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新课程简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 数学人文与社会 科学体育与健康 技术综合实践活动 艺术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学习领域,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术)等12-13个科目;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
2、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模块,课程设置及说明,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学生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原则上每个模块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每学年宜相对集中地安排课时。 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
3、必须修得一定学分; 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 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新课程带来的变化,新课程带来的变化,理念上的变化(如:选择性课程、教材、教师等) 课程结构上的变化(最小单位模块) 评价方式及标准的变化 课程实施上的变化(如课程表等) 学生管理方式的变化(学分、走班、套餐等) 教师发展及培训方式的变化 资源配置及利用方式的变化 学校德育工作重点与方式的变化 ,例1:课标与教学大纲:,例2:考试方式,新课程在结构上采用“领域学科模块”的形式,现行的 “教学期中考教学期末考教学毕
4、业会考” 的考试评价体系结构不再适用。 新课程在内容上和教学方式上有较大的变化,难以用传统的书面笔试的方式进行评价,需要采用书面笔试之外的可行的评价形式。 ,例3:课程表,不同的中学 不同的年级 不同的教师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表,依据自身特点,1,有明确、固定的针对年级,即2006级。 2006级的学生几乎所有的必修模块的学习时间都由学校固定下来,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只有音乐、美术等少数科目让学生有可能在不同学段通过选择不同的模块获得必修的学分。 学生选修课开设的量有限,同时开多门选修课的情况不多,更没有一个模块三年中重复开课的设计,学生选课的愿望很多将难以实现。 研究性学习只是安排了课时,而
5、没有专题内容或方向的考虑。 设置了对学生每周修课时数的最低限制。,学年、学段,2,2,用“主要预设学生群体”取代了固定的针对年级,这一方面意味着学校开设的课程在学生选择之前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所针对的,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并不严格限定非主要预设群体中的学生选修特定的课程,也即在学校的课程政策上提供了跨年级选课的可能。必修课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等科目课程是固定或学校统一安排的,其它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必修模块学生都可以选择修课的学段,这样,同是2006年入学的学生,即使是在以必修课为主的第一学年也会有各人自己的课程表。,三年时间内,历史、地理、生物的必修模块和物理
6、、化学的共同必修模块都主要针对2006级学生开设了两次,使得学生在保证修完所有必修模块的前提下,有了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些模块修习时段的可能。选修模块开设的量有增加,有些科目同时开设多个选修模块,有些选修模块三年中重复开设了二次(实际上到了有二个以上的年级进入新课程以后,针对后进入的年级的学生,只要能放开跨年级选修的限制,就可能不再需要这样专门的安排),学生选课的余地增大。艺术领域选择的是综合艺术而不是音乐、美术。,3,3,选修模块开设的量、开设的频次进一步增加,学生选课的余地增大。同时,考虑到历史、地理的全部必修模块之间和生物中有二个必修模块之间没有先后递进关系,该课程计划对所有这些模块采取
7、了同时开设出来供学生选择的办法,英语选修系列II的模块也由于与必修模块之间没有先后递进关系被安排与必修模块同时开设。这些安排,使该方案比起方案2更具选择性,学生的课程选择组合将更加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没有按照每个学段排一定课时的思路设计,说明学校另有考虑。,实例海南中学方案山东实验中学过渡方案,例3:课程表,1、遵循高中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 2、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3、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4、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有递进关系的课程,应按顺序开设;系列之间、模块之间、专题之间没有递进关系的课程,可平行开设。 5、条件允许时,相同模块在高中三年的不同学段至少应重复开出两到三次
8、,以便学生选修、换修或重修。 6、保证课外活动。利于希望在有关方面得到较大发展的学生发展专业特长。,排课原则,7、每位教师一个学段最多只可同时开两个不同模块,以保证开课质量。 8、开课的最少人数和分班上课的最多人数。 9、高一至高三,允许有些学科周课时为6-8节,同时开出的模块,可以是完整模块(4节),也可以是半个模块(2节),让希望在有关方面发展的学生能选择在同一学段同一学科的若干不同模块、不同系列、不同专题,以获取更多学分。 10、应满足学生每学年在八个领域都获取学分、每学年在选修(校本选修)获2个以上学分的需要。,排课原则,课改准备工作,一、组织机构 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课程改革实验
9、工作办公室 领导、组织和推进 学校课程方案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选课指导 课程安排与教学实施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招生与宣传 后勤保障 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小组,课改准备工作,二、重点研究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校排课选课指导) 模块学习评价和学分认定 学科课堂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及评价(样本校中的牵头校)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机制 教师发展性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改课堂整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研究 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课改准备工作,三、整合资源 实验教师队伍配备、
10、培训、研究校内资源环境统筹配置和使用各类设施设备场馆、实验室建设与配套时间上的统筹校外课程资源 社区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校际资源,课改准备工作,四、宣传发动 厦门一中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厦门一中高中新课程家长手册厦门一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五、制定方案厦门一中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厦门一中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方案厦门一中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厦门一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厦门一中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厦门一中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厦门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厦门一中课程编排方案厦门一中高中三年课程总表,课改准备工作,六、正视困难 学科模块教学课时过紧的问题双基落实的问题教材、教辅材料的选用、配套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问题课程与技术的整合问题学生管理与组织问题学生选课、选教师的问题模块考试评分、汇总与学分管理问题教师业务能力问题教育质量的评价和监控机制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问题 ,课改准备工作,用积极的心态迎接课改 用稳妥的策略推进课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