军经过尼尼
4、微废墟时已不知道这曾是亚述帝国的首都。400 年后,斯特里波提到巴比伦城已完全废弃。公元 299 年,罗马皇帝塞维鲁从帕提亚手中夺取了两河流域,见到了巴比伦的废墟。此时,两河流域文明的灵魂“楔形文字”在近东地区完全被希腊文和阿拉美亚字母文字所代替,世上已无人能读写了。古代两河流域城市的街道由于置放废物每年逐渐升高,因此房屋的地面在重建时也用土垫高夯实。当一个城市由于战争和其他灾害被摧毁后,泥沙不久就积满了残垣。当一批新居民来到废墟重建城市时,他们将残留泥墙和原来废弃物一齐夯平,在其上重建新房,于是城市的地面又高很多。这样的过程反复经历了百年或千年,到这些城市最终被废弃时,城市已高出周围地面许多
5、。风沙尘土最后完全覆盖了废墟,把它变成了一个土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居民的变迁,附近的居民再也不知道土丘是古代的城市废墟,更不必说它们的名字和历史了。在两河流域和周围地区,有千百个这些被称作“tell”的土丘,其中沧海桑田、百般奥秘只有经过考古发掘才能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曾有二个旅行学者对其邻近两河流域的这些独寂的土丘发生过兴趣。最早的一个是西班牙的犹太教士、图戴拉城的本杰明。他在书中提到,当他于 1160 至 1173 年在近东旅行时,曾看到亚述首都尼尼微的废丘在摩苏尔城的对面。17 世纪以来,欧洲旅行家开始对一些土丘产生了兴趣。意大利人彼特罗代拉瓦勒 (Pietro della Valle
6、)在1625 年发表了他亲临两河流域的游记。他不但认出了距希拉镇 60 公里的巴比伦遗址,而且把他在巴比伦和乌尔丘上发现的楔形文字铭文砖带回了欧洲。当然,世上无人能识这种神秘的古文字。1700 年英国人汤姆斯黑德将其定名为“楔形文字”。1761 年,丹麦王派出一支考察队前往近东收集和发掘古代文物。队长数学家卡斯腾尼布尔(Karsten Niebuhr)在古波斯首都遗址波斯波里斯摹绘了一些楔形文字石刻铭文(17611767)。随后,许多欧洲人都陆续来到两河流域,勘察尼尼微和巴比伦等废墟,收集文物、摹绘铭文。其中著名的有法国修道院长约瑟夫德包尚(de Beauchamp,17851790 年到两河
7、流域)、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英国驻巴格达总领事和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克劳狄杰姆斯瑞齐(Rich,18071821)、杰姆斯白金汉爵士(1816 年)、罗伯特米格南(Mignan,1827 年)、拜里叶弗腊舍(Fraser,1834 年)以及楔形铭文的释读者之一的亨瑞克来斯维克罗林森(Rawlinson)。1835 至 1886 年,英国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探险队的 FR切斯尼(Chesney)考察了两河的河道和地理风俗。然而,除了德包尚和米格南在巴比伦各自挖的几个小坑外,这些考古先驱者没有进行发掘活动。一 两河流域文明消亡的奥秘(2)大规模的发掘始于 1842 年
8、由法国驻摩苏尔领事保罗埃米勒鲍塔(Botta)挖掘霍尔萨巴德(Khorsabad),他的发现轰动了整个欧洲:一个亚述人的城市(萨尔贡堡)、宏伟王宫、数对巨形人面狮身石兽、栩栩如生的浮雕石板、神秘的楔形文字铭文和其他古物。紧随其后,1845 年,英国的亨瑞莱亚德在尼木如德(Nimrud,亚述的卡勒胡城)废丘和尼尼微遗址发掘出了另两个亚述首都的深藏地下的宫殿(1846 年),获得了同样的价值连城的丰富收获。1849至 1854 年,他和罗林森先后在尼尼微挖掘出土了亚述王大量的泥板文书。1877年,两河流域南方的发掘拉开序幕,法国驻巴士拉城的副领事厄内斯特德萨尔宅克(Ernest de Sarzec
9、)先在泰罗丘(Telloh)得到了几个古代石像,随后他的连续发掘使第一个苏美尔人的城市(吉尔苏)重见天日。1897 至 1912年,雅克德莫尔根(Jacques de Morgen)带领的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邻接的波斯境内发掘了古苏萨城的遗址,也发现了大批古物及包括汉穆腊比法典石碑在内的阿卡德语楔形文字碑石和泥板文书以及埃兰语楔形文字文献。1843 年以来,法英两国人在两河流域 30 多年的频繁挖掘使世界突然发现了这里与希腊和埃及的古代遗址一样存在很多古代财富、艺术品和文献。于是像古典传说的大西洋城一样神秘的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突然被世界认识到是一个和中国、希腊、埃及一样曾经繁荣兴旺的伟大文明。它
10、的突然毁灭导致它被世界遗忘了约 2 000 年,它的重新发现是近代世界人文科学的一个巨大的成就。然而,19 世纪后半叶的这些发掘属于考古的英雄时代。鲍塔、莱亚德、德萨尔宅克、罗弗图斯(Loftus)和史密斯这样的英雄人物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都是没有专门训练的业余爱好者、探险家和探宝者。他们在两河流域发掘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石像、浮雕板等艺术品和文字材料(主要是石铭和泥板文书)。这种功利性的、掠夺性的发掘使他们没有时间去注意泥砖建筑、破损的陶器,因而造成了非艺术品文物和遗址的地层被破坏。尽管有这些缺点,我们还是应该承认英、法这些不畏艰难的先驱者开拓了以考古发掘重新揭示灿烂的两河流域文明的新道路。当伊朗
11、的楔形文字铭文被带到欧洲后,许多学者试图读懂这一神秘文字。1778年,德国人卡斯腾尼布尔认出他在波斯波里斯发现的几组简短铭文是用三种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不同类型的楔形符号写成的三种文字对照本铭文(后知道分别是巴比伦楔文、埃兰楔文和波斯楔文);其中的第一组楔文是字母文字,有 42 个字符,最简单;楔文的写法和西文一致是从左向右书写的。这时期,欧洲学界研究伊朗语言的学者们释读了“波斯古经”等古波斯语文件,知道古波斯国王的王衔格式是“某某,大王,王中王,某某之子”。1802 年,在各个学者对波斯楔形文字研究的基础上,德国哥廷根的一位 27 岁的希腊文教师格罗特芬德(
12、Grotefed) 猜想三文对照铭文中的符号很少的第一组楔文应是波斯语的拼音文字,而铭文的内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衔。于是他以波斯王薛西斯的“薛西斯、王中王、国王大流士之子、某某之子”的王衔句式去套解波斯波里斯第一组楔文中的各个楔形符号的音值,结果获得了成功。构成三个波斯王的名字和“王、儿子”等词的楔形符号的辅音和元音值被解读出来了,从而确定了这种楔文是波斯语拼音文字。在 11 个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到 1851 年,波斯语楔形文字的 41 个音节符号的读音和一个单词分隔符全被学者们掌握了。然而,由于这些王衔铭文都很短,不能解决古波斯词汇、语法等基本问题,尤其是学术界不能利用这些信息含量极少的三文对
13、照王衔去释读另外两种非波斯语的、用更多的、更为复杂的楔文符号写成的铭文和大批的两河流域出土的泥板文书。一 两河流域文明消亡的奥秘(3)格罗特芬德发现波斯语楔形文字破译方法 33 年后的 1835 年,英国军官亨瑞罗林森被任命为波斯的库尔迪斯坦省总督的军事顾问。年仅 25 岁的罗林森不但是一个古典语言、历史学者,而且还正在学习包括波斯语在内的各种语言。刚到近东,对古代未知楔形文字感兴趣的他在不知道格罗特芬德的工作情况下,释读了米底首都埃克巴塔那的一个波斯楔文写的一个波斯王的名字。随后他走访了伊朗西札格罗斯山中的贝希斯敦小镇附近的一处巨大的楔形文字岩刻铭。岩刻所在处比小镇高 520 米,而且从岩刻
14、脚下到铭文顶端是 104 米高的、人工铲平的陡立光滑的表面,读者无法靠近铭文临摹。由于这一个岩刻铭文长达数百行而且和波斯波里斯的短铭一样是也是用三种不同的楔文写成的内容一致的三组铭文,摹绘这三组铭文并释读其中最简单的波斯文将是解开楔形文字之谜的关键因为利用波斯文本可以释读另两种复杂的楔形文字。从 1835 年到1847 年,罗林森多次到贝希斯敦摹写和拓制岩铭的复本。他做的这项工作常常是有生命危险的,特别是铭文所在的人工平面的表面还涂有一层像清漆的保护层面,使悬壁表面十分光滑危险。曾练过田径运动的罗林森设法爬到了铭文岩面最底部,开始临摹铭文。对于最难达到的顶部区的铭文,他把梯子架在铭文区狭窄的底
15、部边缘,梯子够不到时则在崖顶放下绳子,用绳子捆好自己,吊悬在空中。就这样,他历尽艰难在 1835 至 1837 年期间完成了 200 行的波斯铭文摹绘,并利用熟悉的古典文献读出其中的几百个地名,从而成功地释读了波斯语楔形文字的全部 40 多个音节符号。他发现这是波斯王大流士记述自己平息叛乱、成为波斯帝国国王的记功岩刻。1844 年,罗林森摹完了岩刻上的第二种楔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形文字(埃兰楔文)共 263 行。1847 年,他再次回到贝希斯敦,摹绘了岩刻面上最难靠近的第三种楔形文字铭文(阿卡德文)共 112 行。有时,他不得不雇用一个本地攀山男孩帮忙。男孩小
16、心地爬过光滑岩刻平面到达铭文区的上面,然后把随身带的木楔锤入岩缝,绑上吊绳,悬在空中,按下面的罗林森喊出的指示用墨汁和纸逐字逐行地拓印岩刻铭文。在对贝希斯敦岩刻的大流士铭文的研究中,罗林森利用他读懂的波斯语楔文去逐步地对照研究另两种楔形文字。他发现第二种楔形文字(后来称为埃兰语楔形文字)有 100 多个字符,而第三种楔形文字(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有多达数百个符号。他发现阿卡德语楔文的一些奇怪的特点:一个符号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音节值,许多符号既是表意符又是表音符。罗林森的释读证明了两河流域古代居民的阿卡德语和两河流域现代居民的阿拉伯语同属于塞姆语系。他发表的贝希斯敦大流士的岩刻铭使许多学者可以投入释
17、读楔形文字的国际研究。1851 年,罗林森发表了第三种楔形文字的音读和译文以及 246 个符号的音节值和语义,基本上读懂了塞姆语楔形文字。在大批带有铭文的雕像和浮雕以及数以万计的泥板文书从两河流域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各大博物馆的同时,欧洲的图书馆中开辟了破译这些神秘文字的另一新战场。许多国家的学者加入了没有硝烟却极其紧张的战场。法国在苏萨发现的楔形文字材料表明第二种楔形文字是被古代伊朗居民埃兰人使用的楔形文字。在早期的国际亚述学的先驱者们当中,除了罗林森外,最有成就还有英属爱尔兰的牧师埃德沃德兴克斯(Hincks)和法国语言学家朱利斯奥波尔(Oppert)。1857 年,阿卡德语、埃兰语和波斯语
18、三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已基本上被欧洲学术界读懂。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为了证明这些亚述学的开创者们对两河流域塞姆语楔形文字的释读和理解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在这一年将一篇无人研究过的楔形铭文分寄给四位亚述学者罗林森、兴克斯、奥波尔和塔勒博特(Fox Talbot),请求他们用各自的方法去音读和翻译它。5 月 25 日,四位学者的译文被开封检验:结果是他们的译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此,亚述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在国际学术界正式建立起来了。一 两河流域文明消亡的奥秘(4)然而,1850 年兴克斯在释读阿卡德语铭文时,发现了其中一些符号不是塞姆语的音节字,而是属于另一种奇特的语言。罗林森在研究他在尼尼微发掘出
19、的阿卡德泥板文书后,也支持了兴克斯的观点,认为有些泥板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写成的:非塞姆语的文句或字符旁伴有阿卡德语的翻译。1869 年,奥波尔发现这种非塞姆语言属于一个住在在两河流域最南部、被称为苏美尔人的民族,他们在塞姆人兴起之前住在两河流域南部并发明了楔形文字书写系统,创建了两河流域早期文明。像日本人借用汉字一样,说塞姆语的阿卡德民族从苏美尔人那里学会了书写文字,并借用苏美尔楔形符号书写自己的塞姆语言。阿卡德人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征服苏美尔人之后,塞姆语楔形文字逐渐取代苏美尔文成为两河流域的主要语言文字。然而,苏美尔人及其特殊的语言的发现曾经遭到一些不相信
20、它的亚述学者的坚决反驳。直到 1877 年,德萨尔宅克发掘出苏美尔城邦吉尔苏的遗址(泰罗丘),发现这里出土的铭文和泥板文书全是苏美尔语楔文写成的,学术界才一致地承认苏美尔人的存在。到了 1900 年,虽然仍存在一些词汇问题和语法疑惑,古代世界各种楔形文字的源泉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的释读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成功了。这样,我们现代人终于能够通过阅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献去了解这一伟大但早已灭亡了的文明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以及许多它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目前,除了上千的石刻或金属铭文外,世界各博物馆存有至少 25 万件两面书写的大小不一的泥板文书。随着各国在近东地区考古发掘的继续,泥板文
21、书仍将源源不断地从伊拉克及其邻接国家的古代遗址中出土。殖民时代当地居民大批盗挖古代遗址、破坏遗址地层并把泥板文书和其他古物通过文物市场卖给了欧、美、日各国博物馆和私人的活动现在基本上已被伊拉克政府控制。20 世纪初,德国考古队在巴比伦的发掘拉开了科学考古的序幕。建筑师罗伯特考德威(Koldewey)和瓦勒持安德雷(Andre)分别在巴比伦(18971917)和阿淑尔(19031914)的遗址主持了长期的、严谨的、细致的发掘工作。他们采用了按地层、按区域、有各种出土记录和图表的科学的发掘技术,在遗址复原、地层次序和文物定期等各方面获得极大成功。德国先驱在两河流域开创的科学的考古发掘方法很快在世界
22、各地的发掘中被普遍采用,现代考古科学正是由此而诞生。两次世界大战使考古一度停顿,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 20 年是两河流域考古鼎盛时期。英国的吴雷主持的大英博物馆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队发掘出了苏美尔古城乌尔(19221934),其中古老的苏美尔早期王墓出土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各种金银艺术品,并发现了和我国商王墓中一样的大批人殉和家畜车驴殉。同时,德国的海因瑞希发掘了两河流域原始社会和早期国家的中心乌鲁克,那里出土了楔形文字的原型和源头存有古朴图画文字的泥板和石板。法国的帕罗Parrot在叙利亚挖出了塞姆人的古城马瑞,出土了包括大批古巴比伦时期的王室书信的两万片马瑞王室档案。英国在欧贝
23、德、尼尼微、阿帕契亚民和恰旮尔巴札(Chagar Bazar)等遗址均有不错的收获。第一次大战后的新兴强国美国也派出考古队远渡重洋来到伊拉克,发掘了史前遗址高腊(Gawra)丘,北方非塞姆语的胡里安人的古城奴朱(Nuzu)和迪亚拉河地区以埃什嫩那为首的几座古城,出土了大批文物和文献。这样,失落多年的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城市不断被发现,文明的特征一部分、一部分地被揭示出来,各国的近东考古和楔形文字研究工作者的成果形成了个专门的人文科学亚述学。两河流域文明的宏大和灿烂使它和埃及、希腊罗马、印度以及我们伟大的祖先一起被现代世界推誉为曾为人类文明早期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五大古代文明。伊拉克独立后,国家开
24、始设立博物馆收集文物,本国的考古队也发掘出一些重要遗址。二战后,各国的考古队又来到伊拉克和叙利亚:德国人继续一步步地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发掘乌鲁克并发现了伊辛古城;法国人继续在马瑞发掘;美国人挖出了苏美尔的宗教首都尼普尔;代表大英博物馆的马洛万重新打开了尼木如德(卡勒胡古城);伊拉克博物馆派出的 S劳伊德(Lloyd)、T巴基尔(Baqir)和F萨伐(Safar)分别挖出了两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埃利都、古巴比伦城市哈马勒(Harmal)和前#城哈特腊(Hatra);丹麦考古队在下札布河上游山区中的古巴比伦城市舒沙腊的遗址塞姆沙腊(Shemshara)发现了批亚述
25、及各方的来信和行政泥板;1964 年,意大利考古队在中叙利亚开始发掘早至苏美尔时期的古城埃波拉,在 1974 至 1976 年发现了近两万块古苏美尔字体的泥板,从而把叙利亚楔文时期的历史也推到了公元前 2500 年。从 1948 年开始,美国的布瑞德伍德把注意力放在两河灌溉平原周围多雨山区中的原始公社遗址。他在小扎布河和迪亚拉河上游的札格罗斯山的西侧发掘了“世界第一个农业村落”公元前 7 000 年的无陶新石器遗址雅尔莫(Jarmo)。随后,欧美各国的考古学家陆续在小亚细亚半岛、伊朗、巴勒斯坦、库迪斯坦等地区发掘出从旧石器到铜石并用时期(公元前 5 万年至公元前 4000年)等各史前时期的许多
26、遗址。这些发现表明农业和畜牧业起源于雨量充沛的山地和高地边缘,而文明的产生则首先发生在利用人工灌溉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河流平原地带。虽然我们现在对两河流域文明有了较深刻和准确的了解,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和文明研究的工作仍在不断前进,从陶鲁斯山到波斯湾,仍有的 6000 多个遗址土丘等待着各国考古工作者和文献研究者发掘研究。目前,在东亚,只有日本参加了两河流域的国际考古发掘。我们中国的考古界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至今未曾顾及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遗址。但是,现在中国有了自己的能读懂各种语言楔形文字的学者,在 21 世纪,作为经济、文化、政治大国和文明古国的中国一定会在国际两河流域的文明研究和考古发
27、掘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二 古代苏美尔和阿卡德文明产生的环境背景(1)二 古代苏美尔和阿卡德文明产生的环境背景(2)北部两河流域,亚述的另一重要地区是底格里斯河东岸至库尔迪斯坦山脉之间的丘陵地带。这里年降雨量在 300 毫米和 650 毫米之间。地形由河谷平地逐步升级,直到白雪覆盖的、分隔伊拉克和伊朗两国的札格罗斯山主脉(海拔 2500米至 3500 米)。五条河流由东北山区流经这一地带并注入底格里斯河:由北向南数是第二哈布尔河、大札布(古称“上札布”)、小札布(“下札布”)、阿季姆和迪亚拉河(古称“图尔那特”),其中两条札布河和迪亚拉
28、河是古代亚述的主要河流。这里气候四季分明,山坡上有草地、橡树和松树林,河谷则易于种植小麦、大麦、果树、葡萄和蔬菜。由于东部和北部山区中的野蛮落后部落经常从这一地带侵入两河流域文明区,所以这里是亚述帝国重兵防御的前线和向东方扩张和征服的基地。而迪亚拉河和底格里斯河汇合地区则是深受两河南部苏美尔文明影响的阿卡德人的地区,两河流域第一个统一王朝的首都阿卡德城可能就在这一地区。迪亚拉河地区东南邻近埃兰,历史上埃兰曾多次侵入这一地区,并由此北上亚述或南下巴比伦,阿卡德帝国和亚述帝国的国王们也先后由此出征击败埃兰。古代两河流域人对自己的地区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南部地区幼发拉底河岸上的城邦巴比里姆(Bab-
29、ilim)曾统一了南部,建立了“巴比鲁姆国”。北方底格里斯河岸上的城邦阿淑尔(Ashur)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阿淑尔国”。从公元前 5 世纪的希罗多德起,古典文明的希腊、罗马作家和旧约圣经把巴比里姆城读写为“巴比伦”(Babylon),把巴比伦国或两河南部地区称为“巴比伦尼亚”。古希腊作家似乎不知道阿淑尔城,但他们知道两河流域北部是“阿淑尔国”的地域,把为这一地区读写成“Assyrja”。我国翻译界前辈简译其为“亚述”。巴比伦尼亚和亚述的分界在两河之间最窄处,现巴格达地区稍北一点。古希腊人并不知道巴比伦尼亚在古代按其人文地理则又分为南北二部分苏美尔和阿卡德。巴比伦尼亚的南部濒临波斯湾,为文明起
30、源地区,古称为苏美尔(Sumer)。支非塞姆语的外来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首先创造两河流域文明。他们被本地的塞姆语的阿卡德人称为“苏美尔人”。巴比伦尼亚北部和迪亚拉河下游地区在古代被称为阿卡德,这是因为第一个统一两河流域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的城邦阿旮德(Agade)位于这里。说东北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可能是本地土著居民。苏美尔和阿卡德分界约在中部圣城尼普尔。两河流域的农业和畜牧产品相当丰富:谷物、蔬菜,肉类(牛羊为主,猪较少)、皮革、羊毛、亚麻以及角制品等。谷物有小麦、红小麦(emmer)、小米等。而大麦因适应本地略带盐碱的土壤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主要的谷物。大麦
31、芽被用来酿造啤酒,小麦和大麦被磨成面粉烤制面饼。主要油类植物是芝麻。丰富的椰枣(俗称“伊拉克蜜枣”)也是两河流域人民的美味食品:南部炎热的气候和充足的灌溉水非常适合枣椰树生长。本地的自然资源总的来说是贫乏的。河流能提供鱼和水产品、芦苇。苇秆用来编席、篮和箱,造船和建房。由于作为果树的枣椰树木质粗糙,本地缺乏木材。石料仅有石灰石和“摩苏尔大理石”二种。二 古代苏美尔和阿卡德文明产生的环境背景(3)虽然现代伊拉克以丰富的石油蕴藏著名,古代两河流域人却仅知道石油的伴生物沥青矿。沥青矿最丰富的地带是幼发拉底河中游河岸上的西特和腊马迪一线。他们用沥青作砖层之间的粘接物、房屋建筑和船舶的防水涂料、燃料和艺
32、术品的连接、镶嵌、塑型材料,甚至作为药用。本地没有金属矿藏,缺乏建筑、装饰和雕塑用的石料和木材。从原始时期起,原材料就由贸易进口,并在这一无铜地区发展成铜石并用文化。一般认为铜最早由伊朗西部和高加索山区的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输入。后来,附近的小亚细亚、塞浦路斯、巴林岛和阿曼的铜都能运到两河流域。亚述帝国时期,腓尼基人开始从西班牙横渡地中海把铜运到东方。锡可能来自伊朗、高加索和阿富汗。白银多数来自陶鲁斯山脉。黄金来自从埃及到印度的许多矿点。伊朗几处供应硬石料和各种有价值的宝石。文献提到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石刻匠常用的光亮的黑闪长岩碑料来自“马干”(阿曼或埃及)。普通木材可以在札格罗斯山脉的森林中找到,
33、但建筑庙宇和宫殿的高大杉木、柏木和雪松则必须取自地中海岸边的黎巴嫩山脉和阿马奴斯山。其他种类的木材则来自海外的麦鲁哈(印度或埃塞俄比亚)。两河流域内部运输的主要途径是水运。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形成两条南北大动脉。两河之间则有上下纵横的许多渠网连接各个城市。由于冬季陆地上覆盖着河水泛滥留下的厚泥层,春季又常洪水泛滥,水路运输的重要性超过了以骆驼和驴车为主的陆路运输。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两河流域通往西方叙利亚和地中海岸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路程较近但路途艰难:由巴比伦或西帕尔城沿幼发拉底河上溯到达马端或其上游的戴尔卓尔(Deir-ez-Zor)一带,然后向西进入大漠
34、到达叙利亚的绿洲提德木尔(Tadmor,古代Palmyra),再向西行出沙原到达候姆斯。从那儿出发,西可到达腓尼基沿海的各城,北可进入北叙利亚的重镇哈拉波。从哈拉波向北可进入小亚细亚半岛。向南可到达大马士革;再南是以色列和腓利斯汀(巴勒斯坦)的土地,从那可以踏上通往埃及和非洲大陆的道路。由于这条路线穿越荒漠、行程艰难而且易受到荒漠绿洲之间的游牧民族的抢掠,商队一般都采用另一条虽然较远,但能保证水和给养供应,且较安全的路线。这条路由西帕尔沿底格里斯河北上,到达现代摩苏尔对面的亚述的尼尼微后转向西方,穿过哈布尔上游的各个城镇,由舒巴特恩利勒(垒兰丘)到古札那(哈拉夫丘)。在巴里赫河上游的哈兰城休整
35、后,向西在埃马尔城(美斯给耐丘)或卡尔赫美什(耶腊波留斯)城渡过幼发拉底河,前面就是北叙利亚重镇哈拉波(今阿列颇)。由哈拉波向西可到达奥伦特流域和地中海沿岸的乌旮瑞特城,南下可经哈马特城到南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向北过阿马奴斯山进入小亚细亚沿海的基里基亚平原,由此可通向小亚细亚半岛西部。两河流域通往小亚细亚东部的商路可以由尼尼微沿底格里斯河上溯,或由哈兰向北穿过陶鲁斯山脉的各个关口。向东方的商路由于高山峻岭的阻挡比较困难。三个关口通过札格罗斯山脉。最北点在上札布中上游的柔万杜孜(Rowanduz)以东的、下札布源头附近的腊亚特,过此关可进入乌尔米亚湖南岸和阿塞拜疆。中部关口在迪亚拉河上游南岸的哈拉
36、比亚,其西北是下札布河南岸的苏莱马尼亚市。由此关口可以进入伊朗高原。最南的关口在迪亚拉河中游南岸城市哈那秦(Khanaqin),对面的伊朗城市是凯尔曼沙;往东再行是哈马丹(古米底首都所在地),进入伊朗高原向东北行则至里海南岸。两河流域通往东南的道路经由埃兰的国土。这条路没有山脉阻挡,苏美尔人可经由东邻乌莱亚(今凯尔哈河)和乌克奴(今卡闻河)二河的苏萨平原。北方的亚述和阿卡德的商人则常沿札格罗斯向东南,经德尔城进入埃兰首都苏萨。由苏萨向东是安善(后属于波斯),向北是里海南岸的米底各部落。古埃兰是个经常进入两河流域和那里的各王朝争霸的强大国家。在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前 2111前 2004 年)
37、统治埃兰的时期之后,这条商路一直控制在埃兰人自己手中,两河流域的商人不能自由地使用它。两河流域最南部还有一条重要的海上道路波斯湾(“下海”,“日出之海”)。文献中常提到由迪勒蒙(Dilmun,今巴林岛)、马干和麦鲁哈来的船队。马干可能位于埃及、苏丹或埃塞俄比亚的红海沿岸地带,而麦鲁哈可能指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海岸一带。总之,两河流域文明处在一个联结近东地区各部分的贸易网络的中心地带,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贸易和商业特点。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三 消亡了的苏美尔和阿卡德语楔形文字(1)两河流域的古文字是西亚也是当今世界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苏美尔
38、图画文字石板和泥板是在南方的乌鲁克和中部的捷姆迭特那色等地发现的,属于公元前 4 千纪末的文化时期。它是由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最早创造者苏美尔人所创造。苏美尔地区位于两河流域下游冲积平原,盛产芦苇和黏土。因此,黏土泥板和木制笔或芦苇笔就成了本地特有的书写工具。苏美尔人用削尖的木杆在泥板上刻画出一个个图画符号,创造最早的文字,然后把书写的泥板晒干或烤干,这些有文字的泥板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泥板文书”。和中国、埃及的古文字一样,苏美尔文字也是由图画符号发展而来的。从早期的图画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楔形符号的图画原形。经过 300 多年的发展,约公元前 2600 年在舒如帕克城出现了的由图画文字发展而
39、来的楔形文字:原来的图画文字的圆笔画变成横、竖、斜和拐等几种笔画,字型基本上变成了方形,和汉字的笔画构成类似。由于书写时木笔必须先压入泥板表面,然后刻写笔画,因此字符的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处都带有一个三角形的头,使每一笔画像一个小木楔,因此被称为“楔形文字”。由于每一笔画都有一个楔头,可看出笔画的始末。最早的图画文字的符号排列次序多变,用方格分隔词句,每个方格由上到下成为一栏,每栏由左到右排列。成熟期的书写规则统一,每块泥板文书由正反两面构成,每面由上到下分为若干,符号的读写是从上行向下行进行。每行的读写和现代文字一样由左边向右边移动。由于文字符号由原始的从上到下读写改为从左到右,原始的文字形状向
40、左转了 90 度。在两河流域发明文字后,整个古代西亚,无论是说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迦南人,还是讲印欧语的赫梯人和波斯人,以及语系尚难确定的胡里安人和乌拉尔图人等等,都先后借用了这种书写符号记录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在两河流域,从伊辛王朝(公元前 20 世纪)开始,塞姆语开始代替苏美尔语成为通用语言,到古巴比伦王朝(建于公元前 18 世纪)时,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最终成为两河流域通用文字。苏美尔语言和文字逐渐成为只有学者才能掌握的古语文,在宗教、仪式和文学中作为高深学问被使用。到帕提亚时期(前 126公元 227)后各种的楔形文字全部失传。和汉字相同,苏美尔文字基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其中
41、也包括一些表音符。以中文和苏美尔文为代表的世界上的原创表意文字实际上是表意符为主、表意和表音符混合组成的文字。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基本上由表意符表示。和汉字不同的是:它造字的原则是尽可能地限制增加符号数量(现知苏美尔字符约 1800个),因而,苏美尔人用一个符号同时表示几个词义相近而发音不同的词,如“口、牙、鼻、说、词”读为:ka, z, kiri4, dug4, inim,但都用一个符号表示。为了区别同一符号表达的不同词,它在语义符号后附加表示不同读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音的表音符号,或在词尾和词头附加表意的“定义符”或称为“部首偏旁”,如“木、神、地名、织物”
42、等等。苏美尔楔形文字中的部首和汉字中的形符(偏旁部首)功能同样,多数放在声符的左面(前面),少数放在声符的右边(后面)。唯一不同的是,古汉语词汇多是单音节,一个汉字只需要一个声符,因此可以和意符合体成为一个方块字,而苏美尔语中多音节的词汇有一些,有时一个词需要两个以上的声符,无法成为合体的方块字,如:苏美尔词gi?+gu-za “座椅”中的 gi? “木”为左形, gu-za = guza 为右声,和(中文)木+奇=椅一样同出于形声造字原理。dIdigna “底格里斯河”的 d=水(左形)+Idigna(右声),和水+工=“江”同理。uzmu?en = uz(左声)+ mu?en“鸟”(右形)
43、,和甲+鸟=鸭的造字法一样。苏美尔语言的语法特征被称为粘着语。它的词根不变化,依靠在词根上添加前、中、后缀来表示语法作用。和汉语一样,名词和动词是同形的。它的词汇基本上是单音节的,一种物或一个概念由一个符号(字)写出。三 消亡了的苏美尔和阿卡德语楔形文字(2)楔形文字的符号的形态或字体演变和我们的汉字类似,也是由图画符号的圆笔向抽象的方笔发展,由图画符的多笔画字向抽象的少笔画字发展。古苏美尔图画字苻的圆笔画很多,各字大小不一,合体字写得分离,笔画繁多,相当于我国的甲骨、金文时期。到了阿卡德帝国统一时,阿卡德字虽仍保留一些圆笔,但字形规范、造型十分典雅,似画似字,从书法美学看是最精美的楔形文字。
44、它相当于我国秦帝国的规范化的小篆字。到古巴比伦时期,出于书吏对书写效率的要求,笔画的圆笔已全部消失,字形的笔画被大量简化,类似我国由秦到汉时期的隶书革命。国王的石刻碑铭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仍使用古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的典雅古体字,像著名的汉穆腊比法典碑就是用繁体的古体字写成。在民间,新的简笔字被大量地使用,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楔形文字的简化过程在以后的巴比伦、亚述各时期仍逐渐进行。尤其是在北方的亚述,最后的简化字不但笔画少而且把斜笔画变成了横笔或竖笔画,和古字体相差越来越远。最后的波斯楔形文字,受字母文字的影响,把字笔画简到最少,放弃了大量的表意和同音符号,成为十分简洁的 41 个音节符加极少的
45、表意符的新文字。阿卡德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楔形文字使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种,起源于公元前 3 千纪下半叶,完全废止于公元第一纪左右。由于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文明产生于各种语言互相交融的近东地区,埃及和苏美尔人必须用表意符的读音表示他们不理解的外族名字和词汇,这些拼写外国语言的表意符自然而然地演化成文字的声符。例如,苏美尔人必须用表意的楔形字符去书写与他们混居的阿卡德人和奴隶的名字以及阿卡德词汇。阿卡德语楔形文字虽然把一批表意http:/更多好资源尽在,世界工厂下载 http:/符变成较为固定的音节符,并用它们拼写语言,但是文字中仍然大量使用苏美尔意符和限定阿卡德词义范畴的苏美尔偏旁部首,成为既
46、用音节符拼写语音,又用语义符指示语义的混用文字。有些像日文的假名中夹杂汉字,但日文有专门的、不表意的声符号(假名),而阿卡德语没有发明单纯表音的符号,被当作音节使用的苏美尔字符有时还用来作词符,表示与它们的本来意义对应的阿卡德单词。汉字有三个原因没有产生两河流域和埃及文字中比较固定、规范地使用的、数量有限的音节符。一是中华文明没有和另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相交融,在本土内没有一个强大的外语民族借用汉字符去表达他们自己的语言,因而汉语在中国保留了古代表意文字的纯洁性。当日本人借用汉字后,我们发现如同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发展出音节符一样,中国文字在日本也发展出统一的、规范的音节符:平假名和片假名,它
47、们比古代的音节符更规范而且和意符完全区别开来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是记录多数词都是三个音节或更多音节,而且语法功能复杂的塞姆含语言的文字,而汉文字记录的汉语的特点是大多数词都是单音节词,被称为“连语”的双音节词是少数,三音节以上的词几乎没有,而且语法功能极其简单。因此,汉字似乎没有必要发明一些专用音节符去拼写多音节词。当然,最后一个原因可能和中国文明发展的相对封闭性有关。中国地理的自然封闭造成了中华文明脱离地中海的楔形文明、象形文明和古典文明而独立发展的历史现象,因而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保守和自大的民族特性简单化和改革祖宗发明的神圣文字的大胆改革似乎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和象形文字、楔形文字逐渐减少常用字符数量、发明音节符拼写词汇、由复杂难学向简单化的发展趋势完全相反,汉字的发展方向是大量地创造和使用字符并保持文字的复杂性:埃及文字和两河流域文字的常用字符约 600 至 700,而汉字的常用符号多达 4000。当一个音节用许多不同的汉字表示而又不被保守的、特权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太复杂而必须进行减少同音字符的改革时,统一的、简单的、数量少的音节符号当然就不会在中国出现了。阿卡德语属塞姆语系东塞姆语支,和阿拉伯语同属一个语系。公元前 3 千纪,讲塞姆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