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附件 2:2011 年度评价指标说明指标名称 指标解释 指标计算与评价方法1.圈内公路网(“断头路” )连通推进程度衡量各责任主体(地市)加快区间公路的连通,完善公路网建设,统筹推进公路网建设进展情况。由省交通运输厅根据各圈(市)上报数据及相关调查统计资料,进行打分,并向省社科院提供相关说明材料。2圈内年票互通互认程度和城市间公共交通“一卡通”进展程度整合各圈内城市交通智能卡系统资源,逐步实现圈内城市间公交、地铁、道路和城际轨道的“一卡通” 。由省交通运输厅根据各圈(市)上报数据及相关调查统计资料,进行打分,并向省社科院提供相关说明材料。3.圈内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衔接程度考察各经济圈交通专
2、项规划的制定、完善和实施情况,反映圈内各市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拟合度、衔接程度和匹配程度。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组织专家组根据各圈(市)上报材料和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打分。4.圈内能源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衔接程度考察各经济圈能源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制定、完善和实施情况,反映圈内各市的能源基础设施规划的拟合度和匹配程度。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组织专家组根据各圈(市)上报材料和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打分。5.圈内供水保障一体化程度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和供水安全程度。综合考虑区域供水管网的互联互通程度、供水水源保证率、自来水普及率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等四方面。由省水利厅根据圈内各市水利部门上报数据及相关调查统
3、计资料进行打分,并向省社科院提供相关说明材料。6圈内防洪防潮建设设施和合作联动程度反映圈内应对水利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控制体系。由省水利厅根据圈内各市水利部门上报数据及相关调查统计资料进行打分,并向省社科院提供相关说明材料。7.圈内水资源设施专项规划衔接程度考察各经济圈水资源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制定、完善和实施情况,反映圈内各市水资源基础设施规划的拟合度和匹配度。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组织专家根据各圈(市)上报材料和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打分。8圈内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衔接程度主要考察圈内各市的信息网络规划建设和相互衔接程度。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组织专家根据各圈(市)上报材料和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打
4、分。9圈内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衔接程度反映三个经济圈分工差异和布局合理程度,主要评价内容和目标是推进特色突出、集约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格局的构建。评价重点是:1.圈的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及推进情况;2.优势产业集中度发展情况(优势产业在 GDP 中比重上升率) ;3.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4.相关产业链、产业配套情况等五个方面。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组织专家根据各圈(市)上报材料和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打分。10.圈内产业布局一体化协作发展程度反映三个经济圈产业协作发展状况。评价重点是:1.圈的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有关内容及推进情况;2.双边和多边的产业合作协议及合作项目推进
5、;3.跨圈跨市共同开发建设产业园区;4.合作共建创新联盟;5.构建区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组织专家根据各圈(市)上报材料和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打分。7域一体化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11.圈内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动系数反映圈内制造业科技化、信息化程度。 省统计局提供相关数据,省社科院组织测算计分。12.圈内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上升率体现圈内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主要反映土地资源的配置水平以及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省统计局、国土厅提供相关数据,省社科院组织测算计分。13.圈内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加率反映各个经济圈内财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实现程度。省财政厅提供相关数据
6、,省社科院组织测算计分14.圈内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占比率衡量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的指标。直接列出各个经济圈内已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的项目数(如实现了医疗一卡通、社会保障互认,年票互认等),以实现的项目数占珠三角总项目数的比率作为指标值。省财政厅提供相关数据材料,省社科院组织测算计分。15.圈内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专项规划衔接程度衡量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程度的指标。直接列出各个经济圈内已编制的基本共服务一体化专项规划数,以圈内的专项规划数占珠三角总专项规划数的比率作为指标值。省财政厅提供相关数据材料,省社科院组织测算计分。16.圈内公共卫生一体化指数 衡量公共卫生一体化的进展程度
7、。指数由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每千常住人口病床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婴儿死亡率和无害化厕所普及率五个指标综合而成。省卫生厅提供相关数据材料,省社科院组织测算计分。17.圈内就业保障一体化指数 衡量就业保障一体化的进展程度。由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覆盖率两个指标综合而成。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提供相关数据材料,省社科院组织测算计分。18.圈内环境信息共享程度主要评价各经济圈已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是否及时共享和通报环境质量、污染源、建设项目、环境事故信息等情况。由省环境保护厅根据各圈(市)上报数据及相关调查统计资料,进行打分,并向省社科院提供相关说明材料。19.圈内
8、环境监测一体化程度主要评价各经济圈是否采用统一方法和统一标准开展环境监测,是否及时交换和共享监测数据。由省环境保护厅根据各圈(市)上报数据及相关调查统计资料,进行打分,并向省社科院提供相关说明材料。20圈内重点跨界水污染整治项目完成程度主要评价广佛肇经济圈对于独水河、广佛内河涌水污染整治项目完成情况;评价深莞惠对于石马河、淡水河、茅洲河水污整治项目完成情况;评价珠中江前山河水污染整治项目完成情况。由省环境保护厅根据各圈(市)上报数据及相关调查统计资料,进行打分,并向省社科院提供相关说明材料。21圈内重点大气污染整治项目完成程度主要评价各经济圈对于珠三角空气行动计划及相关方案有关大气污染整治项目
9、完成情况。由省环境保护厅根据各圈(市)上报数据及相关调查统计资料,进行打分,并向省社科院提供相关说明材料。22圈内空气 根据每年每日空气污染指数(API 指数)统 省环境保护厅提供相关数据,省社科8质量优于二级指标的天数计,指全年 API 指数 100 的天数(即优良天数)。按国家要求逐步将 PM2.5、O3、VOC 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院组织测算计分23圈内空间一体化规划配套政策衔接程度根据珠三角城市规划一体化规划,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经济圈 2011 年需分别完成广佛肇都市区一体化规划、深莞惠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中江城市空间协调发展规划三个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规划,其后需要陆续出台促
10、进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配套相关政策文件(实施评价报告、年度实施计划、修编工作方案等)。由各圈(市)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提供相关数据材料,省社科院组织测算计分。24城际轨道站场 TOD 综合开发支持力度1.各市配合推进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周边土地深化调查和规划编制事项。2.珠三角各市在省市进行联合开发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工作成效。由各圈(市) 、省住建厅提供相关数据材料,省社科院组织测算计分。25城市规划信息互通程度评价经济圈内各城市规划行政部门之间建立相关协调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或者通报重大项目建设情况及其需要协调的事项(需要两个城市以上参与) 。以上报省规划纲要办、住房城乡建设厅或其他省
11、直部门备案的会议纪要、工作简报、协调规章机制等文件为评价标准,由省住建厅打分,并向省社科院提供相关说明材料。26城市功能布局对接指数评价各市功能布局、区域绿地、基础设施功能布局衔接情况。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组织专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打分。27党委政府的组织协调力度贯彻落实省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情况,包括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党政联席会和出台一体化指导意见等,各市党政班子对一体化的共识;组织发动情况,包括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工作会议等进行贯彻落实,形成广泛的一体化社会氛围;支持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有序地参与一体化的举措及效果;广州、深圳、珠海三个牵头市分别在所在经济圈中发挥牵头、引导和协调作用的
12、情况。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组织专家组根据各圈(市)上报材料和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打分。28公众对一体化的满意程度公众对一体化的知情度和关注度;公众对一体化工作推动、工作进展和工作成效的认可程度和基本评价。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出问卷,组织调查,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测算打分。29一体化组织措施对接与落实程度成立市级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专门机构(如领导小组、专职机构等) ;制定推进经济圈区域一体化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等;加强一体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包括各市的组织协调和经济圈的组织协调) ;推进一体化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的相关规定及落实,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情况;涉及项目合作、对接的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落实(具体效果参照“五个一体化规划”执行和落实的相关情况)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组织专家组根据各圈(市)上报材料和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打分。30政府服务对接机制运作成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并废除不适应一体化的政策法规、规章和各种规定;减少行政许可项目、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健全行政审批监督体制等;建立政府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圈内由省社科院省情调研中心组织专家组根据各圈(市)上报材料和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打分。9区域协作信息网络建设,实行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区域合作论坛、研讨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