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1.严格执行手卫生(详见目标一) 。 2.提高 ICU 护士对于抬高床头的依从性。机械通气患者如果没有体位改变的禁忌症,应予抬高床头 30-45,避免镇静时间过长和程度过深,避免误吸,尽早撤机,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3.重视气管插管病人的口腔护理,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方法和工具,建议使用洗必泰行口腔护理,每 2-6 小时一次。 4.按需吸痰。机械通气的患者应通过各种指标及时评估气道内是否有分泌物,包括听诊呼吸音,患者是否能有效咳嗽,气道内可否见到分泌物。在容量控制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增加,压力控制机械通气时潮气量减少时,需要考虑气道分泌物增加引起,应通过气
2、道吸引确保分泌物的充分清除。 5.不再需要常规进行人工气道的气囊放气,应常规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高容低压套囊压力在 25cmH2O-30cmH2O 之间既可有效封闭气道,又不高于气管粘膜毛细血管灌注压,可预防气道粘膜缺血性损伤及气管食管瘘,拔管后气管狭窄等并发症。 6.机械通气时应在管路中常规应用气道湿化装置,如湿热交换器(人工鼻)或者加热型湿化器,但不推荐在吸痰前常规进行气道内生理盐水湿化。人工鼻应每天更换,加热型湿化器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 7.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 2 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倾倒在带盖容器内,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 8.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尤其适用于氧储备差,开放式吸痰可能导致低氧血症的患者;使用高呼吸末正压机械通气的患者;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 9.条件允许时,对于预计机械通气时间超过 48 小时的病人,均应常规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实施声门下抽吸,降低 VAP 发病率。 10.正确记录呼吸机使用参数和各项监测指标。 11.每天进行拔管评估,尽早拔除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