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608972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绪论二(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 时代和实践基础, 指导和参加工人运动 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 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 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斗争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立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2、绪论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

2、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第一章第一节一(一):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包含: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

3、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4、第一章第一节二(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构成社会实践的基本框架生产实践: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探索未知为目的的社会实践(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社会本质;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第一章第二节二(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

4、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6、第一章第二节二(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

5、定及其相互转化(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在任何事物中都包含着肯定、否定两种因素(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7、第一章第二节二(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6、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8、第一章第二节三(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3)辨证否定观的意义(4)矛盾分析方法 (一)联系的观点 1、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2、 因果联系 原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7、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连接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

8、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二)发展的观点 4、 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观点看问题,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 6、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

9、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7、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10、(三)矛盾的观点 8、 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9、 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11、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

11、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

12、点。 9、第一章第三节一(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10、第二章第一节一(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第二章第一节三(一):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13、、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 法 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推移 原理内容: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 法 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2、第二章第二节一(三):真理与谬误(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表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

14、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22、(选) 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23、(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15、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3、第三章第一节一(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

16、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14、第四章第一节二(二):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

17、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涵义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

18、使用价值之中。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涵义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15、第四章第一节三(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知识价值论不能代替劳动价值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

19、识。 16、第四章第二节一(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 它包括三个部分: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17、第四章第二节一(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力是商品,而劳动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

20、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18、第五章第一节一(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1)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2)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

21、现的。 (3)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19、第五章第三节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使用过程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果的社会化,当贫富分化到极端,必然要求公有制代替私有制。(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向着不断扬弃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大方向运行的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要经过大的时间跨度。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3)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