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民族音乐1、 什么是民族音乐?答:民族音乐(ethnic music)原意为“少数民族音乐” ,广义的说法:民族音乐就是各民族的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狭义的说法: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2、 音乐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语言有哪些关 联?答:一、音乐与自然环境以乐器为例: 湿润的东南亚适宜竹子生长,竹制乐器较多,如笛子;干燥的阿拉伯地区,同样形态的笛子材质则选取苇秆,制成纳伊笛。 盛产木材的东亚一带所使用的琵琶,其共鸣箱是用整块大木头挖空制成的;在干燥而不生产大木头的中亚,琉特类
2、乐器的共鸣箱一般都是小型的,即使像乌德琴(阿拉伯琵琶)那样的大型乐器,其共鸣箱也是用木片拼凑制成的。 干燥地带的游、牧畜牧社会,传统的琴弦多使用以羊的肠子制成的羊肠弦;中国等出产蚕丝的地方以丝弦为主。随着社会发展,近代出现了金属弦和尼龙弦。 以鼓为代表的膜鸣乐器,蒙在鼓框胴体两面的皮革有牛皮、羊皮、马皮、蛇皮、猫皮、狗皮、骆驼皮等,皮革来源多就地取材,与当地动物的饲养和生长环境相关。以音阶为例: 温带的东亚地区主要使用五声音阶。 热带、亚热带的东南亚地区,同时使用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印度、西亚等地主要使用七声音阶。二、音乐与社会环境关于生产方式: 斯里兰卡的原住民维达族,其生产方式很少依赖于
3、集团性的协作来进行劳动,因此没有集体所共有的歌和舞,每位成年男子都有自己创作的歌和舞。此外,在安达曼岛等地的自然民族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各人拥有自己的个别性歌唱的状况,这应该可以认为是与生产方式有紧密关系的歌、舞形式。 因纽特人的音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猎捕北美驯鹿的个人劳动为中心的音乐,其节奏较为自由,不具统一性;一是以猎捕狼獾的集体性劳动为主的音乐,其节奏较具有规律性,适合于集体性歌唱。这也表现了生产方式与音乐节奏的关联。关于专业音乐家:在印度教的社会中,专业从事音乐工作并不是根据个人才能,而是被纳入种姓之中,专业音乐家是作为地位特别底下的贱民的职业而存在的。关于歌会:从喜马拉雅周边到阿萨姆
4、、东南亚内陆、中国西南部地区的所谓阔叶树林带地区,共同点是都有歌垣(歌会) ,歌垣贯穿了婚姻的全过程,其音乐以合唱音乐传承的多音性为特征,并与这一歌唱的社会环境有一定联系。三、音乐与宗教以亚洲为例,宗教与音乐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对应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特征。 在伊斯兰社会的基层文化中,由双簧管类的双管气鸣竖笛“兹卢纳”和双面鼓“多路”组成的乐器组合在相当广阔的地区得以传承。这种乐器组合的音乐分布与伊斯兰教的某些流传地区形成对应关系。 在佛教方面,与大乘佛教相对应的民族音乐大致都属于五声音阶。四、音乐与语言语言声调方面: 在中国的汉民族语言中,由于声调具有明确语义的作用,所以与之吻合的乐音也往往在其运动
5、过程中发生有意识的音高、力度和音色的变化,即“乐音的带腔性” 。 在欧洲民族语言中,由于不重视声调,声调不具有明确语义的作用,所以与之对应的乐音就没有“带腔”的必要,乐音与乐音之间呈现明显的直线型的阶梯式状态。节奏方面:朝鲜半岛音乐多用三拍子节奏,中国和日本的音乐多用二拍子,有人认为这种节奏方面的差异是与语言差别相对应存在的。3、 略述世界民族音乐的文化区划及其依据。答:根据客观基础和文化背景、音乐形态特征等依据,世界民族音乐可划分为九大区域: 东亚音乐文化区 东南亚音乐文化区 南亚音乐文化区 西亚、北非音乐文化区 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 欧洲音乐文化区 北美音乐文化区 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 大洋洲
6、音乐文化区4、东亚传统音乐的特征(详)答: 弹性的节拍和节奏节拍的强弱在欧洲的许多音乐中都是规整而准确地得以重复,而在东亚,无论中国、朝鲜半岛、或是日本、蒙古,都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节奏:a) 非均分律动的自有节奏,在中国的戏曲中叫散板,山歌、牧歌、花儿、信天游当中也都普遍存在;在日本叫“追分样式” ,在蒙古叫“长调” 。b) 均分律动的有规律节奏,在中国戏曲中教“上板” ,它在小调、秧歌、二人转等音乐形式中也普遍运用;在日本叫“八木节样式” ,在蒙古叫“短调” 。即使是均分律动的有规律节奏,其强弱交替、速度还击也是有许多伸缩余地的,我们称之为“弹性节奏” 。 五声音阶和五声性旋法在东亚各国,普遍
7、存在的是五声音阶。其中无半音五声音阶主要用于中国、朝鲜、蒙古、韩国,在中国称为徵调式音阶、羽调式音阶;日本也有运用,称为律音阶、民谣音阶。有半音五声音阶主要运用于日本,分别称为都节音阶、琉球音阶。中国的古典音乐、戏曲等也存在着各种七声音阶,但其旋律进行中往往按照五声音阶的方式进行,避免了半音进行,区别于欧洲强调导音倾向的半音进行,具有平和的性质。 渐变的音乐结构 音响表现形式的单音性5、东南亚传统音乐的特征答: 在乐器方面,以青铜和竹子为制作材料的乐器成为本地区的特色之一。 以二拍子、四拍子为基本节拍。 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所采用的音律是把一个八度划分为七个大致相同距离的所谓“
8、七平均律” 。 音组织形式以注重横向旋律发挥的单音音乐为基本形式,但在东南亚的音乐织体中,往往在各类乐器的演奏之间加进微妙的交错而产生复音层叠效果。6、 南亚音乐的特征答: 印度音乐在南亚的主流地位 南亚各国音乐的多样性 音乐艺能与宗教、民俗的紧相关联 鼓类乐器和拨奏弦乐器得以充分运用7、 西亚、中亚、北非音乐的特征答: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主导地位及其音乐特征a) 微分音的运用和乐音的有条件的带腔性。b) 玛卡姆和达斯特加赫的旋法体系。c) 均分律动与非均分律动同时存在。d) 织体思维方式以横向性为主。e) 乐器运用的共同点。民俗音乐的多样化宗教音乐的共同性8、 黑人非洲音乐的特点(详)答:黑
9、人非洲音乐的风格和审美特征是讲求打击乐节奏、音色变化的音乐美。在音乐形态方面有如下特点: 以鼓为代表的的打击乐器占有重要位置黑人非洲的鼓的多种打法可以用来模仿语言的声调,创造鼓的语言,用鼓来象征国王的地位权利,普遍地用鼓来作为舞蹈伴奏,以独奏、对奏、大型合奏的形式来烘托情节气氛,也可作为一种音乐形式。音色方面,非洲鼓可以使用鼓槌,也有徒手拍走的,还可以磨擦发响,使得非洲的鼓和其他打击乐器有了丰富的表现力。 复杂多样的节奏。复杂多样而富有变化的节奏是非洲黑人对世界音乐的重要贡献。非洲黑人喜欢副节奏的音乐思维,存在二拍子与五拍子交替、并置的复节奏。还有交叉节奏,形成声部之间的节奏卡农式组合,非洲人
10、对节奏型组合起来的的节奏形态的追求使得最终形成相互交叉的合成节奏型。黑人非洲的节奏特点通过奴隶贸易等渠道传至南美,南美黑人音乐至今仍不断继承和丰富这些节奏。 音阶、旋律和演唱形式的特征。音阶方面,大体上有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可分为等分音阶和非等分音阶。 多声部唱法。黑人非洲的多声样式因民族集团的不同可分为:a) 各声部在同一节奏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和声性构造的样式b) 各声部的旋律线相互独立进行,各声部的起点和旋律的长度均不相同。9、 欧洲音乐的特征(详)答:欧洲音乐的风格和审美特征是追求富于动力性的复音音乐美。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乐音:音过程中没有有意运用的音成分(音高、音色、力度
11、)的某些变化。即使有某些带腔的音,也只是下意识的偶然运用,其观念上强调的仍然是乐音的固定性。 调式、旋律:比较典型的欧洲音乐调式,是以四音音列作为基础的。这些四音音列中,都包含两个全音音程和一个半音音程,由它们之间以不同方式排列,可有三种不同样式的四音音列。 节拍、节奏:在欧洲各民族的传统音乐,虽然也有自由节拍的非均分律动节奏,但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功能性均分律动节奏。也就是说,它的强弱拍是有规律地、按小节线的划分而循环往复地出现的。 织体:在欧洲许多民族的音乐中,除了单声性织体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多声性织体,其多声部思维是以纵向性为基础的,即:在注意横向旋律流畅的同时,十分讲究声部之间的纵向关
12、系。伴奏多采用传统和声进行。 乐器:欧洲的乐器以风笛、提琴、吉他、手风琴为特色。10、北美音乐的特征答:北美音乐文化区在音乐审美方面表现出对多元共处色彩缤纷音乐没得追求的特点。其中主要以印第安人、因纽特人、欧洲的英法语系移民和非洲黑人移民的音乐为代表: 印第安人的民间音乐:a) 在音阶方面,多采用无半音五声音阶,旋律进行中以大 2 度和小 3 度为基本音程。b) 在节奏节拍方面,所用节拍包括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c) 在旋律方面,大致有如下三种较有特点的进行方向:直线下行形式 弧线下行形式 右半抛物线式 因纽特人的音乐a) 在音阶方面,基本上是无半音五声音阶。b) 在节拍节奏方面,类似于欧洲的
13、节拍的强弱因素不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只是前拍、后拍的关系。 英语系的移民带进了表现个人志向的民俗音乐,歌唱是以无伴奏的个人独唱为典型,在宗教活动中有集体歌唱;还有与各种舞蹈相结合的故事歌;以小提琴为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 法语系移民及其后裔的歌唱也以无伴奏独唱和一领众和的呼应式合唱为主,旋律的装饰性手法由歌唱者的不同而有多样变化;音乐常与舞蹈密切相关,主要乐器也是小提琴,由小提琴的独奏形式演奏旋律,速度安定,大多数以 2-3 个乐节的反复来构成,并且常用脚步来像打击乐那样地强调 2 拍子的节奏。 非洲黑人音乐a) 在音乐审美方面,有如下特征:注重于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相互交流、作用,演奏是在一定框架
14、内的即兴发挥,音乐、舞蹈和日常生活、民俗活动紧相关联,演奏者为了表现感情可以相当自由地处理节奏、音高、音色等。b) 在音乐形态方面,尤其强调节奏,如对鼓和其他打击乐器的重视,以及采用切分和其他复杂的节奏型;在演奏中,常用一个短小的主题进行即兴演奏。c) 在形式体裁方面,主要有黑人灵歌、福音歌、布鲁斯、爵士音乐等。11、拉丁美洲音乐的构成因素和整体特色答:构成因素:一、拉丁美洲音乐中的印第安因素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大致可归纳如下: 印第安人的音乐很多都和生活密切相关,与宗教、劳动、舞蹈紧密结合,他们所拥有的旋律单纯而有独特的表情。 印第安人的音乐节奏比较单纯,其传统音乐中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和声。 乐
15、器方面,没有弦乐器是印第安人乐器的一大特色。二、拉丁美洲音乐中的欧洲(伊比利亚)因素伊比利亚音乐文化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欧洲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因素: 节奏方面,和舞蹈流行地区的原有基础相结合,而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向。这样,伊比利亚的节奏感觉在拉丁美洲被原原本本地流传下来,进而和印第安节奏,特别是和非洲黑人的节奏相结合,产生出更加丰富多彩且微妙的节奏。 乐器方面,以“西班牙国民乐器”的吉他为代表的乐器,在拉丁美洲所有国家受到欢迎,并且运用几种不同的吉他,如特雷斯,夸特罗,蒂普乐,恰兰戈。 拉丁美洲的歌唱,因为歌词是西班牙语或者葡萄牙语,所以能够感受到和英语歌唱的不同风格。 影响拉丁美洲音乐的并不仅是
16、伊比利亚的民歌,广泛流行的欧洲舞曲、音乐形式传入拉丁美洲后,也获得了当地的色彩,如维也纳圆舞曲变成了“热带圆舞曲” ,巴西的进行曲不是德国式的军队进行曲,而是类似于一种狂欢节舞曲。三、拉丁美洲音乐中的非洲黑人因素拉丁美洲在从 16 世纪初到 19 世纪后半夜的奴隶制度中吸收了大量的非洲黑人及其音乐文化,非洲黑人的传统音乐文化在拉丁美洲也变现了强烈的主体性。非洲黑人的音乐中有和宗教相结合的,以及单纯世俗性的两个方面。 旋律方面,和印第安音乐一样表现出对于五声音阶的倾斜,带有特别的性质。 音色方面,黑人具有十分独特的音质,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往往给人印象深刻。 唱法方面,独唱和合唱、齐唱通常是相互交替
17、进出,用一呼一应的对答形式。 节奏方面,黑人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使他们擅长使用多种多样的打击乐器。其音乐节奏大致以二拍子为基础,通常以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的节奏型同时重叠进行的混合节奏,今天的“拉丁节奏”如伦巴、桑巴几乎都是以非洲黑人的音乐节奏为基础的。在拉丁美洲,非洲的节奏是接受了西班牙音乐节奏的影响,而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东西。整体性特色:拉丁美洲的音乐审美特征可概括为:是对于多元音乐文化相互混成的音乐美的追求。也即以多元音乐文化的混合为特征。 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声音阶模式,欧洲殖民者的影响表现在扩展音阶、增加和弦上,黑人则增加了变化音的修饰。 节拍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坚持短句
18、长休止,用单调的击鼓声作伴奏。殖民者的节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是四三与八六的双重节拍,结果在小节中央产生特征性的交错节奏。黑人影响是在几乎不变的四二拍内加入切分音。拉丁美洲的民间音乐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纯粹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 印第安音阶的所谓“混血化” ,结果产生类同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种音阶; “混血再混血” ,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音阶进一步繁复。12、大洋洲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答: 音乐内容a) 作为海洋民族的大洋洲人们,有很多以航海术、祖先居住的岛屿情况以及渔业生产、皮艇制作技术知识等为歌词内容的歌唱。b) 居住在内陆地区的人们,则以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环境、在
19、这类环境中经历过的狩猎采集生活、以及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为主要歌唱内容。c) 渔民、山民都把动植物和先祖之灵当做无法替代的守护神来进行神格化,产生了许多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相混杂的故事作为歌词来歌唱的曲目。d) 把史实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或是故事性地进入角色歌唱。 音乐体裁类别a) 从表演形式看,可分为由集体来完成的艺能;由一个人表演的独唱独奏独舞。b) 从社会习惯看,男女各自分别保留着独立的曲目。c) 对声乐的重视程度胜过纯器乐d) 让复数声部重叠歌唱的多声性织体,在许多岛屿上都得到广泛的流传。 旋律、节奏、音阶在大洋洲的各种音乐中,旋律型和节奏性几乎都以规范化的规模被传承下来;经常把乐音分成各种类型来运用;多声歌唱中的平行唱法;其音律以平均律最多。 关于拍打身体的声音有效地运用拍打身体的声音也是大洋洲音乐的一大特色,这还与一个人同时兼具舞蹈家和音乐家的双重身份有关。 乐器最重要的是体鸣乐器,用槌等其他附属品来敲打乐器主体发声的单打奏体鸣乐器,是挖通又圆又粗的木头做成大鼓;捣奏发响的体鸣乐器是用竹子做的;口弦有用椰子叶和茎来制作的,也有用竹子制作的;膜鸣乐器几乎都是鼓类;弦鸣乐器的种类不多;气鸣乐器中笛的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圆号、小号类型,以海螺分布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