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东南大学 王步高 张申平 杨小晶 摘要:通过对 2004 年至 2006 年三次针对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了各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同时也分析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母语教育日益受到轻视,大学语文学科地位亟需“法”的规定性,课程改革尚需全面展开,教育科研活动开展不足,理论研究滞后,以及需要优选教材,开发课件,打造精品,共享资源等问题。关键词:母语教育;大学语文;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对策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在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化的今天,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当前社会上实用至上的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下,汉语作为我国母语在大学教育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2、,甚至一定程度上出现人们所说的“母语危机”。中国高校母语教育日益处于十分边缘化的位置,处境十分尴尬。教育是一种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母语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俄国著名学者乌申斯基说过:“本民族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母语教育是其它一切基础教育的基础,它为学生接受其它教育提供了一种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工具和媒介,为学生提高认识,激发思维,修身养性,培养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母语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载体。母语教育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
3、国际上,母语教育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重视。母语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除殖民地半殖民地外,没有一个国家不重视本国的母语教育。正因为此,1999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从 2000 年起,每年的 2 月 12 日为国际母语日。我国的大学母语教育是指以大学语文教育发展为龙头,多门汉语言课程共同发展的教育。高等教育中,大学母语教育在狭义上可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广义上是指一切能够提高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教育活动。“大学语文”这个概念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广义上来说,大学语文不仅仅传授语言和文学知识,而且它还承载着对中华文化传播和推广的重任。大学母语教育相当于包括大学语文在
4、内的文学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语文教育历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母语文化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途径。作为母语教学主要载体的大学语文,承担着大学母语教育的艰巨任务。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的坚守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能否有效进行大学语文教育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能否缓
5、解目前大学母语教学的危机问题。我国大学母语教育应该积极迎接现实的挑战,做出自我调整。然而,大学里需要怎样的母语教育?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如何?如何应对当前大学母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这些以前没有被人们深思过的问题,现在越来越成为语言教育工作者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因此,2004 年 8 月底,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了解我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特对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了 300 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表(见附表 1),共回收有效问卷 111 份。2005 年 5 月,我们借召开苏皖两省大学语文研讨会的机会,当场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答卷 28
6、 份。2006 年 8 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第十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事先给 300 名个人寄发了正式通知和大学语文开课情况调查表(见附表 2),又给 27052 个单位及个人寄出“开会情况通告”,请他们上“大学语文中国”网(http:/)下载与会申请表及大学语文开课情况调查表。因地址不明退回信件近 200 封,实际回收答卷 145 份。这三次调查时间跨度三年,调查的范围广泛,调查对象均为直接从事大学语文教学或管理工作的高校教师,因此调查结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下面,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利用三次调研的成果,根据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及对调研结果的认真分析,尝试对我国(不含港澳台)大
7、学母语教育的现状进行较为细致的描述。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2004 年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有课程设置定位、开课现状、选用教材、师资队伍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反响等多项。下面依次分析。1关于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课程设置侧重点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特色。在针对课程设置侧重点选项的有效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侧重点的具体分布情况。比如,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语文侧重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71.13),也有将近一般的院校认为应该侧重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44.32)。具体情况如图 1。 在课程定位方面,调查表中针对该项的有效问卷经过统计,具体情况如图 2。从图中可以看出,有将
8、近三分之二(61.54)的高校认为应该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只有少数定位为专业基础课(6.59)。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学校可能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会出现两种(或以上)的不同课程定位。比如对于某些专业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而另外的专业可能就是公共基础选修课等。对此没有具体区分。2关于开课现状在 2004 年的调查表中统计发现,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于 80 年代以前的占 7.34,开设于 80 年代的占 40.37,开设于 90 年代的占30.28,开设于 2000 年后的占 21.10,可见绝大多数开设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后。 开设年代 数量 比例 20 世纪 80 年代前 9 7.3
9、4 20 世纪 80 年代 44 40.37 20 世纪 90 年代 33 30.28 2000 年以后 23 21.10 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门类而言,大学语文在工学(49.54)和理学(53.21)学科中的开设接近或者超过一半,在经济学(59.63)、管理学(56.88)和法学(66.97)专业中开设接近或者超过三分之二。这说明这些学科比较重视本课程的设置。见图 3。各学科开设大学语文的比例按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历史学、农学、医学、军事学。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比例很小的学科并不完全代表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因为每个学
10、校的专业设置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军事学,它并非是每个学校都有的学科,虽然它的比率只有3.67%,但这并不说明军事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相反这类院校开设比例还比较高。各校大学语文的开课时间基本集中在第一学年的秋期或者春期。但也有少部分学校在第二学年或者整个本科阶段,各校根据自己教学计划有不同的安排。各校一般开设一个学期,学分基本是 2 分。关于课时的前后变化情况,2006 年的 105 份调查表中,该项有效的 61 所学校中,3 所学校认为课时和以前查不多,22 所学校认为课时比以前增加了,36 所学校认为课时比以前减少了。它们与学校总数的百分比分别是:课时比以前增加的学校为 36.07,
11、课时比以前减少的学校为 59.02,课时和以前差不多的学校为 4.92。具体情况如下图。3关于师资队伍下表是对 2004 年的调查统计: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教师专职教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博士 硕士 学士50 岁以上41-50岁31-40岁30 岁以下兼职教师比例61.75% 10.78% 39.92% 39.08% 10.22% 15.41% 43.20% 41.39% 10.63% 30.39% 45.41% 13.47%61.75调查的项目是高校大学语文教师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是否专职的情况。调查结果除一份无效调查表外,其他开课学校都有专职教师,部分学校聘请了
12、兼职老师。在 109 所学校中,聘请兼职老师的学校有 37 所,占总学校的 33.94。以上统计数字显示,大学语文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比例为 61.75,兼职教师的比例为38.25,将近五分之二的课程是由兼职老师担任的。在民办院校中,兼职教师更是占到大多数。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之间的比例分别为10.78、39.92、39.08和 10.22;博士、硕士、学士所占比例分别为 15.41、43.20、41.39;年龄结构中 50 岁以上占10.63,4150 岁的占 30.39,3140 岁的占 45.51,30 岁以下的教师占 13.47。下面把 2004 年和 2006 年的师资情况进行比
13、照,具体统计了各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师的专兼职情况,以及职称、学位和年龄等情况如下: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年龄结构院校性质专职教师兼职教师 教授副教授讲师 助教 博士 硕士 学士50 以上4150314030 以下数目48 99 26 89 80 15 40 88 67 25 62 110 9综合 比例32.6567.3512.3842.3838.107.1420.5145.1334.3612.1430.1053.404.37数目172 39 24 75 86 27 23 83 79 15 57 80 32理工 比例81.5218.4812.3235.3840.5712.7412.4344.8642
14、.708.1530.9843.4817.39数目77 105 14 91 80 19 30 73 90 18 63 88 29文史 比例42.3157.696.8644.6139.229.3115.5437.8246.639.0931.8244.4414.65数目13 61 78 54高职高专比例6.3129.6137.8626.21从统计中我们看到,兼职老师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综合类和文科院校,兼职老师的比例均超过专职,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的教学和发展。另外教师队伍中象教授这样的高级职称和博士这样高学历的人数比例还比较小。2004 年教育部所调查的 111 所学校和 2
15、006 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调查的 105 所学校中,有 20 所学校是相同的,减去 3 所填写无效的学校,剩余的 17 所学校中,在教师情况方面,2004 年,专职教师有86 名,兼职教师 30 名。教授 9 人,副教授 34 人。博士 16 人,硕士36 人。到 2006 年,在调查表中,任大学语文的教师人数为 122 人。教授 14 人,副教授 47 人。在教师的学历方面,博士 26 人,硕士 53人。具体情况如下表:分类 专职教师 教授 副教授 博士 硕士2004 年 86 9 34 16 362006 年 122 14 47 26 53增长比例 41.86 55.56 38.24 6
16、2.50 47.2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同样的院校,在三年之间,由于教育形势的发展需要,从事大学语文一线教学的教师数量有较大的提高,从教人员职称和学位都有较大的提升。下面把把所有大学语文教师情况做比较,以求从宏观上有所把握。职称和学位比较:分类 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博士 硕士 学士2004 年比例 61.75 38.25 10.78 39.92 39.08 10.22 15.41 43.20 41.392006 年比例 9.10 36.99 13.01 46.68 从上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三年之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师资队伍有所变化,具体表现为高级职称和高学位教师数量
17、比例有所下降。(硕士学位比例略有上升)年龄层次比较:50 岁以上 4150 岁 3140 岁 30 岁以下2004 年比例 10.63 30.39 45.51 13.472006 年比例 13.70 33.72 37.09 15.49比较看出,三年之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师资年龄层次变化不大。除了 3140 岁阶段教师比例下降外,其他比例都略有上升。4关于教学情况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以古代文学、文化知识为主,以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为主,以专题讲座为主,以体裁为主,以史带篇为主。2004 年统计显示大学语文教学“以古代文学、文化知识为主”占 80,“以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为主”的占 14.5
18、5,“以专题讲座为主” 的占 8.18,“以体裁为主”的占 15.45,“以史带篇为主”的占 32.73。见图 4。调查显示,许多学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除了以上所列举的选项外,还有以汉语言知识、名篇赏析、应用文写作、阅读、演说、文选、学术论文写作等为主的各种设计和安排,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以专职教师按计划讲授为主,很少有学校邀请名家讲名篇的。学生的反响基本是很欢迎,或者多数欢迎少数不欢迎。2006 年的调查问卷,对于大学语文被列为全校必修、全校公选、部分系必修和全校限选等情况做了详细区分。调查结果统计各院校开设的各类比例如下图 5。在 105 份调查表中,除去 11
19、 份没有填写的无效表格外,其余的94 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将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课的学校有 49 所,定为全校公选的学校有 29 所,定为部分系必修的学校有 29 所,定为全校限选的学校有 3 所,没有完全不开大学课程的学校。有些学校会有两种以上情况,比如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为全校公选和部分系必修等。5关于教材建设和科研投入在教材方面,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本,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都有,各种版本教材杂乱不齐。其中很大一部分学校选择了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和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的大学语文。另外,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关于学校提供的课程建设经费问题,2006 年调查显示,
20、近五年来,有 46 所学校提供了经费,所占比例约为 43.81。这些提供了经费的学校,近五年经费的平均数为 4.07 万元,近一年来经费的平均数为1.02 万元。资助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精品课程、教改立项、会议出差和课程建设等各项分割科研费用,可见课程建设经费很紧张。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教学教研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出,2004 年的结果显示,人们普遍关注的是课程定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发展与教材建设等着眼于全局的宏观的重大问题。而到了 2006 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管理的人员,除了继续关注上述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之外,开始探究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并且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
21、验,提出一些具体的可行性很强的建议。这对于以后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三、取得的成绩总结重开“大学语文”以来的二十八年,在匡亚明、徐中玉、杨叔子等前辈学者的正确引导下,全国大学语文同行们齐心协力、艰苦跋涉。在西方文化大举入侵、市俗文化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苦苦撑持,几多艰辛,几多悲壮,几多神圣!大家以千万颗赤诚的心共同护持中华文脉的传承,也做下了一番可歌可泣的事业。1研究会大旗不倒,领头人凝聚人心作为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唯一的组织“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自1982 年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年会到今年再次在南京召开第十一届年会,基本上每两年召开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虽是国家一
22、级学会,但既不背靠经济政治实体,也无“皇粮”支持,却依然能一届届坚持下来,而且规模逐年增大。今年便有三百余所学校申请与会,最后到会代表达 230 余人。有的高校临近开会仓卒之间未经申请竟然一下子派来 6 个人,与会心情之迫切由此可见一斑。每届会议期间,都有几个学校或地区争着申办下届年会。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也是争取了三届才争得举办权。作为旗手,徐中玉、齐森华等先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大学语文”处于顺境时,是他们为大家引路使我们的事业发扬壮大;在处于低潮时,又是他们艰难扶持,使大旗不倒。他们凝聚了人心,他们维系了此课程的命脉,功不可没。2建成了一批精品课程古人云:“十年磨一剑。”经过
23、二十八年的磨砺,虽历经翻覆,人世变迁,大学语文终于在课程建设上结出了一批硕果。虽然总的来说“大学语文”地位不高,学校投入也不是很多,但仍有一些学校领导独具慧眼,对“大学语文”予以政策扶持。自 2003 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工程以来,有一些学校加大了对“大学语文”的投入,使“大学语文”在理论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质量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进步。不仅如此,他们还按精品课程的要求,争创一流。各省市都出现了一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达到省级、校级精品课水平的学校。湖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审计学院都开得很不错,武汉大学还有意创建省级精品课程,上海财经大学
24、也有相似的意向。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是全国同类课程中唯一的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经过十多年的打造,有了一套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与教材,有了一支特别能教学且有博士学历的师资队伍,有了在全国领先的网络课程及多种现代化教学课件。2004 年获国家精品课程后,又提出“全面精品化”的要求,第二年便重做了全部网络课件,仅容量就增加 5倍,教学实况也达到 30 多课时。教材也不断完善,教材发行对全国的辐射作用也与日俱增。目前,还有一些地方院校也在努力创建精品课程。如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已建起校级“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正在争创省级精品课程。国家提出精品课程“五个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25、)的标准,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虽不能达全国的“五个一流”,但我们可以争取达本省、本市、本校的“五个一流”,也可以达三个“一流”、两个“一流”。3编出了一批优秀教材近年来,教材编著成了大学语文最受关注的领域。一批长期在“大学语文”领域辛苦工作的老教授如裘汉康、杨建波等都编出了很有特色也较有影响的教材,而且被多所学校采用。徐中玉、王步高主编的教材,在全国影响最大,也几经修订,逐步走向系列化、立体化、经典化。尤其可喜的是,一批学术界的大腕人物,也跻身大学语文编写,如陈洪、温儒敏、丁帆等,都编出了在全国有相当影响,能独树一帜的教材。“十五”全国规划大学语文教材仅三种(后增补一种),到“十
26、一五规划”增加到十一种,而且东南大学的还是以“立体化系列教材”列入,一种之中便含有多种。教材是课程的五大支柱之一,当今的几种代表性的教材,编写思想和体例各不相同,可以方便各校选用。目前,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的教材还仅王步高、丁帆主编本一种,我们真诚地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语文教材能入选下一次国家优秀教材。教材建设也可以打造精品,形成系列。4教师队伍总体水平有所提高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也有了较大增长。随着一批批老教师(相对学历要低些)退休,一部分低学历的教师改做教育行政工作,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是必然的也是十分显著的。如东南大学“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程梯队的主要成员均已博士化,且具
27、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当然,可能也有一些名牌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学历、职称,会更高于东南大学。教师的年轻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年轻教师善于接受新事物,计算机基础扎实,因而也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由于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均与网络课程建设联系在一起,迫使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关心和热情投入网络课程的建设,湖南城市学院率先建成了“大学语文网”(http:/),汉江大学也建成了与之有关的“写作”网。东南大学后来居上,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先后建起“大学语文中国”网(http:/ 或)和“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网(http: /)。此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和湖北省大学语
28、文研究会也都办起了面向全国或地区的网站。南京审计学院还在网上授课、网上答疑、网上阅卷,真正实行了“大学语文”的部分网络教学。“大学语文”课程因其面广、量大、兼容性强,便于资源共享。网络课程的开设较之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可能性和实用性要大得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已成了新老教师均具备的能力,现在几乎每位大学语文教师都带着光盘或 U 盘进课堂。有些计算机功底扎实又敬业爱岗的年轻同志还对网上下载的课件再加工制作,更有个性化,更符合自已对课文的理解。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资源教学,具有共享性的显著特点。东南大学投资十多万用于“大学语文”建设,制作了较为精美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
29、音像教材、电子教案,而且不断革新。如今在网上运行的内容已达 7GB,加上“唐宋诗词鉴赏”超过 13 GB。享受这一成果的则远不只是东南大学的教师与学生,也不仅是 300 多所使用我们教材的高校。近年来我们刻录网络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案光盘达 14000 张,由于没有加密,可以转刻,估计已使全国半数以上的教师都能用到我们的光盘。我们在“大学语文中国”网上又设立了“软件下载区”,专门将我们制作的部分电子教案挂网供大家下载,使一切知道我们网址又准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都可以轻易地得到我们的课件。一校出钱出力,全国同行受益,也真正体现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6大学语文的校际协作成效显著就师资队伍
30、而言,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数可达万人以上,较之一般专业课要多得多,但十分分散,一个学校有十人以上的并不多见,常常有的仅一两个人。因此如果要完成国家规划教材编写,和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及网络课程建设均需校际力量的整合与分工协作。我们编写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便有三十七所院校参加(其中 211 院校二十一所),创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也有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两校合作。我们建立“大学语文中国”网,也由多所学校合作共建,东南大学只是个牵头单位。目前,各地有了一些大学语文的组织,有一个市、一个省的,也有跨省的合作。我们就曾召开过三次苏皖两省“大学语文研讨会”,一般三年一次。学校间的互访、听课交流、互开讲座则可以较频繁
31、进行。安徽省就有十多所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经常聚合,互通信息,形成了一个协作网。这就部分地克服了“大学语文”教师由于高度分散而“势单力薄”的缺陷。如果有可能将“大学语文”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并建立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更需要兄弟院校力量的适度整合。7大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初步建立“大学语文”教师的分散性也带来教学研究的分散性,但教材的通用性又部分地弥补了这一缺憾。大学语文教材的序言,以及教材本身所传达的对语文教育的理念和编写指导思想,较之一般学术刊物发表的研究论文有更大的影响,因为教材发行量大,要超过学术期刊的几十倍乃至几百倍。更重要的,学术期刊虽读者层次较高,但不能保证真正奋战在“
32、大学语文”第一线的教师都读过某种学术期刊,而不干这一行的,读了感触也不会很深。因此,近年来大学语文的若干重要教材,以及全国大学语文研讨会上的重要发言,已在全国大致构建出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本、王步高主编本、温儒敏主编本、陈洪主编本、丁帆主编本等相应的教材和理论模式。有较多的相关研究比如论文、言论等,从学科定位、教材编写、师资建设到教学手段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切入,已能形成相应的体系,比较前沿。再过三五十年乃至百余年,后继从事高校语文教学的人们会十分看重这段时期教材的百家争鸣(我们戏称其是“春秋时期”)。如果说,中国传统的思想均是春秋时期建构起来的(外来文化及思想如佛教除外),但愿这几年的教材之乱
33、也能从语文教学理论上产生几大派系,几种可以影响几十年乃至百余年的教学理论。2005 年,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后,我们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又针对“进一步正视中华雅文化的衰落”,“文化大师的销声匿迹”,“要努力加强母语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有一定震撼力的呼吁与呐喊。历史将证明,这些呼吁并不是多余的。8“大学语文”课程的系列化开始形成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母语水平,提高其文学素养,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其民族自信心,同时又能提高其人文精神,使其道德情感能从文学精品的熏陶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单靠“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单靠课堂教学一种形式也是不够的。
34、全国许多高校还开设了文学素质教育的其他系列课程(与文学无关的其他通识课这里不讨论),以各种形式,达到上述其“五提高”、“一升华”的目的。东南大学开设了近十门文学素质选修课程,尤其是重点建设“唐宋诗词鉴赏”为总标题的三门课程,即: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我们先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四种教材,建起了“唐宋诗词鉴赏中国”网(http:/),并与“大学语文中国”网(http:/)链接。我们还制作了网络课程、音像教材、课程电子教案等。我们的教材已重印 5 次,光盘已走向全国。该课程已列入东南大学 2007 年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我们每学期在各校区交替开设这三门课,再辅之以
35、若干系列讲座。我们写的东南大学校歌,内涵深邃,诗味盎然而又激昂慷慨。学生每次集会必唱,每学年新生入学学唱校歌成了必修课目。听讲校史校歌成了人文系列讲座的第一课,这一讲座每年都得讲五六场,成了历久不衰最受师生欢迎的讲座。文学课程对东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作出了很大贡献。杨叔子先生引杜甫“润物细无声”来形容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确实如此。东南大学在大学语文方面所做的工作不仅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同,也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去年全体党员投票评选“东南大学十佳共产党员”,王步高教授名列第一,排名在院士之前。学生投票选举最受欢迎的“全校十佳教师”,他也名列前茅。在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系列课程不仅不受轻视,相反已
36、是可使全校师生引以为荣的名牌课程。四、存在的问题分析自匡亚明先生倡导重开“大学语文”以来,曾有过几年迅猛发展的时期,但多数学校领导对该课的认识停留在“补课”(补“文革”中长大的大学生的“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缺憾)上,看不到母语水平对一个人能否成材、能否成大材有着重要作用,母语教育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及道德情感教育也有相当的作用。当然,近三十年前,前辈们也料不到应试教育及西方文化的入侵势头会如此猛烈,更料不到雅文化在俗文化的大举进攻面前会如此生存艰难,而社会人士心态又如此浮躁。现今“大学语文”的改革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科地位不明确与大学里的各种公共基础课(如:政治课、外语课、高等数学
37、、大学物理等)相比,大学语文虽开设人数众多,教师队伍庞大,却没有学科支撑,它连二级、三级学科也不是,没有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老师靠它挣点工作量可以,靠它评副教授以下职称尚可,靠它当博导、硕导便不可能,当教授也极少可能。它便只能是丛生的灌木,长不成大树。不受重视是必然的,因此,教师队伍不稳定也势所必然。2004 年至 2006 年的三次调研问卷中,在开放性问题比如“意见与建议”的回答中,从事教学和管理的老师们呼声最高的就是要求早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教学目的等问题。他们建议高校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制定一定的教学规范,统一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确定统一的学分,改变现在的“校自为政”的局面,并
38、且对高校该课程建设进行专项评估,加快学科建设。建议最好把大学语文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最好能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其实早在 1978 年重新开设大学语文时,就确立了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四个方面:“交流工具训练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等。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然而如此重要的课程,它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因而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挚肘”的现象,使得该课程的强大功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有时候
39、大学语文表现得好像具有“万金油”的作用。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并驾齐驱时,它又成了“大学人文”通识课。当历史的车轮跨入新世纪,大学语文课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尴尬局面。有的高校正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不少高校重视各种实用的专业课程,大学语文不得不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削减或干脆取消;“大学语文”如果不是必修课,可上可不上,学生多半就不上了。因为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讲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在科研上不受重视,无
40、形中“矮别人一头”,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遭遇到的种种压力和困境,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2开课比例太低,课时太少根据我们的调查,全国多数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较少开大学语文课。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得也不多。高职院校学制有的缩为二年,扣除实习,所剩学时无多,连大学物理、高等数学都停开了,大学语文更难保。开得较好的是军队、财经、政法、外语类院校。理工科院校介于这中间。这些院校(外语除外)总招生量近年大幅下挫。军队院校停办了一些,改从地方院校招国防生;政法院校招生已大大降温,而且有人提出不招法律本科生。财经类的热招也成过去。如果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全国高
41、校大学语文开课总比例继续下降是可能的。如前所说,我们 2006 年调查的 61 所高校中,36 所学校课时萎缩,开课人数也在减少。如安徽的一所理工科院校,以前全校一年 4900 多人全开“大学语文”,从去年起全部停开,“大学语文”教师去改教“中国文化史”等课程。 重点名校“大学语文”课也很少开。我们在全国大学语文会上很少能见到这些学校的老师。全国“大学语文”会在上海召开时,一些重点院校却无人来参加。我们主办过一次全国大学语文会、三次苏皖两省的“大学语文”会,安徽一重点高校从未有人参加。只有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少数几所名校开得较正常。大学扩招,“大学语文”并未相应扩大规模,在许多学校里
42、还日渐萎缩也是不争的事实。课时安排不当的弊端负面影响很大。大学语文课时不足,学分少,许多名篇无法深入透彻讲解,只能点到为止;有限的学分限制了学生选修的积极性,也满足不了一些学生的求知欲;课时的不足不利于教师完整地完成教学计划,有的学校因为缺乏对母语教育的重视,不能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开课,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严重影响教学效果。3教材多而混乱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在贯彻实施教学大纲
43、的环节中,教材的选定尤为重要。全国大学语文教材有多少种?谁也很难说清。前几年我们还注意搜集,搜到有四五十种,后来见越来越多,也就不敢搜集了。况且,多数特点不明显,有的甚至大量“克隆”别人的,无参考价值。大学语文教材已从十年前的“西周时期”(一家独大,笼断市场),发展到春秋时期(诸侯混战,乱成一团)。希望能及时采取措施,过渡到“战国时期”(诸强争雄,各有千秋)。但仍不要让一两家笼断,适度竞争才能发展。教材的百花齐放必然带来的就是各高校在教材选择上的无所适从,所以许多高校呼吁优选教材,组织力量打造精品教材。人们普遍认为,目前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模式共有四种,一是“主题+文选”模式,如徐
44、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二是“文史+文选”模式,如王步高、丁帆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三是“专题+文选”模式,如温儒敏教授的高等语文;四是“作家+文选”模式,如钱理群教授主编的大学文学教材等。 4师资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大学语文”没有相应的学科地位,多数学校的师资没有中文系科做后盾,有中文系的学校有“大学语文”教研室的也不多,而是采用“新教师顶顶,老教师搭搭”的方法在应付。教师培训机会少,眼界不开阔。全国示范性基地缺乏。师资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点表现:第一,兼职老师比例很大。2004 年调研结果显示,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而言,聘请兼职老师的学校比例为 33.94。就这些高校的大学语文任课
45、教师而言,专职教师比例为 61.75,兼职教师的比例为 38.25,可见将近五分之二的课程是由兼职老师担任的。民办高校大学语文大多数都是兼职教师担任。第二,该课程任课教师整体人数偏少,年轻教师数量较多,较低职称和学历的教师数量仍然较多,这都很难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2004 年到 2006 年的调研显示,大学语文教师的年龄集中在三十到四十之间,三十多岁的教师比四十多岁的教师数量多,二十多岁的比五十多岁的教师数量多。任课老师年龄的相对年轻化,势必存在着新老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青年教师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却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情感表现能力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另外由
46、于年轻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着不确定性,这就难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5课程改革开展不足当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大学语文课程依然保持当前的局面已不可能。这次调研中,直接从事一线教学任务的广大教师对此呼声颇高,他们也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首先,课程改革亟待全面展开。要准确定位大学语文与大学母语教育的其它科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课程需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大学语文课程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注重辅助教学和隐性课程的开发,构建开放式、全息化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组织专家对各校的大学语文开课及教学情况进行专项评估。考核的形式和内容应
47、该多元化,应该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其次,课堂教学亟需改革。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比如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调,创新意识不强;有些兼职教师缺乏责任感,难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缺少有效的测评方法,教师所强调的个性化教学与学校的规范化考试要求有一定的矛盾等。6科研活动开展少,理论研究滞后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学母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也看到有识之士对于大学母语教育理论研究极为重视。教学与科研历来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流的教育科研就不会有一流的教学。调研中老师们呼吁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教研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和理
48、论研究水平;要加强高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定期举办高水平的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学语文公开课活动,以促进教改的深化。当前的确存在着大学母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缺失。各学校、各部门对大学母语教育教学的基础研究非常缺乏,在教学法等基础研究方面,几乎没有重大的突破。教育部门包括各高校缺乏相应机制保障大学母语教育教研活动的顺利进展。五、对教育部高教司领导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高等学校“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是全国大学语文界同行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但使之尽快落到实处还应采取一些得力的保障措施。为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希望教育部能在以下方面出台一些得力措施。故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
49、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弘扬中华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入侵的教育。中华文化的衰亡甚至比亡党亡国更可怕。各级领导要认识到母语教育应当是高等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就其重要性而言,除了“外”字头的学科(如外交、外贸、外国史、国际法、外国文学等)外,其他学科中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应不低于外文课。2对党中央、国务院文件中“创造条件”要列出时间表,限三年内所有没有中文系的高校应面对全部大学生开出不少于 32 学时“大学语文”课程,对有中文系或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应达到 64 学时以上。(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应均达到 64 学时以上)3建立教育部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分会”及“全国大学语文示范讲师团”,聘请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