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翔实”与“详实”辨析王鹏超在史志界,人们阅读一部志书或史书,总爱用“史料翔实”或“资料翔实”作评,而不用我们通常所说的详实。这“翔实”和“详实”究竟有和区别?原因何在?笔者试作以下辨析。据辞海 , “翔”的第一种解释是“回旋而飞曰翔” ,举屈原九歌中诗句“凤凰在鹜长,鸡鹜翔舞” (鹜,鸟笼,即凤凰被圈在笼中,而鸡鹜却在飞翔,抒发了诗人不被重用的愤懑) ;第二种解释为“行走时张开双臂” ,举礼记中“室中不翔” (即在屋中不能张开双臂行走) ,并引用郑玄注:“型而张拱曰翔” (即在行走时张开双臂的姿态。 ) ;第三种解释为“通详” ,举汉书中“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 (道里为行政
2、区划名称,即土地山川,王公贵族的户数,及道里的远近距离都有详细的记述。 ) ,并引用南史王僧儒传中“所书并皆详实”为例,以说明二字相通。而“详” , 辞海中第一种解释为详细、周遍,举荀子非相中的“略则举大,详则举小” ;第二种解释为“细说、知悉” ,也举诗庸风墙有茨中的“中 之言,不可详也。 ”;第三种解释为“审慎” ,举书蔡仲之命中“详乃视听” ;第四种解释为“通祥” ,即吉祥之意。两相比较,笔者认为:从词性讲,翔为动词;详为程度副词。二者虽有相通之处,但区别还是十分明显的。从意义上讲,翔是鸟在空中回旋而飞,且飞无定处。引申为空泛,不实在,或是不存在。翔与实一组合,词义大变,即不空泛,是客观
3、存在的。 “详”是客观本来就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比如简略、详细、粗糙、细致,这是意义上的不同。我们编纂史志,选用资料必须真实可靠。 “一字不真,满篇皆疑” 。容不得半点虚伪的东西。搜集到的资料,有真资料,有假资料,有的真中有假,有的假中有真,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决不能搞“拿来主义” ,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搜集到的资料作一番分析研究,认真鉴别和核实,以达到存真求实,这是史志学家必须遵循的原则,亦是史志学家必须具备的史德。而这种考证、核实、鉴别的过程,就取掉了空泛、不真实的东西,而留下真实的可用的东西,即翔实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在评价史志资料过程中,为什么不用“详实”而用“翔实”的道理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