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耕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具有一定地力与质量特点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的地力高低与质量好坏是在多种自然条件作用下形成的,并对农作物质量、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耕地质量是保障食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基础,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比保证食品数量安全更为重要。第一节 自然与农场经济概况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XX 农场处于大兴安岭东麓,嫩江右岸,黑龙江省甘南县境内的诺敏河与阿伦河之间。地理坐标为:47484830,东经 1234012430 。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甘南县平阳镇、东阳镇、宝山乡交界
2、;东北和甘南县查哈阳乡接壤,并以诺敏河为界同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为邻;西北以金界壕为界同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毗连。XX 农场在黑龙江省中的位置见图 1-1。XX 农场辖区总面积为132104 亩。下辖 8 个管理区,53 个作业站。总户数23000 户,人口 7104 人。其中管理区农户 11000 户,农业人口 12000 人。从业人员 19000 多人,拥有各类技术人员 1800 多名。二、自然条件(一)气候条件XX 农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春季风大、雨少、空气干燥,温度变化剧烈;夏季温热,雨量较多,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农场年平均
3、温度 2.1,年平均10的积温为 2555,日最高气温 40.8,最低温度-41,历年平均降雨量 467mm,最大年降雨量 921.8mm,最少降雨量 284.6mm(1976 年) ,一日最大降水量 167.1mm(1998 年) ,全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图 1-1 查哈阳农场位置图年总降水量的 60%,年平均蒸发量 1410.9mm,是全年总降水量的 3 倍,年平均风速3.2m/s,年均大风日数 14 次。全年平均日照时数 2641.7h。其中 59 月平均日照时数 1232.6h,年无霜期 103169天,平均无霜期 135 天,初霜在 9 月 21 日,终霜在 5
4、 月 12 日,土壤封冻日期在 11 月 3 日前后,最大冻层深度 2.87m。初雪最早开始于 9 月 17 日,最晚在 11 月 7 日,稳定积雪 11月上旬到翌年 3 月上旬。20062009 气象情况见表 1-1。表 1-1 XX 农场近年气象情况统计年份 降水量 (mm) 平均气温()10 有效积温 ()日照时数(h)无霜日数(天)年蒸发量(mm)2006 431.7 2.3 2476.7 2400.9 145 1259.42007 374.0 4.4 2922.9 2455.3 135 1366.32008 430.1 4.1 2805.5 2388.8 159 1408.62009
5、 420.3 2.2 2839.7 2125.2 140 1353.2(二)土地资源XX 农场土地面积 735.2km2(110.310 4 亩或 73524hm2) ,土壤类型主要有 4 种:(1)北部丘陵台地以暗棕壤为主,其理化性质较好,有机质含量均在 34%。但由于过度垦种,水土流失,风蚀严重,腐殖质含量下降,现有不少岗顶坡地的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出现破皮黄或石块裸露而无法耕种。为加强水土保护,2000 年开始退耕还林。(2)平原区以草甸黑钙土和碳酸盐草甸土为最多,占 60%。平原区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可达 45%,土质分布由北至南有规律的变化,草甸黑钙土- 碳酸盐草甸土-沼泽草甸土或盐化
6、草甸土。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因受地下水埋藏较浅、地表水排水不畅、土壤质地粘重、冻结期长等因素的相互影响,致使土壤过湿并向沼泽地、盐渍地的方向发展。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始,农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使水田逐年增加到 30104 亩以上,基本上达到了防沼泽、防盐渍的土壤改良目标。(3)南部与西部是草甸土和盐渍土成复区分布。盐渍土占 4%左右,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丰收分场七队南半部。(4)在中央排干和黄蒿沟的两岸及稻花香分场南部,还分布着亚粘土的土壤结构。亚粘土质地较粘重,但因土壤结构良好,裂隙较为发育,相对不透水层未形成,冻融后连结下层砂卵石含水层及排水渠系较密等原因
7、,导致土壤垂直、横向渗透系数较大,一般为0.30.8m/天。因此,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稻花香分场南部的不少旱田改成水田后,由于亚粘土的渗透量较大,补水成本高,种稻赔钱,职工往往又将水田改回成旱田。平原区黑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可达 97%,土壤肥沃,其分布由北至南有规律变化。草甸黑钙土-碳酸盐草甸土 -沼泽草甸土或盐化草甸土。但由于受地下水埋藏较浅,地表水排水不畅,土壤质地粘重,冻结期长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土壤过湿并向沼泽化、盐渍化方向发展,故应加强防沼泽、防盐渍的土壤改良措施。灌区内部的亚粘土,质地较粘重,但因土壤结构良好、裂隙较为发育、相对不透水层未形成、冻融后连结下层砂卵石
8、含水层及排水渠系统较密等原因,故土壤垂直、横向渗透系数较大,一般为 0.30.8m/天,渗透量相对较大。(三)地形地貌XX 农场处于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区与松嫩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丘陵区属侵蚀、剥蚀地形,呈岗埠状自东北到西南片状分布于金边、太平湖分场一带,地形起伏明显,岗顶平缓,地形缓倾,岗间发育有宽谷,谷底平缓,有泉、过湿地,高程为 200280m,坡度为 015 ,相对高差为 2050m,其边缘延伸至总干渠为起伏不平的坡积裙属侵蚀堆积地形,在朝阳泡西南与原万发分场北部,东部边缘为侵蚀堆积的冰水平原过渡带,自北向南呈条状带分布在二干渠以东,微地形较复杂。其余大部
9、均为高漫滩平原,是农场灌区的主体,属冲积堆积地形,由北向南倾斜地势平坦,微地形变化不大,海拔高程为 170190m ,坡度 1/10001/2000,是发展水田、旱地有利的地理条件。(四)地表植被大面积荒地,分布在查齐公路以东,甘平公路以南的低平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大致为:蒿类、羽毛、兔子毛(岗地)-碱草及杂草(平原区未积水)- 碱草、三棱草、红毛草、柳丛(平原中湿地)-三棱草、苇子、小叶、蒲草(河漫滩地区) 。目前广大草原,均是割草和放牧用地,如果经过排水,改良后大部分地区是可以发展水稻的。(五)森林资源(1)全场林业用地面积 28104 亩,其中有林地面积 26104 亩,森林总蓄积7
10、05168m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 14580 亩,苗圃 420 亩,森林覆盖率 20.7%。(2)林分类型农场森林资源均为人工林面积 26104 亩,主要林分类型有:落叶松林面积 45295 亩,蓄积 3526m3,分别占人工林面积、蓄积的 17.5%和 0.5%;樟子松林面积 13200 亩,蓄积1507m3,分别占人工林面积、蓄积的 5%和 2.1%;杨树纯林 201505 亩,蓄积 700135m3,分别占人工林面积、蓄积的 77.5%和 99.3%。(3)林中结构全场人工林分 3 大林种:用材林面积 98262 亩,蓄积 83914m3,占人工林面积、蓄积的 38%和 11.9%;防
11、护林面积 148973 亩,蓄积 618927m3,占人工林面积的 4%;特用林面积 1665 亩,蓄积 2327m3,占人工林面积、蓄积的 1%和 0.3%。(六)水文与水资源1. 地表水主体区域是闻名遐逊的东北“四大灌区”之一:查哈阳灌区。由于地处诺敏河与阿伦河之间的河间地带,水系较发育,诺敏河从区域西北流向东南汇入嫩江,阿伦河蜿蜒于区域西南,区域之内有黄蒿沟、白马河 2 条河谷。诺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全长 367km、宽 50m、深 3m,流域面积 2.6104km2,平均年径流总量 43104m3,年平均供水量约 7810 4m3。因其水量丰富,已成为查哈阳灌区的主要水源,水质清澈
12、,含沙量少。河岸为砂砾卵石层与冰水平原高漫滩连通,河水又可补给地下水源。黄蒿沟上游的太平湖水库及白马河上游的白马河水库,两水库的丘陵坡地总控制面积约为 980km2。黄蒿沟安全泄量为 80m3/s,白马河安全泄量为 57m 3/s。黄蒿沟与白马河自西与西北流向东南,与区域之内中央排干汇合于嫩江。2 个水库均可作为灌区的补充水源,储水水质清澈且含沙量小。2000 年,由国家投资 5895104 元对太平湖水库实施了消险加固工程,竣工后最大水面和最深深度分别可达 45600 亩和 10.5m,最大库容可达1.53108m3,年最大供水量可达 1.2108m3,不仅能为下游 10.4104 亩水稻的
13、补水提供保障,而且防洪调蓄能力也大为提高。白马河水库是小型水库,储水量为 2000104m3,年供水量约 1100104m3。2. 地下水主体区域地下水储藏量十分丰富,但因受地理构造不同的影响,地下水源分为 3 种类型:(1)贫水区:位于西北部的丘陵、半丘陵地区,即太平湖分场和金边分场北片一带。因受地下岩层影响,只产生火成岩裂隙水,浅处地下水很少。往往打井不出水。遇上干旱年份,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在农场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太平湖、金边两个分场在分场场直一带共打了 4 眼深泵井,又铺设了水管和安装了家庭自来水,使 2609 人喝上符合标准的饮水。1999 年秋至
14、2000 年春,太平湖分场在 7 队、5 队先后各打了 1 眼 200m 的深泵井,然后又投资 70104 元,加上由受益职工个人筹资 20104 元,铺设了水管和安装了家庭自来水,使 2 个生产队 341 户约 1200 人喝上了符合标准的饮水。另外,在农场项目办支持下,分场投资 14104 元选旱情严重的 2 队地块共打了 14 眼 150m 的深泵井,解决了该队旱作物的灌溉问题。(2)缺水区:位于东部漫岗地区,即稻花香分场东部一带。因其表面黑土层薄和黑表土下砂砾层厚的特点,从而潜压水少,地下水不足。但自 80 年代后期始,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农场和稻花香分场在这一带打了深泵井,平均 10
15、hm2 地打 1 眼,做到了干旱时能抽水喷灌。(3)丰水区:位于中部和西部的堆积低洼地区,即丰收分场、海洋分场、金光分场及金边分场南部、稻花香分场东北部这一带。因地势低洼、潜压水很丰富。冬季地下水位在 1012m 左右,灌溉期地下水位则与灌溉水层相连,地下水位为 0。打井深度在 14m 左右,单井出水量可达 120200t/h。地下水储藏量极其丰富,可大量打井提水灌溉。经测量,其水储总量约为 65.9108m3,可提水量约 1.22108m3。地下水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0.5g/L,适于饮用与灌溉。三、土地利用状况日本帝国主义出于巩固东北的统治地位和扩大东亚侵略战争的需要,推行了移民开拓政策。
16、从 1939 年开始,先后在查哈阳地区建立了 10 个开拓团。当时,由于水利工程尚未完工、配套、到其垮台之日,仅开荒播种 3104 亩地以上。1948 年 1 月平阳农场建场时,耕种 31000 亩水旱田,当年在兴隆、义和地区开荒 9150 亩。1949 年开荒 7.422104 亩,播种面积扩大到 7.674104 亩。1950 年后为减轻国家负担,支援国家建设,农场采取了边修水利工程,边开荒种地的经营策略。至 1964 年耕地面积已达 75.435104 亩,播种面积达65.322104 亩,农场已初具规模。1965 年以后,农场虽仍有一些零星开垦,但除掉一些非农业占地外,总的耕地面积基本
17、稳定在 70104 亩左右。XX 农场土地为国家所有,采取全民、集体、个人 3 种经营形式。1961 年前,国营农场土地基本上是全民独家经营。1961 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后,国营农场试行了职工自留地制度,对职工及其家属按人口划给 3 分地种植瓜菜、小杂粮;同时,还有小部分土地由机关、团体、学校、家属队集体经营。1967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园田地和自留地被视为“小自由” 、 “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产品更不得进入自由市场。直到 1971 年职工自留地才逐步得到恢复。1983 年推行家庭农场责任承包制,按职工人数,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分散经营。但仍有部分土地由生产队统一经营。1988 年为
18、发展奶牛,各生产队拨给养牛户 35 分饲料地,并给予一定的优惠。1986 年由于国家加强了对非生产用地的管理,农场按要求也成立了土地管理办公室,对房屋建设加强了管理,制止了非生产建设的随意占用耕地,并清理了个单位的占地面积。随着国家土地法的颁布,为加强土地管理,1989 年 2 月,嫩江农场管理局在 XX 农场增设土地管理科,科长魏泽云。土地管理科的成立,标志着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新体制,逐步取代了分散多头管理的旧体制,从此土地管理工作跨入了依法、统一、全面、科学管理的新时期,控制了各项建设乱占耕地、保护了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并规定今后占用耕地 3 亩以下的必须呈报嫩江农场管理局批准;3 亩以上至
19、 10 亩以下的报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批准;10100 亩必须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100 亩以上者报国务院批准。土地管理科近两年还开展了全国性土地申报登记工作,XX 农场非农业建设占地 394.60104m2,1989 年批准各项建设占地 1.2104m2,1990 年批准各项建设占地 98.58104m2。按规定每平方米场直收管理费 0.10 元,分场以下收费 0.05 元。企事业建设用地一次性每平方米收缴 0.05 元,宅基地场直每平方米收缴 0.05 元、生产队 0.25 元,砖、瓦、砂、石、土,每年每立方米交纳0.15 元,一些其他临时占地一次性每平方米收缴 0.5 元。这些法令性规定
20、,使土地管理工作才步入正轨,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乱占耕地的现象。四、农场经济概况XX 农场总人口 7104 人,总户数 2.3104 户。其中管理区农户 1.1104 户,农业人口1.2104 人。占全场总人口的 17%。随着农场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农场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场区内高楼耸立,街道宽敞干净。XX 农场是一个以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以农为主,综合发展的大型谷物农场。1948 年 1 月建场后,采取边开荒边生产的发展战略,逐步使农场的规模又小到大。1948 年耕地面积为 10.54104 亩,到 1990 年以发展成为
21、7 个分场、1 个种子公司、63 个生产队,耕地面积 70104 亩。1949 年农业总产值仅 61104 元,而 1990 年已达 5044.9104 元(1980 年不变价计算) 。在 43 年里,农业生产经营 14 年盈利 4947.3104 元,29 年亏损7995.2104 元,纯亏损 3047.9104 元。1990 年底,农业职工 15284 人,占职工总数的75.8%。43 年共生产粮豆 17.80108kg,除口粮、饲料、种子处,纯上交国家 6.62108kg,平均每年上交 1539.1104kg。第二节 农业生产概况一、农业发展现状XX 农场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气候特点是十春
22、九旱,秋季降雨集中,无论是涝洼地块还是岗地丘陵,都无法避开连年自然灾害侵袭。上世纪 90 年代始,农场确立了以发挥灌区水源优势而进行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一压、一稳、一保和二增” ,即压小麦,稳定大豆,确保甜菜,增加玉米和水稻。小麦属于风险作物,春旱苗不齐,8 月份麦收常遇连雨天气减产减收;水稻属于高科技、高投入、高产量的作物,而且抗灾能力强,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比大多旱田作物高出 1 倍以上,于是在调整种植业比例结构上重点“压缩小麦”和“大上水稻” 。1991 年,农场总播种面积 63.2104 亩,其中小麦、大豆、甜菜、玉米和水稻的面积分别为 22.7104 亩、1010 4 亩、6.210
23、4 亩,4.210 4 亩和 8.7104 亩,五大类作物的种植比例为 1:0.44:0.27:0.18:0.38。2000 年,农场总播种面积 69.8104 亩,其中小麦、大豆、甜菜、玉米和水稻的面积分别为 4.4104 亩、1210 4 亩、310 4 亩、510 4 亩和35104 亩,5 大类作物的种植比例为 1:2.73:0.68:1.14:7.95。相较之下,小麦面积减少了 18.3104 亩,10 年里下降了 80.6%;水稻面积扩大了 26.3104 亩,10 年里增加了 3 倍多。由于水稻面积的逐年扩大和单产总产的稳步增长,使农场种植业获得了可观效益。1992 年农场粮豆总
24、产自 1948 年建场以来第一次突破 10104t。1997 年,粮豆总产又突破了20104t。1998 年,虽然农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8.510 4 亩农田被毁,但仍因水稻抗灾性强使粮豆总产达 13.1104t。其中,1110 4 亩采用“摆栽”技术的水稻喜获丰收,单产 600kg,比往年“旱育稀植”水稻还增产 100kg。1999 年和 2000 年,农场种植业在灾后恢复到了 20104t 以上的水准,粮豆总产分别达 26.1104t 和 22104t。此外,农场于 1987年为调整种植结构,引入种植了春油菜奥罗 6045 亩,当年单产 84kg。由于油菜籽销售快、价格好,到 20
25、00 年已发展到 3104 亩。19912000 年,经省农场总局批准及规划,农场享受国家队对农业的优惠政策,分阶段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0 年间,总计改造低产田 27.9104 亩。其中:完成旱田改水田面积 21.9104 亩,旱田治理 6104 亩,建成典型示范面积 4104 亩,恢复水毁面积 6104 亩,营造防护林面积 1.35104 亩,营造苗圃 100 亩,多种经营项目完成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建设 250 亩。建林产品加工(蜡木餐具)厂 1 座,肉牛生产基地养殖肉牛 2000 头。从 1994 年起,农场又加大了“两自” (职工家庭农场生产、生活费自理)力度,使“两自率”从
26、19911993 年的 40%左右上升到 1994 年的 80%、1995 年的98%。19962000 年“两自” 率始终保持在 90%以上。此外, 1995 春、秋两季,农场分 2次以 1.2104 元/hm 2 的价格,向职工总共出租了 5 年期和 4 年期的水田3124hm2。19951996 年,将 2624 台套农机具全部转让职工个人。两项改革措施既调动了职工种地积极性,又回收资金 5378104 元,为农场缓解了沉重债务。1997 年,针对粮价逐年下跌和种地效益不断下降,农场推行了延长土地承租期限和以实物地租代替货币地租两项改革措施。1999 年,又将土地承租限期从最长 10 年
27、延至 30 年。19992000 年,农场还深入推进“两自理、四到户” ,不统营、不垫资,规范了利、费、税收取项目和标准,并针对职工反映比较强烈的义务工,共同生产费等收费项目进行了调整,据统计,全场平均每亩的粮豆成本比 1998 年下降 20 元左右。10 年来,农场实施了适合自然气候、市场规律的结构调整和借助于“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种植的合理布局及协调发展已初具规模,同时,不断深化农场改革,确立了职工家庭农场自主经营的主体地位,完善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场种植业的快速发展。二、农业生产管理现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对全场 1468 个农户进行施肥调查
28、的同时,我们进行了生产管理情况的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是农户水田和旱田生产的经济效益情况以及投入化肥农药等情况,调查统计情况见表 1-2 和表 1-3。表 1-3 中的数据表明,水田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旱田,即农户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普遍高于大豆、玉米等旱地作物,但同时水田的产量和亩投入水平也是最高的。水稻平均亩产比旱地平均亩产高,销售价格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每公斤达到 1.7 元,虽然投入较高,占用资金量较大,但是,效益是最高的,平均每亩达到了 392.4 元,是大豆的 2.52 倍,玉米的 1.47 倍,在旱地作物来看,种植玉米的效益相对于其他旱地作物是最高的,因此,农户进行水稻生产的积极性是最高
29、的,从而保证了农场粮食产量的持续提高。表 1-2 XX 农场 2009 年农业生产现状统计作物 面积(亩) 比例(%) 单产(kg/亩) 总产(t) 产值(10 4 元) %水稻 420000 54.08 640 269008 53802 68.59大豆 113300 14.59 156 15001 6000 7.65玉米 175300 22.57 450 79014 11062 14.10经济作物 35000 4.51 2000 112500 5460 6.96青贮 33000 4.25 4000 132000 2112 2.69合计 776600 100.00 607523 78436 1
30、00.00表 1-3 2009 年不同用地类型农户投入、产出和效益对比项目 水稻 大豆 玉米亩产量(kg/亩) 640.0 156.0 450.0亩成本(元) 760.5 374.0 364.0其中:间接成本 200.0 100.0 100.0直接成本 560.5 274.0 264.0销售价格(元/kg) 2.4 3.6 1.3亩产出(元) 1152.9 529.6 630.9亩效益(元) 392.4 155.6 266.9从直接生产成本的构成来看(表 1-4) ,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水田的直接生产成本明显高于旱地,这是由水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性质决定的。首先是水田生产需要购置生产物资,主要包
31、括育苗大棚、生产用房、农机具等物资设备。其次是水稻灌溉用水需要消耗柴油,最后是人工费、育苗、筑埂、插秧、防病灭虫、灌溉等生产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实施,每亩人工费用比旱地平均高 100130 元。这些生产环节仅靠机械是无法完成的。表 1-4 不同用地类型农户生产直接成本对照(元/亩)项目 水稻 大豆 玉米1、种子 16.5 30.0 10.02、肥料 130.0 60.0 60.03、农药 70.0 20.0 20.04、机械作业 110.0 70.0 80.05、晒场费用 4.0 4.0 4.06、人工费 120.0 40.0 40.07、其他费用 110.0 50.0 50.0调查结果表明(
32、表 1-5) ,不同利用类型农田水田施用化肥实物量 38.5kg/亩,折纯 N 8.5kg、P 2O5 4.6kg、K 2O 5.20kg,N P 2O5K 2O 比例为 1.8511.13,化肥品种中以 70%硫酸钾(含 K2O 52%、S 18%) 、64% 磷酸二铵(含 N 18%、P 2O5 46%)和尿素(含 N 46%)为主,基本不施用复合肥。目前来看,农户很少有施用有机肥的,但是,全场农户普遍采取秸秆粉碎还田的方式来补充土壤养分的消耗,并且秸秆还田技术已经在我场应用了多年,为培肥地力、保持土壤肥力水平不降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旱地作物的需肥特性和产品质量的特殊要求,不同作物类型
33、施肥量差异较大,玉米的施肥水平在所有旱田作物中是最高的,实物量一般在 3234.6kg/ 亩(折纯量 14.74kg/亩) 。表 1-5 单位用地类型农户肥料施用量统计肥料名称 水稻 大豆 玉米尿素 18.50 6.70 18.70磷酸二铵 10.00 10.00 10.00硫酸钾 10.00 5.00 5.90实物量(kg/亩)合计 38.50 21.70 34.60N 8.50 3.10 8.60P2O5 4.60 4.60 3.07K2O 5.20 2.60 3.07折纯量(kg/亩)合计 18.30 10.30 14.74第三节 耕地利用与管理一、耕地改良利用与生产现状1981 年开始
34、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对全场的土地利用现状、耕地质量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为农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1988 年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按照黑龙江省的总体部署和农垦总局关于我场综合开发实施计划,农场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对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低于干旱、内涝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增强,耕地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了农场农业生产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XX 农场通过三期农业综合开发,进行水利设施投资共 3366.44104 元。桥涵建筑 593 座,排水建筑有中央排水、二支排水、毛排水沟等排水工程。田间配套工程不断完成,在黄蒿
35、沟排水干线建立永久性抽水站 3 处,在中央排水建永久泵站 4 处,共安装水泵 15 台。机电井 2555 眼,建机耕路 282km。19912000 年 10 年间,改造中低产田 27.9104 亩,其中:旱田改水田面积 21.9104亩,旱田治理 6104 亩,建成典型示范面积 2104 亩,恢复水毁面积 6104 亩,营造防护林面积 1.35104 亩,营造苗圃 100 亩,多种经营项目完成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建设 250 亩。在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农场对原有的耕地制度进行了改革,耕作方式由以平翻为主改为深松浅翻,深松深度 30cm 左右,打破了由于连年平翻形成的犁底层,提高了土壤的通透性
36、。同时,农场大力推广和应用了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保证了土壤的耕地质量不降低。因此,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带动下,农场耕地的理化性状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土壤肥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这是农场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二、耕地保护管理的简要回顾农场在建设初期,并没有把土地保护和管理耕作摆在应有的位置,长期出于松散的管理状态,直到 1986 年才成立了土地管理机构,1989 年正式成立土地科,使农场的土地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农场为了全面掌握耕地的土壤状况,于 1973 年进行了土壤普查,全面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较详细地分析了 XX 农场的各种土壤类型,初步地划分了 XX
37、 农场土壤类型,详细地分析了各种土壤类型的形成原因、存在问题以及改良利用方向,认真总结了当时的高产田土壤重要条件,初步确定了土壤培肥措施和目标,为其后的配方施肥、土壤改良提供了依据,推动了化肥的广泛施用,实现了农产品产量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土壤普查之后,XX 农场非常重视耕地地力调查,于 19851987 年进行了土壤养分普查,1992 年对微量元素的分布也有明确的划分。通过采集土样、挖剖面、化验测试等工作,分析了全场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分布规律以及变化状态,提出了影响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以及培肥改良措施、施肥建议等,编绘了 150000 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图和土壤类型图等成果图件,为科学施肥、培
38、肥地力、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结合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全场实施了新一轮土地改良利用综合治理活动。进行了沟渠配套和设施配套,提高了耕地低于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对金边和太平湖的部分作业站,退耕还林。推广了秸秆还田、深耕改土、林田路渠综合配套及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土壤地力和抗旱能力,促进了全场农业生产的稳定、高产、高效益,实现了合理利用耕地和科学保养管理耕地。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场水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农场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生产总量和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
39、重大贡献、职工群众的经济收益迅速增加。但同时,水田生产的高产高效引起了农户的高投入,且日趋严重。大量化肥的投入使部分地块土壤板结,土壤酸化严重,养分比例开始失调,病害加重,导致了产量降低且品质变劣。耕地土壤退化、生产力降低已成为人们的关注的、急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耕地持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土壤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一)存在问题XX 农场是我国东北部较干旱的农场之一。连年干旱、土地板结及坚硬的犁底层等不利因素,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这些耕地在开垦之后经过了长期的熟化时期,在熟化阶段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
40、元素迅速减少,速效养分增加。在熟化阶段过后,如果不注意培肥地力,则土壤肥力逐渐减退,同时土壤的物理性质也在恶化。(二)对策措施针对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板结两个问题,农场采取施肥和耕作来解决。但是,由于农场面积大,人少地多,必须依靠机械作业。所以施有机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只能是靠施用化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主要是通过耕作措施,其中主要是深松,深松深度2832cm,深松后总孔隙度增加,含水量增加,容重明显降低。深松后土壤贮水能力增加,30cm 土层每亩土壤含水量增加 2100t 左右,且根系扎得深,有利于养分和水分的吸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关键还在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早在上世纪6
41、070 年代,农场曾试图通过种植绿肥来保持和提高耕地的土壤肥力,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结果由于绿肥占地以及其他一些技术问题,一直推不开。最近十几年来,农场推行秸秆还田并发展很快,近年还田面积已达播种面积的 90%以上,为在大面积机械作业的条件下恢复土壤肥力创出了新路,并已取得显著效果。经过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抗逆能力,增加产量,减少投资,使作物高产稳产。目前,农场为了保证秸秆还田这项培肥地力措施的进行,制订了相应的措施和制度,如禁止焚烧作物秸秆、在作物收获机上加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等,使大面积秸秆还田措施有了保证。农场已经从秸秆
42、还田、培肥地力中得到了实惠,秸秆还田已被广大农户所接受,成为一项常规措施。1、水稻秸秆还田必须注意的问题(1)秸秆粉碎程度和抛撒宽度。秸秆粉碎程度,原则上越细越好,一般以 510cm为宜,最长不能超过 25cm。抛撒范围最好与割幅同宽,抛撒范围大、均匀,粉碎细,可以保证秸秆腐解快,效果好。(2)秸秆还田翻压深度以浅为宜,秸秆耙入深层(10cm 以内)能更大地刺激土壤各类微生物的增长,有利于秸秆的腐解。(3)秸秆还田时间以早为宜。秸秆的腐解程度直接影响到第二年作物产量。早期温度高,茎杆张水分较多,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接纳雨水,为微生物活动创作了适宜的条件,争取在当年就有所腐解。(4)秸秆还田要配合施
43、用化肥。水稻秸秆碳氮比大,一般为 801001,而土壤中适宜碳氮比的临界值是 25301,超过这个值,微生物活动缺少养料,需要从土壤中吸收补充,发生土壤养分的生物固定,甚至会减缓和终止腐解过程。因此,需要施氮肥来调节 C/N 比。2、关于肥料使用量及存在的问题目前,种植户往往因为片面追求作物产量的最大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施肥、过量施肥和施肥比例不合理的现象,造成了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对我场农户施肥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场水稻在氮肥施用上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农场氮肥平均用量和产量差异很悬殊,氮肥投入量不足和过量并存,钾肥的投入量明显偏低,并且各生育期肥料分配不合理。大量的氮肥集中在前
44、期施用,基、孽肥用量偏高,导致无效分蘖的大量产生,群体质量下降,易发生倒伏而减产。同时由于前期施肥量过多造成大量的氮肥损失,肥料利用率降低,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在稻瘟病的防治上,仅仅围绕病害而防治病害是远远不够的,水稻病害与施肥有重要的关系,控制氮肥,增施钾肥,补充微量元素和硅肥,在均衡营养的基础上,综合防治,才能实现水稻的优质高产。调查表明,我场水稻的产量潜力应在 550600kg/ 亩,因此要是水稻产量突破现有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培肥地力,并对养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是目前水稻施肥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附件 1:中低产田改造对策与建议附件当
45、前, “中低产田改造”无论作为口号或措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农业部在关于到2000 年新增 500 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意见中明文提出,国家对农业投资应主要用于“中低产田改造” ,因此一些省(市、区)也把“中低产田改造”作为粮食上新台阶的主要措施。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土地。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始终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现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的 60%以上分布在水源缺乏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据预测,到 2030 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 16108,所需粮食达到 6.5108t 左右,比现在要增加2108t,人地矛盾
46、将更加突出;然而由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化扩张,我国种粮面积至多保持在 1616.510 8 亩。这就意味着,为了满足我国未来粮食需求数量的增加,必须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和提高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土地问题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唯一的出路就是保护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在我国现有的农用耕地中,中低产田的比例较大。众所周知,尽管高产农田通过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单位产量尚可进一步提高,但因其基础产量已较高,增产潜力将相对有限,而中、低产农田则不但基础产量低、增产潜力大,而且所占比例高。因此,考虑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使每年生产的粮食农产品能基本满足
47、13108 人口的需求,将不得不把重点和注意力从高产田转移到中、低产田上来。要想提高中、低产田的生产力,就必须对其进行一系列改造。关于中低产田土的概念,主要基于土壤的障碍因素和改造措施两方面来认识:从土壤障碍因素的角度,国内多数学者认为,中低产田土是指土壤环境因素不良或土体内存在一种或几种障碍因子,影响了土壤生产力发挥,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一类耕地土壤。或者说中低产田土是指那些环境条件不良、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农田水利设计、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施肥措施等)不高,农作物全部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降水、地形地貌、作物布局、土壤属性等)配合不相协调、产量水平低的耕地。在很多文献资料和数据
48、统计中,中低产田是根据农业产量划分的,农业产量是由气候条件、土壤基础地力和技术经济投入三个要素构成。农业产量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应包括当前生产条件下几乎是无法改变的气候条件,同时又受限于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用农业产量划分中低产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稳定性。根据耕地的基础地力来划分中、低产田可以克服上述方法之不足。决定基础地力的因素包括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及农田基本建设与培肥改良、使基础地力发生变化的技术经济投入。高水平化肥投入,高产品种以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所得到的增产部分是与基础地力没有关系的,不作为划分中、低产田的依据。施用有机肥料,使土壤有机质增加,施用磷肥,使土壤磷素有积累,提高土壤供磷
49、水平,则可作为中低产田划分依据,因为这些措施改变了土壤的基础地力。空白产量(或称地力贡献)可代表基础地力,可以进行评估,可以试验求得,也可用多年平均单产代表。按基础地力划分高、中、低产田的具体标准,各地差异较大。而且随着作物品种和耕作管理制度的变化,其标准也在变化。从改造的角度出发,也有人认为,中低产田土改造是指人为采取各种可操作性措施,改善生态条件,提高生产水平,调整种植结构,有针对地解决或减轻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使低产田土逐步为中产田土,中产田土逐步为高产田土。作为我国主要商品粮的主产地,黑龙江省特别是黑龙江垦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就以 10年左右的时间,把黑龙江垦区建成 50108t 商品粮基地,其中里边的重点就是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张之一等人曾经对黑龙江垦区中低产田利用改良规划就行过研究,对当时垦区的中低产田面积、类型和分布,以及低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和消除这些障碍因素的途径与措施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在次基础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