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孔子的文学思想(1)、文学和道德修养的关系:夸大了诗歌对道德修养的作用,忽略了诗 歌的审美倾向。 过分渲染了文学的道德修养作用,对后世的文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不学诗,无以言”季氏,其他的文 论见于论语。(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 观、群、怨兴:启发人群(孔安国和朱熹注)观:认识现实(郑玄和朱熹注)群:团结人群的作用(孔安国和朱熹注)怨:怨刺上政,表达民情,体现生活中的幽怨。 (孔安国注)“诗可以兴 ”论语 阳货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等作用。(3)、文学批评的标准:孔子重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其评价的标 准是:思无邪(出自论语为政:“ 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从艺术
2、上讲, “无邪归于政”,又是一种综合之美的体现。从音乐的角度,强调 一种平和的音乐, 对 任何文学作品都不追求强烈的思想冲击 ,并强调一种综合之美。2、 孟子的文学思想(1)、知人论世: 理论 来源于孟子 万章下在阅读中应该分析不同的背景,做全面的 评价和分析。在 阅读中,推求作者之意。(2)、知言养气:理论 来源于孟子 公孙丑上养气是人工大道德修养;知言是辨别言辞的能力。重点在于养气。由于人有性善的根,在培养善根就应该有 “浩然之气”。3、诗大序及封建正 统文论观的确立(1)、诗歌的社会特点和作用特点:是先秦诗乐思想的总结。说明诗 歌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表现,是 诗乐舞的三位一体的,反映了不同时
3、代的政治面貌作用:从荀子、 乐记的主张, 强调诗 歌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2)、诗之六义1、 六义的解释:风雅颂赋比兴郑玄注:风,一国使事;雅,天下之事;颂,祭祀之事;赋,直 铺陈其事;比,托事于物;兴,取善事以喻劝刘勰;比者,附也;兴 者,起也黄侃:比:比附事理;兴,因物起情2、 诗的美刺:认为诗歌的美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咏物性情,以 风其上”。要求诗 歌为封建政治服务。是对诗 的狭窄的理解。3、 对诗歌的风格要求:在诗歌进行讽谏的时候,应当比较委婉,是孔子 “敦柔施教”的体现。“上以讽化下,下以 讽刺上”郑玄说:“ 不斥言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不直言君之过失”4、 变风变雅:正风正雅就
4、是“治世之音 ”;变风变雅就是“乱世之音”。 郑玄是从时间 上来划分变风变雅的。其实际 上是从政教得失来划分的。变风变雅的特点:“发乎情,止乎 义 ”。4、典论 论文我国文学批派是史上的第一篇专论(1)、作家论: 侧 重于作家的气质,才智与作品联系的“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造成作家创作差异是因为“禀气”形成的。关于“气” 的说法:孟子的 “浩然之气”;王充“ 元气说”;礼记乐记中的“以气论乐”。曹丕“ 文气 说” 的特点: 1。曹丕的文气说类似于今天的风格品质;2。说某人气的时 候, 实际上指的是人的天赋气质和情性,是人物个性的特殊体 现,是区 别与孟子的浩然之气的。该种气体现在文章中,便
5、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风格。其价 值在于作品 风格和作家个性之间的关系。(2)、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末,文章的各种体裁。贡献:开创了文体的全面概括;提出了“”诗赋 欲立的观点,将文学与非文学区分开来,看到了文学的美学特征,突破了汉代“ 诗言志”的思想,将文学解放出来。(3)、文学价值论:“经国之大 业,不朽之盛事”给予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 “经国之大业”,指的是对国家来说的;“ 不朽之盛事”,指的是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来说 的。附注:古代对文学价值的观点:孔子的“三不朽” (立言立功立德);先秦是文史哲不分; 汉代是依经立论。(4)、文学批评论:文人相轻现象:
6、原因:1 创作主体在认识上的缺陷。 对自己 长处“ 善于自见”,2 创作主体在掌握各种文体上的不同。“问非一体, 岂能备善?”解决办法:应该“审己度人 ”。阻碍人们正确认识文学作品的现象:“贵远贱近”“相生背对”5、陆机的文赋(1)、主要内容:首次全面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包括了创作论和风格论。 细致地分析了文学的 创作过程,提出了文学理论上许多重要的问题。(2)、理论贡献:1、论述具体的创 作过程:a 准 备阶段:“停中区以玄览,遗情志于典坟”, 该阶段是在“意不衬物”的基 础上的,先 观察外物,然后体验。B 构思阶段:由想像活动开始艺术形象形成用适合的文辞表达出来。 “情瞳龍而弥鲜,
7、物照日折而互进”(为解决文辞的独 创)C 灵感过程:指出是难以把握灵感的并且指出林感的“突发而短暂”“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但是把灵感归结于“天机之骏 利” ,指灵感不是人所能左右的 ,而是因该顺其自然。2、“诗缘情而绮靡” :讲出诗歌的特点:诗是缘情,并不是止乎礼仪的束缚,有巨大的开辟作用。 应该抒发 情感。 “缘情” 在突破传统的经学上有很大的突破。与曹丕的“诗赋欲立”无较大区别,其主要指的是“ 精妙之言 ”是对当时文论的总结对南北朝文学有指导作用。3、 风格论:总结了当时个中问题的风格,并从理论上总结了风格多样化的原因。体:文章的体裁与风格,并没有 严格的区分。多样化的风格是与作家本人创作
8、个性做决定的。风格的不同是与问题的本身相关的。6、文笔说:文:有韵为文。笔:无韵为笔。关于文笔划分的沿革:(1)汉代出现了“笔札 ”。(2)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明确指出了文与笔的区分:“手笔差异,文不拘韵故也 ” ,“有韵为文,无韵 为笔” 。(3)刘勰的文心雕龙接受“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说法的。(4)萧绎金楼子立言篇“不便为诗善为章奏” 将诗歌称为是“文”。 (同时也是对笔的轻视态度)文笔说代表该时期人们对文学的功利的认识体现于:(1)、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抒情性质和巨大的感染力量。 (萧绎 金楼子 立言篇)(2)、辞藻的华美“ 宫征靡曼”(3)、声律和谐,是 对诗歌应 月美的追求。7、
9、声律论:形成于南齐,要求 诗歌语言变化的和谐 ,并提出比 较严格的格律。兴起的背景:、1、 (世说新语)传统的影响。、2、 佛教中佛经的宣传是相当注重佛经的。、3、 音韵学本身的发展、4、 在永明时期之前,人 们对诗歌中阴韵之美有一定的 认识。、5、 西京札记司马相如:“性别宫 商” 。范晔与谢庄的先驱知道作用。内容;代表人物:王融、 谢眺、沈 约( 四声谱宋书 谢灵运传论)观点:用字应当富于变化,以求得 错综 和谐之美;在诗文写作中间隔应用韵律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 (宋书谢灵运传论)四声八病论:平上入去四声;八病是指在创作过程中区别四声、具体运用时应 当避免的八种
10、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 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附注:南史陆蕨传, 诗品并没有完全提及。纪昀等提出质疑。8、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和 创作主旨:主要内容:是我过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全书工五十篇。分 为 上下两篇。上篇从明诗到书记论述文学的基本原则和阐明各种问题的渊源和流变。下篇自神思到 总术加上物色共二十篇是文学创作论。序志篇是全书的自序;时序才略是文学史和作家论;知音程器是文学批评论。创作主旨(序志篇中记载):(1)“立言以不朽” 。(2)纠正不良文风,纠正当时追求“ 新奇”的文风,背离经典, 骈俪之风,盛极一时。 (风骨篇)(3)建立完善的文学批评理论。立志于总结 文学批
11、评理论的经验,客观评价。 “唯物折衷,期于正当” 。9、文心雕龙的创作 论和批评论:心物交融:在表现外界事物时,应 当克服主观的随意性而婉转相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在评价和描写客观事物时,应该因势而论。同 时 又强调因该符合主体的需要。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既随物以宛 转,属来符声,也与心而徘徊 ”(物色篇。 )心物交融的二个阶段:先是“以物为主”然后才是 “与心而徘徊 ”。其 实际上是 强调二者的结合。 “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郁于海” 。附注:理论来源:1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心之起,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的物感说。2 陆机的文赋。3 山水诗使人们对 主
12、客体关系的认识 。世说心语神思:1、心物交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人受外物的触发后内心的活动 。2、神思:在创作过程中展开想像的思 维过 程。3、特点:a 跨越时空,十分丰富广泛。b“神与物游 ”创作主体的心与创 作客体的得的统一。c 强调想像活 动至始至终都是与作家的情感相互 联系的。批评鉴赏论:1、 知音篇中指出了 鉴赏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客观的批评态 度,是由于批 评者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并谈到其中的一些人的 贵古 贱今的思想及文人相轻的现象。2、客 观鉴赏:(1)、总的原则:“圆造气象,心先博观” 即要博 览群书,多实践,才能好好地评价。 (2)、具体的标准(从内容到形式的具体方法):a
13、位体:考察作品的体制 风味和清理是否符合;b 置辞: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采之美;c 通变:是在革新的过程中是否有继承和 发展;d 奇正:强调文辞的新奇,并要保证 文章的雅正;e 事义:运用典故 说明道理是否得当;f 宫商:作品是否有音乐之美。3、知音篇中“ 批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过程的区 别。10、钟嵘诗品序的史 诗学思想:诗品的写作背景和宗旨:、1、 背景:五言诗的创作和发展;品评人物的风气,鉴赏批评的风气。、2、 宗旨:a 纠 正文坛上“ 准第无依朱紫相 夺”的状况,建立统一的美学标准,b,过去的文论“ 就谈 文体,不 显优劣”,希望自己的品评有所发展,做到 “辨彰清浊,指摘
14、利病” 。诗歌产生的理论根源:(1)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召和激发“物感说” 。“气之 动物,物何止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泳”其说明诗歌产生的根源不 仅在于自然景物,还有人的生活对诗歌的产生有重要的作用。物感说的沿革:礼记乐记中;文赋:“悲落叶于劲秋” ;文心雕龙时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自然论:以自然为最高的审美原则。、1、 强调自然之美、2、 针对当时的声律论,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注重直 觉,不是注重雕刻,提出 “自然英直“的要求。滋味说:1、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做之有滋味也”重点:以味论文的根源:(1)左传召公二十年晏子论:“声也好味” ;(2)礼记乐记(3)文赋(4)文心雕
15、龙“志遥而味深 ”。讲求五言“滋味浓厚深 远” 才是比较模糊的,但是滋味的具体标准却不统一。2、关于“兴” 的解释:“文有尽而意有余”,表现兴的艺术思维的特征,对于比附的理解,是比较遵循传统 的。11、陈子昂的风骨与 兴寄说: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 、1、 风骨:宋晋以后的作品是完全没有风骨的,其所谓风骨作品,是指思想情感表现明朗;言语质朴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2、 兴寄:作品应该寄托作者的感慨,要求作品 “情致真实”。该论点是切中 时弊;要求兴寄,既可以托事于物,也可以直抒胸臆。12、殷幡的诗歌理论 :河岳英灵集、1、 兴像论:提出诗歌创作以艺术意像为主。强调诗歌超出意志想像的境界。
16、提出常境。 兴像:一般是指四染景物和诗人所引起的感思,共同形成完整的 审美意象。 兴:指外界事物血汗声的情 兴;象:具体的事物。、2、 风骨论:包括了那些飘然物外,隐居遁世的飘逸风情。、3、 神来、气来、情来:神来:强调作品的神似;气来:强调生气盎然,内在的生命力;情来:强烈的情感。12、杜甫的戏为六绝 句、1、 诗歌为民请命的工具。、2、 对前带文学遗产的继承:齐梁诗坛不能全盘否定。文学风格多样性的认识。 “别裁伪体亲风 雅。 ”13、讽喻诗理论的发 展。 (重点在于刺)(1)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指出元结的诗歌继承了国风的比兴传统,是讽喻诗 的先驱。、3、 元结:二风诗论发挥诗歌的教化作用、
17、4、 白居易:诗歌应该有积极的社会作用;与元九书“文章和为时” 新乐府序:“不为文而做,应该有补于时 事” ;强调诗真实可信,文辞 “径直易渝” ;注重诗歌内容外,还注重诗歌的艺术特点,运用 语言和韵律。、5、 元缜乐府古题序反映社会现实。14、释皎然的诗式 :(1)“构思曲境 ”,在大脑中形成一向和境界。、3、 主张“苦思 ”应当惨淡经营。、4、 写文字时气定神衔、5、 诗歌发展的“富裕变” ,不赞成陈子昂的复古, “复多而变少”,皎然更重视变 。15 韩愈:(1)提倡古文,反 对骈文 。是儒家的复古。、3、 学习古文的方法:a 人品与文品的 统一答李羽书;b 气与言的关系,具体讲是文章与仁
18、义道德的关系;c“ 非先秦两汉之书不能 观”d“唯陈言之务去” ,强调创新,反 对 模拟。、4、 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内心有所感受才能写出好文章。 继承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16、柳宗元:答韦中立 论师道书(1)、文以明道:道是以仁政为中心的道。*并不是完全儒家的道,是以儒家 为主,博取 诸子百家。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与韩愈相比,更加注重 现实性,必须“及乎物”, 对现实社会起积极作用。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2)、学习古文的方法和途径: 严肃 的协作态度, 饱满的精神状态有选择地学习前带的文化遗产。推崇西汉文章。17、司空图的诗歌理 论:(1)、韵味说:答李生 论诗书“味外之言” ,强调味在咸
19、酸之外要求诗歌有“味外之旨” 和“韵外之致”。(2)、象外之象:在诗 歌所描绘的形象之后,还必须有读者去体会的想像和风景。前一个“象” 是实际的,后一个“象 ”是无形的。(3)二十四诗品:品:艺术境界。风格论问题的专著,分 为:雄浑、中淡、沉着、典雅等 24 品。关于诗歌风格纷纶的流变: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思想内容:追求老庄虚静、恬淡、超尘脱俗的理想境界。艺术表现:体现着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 诗歌境界。18、欧阳修的文学思想:、1、 道胜而文至答吴充秀才书:*批判不良文风“西昆体” 机器末流影响的 诗人反对专注于文。*儒家的道,注重现实 性, 强调文以载道,
20、落实到现实上来。*越能认识道,就越是写出作品来,继承韩愈的注重文章的充实和有补于世的思想。、2、 诗穷而后工:继承了韩愈“不平 则鸣” 的思想,文学是现实的反映。 梅圣 俞诗集序、3、 论诗歌的造意和写景:“壮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现于言外。 ”意境理论(4)六一诗话:是一诗话题名的最早的著作,开以后随笔漫 谈方式的先声。19、黄庭坚和江西诗 派:、1、 强调温柔敦厚之旨:“行要争光日月,诗须皆可谐歌”。肯定了诗歌对的怨刺作用,认为不应该过分激烈,应该讲 求含蓄美。、2、 诗歌创作“以理为主” :受理学家的影响。*同苏轼的“文理自然” ,把握文章的内在规律。*作品内容的理:文章所包含的
21、思想观点。理在于学问,是文章 “理得而词顺” 。、3、 讲求严密懂得法度:认为应该讲求法度,模拟读人,提出: “句眼”对 句法理论的创造;和“诗 眼”的问题,、4、 夺胎换骨,点 铁成金:*点铁成金:化腐朽为有为*夺胎换骨:将古人的陈言用以自铸伟辞。强调“以俗 为雅,以故为新”,学习古人, 应该 有所创新。、5、 江西诗派和宋代诗话的繁荣:*江西诗派:在黄庭坚以后,形成了许多文学 观念与次一致,诗风相近的流派,因 为黄庭坚是江西人,故称江西 诗派。*江西诗派严密的主张,加上诗话本身的特点,对宋代 诗话的繁荣有重大的影响。20、严羽的沧浪诗话 :、1、 结构/概说:五部分, 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
22、加上答吴景山书、2、 别裁别趣和兴趣说:将诗歌的艺术特点概括为兴趣,就是指诗歌含蓄深 远韵味无穷的意境的诗歌艺术特点。*关于兴趣的流变:1 诗的审美作用,孔子“ 兴观群怨”;2 表现手法诗大序中的比兴;3 诗歌的一种艺术特征(严羽), “文有尽而意无穷”;诗品:“言有尽而意无穷” 。*关于“趣” :文心雕 龙指作品的审 美趣味;同诗品的味;司空图的“趣味”(韵味);严羽的“ 兴致”,如同“意兴” 等、3、 论“妙悟”:*诗有自己的特质,是一种直感的默契,并不是一种理性的 认识*妙悟的途径:识(对诗歌体制的辨别和认识)和参(有识才能参)*妙悟的层次和差别:是识别诗歌水平的标准。21、明代中后期的
23、文学批评:李贽的童心 说(真心)1 童心说的内容:*体:绝假纯真*用:无时不闻,无人不闻认为写不出文章是因为被封闭了。、3、 化工与画工:是相对的。画工指工巧,既写文章的法则;化工:是自然形成的。、4、 至文:22、公安三袁的性灵 说:序小修诗、1、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真:强调 真,不落俗套,应该写真性情。、2、 代有升降,法不相沿:强调任务语 言的创作岁随时代的变化。 *有外部原因: 时代的发展;*文学的发展变化有内部原因:法因五弊成于过。重点在强调变化。、3、 对趣的追求:是对真的发展,是一种庸俗的情趣,追求平淡天真的自然美。23、明代小说批评的特点:(1)、极大地提高了小 说的地位(2)、注意到了小说 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3)、关于小说的历 史真实与艺术真实(4)、关于小说的幻与真(5)、提出了人物塑造理论。24、小说评点及金圣 叹的小说理论:(1)、小说评点的特点:(2)、金圣叹对小说 虚构性的认识:通过 “因缘生法”的佛法思想和儒家修身的忠恕格物得出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因缘生法:按照事物应该有的逻辑关系去虚构*忠恕格物:将作者本身的主体性,用内心来构造一系列的 观点,充分 发挥主体性。 *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讲求以 “审美虚构性为”原则的的小说本体观,突出了自身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