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方城县中低产田类型分布与改良利用专 题 报 告(方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余晓春 夏书贞 2011.3.2 )第一节 中低产田面积与分布中低产田泛指那些存在着各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产量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此次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方城县将耕地划分为 5 个等级,其中一级、二级地为高产田,面积为 42081.99 公顷,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 39%;三级地为中产田,面积为 31614.54 公顷, 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 29.3%;四级、五级地为低产田,面积为 34122.04 公顷,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 31.6%。按照这个级别划分,方城县中低产田面积合计为 65736.58 公顷,占全
2、县总耕地面积的 68.5%。其中:中产田面积为 31614.54 公顷,占中低产田总面积的48.09%。低产田面积为 34122.04 公顷,占中低产田总面积的 51.91%。方城县中低产田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如表 1 所示:2表 1: 方城县各乡(镇)中低产田所占比例表乡(镇)名称中低产田面积(公顷)中低产田占本乡镇总耕地的百分比博 望 1830.02 19.18城 关 699.22 66.67独 树 5847.6 59.3二郎庙 5112.33 81.27古庄店 5709.04 59.64拐 河 3191.97 88.09广 阳 7025.28 90.85柳 河 4886.96 100.
3、00清 河 4382.17 52.62券 桥 1384.99 21.14四里店 4496.19 100.00小史店 8763.28 90.76杨 集 4604.89 71.25杨 楼 5448.93 63.91袁 店 1150.36 65.36赵 河 1203.35 12.69合 计 65736.58其中:(一)中产田面积及分布方城县中产田面积共计 31614.54 公顷,主要分布在中下部垄岗区、近岗倾斜平地、岗间及平原地,其中分布面积较大的乡镇有广阳、独树、杨楼、小史店、四里店、柳河、古庄店、二郎庙、博望、杨集、拐河等乡镇,面积分别为4784.83 公顷、3315.38 公顷、3110.99
4、 公顷、2931.05 公顷、2647.69 公顷、2530.07 公顷 2186.62 公顷、1989.36 公顷、1532.95 公顷、1455.93 公顷、31156.49 公顷,十一项合计为 27641.06 公顷,占三级地总面积的 87.43%。从空间分布看,三级地分布比较疏散,全县 16 个乡镇均有分布。(二)低产田面积分布1、四级地面积及分布方城县四级地共计 19836.34 公顷,分布在垄岗上部、丘陵、山前洪积扇,易涝洼地及沿河漫滩。其中分布面积较大的乡镇有古庄店、清河、杨集、二郎庙、小史店、广阳、拐河、独树、杨楼、柳河,面积分别为 2746.12 公顷、2728.68公顷、2
5、365.43 公顷、2130.02 公顷、1998.22 公顷、1709.58 公顷、1368.5 公顷、1254.13 公顷、1117.57 公顷、924.39 公顷,十项合计为 18342.65 公顷,占四级地总面积的 92.47%。从空间分布看,方城县四级地呈斑块状分布,有四个较大的集中区域,一是独树镇的西北部、杨集的北部和东南部以及清河的东北部;二是古庄店东南部和二郎庙的西北部和东南部;三是柳河东部和广阳西北部;四是小史店东南部和西北部以及杨楼的东南部。2、五级地面积及分布方城县五级地共计 14285.7 公顷,分布在小史店、柳河、四里店、独树、杨楼、二郎庙、清河、杨集、古庄店、拐河、
6、广阳等乡镇的丘陵垄岗脊部及沟谷地带,分布面积较大的乡镇有小史店、柳河、四里店、独树、杨楼、二郎庙、清河、杨集和古庄店等乡镇,面积分别为 3834.01 公顷、1432.5 公顷、1394.94 公顷、1278.09 公顷、1220.37 公顷、992.95 公顷、894.46 公顷、783.53 公顷和 776.3公顷,九项合计 12607.15,占五级地总面积的 88.25%。从空间分布看,五级地呈斑块状分布,有两个较大集中区域,一是小史店的大部分和杨楼的东北及东南部区域;二是清河的西北部和杨集西部及北部区域。 第二节 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及类型方城县耕地由于多种障碍因素的存在,制约着全县农业生
7、产的发展和耕地生产能力的提高。其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往往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干4旱、土壤侵蚀、土壤瘠薄、砾石含量较多、低洼易涝上浸等,在这次评价中我们根据影响当地地力的主要指标,结合耕地类型区划、中低产田类型区划两个标准,依据土壤改良和提高耕地地力的类似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 310-1996,结合我县的具体情况对方城县中低产田划分为以下 4 个类型:坡地梯改型、干旱灌溉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一、坡地梯改型坡地梯改型是指地表起伏不平、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必须通过修筑梯田等田间水保工程加以改良治理的坡耕地。其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侵蚀,以及与其相关的地形、地面
8、坡度、土体厚度、土体构型与物质组成、耕作熟化层厚度等。方城县坡改梯耕地面积 37239.3 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 34.54%,占中低产田的56.65%。主要集中在广阳、柳河、拐河、四里店、杨楼、小史店、独树、清河、杨集等乡镇的丘陵坡地、中低山顶部、低山丘陵的岗地顶部、上中部。二、干旱灌溉型干旱灌溉型是指由于降雨量不足或时空分布不匀,与作物需水量不同步,缺少必要的调蓄工程,以及由于地形、土壤性状等原因造成的保水蓄水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求,但具备进一步开发水资源的条件,如地下水源丰富、地表水源(水库、河流)补给等,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打井、修建灌溉系统发展灌溉农业的耕地。方城县干旱灌溉型
9、中低产田面积 52396.51 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8.6%,占中低产田面积的 79.7%。方城县干旱灌溉型耕地主要以地形部位以及浇灌条件(灌溉保证率 50%以下)等指标来作为划分标准。主要分布在二郎庙、小史店、杨集、杨楼、广阳、柳河、独树等乡镇的岗坡地和中低山顶部等,主要为黄褐土土类。三、障碍层次型障碍层次型是指土壤剖面构型上有严重缺陷、影响到作物的根系发育和水肥吸收的耕地。方城县障碍层次类型有黏盘层、砂姜层、砂砾层、砂漏层,面积58396.92 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 54.16%,占中低产田面积的 88.83%。5方城县障碍层次型主要是黏盘层、砂姜层、砂砾层和砂漏层,主要分布在柳河、独树、
10、古庄店、清河、券桥、四里店、杨集、杨楼、赵河、二郎庙、小史店,主要土壤类型黄褐土和粗骨土。四、瘠薄培肥型瘠薄培肥型是指受气候、地形等难以改变的大环境影响及土壤养分含量低、结构不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产量低而不稳,除采取农艺措施外,当前又无其他更好的手段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耕地。方城县瘠薄培肥型耕地面积 12767.8 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 11.84%, ,占中低产田面积的19.85%。方城县瘠薄培肥型耕地主要以地形部位、耕层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物平均产量等来划分的,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的岗地顶部、上中部,从行政区上看,主要分布在四里店、小史店、杨楼、独树、杨集、拐河
11、、二郎庙、广阳、柳河等乡镇,其他乡镇零星分布,主要土属类黄褐土、红粘土和沙土。方城县中低产田四种类型汇总见下表(单位:公 顷 )类 型 面 积 占耕地面积(%)占中低产田(%)坡地梯改型 27239.3 34.54 56.65干旱灌溉型 52396.51 48.6 79.7障碍层次型 58396.92 54.16 88.83瘠薄培肥型 12767.8 11.84 19.85第三节 主要障碍因素分析一、坡地梯改型坡地梯改型中低产田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其障碍因子是坡陡沟多、土壤质地黏重、干旱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等多种不利因素并存。重度的地表侵蚀,使耕地遭到极大的破坏,光山秃岭、沟壑纵
12、横、地面支离破碎,水蚀、风蚀、崩塌随处可见,大量肥沃表土随地表径流流失,加剧了土壤贫瘠化,6降低了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影响耕地肥力的提高,只能维持低水平的农业生产。二、干旱灌溉型干旱灌溉型中低产田土壤条件较好,养分较高,只是由于受到干旱的危害,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尤其无灌溉条件的地块旱灾更加严重。该类型土壤水资源较为丰富,地势平坦,人口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条件较好,有发展灌溉或完善灌溉的条件,只是由于水利工程造价高、投资大、农村经济条件差,暂时难以发展灌溉或因水利灌溉设施管理水平差,遭受人为损害,难以恢复;降雨量不足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春旱、伏旱时有发生
13、,所以灌溉量不足或无灌溉,成为主要限制因素。三、障碍层次型方城县障碍层次型中低产田的障碍层次主要是砂姜层、粘盘层、砂漏层,砂姜层和粘盘层总的生产特性是:质地粘重,耕作层浅薄,耕层以下便是坚硬紧实的粘盘层和砂姜层,土壤结构差,耕性不良,宜耕期短,耕地熟化程度低,有效养分含量低,农作物常出现迟发和早衰,土体水、肥、气、热不协调,微生物活动不旺盛,供肥能力差。砂漏层主要分布在各河流下游,防洪大堤外侧,其生产性状特点是通体砂质或壤质夹砂,土壤疏松,虽易耕易耙,一播全苗,发苗快,但土体粘粒含量少,粘结性差,通气透风,漏水漏肥,作物容易早衰。四、瘠薄培肥型主导障碍因素为土壤瘠薄,土壤养分特别是有效养分含量
14、低,都低于全县的平均水平,土壤结构不良,蓄水保肥能力较差。瘠薄培肥型土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少地多,耕作粗放,特别是离村较远的地块,投入少、产出也少,靠天吃饭,年降雨量左右着耕地的产量,有机肥、化肥用量少或不施肥,甚至撂荒经营, “不种千亩地,难打万斤粮”是对瘠薄培肥型中低7产田的形象描写。由于以上原因带来土壤有机质低、保肥蓄水能力差、土壤干旱、水土流失等。第四节 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改造中低产田,要根据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消除障碍因素。认真总结过去中低产田改造经验,采取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农业措施和工程措施相配套,技术落实和物化补贴相统一的办法,做到领导重视,政
15、府支持,资金有保障,技术有依托,使中低产田改造达到短期有改观,长期大变样的目的。改造中低产田,要摸清低产原因,分析障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去进行。一、坡地梯改型耕地改造技术从土地的合理利用入手,以恢复植被,适应自然,建立一个合乎自然规律而又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做到沟坡兼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该类型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梯田的建设15以上的坡耕地要坚决退耕还林、还草,以发展草场和营造生态林,建设成土壤蓄水、水养树草,树草固土的农业生态体系。坡面在 15以下的坡地,围绕农田建设、林、草配置,沿等高线隔一定的间距,建设高标准的
16、水平梯田或隔坡梯田,沿梯田田埂上可种植一些灌木,起到固定水土、保护田埂的作用。同时要结合小流域治理工程,打坝造地,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上,逐步将梯田、沟坝地建成基本农田。对山谷堰滩地和岗间谷地,要加强沟头防护,搞好闸沟导流,拦水挂淤,对水冲沙压严重的地方,要控好边山渠。(二)加速生土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新建梯田和沟坝地往往将原来的土层结构破坏,生土出露,影响作物生长,加快土壤的熟化和培肥才能建成高产稳产田。通过深耕深翻,加速土壤熟化,增8加耕层厚度,营造一个较好的土体构型,广辟肥源,增加有机肥的施用,种植绿肥牧草,粮草轮作,肥田轮作,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畜牧区的优势,增加牲畜粪肥的投入,使
17、有机肥的施用量达到每亩 1500-3000kg 以上,科学使用化肥,实施平衡施肥,不断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步提高作物产量。(三)加强植被建设,发展林牧基地对一些边远的劣质耕地,陡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并结合工程措施整治荒山、荒坡、荒沟,营造经济林、薪炭林,解决农村贫困和能源问题。发展畜牧业,改变单一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过去散养放牧的习惯,对牲畜进行圈养,封山育林育草。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又能为种植业提供更多的有机肥料,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四)大力推广集雨补灌技术结合地形特点,修筑旱井、旱窑等集雨工程,调节降雨季节性分配不匀的问题。对
18、作物进行补充灌溉,增强抵御旱灾的能力,通过改进良种,改进栽培措施,种植耐旱作物豆类、马铃薯、莜麦等,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二、干旱灌溉型耕地改造技术针对方城县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现状,为探索农业高效用水新途径,必须坚持分区划片分类指导的原则,将节水与高效农业产业化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内容包括:(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和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建立合理的水价以及新的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搞好以平田整地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建设,修建防渗渠道、地下管灌输水、水肥一体化等节水设施,通过深耕增施有机肥等农艺措施,改善农田保水、蓄水、供肥能力。合理进行井水灌溉和地表水的利用,利用方城县
19、地面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打井灌溉、提水灌溉,不断扩大耕地灌溉面积。(二)农艺节水技术9首先,实行节水灌溉,大幅度降低灌溉定额,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尽量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如滴灌技术、渗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穴灌覆膜技术等,其次,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如免耕少耕、镇压保墒、抗旱良种、抗旱制剂、地膜覆盖、提前作物播种时间,充分利用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时期和气候条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等。(三)土壤培肥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等措施,大量施用堆肥和厩肥,可以把作物消耗的养分归还于耕地,补充由于耕作生产而消耗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结构的改善;合理使用化肥,扩
20、大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肥促水,以水调肥,提高作物水分、养分利用效率。(四)提高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干旱灌溉型耕地地势平坦,耕性适中,适合农业机械化作业。应大力提高耕地耙耱、播种、中耕、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耕地的集约化程度,增加农民的种植业收入。同时机械深耕深松,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活土层厚度,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抗旱能力。三、障碍层次型耕地改造技术方城县最主要的土壤障碍层次是砂姜层和砂漏层,其次是黏盘层,根据其分布状况、障碍层厚度及埋藏深度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应采取以下措施:(一)物理改良对于砂漏层的分布区,因土体孔隙度大,通气透风,漏水漏肥,供肥能力差,因此,就主攻质地
21、改良,即砂土掺粘土,改善砂土地的砂粘比例,使沙土变粘结。(二)生物改良对于障碍层黏盘层较厚的土壤,严重影响作物根系下扎、造成作物严重低产的土壤,可作为造林牧草绿肥基地。植树时要深挖坑、挖大坑、收集地表熟土回填树坑,以利于树木根系的发展。牧草的根系下扎能力和抗逆性强,牧草种植可10达到边改良边受益的目的,利用绿肥牧草对黏盘层土壤进行熟化改造。(三)耕作培肥对于障碍层砂姜层较厚的土壤一是重点培肥土壤耕作层,采取深耕深翻,加厚活土层,增施有机肥,增加耕层阳离子的代换能力,提高土壤保肥蓄水能力;二是种植作物上,应选择根系下扎的作物如谷黍、棉花等。四、瘠薄培肥型耕地的改造(一)广辟肥源,增加有机肥和化肥
22、的投入“土壤有机质衰竭将导致土壤结构破坏,进而导致降雨时水分的入渗和储量减少,进一步是植被的破坏,风蚀、水蚀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产量下降” 。方城县瘠薄培肥型耕地的形成就是如此,所以其改良就必须从提高土壤有机质入手。首先,广泛开辟肥源,堆沤肥、秸秆肥、牲畜粪肥、土杂肥等一齐上,增加有机物质的投入,有机质的提高是土壤肥料的基础,有机质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阳离子代换能力和土壤保肥蓄水的能力;其次,实行粮草轮作、粮(绿)肥轮作,实施绿肥压青、种养结合;第三,增加化肥投入,合理使用化肥,增加作物产量。(二)建设基本农田,实行集约经营对于人少地多的离村庄较远的山地丘陵区,耕作粗放,
23、广种薄收,土壤极度贫瘠的地块,在退耕还林还牧和粮草轮作的基础上,选择土地相对平整、土层较厚、质地适中、土体构型良好的耕地作为基本农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较多的有机肥、化肥,进行重点培肥、集约经营,用 3-5 年的时间,使其成为中产田,成为农民的口粮田、饲料田,其他瘠薄型耕地可作为牧草地,逐渐走农牧业相结合的道路,畜牧业的发展,又为基本农田提供更多的有机肥源,促进其肥力的提高。(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具有改善土壤结构,节时省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提高作物产量等效果。大力推广少耕、免耕技术、旱地覆膜技术、秸秆覆盖技术,充分利用天然11降水,提高作物产量。(四)调整种植结构与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该类土壤无工业污染,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扩大种植耐瘠薄耐干旱作物,加速小杂粮名优特色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推动方城县杂粮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