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讲的是“我”(季羡林)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方法】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文质兼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根据这一特点,教学过程
2、中,在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后,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跟随季羡林爷爷展开“异域风情之旅” 这一情境展开教学,紧贴作者视角,选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以“寻觅美丽感悟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主线,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3、结合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
3、、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难词。3、再读课文,思考课后思考题。4、学生搜集好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质疑问难师:德国给在此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德国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汇报。师:(多媒体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以本单元的主题切入问题,加强了文章与单元训练重点之间的联系。】1
4、、 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季老先生眼中不变的美丽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优美的语段,想一想它美的原因。2、预设探究问题:(1)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4)“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充当
5、好引导者的角色。】二、依据单元目标,提炼中心问题1、过渡: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从表达上,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2、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个主题更为密切?(“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3、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4、咱们就先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
6、其他问题。可以吗?三、自主合作探究“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2、学生默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四、披文入境赏“奇丽”。1、我们首先一起来交流,你们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2、生汇报,师相机点拨:预设:(1)从“家家户户“这个词可以体会出德国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里
7、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2)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3)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出花太多了,花多得成团,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4)从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3、同学们理解得真好。下面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4、师放配乐磁带,生闭眼想像后谈自己想像的画面,师简要评析。5、你们想不想
8、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想)现在让我们一起插上翅膀,飞到德国,一起来欣赏这一幅幅奇丽的美景!(多媒体播放图片。)6、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徜徉于花的怀抱,沐浴着花的芳香,聆听着花的私语!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7、大家描述得可真美!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幅奇丽的景色,看看哪位同学能让我们听出他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感受,能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带到那奇丽的异国风光。【课件创设情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景色的奇丽。】五、披文入境悟“奇特”。1、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2、学生汇报,
9、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奇特之处。(重点出示实物鲜花,帮助学生理解花的脊梁。)3、德国人养花,却偏偏只给自己看花的背面,只看花的脊梁,真是奇特无比,不可思议。读完这段话,我们和季羡林一样,也禁不住满腹狐疑。如果你是一个德国人,你能解开季羡林心中的疑问吗?4、创设情境,老师扮演季羡林,手拿鲜花依次采访不同学生扮演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小学生、的士司机。采访的主要问题:欧朴尔太太,您为什么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这位德国小朋友,你好,你们家种花吗?你们是怎么种花的?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花给别人看?这位先生,您好,为什么在德国大街上可以看到这么多的花?5、小结:哦,原来是这样!只有每个人
10、都把花种给别人看,才能够在大街上欣赏到无数人种的花。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师停顿,引导学生答出“我为人人”,并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6、假如每个人都把花藏在屋子里不给别人看,那么又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小结:这就是我不为人人,人人也不会为我了 。)7、从种花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品质。这的确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多媒体出示句子)(学生汇报)8、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生联系实际谈理解)【培养学生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
11、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沟通了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9、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的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季先生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读最后一段。)(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句子。)10、“美丽并没有改变”,在这里指什么?(学生汇报)1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没有改变!这种心灵美,和谐美没有改变!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季先生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男生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全班深情
12、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六、结束语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就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这个环节的设计,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了解,升华了主题。】七、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 奇特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美丽 【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主题。】教学反思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倾听朗读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感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揣摸、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小练笔。第三自然段
13、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拓展思维,让学生能多方位地沉浸在阅读气氛中,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感悟课文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我注意朗读、默读、引读、范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朗读要以正确、流利为前提,以感悟理解为基础,语调平缓之中有起伏,语气平淡之中有激昂。本节课,我重点教学 2、3 自然段,第 2 自然段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第 3 自然段图文结合、读想结合、读议结合,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本课教学也存有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学生本已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我却还让学生反复去读,有点“过犹不及”的感觉,结果造成在感悟“民族奇特”,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环节时,时间就显得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