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 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2、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
2、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3、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4、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2、注重和谐中庸 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 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 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4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 ”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 (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 (美感和乐
3、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 (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 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山河壮丽,景色秀美。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A 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B 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C 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D 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 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
4、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 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4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秦汉到隋代: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唐宋到辽金:道路制元明清:行省制5 简称背诵。四个直辖市:北京(京) ,天津(津) ,上海(沪) ,重庆(渝)五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西藏自治区(藏)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内蒙古自治区(蒙)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港) ,澳门(澳)二十三个省:河北(冀) ,山西(晋) ,河南(豫) ,安徽(皖) ,福建(闽) ,
5、江西(赣) ,山东(鲁) ,湖北(鄂) ,湖南(湘) ,广东(粤) ,海南(琼)贵州(黔) ,黑龙江(黑) ,吉林(吉) ,辽宁(辽) ,江苏(苏) ,浙江(浙)青海(青) ,台湾(台) ,四川(川或蜀) ,云南(云或滇) ,陕西(陕或秦) ,甘肃(甘或陇)第三章:历史发展1 四大区域说A 黄河流域文化区: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河南省渑池县) 、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市) 、龙山文化(山东省章丘市) 、马家窑文化(甘肃) 、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半坡文化、杨少文化B 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浙江省余姚市) 、马家滨文化,良诸文化(浙江省余杭市)、屈家岭文化C 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遗址D.北
6、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牛河梁遗址2 结论中国文明是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而不是从外域传来的;它不是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遍地火光,多元融合;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原始文化比较发达,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各个区域内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以中原地区成熟最早,约在五千年前已进入文明社会。其他地区的先民也在五千年前之间先后进入文明社会。二三皇五帝1.根据一些文史学家的分析,我们中国人的元祖,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 、东方的“东夷集团” 、南方的“苗蛮集团” 。2.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1 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3.公元前 594 年,鲁国首先实行“初
7、税亩”制度,土地赋税制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延续到2005 年。4.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确立。5.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的王朝都城遗址。第四章:姓氏1 姓与氏的定义A 母系氏族社会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B 氏的产生比姓晚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C 女子在家排行:孟、仲、叔、季2 十一种姓氏来源(举例)一、以姓为氏,多带女字旁,如姜,姬等。二、以
8、国邑为氏,如宋,卫等。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钱等。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如牛,关等五、以排行次第为氏,如孟。六、以爵号,谥号为氏,如王,侯等。七、以居住地为氏,如柳,西门等。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甄等九、以事为氏,如李,林,车等。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枭等。十一、 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陆,贺等。3 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举例:彭城流芳(姓刘) 、颍川流芳(陈) 、太原流芳(王) 、汝南流芳(周) 、京兆流芳(杜)4 帝王,功臣,贵戚之姓取得尊贵地位,享有社会的某些特权,可以左右当时的政治局面,逐渐形成
9、一些豪门大族,这些豪门大族就是望族。6 姓氏混杂的原因?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 2.战乱 3.官宦 4.移民7.名与字的关系(举例)一、名与字意义相同二、名与字的意义相关三、名与字的意义相反四、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五、是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第五章:汉字1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行书和楷书。2 汉字的结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第六章;学术思想1 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才用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古文经:即用“古籀文字”写成的先秦旧学经学形成两大流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2 思想的发展:
10、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3 儒家思想孔子:核心“仁”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材施教名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孟子:性善和良知,义,舍省去义,仁政,民贵君轻名言:“富贵不能淫
1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荀子:性恶论,强化君权,重视民用,明于天人之分名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 道家思想老子:道德经 ,宇宙人生,道法自然,辩证法思想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庄子:自然无为逍遥游 齐物论5 墨家思想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小孔成像6
12、 法家学说韩非子赏罚分明,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严刑峻法韩非:明主治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第七章:宗教信仰1 三大崇拜:天地,祖先,君师2 祭祀天地的仪式有庙祭和郊祭两种3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 ,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 山西,中岳嵩山河南 4 帝王祭祀自己的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5 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6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7 三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如果加上甘肃麦积山石窟,就是四大石窟。第八章:古代教育1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1.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
13、才能和技能的训练,2.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2 最早的私学创立者是孔子。3 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4 宋初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另一说,石鼓书院取代嵩阳书院。5 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6 朱熹的六条读书原则:一、居敬持志(讲学习态度)二、循序渐进 三、熟读精思 四、虚心涵咏(以上讲学习方法)五、切忌体察 六、着紧
14、用力(以上讲领会方法)7、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8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明清以后,家训流行,最著名的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9 清代学塾教育一、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称“教馆”或“坐馆”二、教师在家设馆授徒,称“家塾”或“私塾”三、地方出钱聘请老师在公共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称“义学”或“义塾”第九章:科举制度一、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士制度)1. 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2. 夏、商、周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和“举贤才” 3.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客卿制”4. 秦代实行“军功爵制度”5. 汉代主要是“察举”和“征辟”两种方式,汉
15、代还实行“任子”制度6. 魏,曹操实行“唯才是举” ,曹丕制定了“九品中正制”2 选士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3 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 、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 、御试(殿试) 。乡试之前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4 科举制的评价:一、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二、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三、科举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以及宋代转向义理的文风。四、负面:思想的同化和僵化;主体意识的丧失。第十章:典籍藏书1 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和刻印本,甚至还包括石刻书籍。2 中国古籍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丰富和经典第一
16、。3 五经:周易 尚书 诗经 仪礼 春秋 ,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 ,把左传并入春秋一、中国典籍四分法:“经、史、子、集”四部二、史书及其类别:1. 以其运用的 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2. 以其记述的内容: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三、中国史书的体例1. 编年体:以春秋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2. 纪传体: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类书的开端, 二十四史3. 纪事本末体:它的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把资治通鉴改编为 239 个主题的通鉴纪事本末4. 其他类型的史书:实录 忠实记录帝王言行的史书会要 记录一朝一代的典章杂史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传记 汉代刘向的列女传 ,南朝慧皎的高
17、僧传四、类书和辞书: 1. 现存最早的类书 是隋代末年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4. 宋代著名的两大类书,一是太平御览 ,二是册府元龟5. 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就是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6. 清代的大类书叫古今图书集成史书类别:一、经部典籍:四书五经二、史部典籍:A 按体裁分为编年体 春秋 、纪传体史记 、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 B 按记述内容分为正史汉书 、实录梁皇帝实录 、制度史通典 、会要会要 、杂史吴越春秋 、传记列女传 三、子部典籍:诸子百家四、集部典籍:A隋书。经籍志 把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大类。B四库全书总目 种增加了诗文评和词曲,扩大为五大类。辞书:说文解字 尔雅 广韵 康熙大典类书:
18、永乐大典 文艺聚类 永乐大典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丛书:四库全书7 地方志的功用:一、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二、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三、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四、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隆之迹五、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六、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合、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他史实互证8 善本三义:如何判断善本的标准一、足本,即内容没有缺漏或删节二、精本,经过仔细的校对和注释三、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9 刘向父子是我国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也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校勘专家。10 经史
19、子集四分法始于隋朝。11 三大类目录:史志目录、官修目录、私家目录第十一章:科技成就1 中国古代四方位: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2 至汉武帝时才制定了“太初历” ,形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3 中国算学的一大特色:珠算刘徽九章算术贾宪黄帝九章算法细草秦九韶数学九章2013 年 12 月 4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 四诊:望闻问切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被称为 医圣 华佗:麻沸散6 针灸依据的理论是历史悠久的“经络学说“7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8 郦道元水经注裴秀禹贡地域图记 方丈图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第十四章:
20、各类艺术1 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诸遂良,薛稷2 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3 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7 元代四大家: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 四君子画大为流行6 顾恺之三绝:画绝,痴绝,才绝4 京剧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5 戏曲艺术特点:一、虚拟的时空环境二、严格的表演程式三、夸张地艺术形象第十六章:风俗习惯1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发源于四川2 陆羽的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其本人被尊为“茶圣”3 八大菜系:鲁(山东菜) 、川(四川菜) 、粤(广东菜) 、闽(福建菜) 、苏(江苏菜,主要指淮扬菜) 、浙(浙江菜) 、皖(安徽菜) 、湘(湖南菜)4 服饰作用:御寒、遮羞、装饰5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6 避讳的定义: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7 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避讳方法: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第十七章:中外文化交流古代文化交流具体途径:1 官方互派使节、留学生、乐舞团体2 贸易往来:朝贡、个人贸易3 宗教传播4 战争和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