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233035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

2、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

3、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 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5. 什么是物质?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答:世界是物质的,

4、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7. 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

5、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答: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

6、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2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0.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答: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

7、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11.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2.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答: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在时间上的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1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

8、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

9、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1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 ,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

10、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1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16.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11、。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17. 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3透。18. 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

12、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

13、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4.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14、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

15、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7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

16、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9、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答:确定性(绝对性):指时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不确定性(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42.

1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3、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

18、生产力的发展。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5. 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一)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6.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在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和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19、能动的反作用。7、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答: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

20、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10、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

21、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11.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

22、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2.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5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使用价值

23、和价值的两个因素。商品的兼职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来那个中规定。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

24、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就哦那个键上市同意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利益各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他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5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7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包括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的,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

26、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8劳动力商品及其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路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9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既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所特有

27、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其具体表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一生产力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11平均利润的形成为了得到尽可能得到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6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实质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28、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2正确认识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答:国家

29、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3金融寡头的统治答: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质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

30、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4垄断与竞争关系答: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之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原因: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

31、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资料全归社会所有;个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的调节生产 ;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中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多力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列宁: 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二)经济基础

32、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3无产阶级的革命形式答: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4马克思的同时革命论答: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这并不意味着是这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 ,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

33、主义国家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他们始终认为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影响很大,这样的革命决不是孤立进行的,虽然有先有后,但是基本上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5.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7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最终目标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答:(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

34、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3,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强迫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

35、力得到发展,个人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

36、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

37、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 “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一 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3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4 物质的唯一特征:客观存在性5 唯物辩证法的总

38、特征:联系和发展6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7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统一(斗争性、同一性)8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9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10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1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的表现: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8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2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发展: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3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第一

39、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4 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6 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三种形式中17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18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19 垄断价格 = 成本价格 + 垄断利润2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

40、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2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22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 生产的全球化二 贸易的全球化三 金融的全球化四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二 简答题1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2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

41、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5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第一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第二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9第三 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 在垄断的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