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石油经济形势浅析.doc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7509908 上传时间:2019-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经济形势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石油经济形势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石油经济形势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石油经济形势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石油经济形势浅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石油经济形势浅析任忠宝 1,刘佳 2(1.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2.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国内外石油资源状况、消费状况、生产状况、 ,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石油供需形势及其价格走势,剖析了油价持续走高的症结所在,认为供需矛盾的加剧和美元的疲软是油价高位运营的支点,国际投机炒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是油价飙升的动力。并提出了保障我国石油的安全供应政策建议: 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力度,提高石油供应的安全性;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国外石油资源,实现进口多元化;完善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积极开发石油替代品;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利用能源。 关键词:石油,资源

2、状况,供需形势,价格走势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进入“石油时代” ,石油逐渐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战略资源之一。同时,石油危机引发的石油安全问题和有关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争夺也使之成为牵动国际政治经济的一个战略问题。总体而言,世界石油资源总量丰富,市场供需总体平衡,但地域分布不均衡,特别是随着需求的快速增长,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石油商品的金融属性逐渐显现等,市场大幅度波动将成为常态。一、国内外石油资源状况尽管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是因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储采比在近几年呈下降趋势。截止 2006年底,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 1648亿吨,比上年减少 0.11%;按目前开

3、采水平,世界石油剩余储量还约可供开采 40.5年(图 1) 。80010001200140016001800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储量(亿吨)202530354045储 量 储 采 比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6图 1 世界石油储量及储采比情况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富集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地区,今后世界围绕石油资源的竞争也将集中在这些地区。中东北非石油资源最丰富;中亚俄罗斯介于欧亚两大消费区之间,石油开发市场吸引了

4、众多跨国石油公司参与竞争;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潜力和地理位置更为东亚各国所瞩目。我国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待发现和探明的资源较丰富,但其勘查难度不断增大,再加上一批老油田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它们直接致使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缓慢。截止2006年底,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 20.40亿吨,约占世界总量的 1.3%。按目前开采水平,我国国内现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还约可供开采 12.1年。因此,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保障程度比较低,处理好与石油资源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对提高我国石油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二、国内外石油消费状况尽管近年油价持续走高,但是世界对石

5、油的消费需求依然处于增长态势。2006 年世界石油消费量达 38.90亿吨,比上年增加 0.29亿吨,增幅为 0.74%。 北美洲是石油消费最多的地区,占世界消费总量的 28.9%。其中,以美国的石油消费最多,消费量达到 9.38亿吨,占世界总量的 24.1%,是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亚太地区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石油消费量增长很快。其中,中国是该区石油消费最多的国家,也是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消费量达到 3.50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 9%,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大国。中东地区石油消费量仅占其产量的 23.14,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非洲石油消费量最少,只占世界消费总量的 3.4%。中南美

6、洲近几年石油消费有所波动。欧洲石油消费总体则处于下降趋势。从消费结构看,世界石油消费以中质馏分油为主,占各种石油消费总量的 36.2%;轻质馏分油的消费量居第二,占各种石油消费总量的 31.2%;燃料油消费占消费总量的11.8%,其他消费占消费总量的 20.8%。其中,北美洲石油消费以轻质馏分油为主。欧洲的石油消费以中质馏分油为主。亚太地区石油消费以中质馏分油为主,轻质馏分油的增加最为突出。该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导致各种石油产品的消费都在增加,尤其是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燃料油的增加也较为突出。中国是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06 年原油消费量达到 3.5亿吨(图 2) ,已成为仅次于美国

7、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尽管如此,从人均情况看,目前我国人均石油消费约相当于世界人均石油消费水平的 40-45%。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消费需求潜力巨大。11.522.533.5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亿吨原 油 产 量 原 油 消 费 量数据来源:1.中国能源,2006 年第 6期2.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6图 2 1990-2006年中国原油产量消费量变化图从消费部门结构看,我国石油消费主要在工业部门,约

8、占消费总量的 50%;其次在交通运输部门,约占消费总量的 25%;农业、商业和生活消费等部门所占比例均较小。近 20年来,中国石油消费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和趋势是:工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交通运输业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三、国内外石油生产状况世界石油产量总体趋势表现为增加。而且,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和不同地区,石油产量相差十分悬殊。世界石油产量主要集中在储量相对集中的国家和地区。中东地区石油产量最大,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31.2%。沙特是该地区石油产量最高的国家,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13.1%,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产油大国。其次是伊朗、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拉克。欧亚大陆产量稳定增长,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2

9、1.6%。其中,俄罗斯是欧亚大陆石油产量最高的国家,占世界总产量的 12.3%,是世界的第二大产油大国。北美洲多年来石油产量较为平稳, 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21.6%。其中,美国是该地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 8%,但是美国的石油产量在持续下降。 非洲近年来石油产量增长较快,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12.1%。其中,尼日利亚是该地区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3.0%,其次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安哥拉,也是该地区石油产量较大的国家。中南美洲石油产量有所回落,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8.8%。导致其产量回落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的最大石油生产国委内瑞拉的产量下降。亚太地区石油产量相对不

10、足,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 9.8%。中国是该地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国内原油产量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从 70年代的 13.2%下降到 80年代的2.7%,90 年代进一步下降到 1.66%。尤其是 1998年以来原油产量处于徘徊局面,主要原因是:大庆、胜利、辽河等东部主力油田均已进入开发中后期,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单井日产量下降,原油产量高于新增可采储量,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尽管西部和海上原油产量这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仍然比东部低得多,产量的增长尚不能弥补东部的递减,短期内还不能成为中国的产油支柱。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来看,世界石油供应前景仍比较乐观,世界石

11、油资源的供应潜力仍然很大。首先,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按目前开采水平仍可供 40.5年开采;其次,世界上还有近 100个新区的沉积盆地基本上未经勘探;第三,石油勘探、开采先进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但提高了现有探区的油气发现率,还对已发现油田的储量增长具有明显的作用。尽管石油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会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但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在总体上走出了高能耗时期,石油需求的增长会逐渐趋缓,而且由于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呼声的日益升高和替代能源尤其是天然气的开发,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石油需求的大幅增长。因此,未来世界的石油供求关系将趋于缓和,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况且石油是一种敏感商品,往往

12、与重大的国际事件联系在一起,尤其受中东局势影响较大,因而目前的石油供求基本保持在一种脆弱的平衡状态。四、石油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2000年以后,油价进入新的上涨期。2003 年初,受伊拉克战争及市场炒作等人为因素影响布伦特每桶油价突破 30美元, 。2004 年,国际油价再度大幅上扬,纽约石油价格一度突破 55美元/桶,涨幅为两次石油危机以来最大。2005 年,油价曾出现短暂回落,2006 年,又上升达 60美元高位居高不下,2008 年初,油价破百,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刷新历史新高。截止 7月 3日,纽约原油期价 3日冲至每桶 145.85美元(图 3) 。01020304050607019

13、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价格(美元/桶)Dubai Brent West Texas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7.6图 3 1976-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图国际油价缘何持续走高?第一,供求矛盾加剧。支持油价的主要动力是国际原油市场供需不平衡,而这也正是近几年来推动油价上涨的基本原因。而油价持续走高,对需求的

14、抑制不明显,对供给的刺激有限。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未来几年,受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世界能源需求将继续上升。另外,欧佩克组织认为美元的大幅贬值,使得石油的真实价格还没有达到历史高点,因而不愿意启动剩余产能,仍然实行“限产保价” 政策,进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石油供给不足。第二,地缘政治因素。世界重要石油产区,尤其是海湾地区紧张的地缘政治强化了国际石油市场对供给收缩的预期。长期以来,伊朗核计划一直是西方国家关注的重点,伊朗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紧张。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国,市场担心伊朗与美国的这种紧张关系一旦导致冲突,必将危及其石油出口,从而使市场的石油供给保障受到损害。第三,国际石油投机。随

15、着资本市场的成长,投资者已很难再获得高收益,于是不少投资者开始从传统投资领域转向石油期货,投机资金也因看涨油价而大量进入。面对美国经济减速,全球股市可能出现调整的预期,不少国际游资炒家转向石油、黄金等替代投资品。在目前国际油市供求平衡总体较脆弱的背景下,投机者充分利用了利好和利空消息,买入卖出,从中获利,并加剧市场波动。这种投机性交易也是油价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第四,美元疲软。美元疲软也是今年推高油价的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纪 70 年代,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从此,美元的动向和石油市场的波动密不可分。美联储每次降息均引起国际油价应声上涨,美元的不断贬值成为油价的重要

16、推手。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整合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经开始要求其石油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 “石油欧元” 、 “石油日元”等纷纷登场,国际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多样化趋势开始形成。但是新的货币体系不可能在短期形成,美元的波动仍然牵动着油价的神经。第五,中国因素。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加,成为当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扬的助推剂。2006 年中国原油消费需求增长在全球新增原油消费需求中占比很高,已经达到 72%。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也很高,2007 年已达 46。五、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供应的建议油价持续高位运营的今天,国际政治经济复杂多变, “石油安全供应警铃”一触即

17、发,为了避免石油供应突然中断或油价大幅波动对国民生计和正常社会秩序产生严重冲击,坚持“开源、节流、储备”的原则下,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供应:1. 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力度,提高石油供应的安全性。“立足国内”是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重要对策,如果不通过有效地加强勘探开发来维持必要的国内供应,势必进一步加大石油进口幅度,这将大大增加石油供应风险,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目前,中国探明石油资源储量为全国总资源量的 18.6%,尚有 81.4%的石油资源尚未探明,尚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只是在现有的条件下尚不能把资源全部转化为储量,但是只要加强地质工作,在坚持“深化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上”的基础上,重

18、点加强对老油区的勘查工作,仍有希望在新层系和地区增加石油探明储量,使中国石油消费保持合理的自给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勘探开发效率,在西部和海上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条件恶劣的油气远景区,适当鼓励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2. 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国外石油资源,实现进口多元化。为了解决国内石油供应紧张的态势,我国政府已高度明确提出, “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资源全球化战略。这一战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国际贸易手段,多元化进口石油;二是,鼓励有实力的石油企业“走出去”勘探开发石油资源,建立海外石油基地,开展多元化采油。我国海外石油开发已经初步形成三大战略区:以苏丹项目为依托的北非战略区;以哈萨

19、克斯坦项目为依托的中亚和俄罗斯战略区;以委内瑞拉项目为依托的北非战略区。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满足我国石油工业国际化的战略要求,必须加快步伐发展海外石油项目。由于海外勘探是一项竞争强、风险大、投资高的活动,需要站在国家经济安全层面给予高度重视,不仅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与资源国协调好关系,还要从政策特别是财税、信贷、保险上给予企业支持。3. 完善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石油战略储备是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内容,它的功能表现在:应对石油和其他能源供应出现中断的风险,应对国际石油市场暴涨的风险,应对地区冲突、战争及各种政治风险等等。日本、美国等许多石油消费国在历经石油危机的沉重打击

20、后,经过近 20年的时间建立起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巴西、南非、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建立起了石油战略储备。我国战略性石油储备还不完善,这与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对于国家和企业应付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极为不利。目前,国际上石油战略储备方式有国家储备、机构储备和企业储备三种,建议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局,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选择适当的时机对石油进行大规模的储备。4. 积极开发石油替代品。从世界能源结构发展历史看,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存在“三个阶段”和“两个替代” 。“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依赖煤炭,第二阶段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等优质能

21、源,第三阶段利用可再生能源;“两个替代”指石油和天然气替代煤炭和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石油消费量绝对值持续上升,但全球探明剩余石油储量只能为人类利用约 40年。因此,世界各国应积极寻找和开发利用清洁高效、潜力巨大的新能源,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石油资源是我国整个能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统筹兼顾,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石油的比重,实施能源开发战略,发展石油替代品,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逐步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增强我国能源系统的抗风险能力。目前,我国替代能源的开发还不够,如我们是水资源大国,但开发率仅为 15%;核能仅占能源结构的 1.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

22、平。据分析,若我国的水电资源利用能够达到美国的开发程度,则每年将可以少消耗原煤近 10亿吨。因此,要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积极发展替代能源。5. 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利用能源中国因素是全球油价上涨的重要动力,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的话,原油价格也许会持续上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型工业,把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转变为充分依赖人的创造性和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发展,逐步降低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应对高油价,还应当重视节约能源。综合运用投资、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鼓励节油的经济政策,避免不合理的消费和浪费。进一步树立节约能源的观念,建立高效、节能的能源利用系统。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只有在能源利用上做得更好,才可能使经济增长免受能源紧缺困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