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低产田地改良技术一、 中低产田地定义: 中低产田地概念提出多年来,不同学科的科技工作者从本学科出发,赋予了不同内涵。为有利于中低产田地改良工作,我们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耕地粮食产出能力与土壤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技术投入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中低产田地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 其定义为:在一定时限一定地域内,由于受某些障碍因素制约,粮食产量低于某一规定指标的耕地。这是一个包含土壤、肥料、农学、农田水利、地貌、气象、农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的内涵更丰富的概念。 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划分中低产田地的粮食产量指标具有时限性、地域性,即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区域,确
2、定中低产田地的粮食指标应不同。 二是划分中低产田地指标的综合性,即划分中低产田地的指标是由耕地粮食产出量和影响耕地产出能力的各主要因素指标结合构成,使用时不能偏废 根据上述中低产田地定义和特点,可以认为: (一) 只要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未达极限,满足作物生长的耕地条件没有达到完美程度,中低产田地总是存在,中低产田地改良工作是长期的。 (二) 中低产田地改良的内涵不单是土壤改良,而应更广一些,凡消除中低产田地障碍因素,提高耕地产出能力的人为活动均应包含在内。 二、云南省中低产田地的粮食年亩产量指标 年亩产粮食 400 千克以上的耕地,排灌条件好,土壤障碍因素较少,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一般已采用;
3、年亩产 400 千克以下的耕地,影响耕地产出的障碍因素都明显存在,耕地的这一年亩产粮食量具有划分高质量耕地与质量较差耕地的明显指示意义;其次分析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的单产水平和耕地年亩产粮食水平;第三,分析县级耕地粮食产出水平。数据显示,全省有 50以上的县级行政单位耕地粮食年亩产超过 400 千克。中低产田地就显得偏低;而高海拔冷凉地区,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耕地年亩产粮食 400 千克并非易事,用全省统一标准划分中低产田地则显得偏高。对这个问题,县级在作中低产田地改良规划时,可因地制宜,自行拟定当地的中低产田地粮食产量指标予以解决。 三、云南省中低产田地类型划分 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成因复杂、
4、类型较多,地方名称各异,为有利于中低产田地改良工作,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划分 (一) 中低产田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划分中低产田地类型,有的研究者以土壤发育为依据,而大多数研究者以土壤障碍因素为依据,云南土壤工作者把云南中低产田地划分为 低产红壤、胶泥田、冷浸田、发红田,瘦沙田等。 中低产田地障碍因素很多,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往往一个障碍因素可派生几个障碍因素,或多个障碍因素并存,如冷浸田水多,带来土温低,土烂、土壤某些速效养分含量低以及毒质危害; 坡耕地土薄、土瘦、干旱并存; 洪积扇中上部的耕地同时存在土体或耕层浅薄,土少石多,土壤物理性状不良,缺素、干旱等问题。 客观存在的每一块中低产田
5、地存在的障碍因素都不是单一的,因此每一种耕地按其存在的任何一种障碍因素来划分类型并进行命名都不无道理,但这样划分类型,往往主要矛盾不突出,概念不太明确,类型繁杂,在对具体地块划分时难以确定其归属,在进行中低产田地面积统计时易造成重复,在制定中低产田地改良规划时难以拟定项目,在开展工程设计时难以抓住主要矛盾和进行准确的经费投入预算。 力求以科学、系统、简明、实用为原则,以主要障碍因素和改良主攻方向为依据,对云南省中低产田地类型进行二级系统划分。 (二) 中低产田地类型划分的方法 1、将划入中低产田地的各土种所处自然环境(气候、海拔、地形、坡度等)、农业生产条件(排灌条件、肥料用量、耕作管理)、土
6、壤理化性状等方面资料列表分析,找出各土种存在的主导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初步归纳全省中低产田地类型。 2、气候、地形坡度、土壤障碍因素、人为经济技术投入条件是划分云南中低产田地类型的主要因子将全省中低产田地一级类型划为: 坡耕型、缺水型、渍涝型、瘠薄型、障碍层次型、毒害型、高寒型和其它型八大类,其中坡耕型(坡地梯改型) 、缺水型(干旱缺水型)、渍涝型(渍涝潜育型) 、瘠薄型(瘠薄培肥型) 、障碍层次型等 5个类型的含义基本与部颁标准的描述相同; 毒害型:实际上是盐碱耕地型,因我省毒害型耕地主要是土壤过酸过碱,某些有毒物质含量高,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耕地,因此,我们定为毒害型; 高寒型:分布在高海
7、拔、低热量和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前者因海拔高、热量条件差,年均温低于 12;无霜期不足 180 天,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 其它型:是我省特有的低产田地类型一般无明显障碍因素,灌溉条件较好,只因耕作管理水平较低,农作物产量水平不高的耕地,从80 年代以来是我省主要的中低产田改良类型,因此,专门设立这个类型是必要的。 (三) 云南省中低产田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分述 1、坡耕型(坡地梯改型):指耕作面坡度大,以水土流失为主要障碍因素的耕地,耕作面坡度大于 8,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山坡、丘陵坡地,耕层厚度 1520 厘米,中重度侵蚀,产量水平小于 300千克/亩。面积占全省中低产田地面积的 57
8、坡地梯改型改良技术规范 2、缺水型(干旱灌溉型): 指缺乏灌溉水,无灌溉保证,不能正常供给作物生长发育水分,耕作面坡度平缓(坡度13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2.0。 干旱灌溉型改良技术规范 3、渍涝型(渍涝潜育型): 指常年地下水位高,土壤潜育化或所处地势低洼,排水困难、雨季常被水淹,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耕地。主要划分要素状况及指标:常年地下水位高于 60 厘米,潜育层发育,水温比正常田低 2.7以上,土温比正常田低 2.5以上,或雨季连续遭淹水 3 天以上,水深超过 30 厘米。 渍涝潜育型改良技术规范 改良措施 改良指标 排水工程 完善田间排灌渠系,实行工程排水,暴雨地表水排水时间50(秸秆量或
9、面积) 。 种植绿肥 绿肥种植面积大于 30,连续三年。 校正施肥 每公顷磷肥(P2O5 )150kg、钾肥(K2O)100kg,连续三年。 半旱式耕作 连续三年以上。 其它 水旱轮作,两熟改三熟或两年五熟;地势低洼、排水特别困难的,改种水生作物或修塘养鱼。 4、瘠薄型(瘠薄培肥型): 指平缓地带土体薄、耕层浅或土壤贫瘠的耕地。 主要划分要素状况及指标:耕作面坡度5。 耕 作 培 肥 加深耕层 35 厘米,耕层厚度18 厘米。 增加复种 间套半季或一季。 秸秆还田 采用垫厩或堆腐等方法还田50(秸秆量或面积) 。 增施有机肥 每年 30000-45000kg/hm2,连续 35 年。 种植绿肥
10、 绿肥种植面积大于 80,连续三年。 校正施肥 每公顷磷肥(P2O5 )150kg 、钾肥(K2O)50kg,并因缺补充微量元素肥料,连续三年。 其它 开发水利,有条件可考虑旱地改水田。 5、障碍层次型: 指土体上部一定厚度内存在障碍层次,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运动的耕地。主要划分要素指标:土体上部 50 厘米内存在铁盘层、砂姜层,厚度5 厘米;砾石层厚度10 厘米。 该类型面积仅 40 万亩左右,占中低产田地的 0.7,改良的主要方法是清除障碍层次,加厚耕层,并结合培肥土壤。 6、毒害型(盐碱耕地型): 指土壤过酸过碱,某些有毒物质含量高,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耕地。主要划分要素状况及指
11、标:PH 小于 4.5,大于 8.5,全盐含量大于0.2,厂矿废渣废水污染土壤,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该类型面积仅 7 万亩左右,占中低产田地的 0.1,改良主攻方向:土壤过酸施用石灰、碱性肥料;过碱引水洗盐,施用酸性肥料;受污染的应截断污染源,清污、客土、增施有机肥等。 7、高寒型: 指海拔高,热量条件差的耕地,是云南省特有中低产田地,面积占全省中低产田地面积 6.0,分布于中高山山坡和高寒坝子,主要划分要素状况及指标:在哀牢山以东地区海拔一般为 2300 米以上,哀牢山以西地区海拔一般为 2500 米以上;10积温小于 3000,年均温低于 12;无霜期不足 180 天;作物一般一年一熟
12、,种植荞、马铃薯、青稞等耐寒作物,部分地区覆盖地膜可种玉米。 改良主攻方向:研究推广提高热能利用的先进栽培技术,培育推广耐寒高产作物品种,调整作物布局。一部分气候,土壤条件恶劣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8、其它型: 指一年二熟或三熟区土壤无明显障碍因素,灌溉条件较好,只因耕作管理水平较低,农作物产量不高的耕地。面积占全省中低产田地面积的 12.0,分布在各地坝子和山麓。主要划分要素状况及指标:耕作面坡度70 ,旱地灌溉保证率 50或亩有浇灌水 30 立方米以上,土壤无明显障碍因素,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覆盖率低于 80。 改良主要措施: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适当增加肥料投入,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