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改).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7410847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摘要: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 “三农” 问题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为解决“三农”问题,党在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这种新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框框,要求我们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改变了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和研究。论文全面阐述了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意义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

2、建议。希望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The Study on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Abstract: After twenty years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to the whol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ural areas had gained a great achievement, which provide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

3、zation in our country. But because of the problems of history, system and concept, the problems of “three Fs (farming, farming areas and farmers)” had been the restriction of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ree Fs”, the Communist Party put up the theory o

4、f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sixte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is theory wa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it required us to consider these problems in the whole national angle, not only in the rural areas. This theory changed t

5、he concept and the way of trea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separately in the past totally. Study the problems of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was a creativity. The thesis elabor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the significance of

6、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We expected the thesis can provide a helpful references for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two-tier structure;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

7、s1.引言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即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破解“三农

8、”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必须从战略高度考察其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明确其战略思路和主要内容,给出其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2.我国城乡发展现状2.1 国家整体层面上城乡统筹的现状发展中国家都会经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时期,这是不可避免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法杖。我国是在物质匮 乏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业和农民因此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

9、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而且农村发展的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已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大瓶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都得到快速发展,提前两年实现了小康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3 年,我国人均 GDP 超过 1000 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 40.5%,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而现在的经济总量从“十五”期末的世界第五位上升为第二位,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9.8 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 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4000 美元,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

10、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央颁布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进入了农业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和农村内部社会化分工力度加大,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回顾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惠。2004 年农民缯收 6.8%、粮食增产 9%之后,2005 年国家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能定增产、农民持续增

11、收的政策,如加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我国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自 2007 年以来连续 4 年稳定在 1 万亿斤以上。农村教育方面,从 2005 年开始,在 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课本费、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2007 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医疗卫生方面,2002 年 10 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

12、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明确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等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十一五”时期,全国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 4.45 万亿元、1.49万亿元、3.33 万亿元和 5600 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 1.6 倍、2.6 倍、1.3 倍和 1.4 倍。相应地支持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以及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同时,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方面

13、也取得了积极进展。2.2 地方现状与经验成都是西南地区特大中心城市,但同时又是大城市带大农村。2003 年,成都市户籍人口 1044.3 万元,其中:非农业人口 386.23 万人,农业人口 658.08万人。城市化水平只有 36.9%,低于当时的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突出。成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始于 2003 年。2007 年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其在改革“深水区”进一步“试水”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 2007 年开始“破茧而出” 。特别是 2008 年 1 月 1 日,成都市委出台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强耕地保护,

14、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试行) ,及之后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农业保险、工商登记、农村金融、村级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掀开了一场不事张扬但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的改革大戏,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深入推进。成都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深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全域成都”的理念推进试验区建设,形成“一区两带三圈层四基地”布局格局。 “一区”:1 个特大都市区,由中心城和华阳、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等 6 个新城构成;“两带”: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

15、三圈层”:成都城市的三个圈层;“四基地”:争取用 10 年时间,将成都建成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全域成都”强调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功能要求,实现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心城区着重考虑更好地发展高端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周边区县则更好地承担制造业和居住功能、生态功能,但它们又不是分割的,而是城乡间、区域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体系。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深化城乡就业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农村低保、住房、上学、就医等社会救助制度,大

16、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加快完成农村中小学、卫生院(站) 、公共文化设施等硬件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问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四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市域交通“五网”(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市域干线路网、新市镇路网建设) ,建设覆盖全市城乡、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最终形成全域成都的格局。3.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3.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 2009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03 年增长了 103%,增

17、加额高达8703 元;而农村居民 2009 年人均纯收入比 2003 年仅增长 96%,增加 2531 元。2003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3.23 倍,2009 年则扩大到 3.33 倍。青海省 2003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6732 元增加到 12692 元,增长了 88%;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1817 元增加到 3346 元,仅增长 84%;收入差别从 4915 元扩大到 9346 元,差距越来越大。3.2 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 2004 年的 1 亿增加至 2008 年的 1.4 亿,年均增长 10%,

18、2006、2007、2008 年增幅分别为 11%、14.5% 、15.1%,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07、2008、2009 年分别新增大学毕业生 495 万、559 万和 611 万,2010 年预计新增 700 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速较慢,城市功能面临着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双重压力的考验。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3.3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等,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

19、后。2009 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 3114 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 990 亿元,占 31.79%,但这一比例与占全国 69.91%的农村人口相比,相差甚远。虽然近年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建立,但由于农村卫生投资比重不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部分农民得不到有效的健康保证,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关数据显示,2008 年末,占全国 69.91%的农村人口仅享有 20%的医疗资源;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为城镇是 5.41 人,而农村仅 2.21 人。3.4 农村金融普惠率低,农民享受金融资源

20、不充分。根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全国 2009 年 6 月末还有 2945 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其中 708 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目前, “三农”贷款门槛过高,农民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据中国银监会统计,2009 年末全国银行业机构贷款余额 39.9 万亿,其中涉农贷款 9.14 万亿,占比仅 22.9%;涉农贷款中,农户贷款为 2.2 万亿,仅占 24.1%。获得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农户不到 1/3。3.5 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民公共保障水平低。当前,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总体上难以满足整个农村社会的需要。如养老保险,2009 年中央财政用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21、的补助支出高达 410 亿元,但真正落实到农村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农民根本享受不到;进城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比例偏低,虽然参保人数达到 4335 万,但实际参保率不足 20%;按 94%的平均参合率计算,全国至少还有 5400 万农民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城市居民享有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低保等多种保障机制,社会保障覆盖面基本上达到了 100%。4.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4.1 可以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农民众多,约占中国总人口 70%,但只拥有中国经济 GDP 总量的20%。原因是由于过去实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国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

22、市和工业上,而农村、农业却被忽视了,导致现在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得到维护,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会长久,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 。4.2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统筹安排生产活动和经济增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通过发展经济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得到全面的改善;要把消除贫困、扩大就业、消除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同样重要的任务来推进,可以更好地落实科学

23、发展观。4.3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致力于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处理城市与农村发展中的矛盾因素,达到城市与农村的良性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4.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

24、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完全突破,城镇化严重滞后,城乡分割的政策、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致使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力不强,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

25、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 4.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直接影

26、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新阶段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具有二三产业劳动技能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安居乐业,促进农村型消费向城市型消费转变;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购买力,启动农村市场。因此,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6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的客观要求。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

27、关系、工农关系越来越密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紧迫,也更有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5.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5.1 培育城乡平等的国民意识意识引导行动,或先有意识、后有行动。要想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必须采取统筹城乡发展的行动,而要采取统筹城乡发展的行动,必先有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统筹城乡发展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而是所有国民

28、的事,因此仅政府有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还不够,还需要所有国民都有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城乡平等竞争或公平竞争,因此培育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识主要是培育城乡平等竞争的国民意识,或培养城乡公平的国民待遇意识。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因为中国国民受封建等级意识的毒害很深,城市居民有很强的优越意识,而农村居民有很强的自卑意识。迄今为止,我们都很容易从城乡交流的现实中发现:很多人在意识深处认为市民享有很多特权、农民不能享有国家各种福利保障待遇是天经地义的,一些人对此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在这种国民意识下,要实现真正的统筹城乡发展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下大力气,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努

29、力培育城乡平等竞争的国民意识。培育城乡平等竞争的国民意识要采取以下行动:党和政府要消除对宣传城乡公民平等意识的顾虑,国民地位平等只会有利于社会稳定,而不会威胁社会稳定,如果长期容许城乡公民不平等,则反而会真正威胁社会稳定;在城市市民中大规模、持续地开展尊重农民或民工(这个称谓要尽快取消)的宣传活动,对那些尊重农民或民工的人和行为进行奖励,对那些不尊重农民或民工的人和行为进行教育和惩罚;在农村居民中大规模、持续地开展“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鼓励农民进城与城市居民平等竞争;要求政府官员和公务员在任何场合都要做尊重农民或民工的表率;通过网络等媒体开展城乡国民平等的大讨论,激发国

30、民的城乡平等意识等。5.2 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制度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城乡统一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城乡制度统一、城乡权利平等、城乡自由互动、城乡合理分工、城乡广泛协作” ,其中城乡制度统一是基础和关键。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制度包括建立城乡统一或城乡相互衔接的财产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财税金融制度等。要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制度,赋予或归还农民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与市民基本相同的产权(包括土地财产权、物质财产权、现金财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等) 、自由选择权(包括自由择业权、自由迁徙权、自由投资权、自由流通权、自由退出经济组织权、自由选择经

31、营品种权、自由选择经营方式权、自由结社权、自由表达意见权等)和平等交易权(包括平等纳税权、平等非税负担权、平等福利权、平等财政支出享受权、平等国有资产享受权、平等受教育权、平等价格权、平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平等自我保护权、平等无偿劳动权等) 。建立城乡统一基本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举措。如果我们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制度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则统筹城乡发展才会现出希望的曙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等战略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城乡统一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建立城乡统一的产权制度,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制度(含城乡衔接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流转制度)

32、、住房产权制度、资金产权制度等;建立城乡统一的价格制度,如实行城乡统一、自由的价格制度,彻底消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定价,减少对部分农产品的保护定价,提高农业本身的竞争力;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如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择业制度、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人才和劳动力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如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保障和教育待遇,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农民也应同

33、样享有;建立城乡统一的财税金融制度,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统一城乡居民的非税负担,使城乡的财政支出与其人口比例大致相适应,对农村金融资金的转移进行适当的限制等。5.3 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属于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必须要由政府来提供。公共服务包括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发行货币、稳定宏观经济、扩大就业、保护弱势群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础教育、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基本福利、维护公共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稳定人口、倡导现代精神文明等。在这些公共服务中,城乡差别不大的有保护

34、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发行货币、稳定宏观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稳定人口、倡导现代精神文明等;城乡差距较大或城乡不太公平的有扩大就业、保护弱势群体、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础教育、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基本福利、维护公众安全等。按理说,既然是公共服务,就应面向所有公众或国民公平地提供,但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实行城乡分割制度,在提供后一部分公共服务时主要偏向城市居民,对农村居民的这一部分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和短缺。要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由政府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包括:提供城乡公平的就业保障服务,将农民的就业也纳入国家就业保障体系;按照与城市基本相当的标准,保护

35、农村的弱势群体,如“五保户” 、残疾人员等;与城市一样,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财政支出范围;在农村实行与城市标准基本相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按照统一的高考标准录取农村的考生;参照城市的标准,为农民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按照统一的标准设立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对农民也实行与市民一样的劳动保护;逐步统一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实现城乡之间人口的均衡增长;尽快按照基本相同的标准和协调一致的步骤来实施城乡资源环境保护等。考虑到农民过去做出了较多的奉献和牺牲,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今后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与此同时,要着重推进如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36、的政府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如减少政府层次、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农村自治组织等;推进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如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提拔、加强上下级之间干部的交流等;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如按照经济区域的要求,适当调整行政区划;推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如促进不同等级城市或城镇之间的公平竞争,减少上级城市对下级城市或城镇的收入上缴等;在国务院设立农村工作委员会,将农业部与其他农业机构整合起来等。5.4 推进城乡协调的经济发展协调城乡经济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因为城乡就业、收入、建设和福利统筹等都依赖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城乡平等竞争的国民意识、建立城乡统一基本制度和政府提供

37、城乡公平的公共服务也有赖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包括:协调城乡经济增长,实现城乡(或人均)的均衡增长;协调城乡产业发展,使城乡之间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协调城乡企业发展,实现城乡各类企业之间公平竞争,使城乡企业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协调城乡要素配置,实现城乡之间劳动力和人口的自由流动,按照平等交易(或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城乡之间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城乡协调的经济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制定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思路、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保

38、障措施等;建立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利益机制,如建立城乡产业发展品牌共享机制、上下游产业间的利益共享机制等;建立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网络,如建立城乡产业连锁网络,大力发展横跨城乡的产业集群;开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项目布局,适当增加农村的产业项目,或促进城市项目向农村辐射;营造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合理环境,如放宽农民创业的行业准入,降低农民创业的门槛,建立农民进城创业的援助机制(如廉租公寓、投诉中心等) ,设立统筹城乡居民创业的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等。 来源: 考试大-公务员考试站 5.5 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最终必须落实到物质形态上,只有当人们从物质形态上看到城乡之间各

39、有特色和优势,整体差距不大,才能说基本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要实现城乡之间在物质形态上的统筹发展,主要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屋建设都离不开规划。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当然,由于城市与农村在人口密度、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明显不同,统筹城乡的规划建设并不一定要求城乡完全一致,关键是要各有特色,在规划上要统一进行,在总体建设水平上不能差得太远,在基础设施和房屋的维护上要基本接近。目前,中国的城乡规划刚开始考虑统一,城乡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的档次差距还很大,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建设可考虑

40、从如下一些方面入手:尽快制定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将其落实到城乡规划的实践中去;组织有关力量,制定全国及各地的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群规划或城市带规划或都市圈规划) ,将规划范围内的农村也一并考虑进去;引导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将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镇化规划有机衔接起来,避免就农村建设农村;鼓励各地制定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搞好城乡基础设施的衔接,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农村房屋建设的规范标准,引导农民自建住房,突出各地特色,避免千镇一面、万村一律等。参考文献:1 郭建军.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

41、议J. 经济研究参考, 2007,(01).2 于东. 江西省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研究J. 消费导刊,2010,(01).3 赵欢. 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趋势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4 陈翠平.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J. 时代经贸(下旬刊) , 2007,(05).5 袁华明. 城乡统筹应走出误区J. 观察与思考, 2004,(12)6 孔祥敏. 城乡统筹发展: 障碍及对策J. 长白学刊, 2004,(06)7 陈鸿彬. 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7,(02).8 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J. 中国乡镇企业, 201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