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1.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膜结构为液态镶嵌模型,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大部分物质的跨膜转运有关。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物理扩散特点:脂溶性高和分子量小的物质;高浓度-低浓度;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常见物质-如 O2、C0 2、N 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2)易化扩散:特点: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也是高浓度-低浓度,属于被动转运
2、。分类: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经通道易化扩散:Na+、Cl -、Ca 2+、K +等带电离子。通道对离子的导通表现出的开放与关闭两种状态,包括电压门控通道(细胞膜Na+、K +、Ca 2+通道)、化学门控通道(终板膜 ACh 受体离子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听毛细胞离子通道)。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转运过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3)主动转运:是由离子泵和转运体膜蛋白介导的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低高)的跨膜转运。称主动转运。逆浓度差的转运,就像从低处向高出泵水,必须有水泵一样,需要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帮助,
3、这种蛋白质就称为“泵”,也称“泵”蛋白。泵蛋白具有特异性。主动转运分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1)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为离子泵。在哺乳动物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是钠钾泵,简称钠泵,也称 Na+-K+-ATP 酶。钠泵每分解 1 分子 ATP 可将 3 个 Na+移出胞外,同时将 2 个 K+移入胞内,由此造成细胞内的 K+的浓度为细胞外液中的 30 倍左右,而细胞外液中的 Na+的浓度为胞内 10 倍左右。钠泵的重要生理意义:细膜内外 Na+和 K+的浓度差,是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基础;是
4、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维持细胞内高 K+,是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膜外高Na+状态,为许多代谢反应正常进行提供必需条件; 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Na +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是其他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氨基酸,以及Na+-H+、Na +-Ca2+交换等)的动力;钠泵的活动对维持细胞内 pH 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意义。2)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时,所需能量不直接来自 ATP 分解,而是来自由 Na+泵利用分解 ATP 释放的能量,在膜两侧建立的 Na+浓度势能差,这种间接利用 ATP 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
5、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其机制是一种称为转运体的膜蛋白,利用膜两侧 Na+浓度梯度完成的跨膜转运。如被转运的物质与 Na+都向同一方向运动,称为同向转运,如葡萄糖在小肠黏膜重吸收的 Na+-葡萄糖同向转运。如被转运的物质与 Na+彼此向相反方向运动,则称为反向转运,如细胞普遍存在的 Na+-H+交换和 Na+-Ca2+交换。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调节机体内各种细胞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序的增殖、分化,协调它们的代谢、功能和行为,主要是通过细胞间数百种信号物质实现的。这些信号物质包括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包括:生物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组胺、5-羟色
6、胺;肽类激素-缓激肽、黄体生成素、甲状旁腺激素;气味分子和光量子。根据效应器酶以及胞内第二信使信号转导成分的不同,其主要反应途径有以下两条:(1)受体-G 蛋白-Ac 途径:激素为第一信使-相应受体,经 G-蛋白偶联-激活膜内腺苷酸环化酶(Ac)- Mg2+-ATP-环磷酸腺苷(cAMP 第二信使)-激活 cAMP 依赖的蛋白激酶(PKA)-催化细胞内多种底物磷酸化-细胞发生生物效应(如细胞的分泌,肌细胞的收缩,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以及细胞内各种酶促反应等)。(2)受体-G 蛋白 PLC 途径:胰岛素、缩宫素、催乳素,以及下丘脑调节肽等-膜受体结合-经 G 蛋白偶联-激活膜内效应器酶磷脂酶 C(
7、PLC),它使磷脂酰二磷酸肌醇(PIP 2)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P 3)和二酰甘油(DG)。IP 3和 DG 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发挥信息传递作用。IP 3-与内质网外膜上的 Ca2+通道结合-释放 Ca2+入胞浆-胞浆内 Ca2+浓度明显增加-Ca 2+与细胞内钙调蛋白(CAM)结合,激活蛋白激酶,促进蛋白质酶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的功能活动。DG 的作用主要是特异性激活蛋白激酶 C(PKC)。PKC 与 PKA 一样可使多种蛋白质或酶发生磷酸化反应,进而调节细胞的生物效应。2.离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离子通道受体也称促离子型受体,受体蛋白本身就是离子通道,通道的开放既涉及到离子本身
8、的跨膜转运,又可实现化学信号的跨膜转导。例如,骨骼肌终板膜上 N2型 ACh 受体为化学门控通道,当与 ACh 结合后,发生构想变化及通道的开放,不仅引起 Na+和 K+经通道的跨膜流动,而且它们的跨膜流动造成膜的去极化,并以终板电位的形式将信号传给周围肌膜,引发肌膜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从而实现ACh 的信号跨膜转导。3.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酶偶联受体具有和 G 蛋白偶联受体完全不同的分子结构和特性,受体分子的胞质侧自身具有酶的活性,或者可直接结合与激活胞质中的酶。酪氨酸激酶受体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活性。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可使位于膜内区段上的 PTK 激活,进而使自身
9、肽链和膜内蛋白底物中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经胞内一系列信息传递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核内基因转录过程的改变以及细胞内相应的生物效应。大部分生长因子、胰岛素和一部分肽类激素都是通过该类受体信号转导。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与配体(心房钠尿肽)结合,将激活鸟苷酸环化酶(GC),GC 使胞质内的 GTP 环化,生成 cGMP,cGMP 结合并激活蛋白激酶 G(PKG),PKG 对底物蛋白磷酸化,从而实现信号转导。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是以细胞外为零电位的膜内电位,绝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稳定的负电位。静息电位产
10、生的机制:钠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膜内、外 Na+和 K+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生物电的基础。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是 K+通道开放,K +受浓度差的驱动向膜外扩散,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质与 K+隔膜相吸,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差,而 K+扩散形成的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又会阻止 K+的进一步外流。当达到平衡状态时,电位差形成的驱动力恰好对抗浓度差的驱动力时,两个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K +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 K+平衡电位。安静状态下的膜只对 K+有通透性,因此静息电位就相当于 K+平衡电位。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膜受到一个适
11、当的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以骨骼肌细胞为例,它由上升支和下降支组成,两者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上升支指膜内电位从静息电位的-90mV 到+30mV,其中从-90mV 上升到 0mV,称为去极化;从 0mV 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称为超射。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30mV 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锋电位后出现膜电位的低幅、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上升支的形成: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时,引起 Na+内流,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Na +通道大量开放,Na +迅速内流的再生性
12、循环(正反馈 Na+内流),造成膜的快速去极化,使膜内正电位迅速升高,形成上升支。当 Na+内流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与阻力(电场力)达到平衡时,Na +内流停止,此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即 Na+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相当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相)主要是 Na+的平衡电位。人工增加细胞外液 Na+浓度,动作电位超射值增大;应用 N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TTX)后动作电位不再产生。下降支的形成:钠通道为快反应通道,激活后很快失活,随后膜上的电压门控 K+通道开放,K +顺梯度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迅速恢复到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下降
13、支(复极相)。在复极的晚期,钠-钾泵的运转可导致超极化的正后电位。四、骨骼肌细胞的收缩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特殊分化的终板膜构成神经肌接头。当动作电位传到运动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 Ca2+通道开放,Ca 2+内流,末梢内 Ca2+浓度升高触发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突触小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将小泡中的 ACh 以量子式方式释放到间隙,ACh 与终板膜上的 N2型 ACh 受体结合并使之激活,终板膜主要对 Na+通透性增高,Na +内流,使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可通过电紧张活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而暴发动作电位,表现为
14、肌细胞的兴奋。2.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胞质内 Ca2+浓度升高-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 Ca2+结合-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造成横桥头部构象的改变,通过横桥的摆动,拖动细肌丝向肌小节中间滑行,肌节缩短,肌肉收缩。横桥 ATP 酶分解 ATP,为肌肉收缩做功提供能量;胞质内 Ca2+浓度升高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 Ca2+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中钙浓度降低,肌肉舒张。3.兴奋-收缩偶联基本过程 概念:将肌细胞膜上的电兴奋与胞内机械性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偶联。过程:肌细胞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
15、细胞深处,激活横管膜上的 L 型 Ca2+通道;L 型 Ca2+通道变构,激活连接肌浆网膜上的 Ca2+释放通道,释放 Ca2+入胞质;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促使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 Ca2+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兴奋收缩偶联因子是 Ca2+。A1 型题1.Na +跨细胞膜顺浓度梯度的转运方式是(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载体协助E.离子泵转运答疑编号 1110101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Na +借助于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称为经通道易
16、化扩散。2.下列对阈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能造成膜对 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B.能造成膜对 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C.能造成膜对 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D.能造成膜对 Ca2+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E.能造成膜对 Cl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答疑编号 11101010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使细胞膜迅速去极化接近 Na+平衡电位值,形成陡峭的动作电位升支。能引起这一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3.骨骼肌中能与 Ca2+结合的蛋白质是( )A.肌动蛋白B.肌钙蛋白C.原肌球蛋白D.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E.肌球蛋白答疑编号 111010103:针
17、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每个肌钙蛋白分子可结合 4 个 Ca2+,并通过构象的改变启动收缩过程。4.在神经-肌接头处,进入神经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成正比的离子是( )A.Ca 2+B.Mg 2+C.Na +D.K +E.Cl答疑编号 111010104: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造成接头前膜的去极化和膜上 Ca2+通道的开放,Ca 2+进入细胞内,Ca 2+可以启动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5.每分解一分子 ATP 钠泵可以将( )A.1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 1 个 K+移入膜内B.3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 3 个 K+移入膜内C.2 个 Na
18、+移出膜外,同时 2 个 K+移入膜内D.3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 2 个 K+移入膜内E.2 个 Na+移出膜外,同时 3 个 K+移入膜内答疑编号 111010105: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钠泵每分解一分子 ATP 可以将 3 个 Na+移出胞外,同时2 个 K+移入胞内。6.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血管紧张素D.乙酰胆碱(Ach)E.多巴胺答疑编号 111010106: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末梢中有许多囊泡,小泡内含有大量的 Ach。终板膜上有 ACh 的受体。B 型题A.K +外流B.Na +内流C.C
19、a 2+内流D.Na +平衡电位E.K +平衡电位1.骨骼肌细胞的锋电位的超射顶端接近于( )答疑编号 111010107: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 Na+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的峰值接近于 Na+的平衡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由于K+外流造成的。2.骨骼肌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是由于( )答疑编号 111010108: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 Na+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的峰值接近于 Na+的平衡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由于K+外流造成的。第二节 血液一、血细胞的组成、生理特性、功能及其生成的调节1.红细胞生理 成年红
20、细胞的数量:男性为 4.510125.510 12L,女性为 3.510125.010 12L。红细胞特性: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即抗凝条件下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率。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越大,其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小,越容易发生破裂溶血。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O2和 CO2,红细胞运输 O2的功能是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此外,红细胞含有多种缓冲对,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血红蛋白的含量:男性为 120160g/L;女性为 110150g/L。血红蛋白:合成的原料是-蛋白质和铁;促红细胞成熟的物质-
21、叶酸和维生素B12。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与释放,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EP0 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雄激素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也可以促进肾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2.白细胞生理 正常白细胞数是 4.010910.010 9L;中性粒细胞占 50%70%;淋巴细胞占 20%40%;单核细胞占 3%8%;嗜酸性粒细胞 0.5%5%;嗜碱性粒细胞 0%1%。中性粒细胞的增高-当体内有急性炎症,特别是化脓性炎症时;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在患过敏性疾病或某些寄生虫病时;淋巴细胞的增高-当体内有慢性炎症或病毒
22、感染时;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反应,T 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 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3.血小板生理正常血小板数量为 10010930010 9L。血小板功能: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和参与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作用中血小板通过: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等,一系列过程参与。二、生理性止血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2.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凝血因子、的合成需要维生素 K 参与。因此当机体缺乏维生素 K 或肝病患者,常伴有凝血障碍。凝血过程:内源性激活途径:指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从激活因子开始,再激活因子的过程。当血管内膜受
23、损时,胶原纤维暴露,或有异物附着时,-a-在 Ca2+参与下,a-a 与因子、Ca 2+、PF 3组成因子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共同激活因子成a;外源性激活途径:指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与血浆中的网子、ca 2+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激活因子成a。3.生理性抗凝物质:抗凝血酶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强 2000 倍。肝素主要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在肺、心、肝、肌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含量甚微。蛋白酶 C 由肝脏产生,其合成需要维生素 K 的参与,合成后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活化后的蛋白酶 C 可水解灭活凝血因子a 和a,抑制因子a 和凝血酶的
24、激活,并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T)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A 型题1.肾脏分泌的一种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物质是( )A.促红细胞生成素B.雌激素C.肾素D.生长素E.甲状腺素答疑编号 1110102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肾脏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是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原红细胞分化。2.参与生理止血的血细胞是( )A.血小板B.中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D.淋巴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答疑编号 11101020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血小板具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多
25、种凝血因子的特性,是生理止血必须的血细胞。3.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抑制血小板活性B.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D.抑制凝血因子活性E.去处 Ca2+答疑编号 111010203: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的抗凝作用。第三节 血液循环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1.心肌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 0 期、1 期、2 期、3 期和 4 期五个部分。(1)去极化过程:心室肌细胞的去极化过程又称动作电位的 0 期。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首先引起部分电压门
26、控式 Na+通道开放和少量 Na+内流,造成细胞膜部分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约-70mV)时,膜上 Na+通道大量开放,出现再生性 Na+顺其电-化学梯度从膜外向膜内快速再生性内流,使膜进一步去极化,膜内电位由原来的负电位向内电位转化,直到接近 Na+平衡电位。(2)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比较缓慢,历时 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 1 期、2期和 3 期三个阶段。复极 1 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K +外流。复极 2 期:复极化的过程非常缓慢,动作电位比较平坦,称为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它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K +外流和
27、 ca2+内流同时存在,K +外流倾向于使膜复极化,Ca 2+内流倾向于使膜去极化,两者所负载的跨膜正电荷量相当,因此膜电位稳定于 1 期复极所达到的电位水平。复极 3 期:复极的速度加快,又称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K + 外流。(3)静息期:又称复极 4 期,此期膜电位稳定在-90mV。但因为动作电位期间有Na+、Ca 2+进入细胞和 K+流出细胞,造成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改变,便使钠-钾泵活动增强,逆电-化学梯度转运 Na+出细胞和 K+入细胞;Ca 2+主要由 Na+-Ca2+交换体主动排出细胞,少量 Ca2+被细胞膜上的 Ca2+泵主动转运出细胞,以维持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稳态。2.
28、心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自律细胞是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特性的细胞,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1)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分为 0 期、1 期、2 期、3 期和 4 期。除 4 期外,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态和离子基础与心室肌细胞相似。不同点是 4 期存在缓慢自动去极化-包括一种 K+ 外流的逐渐减弱和一种主要由 Na+内流( f)的逐渐增强-达到阈电位,便引起新的动作电位。在浦肯野细胞 4 期自动去极化发挥主要作用的离子电流是起搏电流 f(2)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具有以下特点:最大复极电位-70mV,阈电位约-40m
29、V 的绝对值均小于浦肯野细胞;0 期去极化幅度较小(约-70mV),时程较长,去极化的速率较慢,当膜电位由最大复极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激活膜上的 L 型 Ca2+通道,引起 Ca2+内流,导致 0 期去极化。无明显的复极 1 期和 2 期,只有 3 期,主要 K+外流;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浦肯野细胞,主要机制是由于 k通道的时间依从性的关闭所造成的 K+外流的进行性衰减,其次是 f 电流和 Ica-T。窦房结细胞存在 T 型 Ca2+通道。当 4 期去极化到-50mV 时,该通道开放,引起少量的 Ca2+内流(I Ca-T),构成 4 期自动去极化后期的一个组成成分。 二、心脏的泵
30、血功能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如成年人心率为 75 次分钟,则每个心动周期持续 0.8 秒。2.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室为例说明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及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1)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后,室内压迅速升高,超过房内压时,心室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闭,防止血液不会到流入心房。但室内压尚低于动脉压,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启的这段时间,心室容积不会发生改变,称为等容收缩期;射血期:当心室收缩使室内压升高超过主动脉压时,动脉瓣被打开,血液由
31、心室射入动脉,进入射血期。在射血的早期,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较多,血流速度也很快,心室的容积明显缩小,这段时期为快速射血期,此期内由于心室肌强烈收缩,室内压继续上升并达到峰值,主动脉压也随之升高。快速射血后由于心室内血液减少及心室肌收缩强度减弱,心室射血速度逐渐减慢,因此射血期的后期称为减慢射血期。在缓慢射血期,心室内压和主动脉压都逐渐下降。(2)心室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等容舒张期:射血后,心室肌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主动脉的血液向心室方向反流,推动动脉瓣关闭。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故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又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从动脉瓣关闭直至房室瓣开启的这一段时间内,
32、心室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但容积不变,称为等容舒张期。心室充盈期:心室肌进一步舒张,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血液冲开房室瓣快速进入心室,心室容积迅速增大,称快速充盈期。以后血液进入心室的速度减慢,称减慢充盈期。在心室舒张的最后 0.1s,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期开始,由于心房的收缩,可使心室的充盈量再增加 10%30%。心动周期中心腔压力、瓣膜及血流方向变化(3)心排出量(心输出量):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每搏输出量:指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搏出量约 70ml。每分心排出量: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最基本的指标。每分输出量搏出量心率。成人男
33、性安静状态下约为 4.56.0Lmin,女性的心排出量比同体重男性约低 10%。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肌的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心率。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 1受体结合,加强自律细胞 4 期的 f,使 4 期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增高,心率加快;使房室交界处细胞,Ca 2+内流增多,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而使传导速度加速;提高肌膜和肌质网 Ca2+通道开放,导致细胞内 Ca2+浓度增高,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
34、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释放递质 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M 受体结合,提高心肌细胞 K+通道的开放,K +外流增加,促使静息电位增大,故兴奋性降低;自律细胞 K+外流衰减减慢、最大复极电位增大,抑制 4 期 f电流,导致心率减慢;抑制 Ca2+通道使 Ca2+内流减少,使房室交界处的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 0 期的上升幅度减小,传导速度减慢;肌浆网释放 Ca2+减少,心肌收缩力减弱。(2)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运动神经纤维: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 受体结合血管平滑肌收缩(强)皮肤血管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次之,冠状血管
35、和脑血管分布较少。在同一器官中,动脉中缩血管纤维的密度高于静脉,微动脉中密度最高。2)舒血管神经纤维主要有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只是在动物处于情绪激动和发生防御反应时才发放冲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分布于少数器官,如脑膜、唾液腺、胃肠道的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等,调节局部血流量。2.颈 A(动脉)窦和主 A 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负反馈调节SP(血压)A 管壁被牵张颈 A 窦和主 A 弓压力感受器受刺激经窦神经和主 A 神经延髓孤束核、心血管中枢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心肌收缩力,心率,心排出量,外周阻力,故 SP 回降至正常水平。S
36、P心肌收缩力,心率,心排出量,外周阻力,SP 回升。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典型的机制,感受血压变化的范围为 60180mmHg,对 100mmHg动脉血压的快速变化最敏感,因此该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对动脉血压快速变化进行精细调节,维持人体正常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可与 和 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在心脏,肾上腺素与 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排出量增加;在血管,肾上腺素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 和 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的情况。在皮肤、肾脏和胃肠道的血管平滑肌上 肾上腺素能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这类受体被激活时引起血管收缩;在骨骼肌和肝
37、的血管, 2肾上腺素能受体占优势,这类受体被激活时引起血管舒张,全身总外周阻力降低。小剂量的肾上腺素以兴奋 2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骨骼肌和肝脏血管舒张,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则引起体内大多数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增大。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总外周阻力降低,脉搏压变大,故常作为强心剂。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的 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 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故临床用作升压药。A 型题:1.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 )A.等容舒张期B.快速充盈期C.快速射血期末D.心房收缩期末E.减慢充盈期末答
38、疑编号 1110103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心室充盈期血液进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大,在心室舒张的最后 0.1s,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期开始,由于心房的收缩,可使心室的充盈量再增加 10%30%。2.心率超过 180 次分时,每分输出量减少的原因是( )A.快速充盈期缩短B.减慢充盈期缩短C.等容收缩期缩短D.减慢射血期缩短E.快速射血期缩短答疑编号 11101030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回心血量绝大部分是在快速充盈期进入心室的,心率超过 180 次分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每分输出量减少。3.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
39、乙酰胆碱D.血管升压素E.血管紧张素答疑编号 111010303: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4.夹闭双侧颈总动脉 35 秒,则( )A.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加B.颈动脉体受刺激增加C.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加D.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E.血压升高答疑编号 111010304: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使动脉壁扩张程度下降,颈动脉体受刺激减少,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加,血压升高。5.心输出量是指( )A.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
40、的血量B.每分钟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C.每次心脏搏动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D.每次心脏搏动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E.每分钟左右两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答疑编号 111010305: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6.主动脉对于维持舒张压有重要的作用,其原因( )A.口径大B.管壁厚C.管壁有良好的弹性D.血流速度快E.管壁光滑答疑编号 111010306: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主动脉管壁厚,富含弹性纤维,有较高的顺应性和弹性,血液进入从心室射出后,一部分贮存在大动脉内,在舒张期由于大动脉弹性回缩作用,继续向动脉系统流动,形成舒张压。B 型题:A.由 Na+内流产生的B.由 Ca2+内流产生的C.由 Cl内流产生
41、的D.由 K+内流产生的E.由 K+外流产生的1.窦房结动作电位的 0 期去极化( )答疑编号 111010307: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2.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 0 期去极化( )答疑编号 111010308: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第四节 呼吸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 O2,排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CO2。呼吸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换气一、肺通气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1.呼吸运动的形式和过程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腔内的器官位移,造成腹
42、部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这种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一般情况下,为腹式和胸式混合式呼吸。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其特点是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呼吸频率为 1218 次/每分钟。当进行运动时,或者当吸入气中 C02含量增加或 02含量减少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种形式的呼吸运动为用力呼吸。这时不仅参与收缩的吸气肌收缩数量更多,收缩更强,而且呼气肌也参与收缩。2.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潮气量每次平静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为 400600ml
43、,一般为 500ml。(2)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 3500ml,女性约2500ml。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3)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吸量用力肺活量(FVC):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用力呼气量(FEV)过去称为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正常人第 1 秒钟的 FEV1约为 FVC 的 80%;第 2 秒钟的 FEV2FVC 约为 96%;第 3 秒钟的 FEV3FVC 约为 99%。其中,第 1 秒用力呼气量,
44、是临床反映肺通气功能最常用的指标。(4)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肺通气量: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真正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二、肺换气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扩散的方式进行。每种气体分子扩散的动力是的分压差。吸气初: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呼气初:肺内压高于大气压;吸气末,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0 2和 C02在血液和肺泡间的扩散极为迅速,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 13 时,已基本完成肺换气过程。A 型题:1.肺通气是指( )A.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B.外界环境与气道之间
45、的气体交换C.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D.外界氧气进入肺的过程E.肺内二氧化碳出肺的过程答疑编号 1110104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2.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B.呼吸膜的通透性C.气体的分子量。D.气体的分压差E.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度答疑编号 11101040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DB 型题:A.肺活量B.时间肺活量C.每分通气量D.肺总量E.肺泡通气量1.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为( )答疑编号 111010403: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2.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答疑编号 111010404: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第五节 消化化学消化
46、一、胃内消化1.胃液的成分和作用(1)盐酸,也称胃酸,主要作用有: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 pH5.0 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最适 pH 为 23;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2)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生成眎、胨和少量多肽。(3)胃黏膜细胞分泌两种类型的黏液迷走神经兴奋和 ACh 可刺激颈黏液细胞分泌可溶性黏液,起润滑胃内食糜的作用;胃腺开口处的表面黏液细胞受食物刺激分泌大量黏液和 HC03-,覆盖胃黏膜表面形成凝胶层,构成黏液
47、-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并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酸的接触。(4)内因子能与食物中维生素 B12结合,形成一复合物,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如果内因子缺乏,可使维生素 B12吸收障碍,将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引起贫血。2.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容受性舒张(特有的):吞咽食物时,食团刺激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以容纳咽入的食物。胃的蠕动:始于胃的中部,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形式,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每分钟约 3 次,每次蠕动约需 1 分钟到达幽门。生理意义在于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机械与化学性消化,并促进食糜排入十二指肠,
48、是胃排空的主要动力。二、小肠内消化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胰液成分包括水、无机物(Na +、K +、HC0 3-、Cl -)和多种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羧基肽酶;胰脂肪酶:胰脂酶、辅酯酶和胆固醇酯水解酶等;还有胰淀粉酶。胰液的作用:HC0 3-的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最适 pH 环境;胰淀粉酶分解淀粉、糖原等碳水化合物为二糖和三糖;胰脂肪酶与辅脂酶一起水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胰蛋白酶原被肠液中的肠致活酶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激活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共同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中除 97%的水外,还含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色素等有机物及 Na+、Cl -、K +、HCO 3-等无机物,不含消化酶。弱碱性的胆汁能中和部分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胃酸。胆盐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中起重要作用:一是乳化脂肪,增加脂肪与脂肪酶作用的面积,加速脂肪分解;二是胆盐形成的混合微胶粒,使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处于溶解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