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市化进程.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7286462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进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化进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化进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化进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化进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城市化进程基本概况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 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

2、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含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

3、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三大标志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演进过程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现状2012 年 8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 年城镇化率达 51

4、.27%。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 年至 2011 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 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 2096 万人。2011 年,城镇人口比重达2到 51.27%,比 2002 年上升了 12.18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 69079 万人,比 2002 年增加了 18867 万人;乡村人口 65656 万人,减少了 12585 万人城市化的背景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

5、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这样,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到了 20 世纪中叶,在将近 200 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20 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 72%,英国 87%,联邦德国 79%,荷兰 86%,加拿大 77%,澳大利亚 83% 。更进一步观察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

6、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 50 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于是,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遍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

7、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1978 年以前1.城市化水平。众所周知,从 1949 年建国到 1978 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 1950 至 1980 年的 30 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 28.4%上升到 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 16.2%上升到 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 11.2%上升到 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 29 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 1978 年比 1949 年增长了 38.18 倍,工业总产值在工

8、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1949 年的 30%提高到 1978 年的 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 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 1949 年的 41.4%上升到 1978 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 1949 年的 358 亿元增长到 1978 年的 3010 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 7.41 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 1949 年的 31.6%上升到 1978年的 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 1950 年到 1973 年,世界 GDP 总量年均增长 4.9%,人均 GDP 增长 2.9%,其中中国大陆 GDP 年均增长 5.1%

9、,人均增长 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城市化特点。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3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

10、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1978 年以后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978-1984 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在大约有 2000 万上山下乡的知识

11、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 1978 年的 17.92%提高到 1984 年的23.01%,年均提高 0.85 个百分点。2).1985-1991 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3).1992-2000 年,城市化

12、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 年到 1998 年,城市化率由 27.63%提高到 30.42%,年均提高 0.42个百分点。进入 90 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 年底与 199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 467 个增加到 640 个,建制镇则从 12000 个增加到 16000 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 1990 年的 26.41%提高到 28.62%。2.城市化政策的变化。1978 年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择的最佳城市化政策。中国的城市化终于由被压制转为松

13、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1980 年,在当时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为贯彻上述政策,80 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1998 年间,共有 100 多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其中仅 1983-1985 年的 3 年里,地级市的数量净增加 50 个。1983 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14、上述建议在当时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1984-1986 年“撤社建乡”,并降低建制镇标准,结果 3 年里建制镇数量增加 7750 个;1992-1994 年,国家对乡镇实行“撤、扩、并”,结果 3 年里建制镇又增加 7750 个。这 6年里建制镇增加数相当于 1979-1999 年间(21 年)净增加数的 71%。1986 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标准后,县级市也增加很快。1986-1996 年的 11 年间,县级市数量净增加 286 个。1992 年,国务院再次修订小城镇建制标准,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41993 年 10 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

15、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会后,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等 6 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1995 年 4 月,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等 11 个部委联合下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并在全国选择了 57 个镇作为综合改革试点。1997 年 6 月 10 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通知认为,应当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径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

16、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新生婴儿可以随母或者随父登记常住户口。此后,许多小城市为促进经济发展,基本放开了户籍限制;不少大中城市,甚至北京、上海等,也放松了外地人口进入本市的限制。1998 年 10 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2000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00 年 1

17、0 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实施城镇化战略。”为了加快城镇化,2001 年 5 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2001 年 5 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凡在上述范围内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已在小城镇办理的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

18、件的,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这标志着小城镇已经废除了城乡分隔制度。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鼓励农民到小城镇居住和创业的政策。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质量不高的表现我们国家发展很快,但是往往质量和数量存在不协调的地方。比如,工业化,从数量来讲,很多人认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但是如果从质量指标来看,我们工业化仅仅是中期阶段,包括城市化也是一样,从数量来看城市化比例提升很快,土地城市化的速度更快,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去年是

19、4 万平方公里。镇区的面积,由 1990 年的 8220 平方公里,增加到 2008 年的 3 万平方公里。但是城市化的质量并不高,特别是这次北京的大水大家深有体会,这还是微观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化的质量不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人口,1.6 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今天我们研究的住房保障,特别是没有享受到住房保障这些公共服务,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一些政治权利。如果扣掉 2 亿多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 36%。5二是布局,

20、布局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这样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水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目前 657 座城市 400 多座城市是缺水的,必须依靠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其中 110 座属于严重缺水,严重缺水就必须靠超采地下水维系生产生活。当然地下水是可以采了,但是地下水如果过度超采会带来地面沉降,现在我们地面沉降的面积也是越来越大,最近国土资源部做了一个规划正在采取措施治理。三是城市形态。对全国有代表性的 55 座城市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扩张过程的遥感监测表明,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数以原

21、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即便是原来纵横交错的布局,像天津过去是放射状的布局,这样的城市目前也在把之间的面积填满,原来的绿地、庄稼地填满,位于大江大河两岸的城市,现在更多的是在城市的两端来扩展,当然更多的城市是叫双向对接,城市向郊区扩张,郊区向城里扩张,地租的问题了 3还需提速我国第一部城市发展报告是20012002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这部由中国市长协会主持、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由上百名专家共同努力编撰而成的报告,以约 100 万字的篇幅,首次对中国城市化问题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描述。城市化率偏低美国经济学会会

22、长、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盖尔约翰逊曾专门研究了中国城乡问题,他指出,日本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 65%;美国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 72%;而中国在 19851990 年期间,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人口,即使包括临时流动人口在内,也不超过 10%,如果不计算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真正转移出去的农业人口仅有 10.5%,这将大大限制中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统计数据表明,在 200 年前的 1800 年,当时全世界的城市化率仅有 3%,到 1850 年达到 7%,1900 年为 15%,到 2000 年,全世界的城市化率达到 48%。2000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 36.2%,比

23、1978 年提高 18.3 个百分点,但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下,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成为限制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也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中的“巨大瓶颈”。不协调根据统计资料,人口超过 100 万的城市集中度,中国比世界平均低 5 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 11 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 21 个百分点,比美国低 28 个百分点,比日本低 26 个百分点,比德国低 30 个百分点。中

24、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如东京的 GDP 占日本全国的 18.6%,伦敦的 GDP 占英国全国的 17%,汉城的 GDP 占韩国全国的26%,而北京、上海的 GDP 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只有 2.5%和 4.6%。要立足与中国实际,北京、上海所占人口比重和上述城市相比要小得多。6这说明,中国的城市表现出城市结构规模大,但城市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都偏小的不协调现象。六大挑战等待跨越在 2050 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从现在 36%提高到 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 1

25、%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 1000 至 1200 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下列挑战不可避免: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 2.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从现在起到 2050 年之间,中国城市要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要求,要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城市“四倍跃进”的目标(即能源消费总量在2000 年的水平上降低一半,而 GDP 要在 2000 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

26、要全面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要全面达到城市的能源清洁化并逐步将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 40%以下,都是严重挑战。加速城市生态环境转变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对于中国城市化的压力。到 2050 年前后,中国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投入,大约在 40 万亿45 万亿元人民币的数额,相当于每年平均投入 8000 亿至 9000 亿元人民币,这大约是 2001 年 GDP 总量的十分之一。只有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城市才能担当起新一轮财富集聚的

27、经济增长点。加速平衡加速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区域之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并最终达到克服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长期任务。国家信息化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城市信息化水平是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目前,中国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 8%至 10%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要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7地形对原来的地形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或起伏更大(如摩天大楼)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等地质灾害气

28、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气温、降水等要素发生变化,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也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城区,扩大了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水文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区水系出现紊乱,也使降水、蒸发、径流出现再分配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出现变化;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也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

29、影响:要素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转 变 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居民就业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景观特征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人口 分散、农业人口 密集、非农业人口 经济开放程度 低 高信息、交通 欠发达 发达文化、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程度高,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城市环境问题问题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 )交通拥挤;4 、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 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解决措

30、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8具体措施如何克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大城市不大、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现状,是城市化战略推行的中心思考。以下六项基本措施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点。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尽快修改城市规划法,放松对大型、超大型城市的规模控制,构建 23 个世界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体系的龙头。同时要十分加强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积极投入数字城市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城市服务体系的提升等,将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置于国际的大背景之中。二必须将中国城

31、市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设计应统筹考虑城市大中小分布的系列谱和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态位” ,不能人为地强调只能发展城市体系中的某个部分而忽略另一个部分。应当进一步调整全国城市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和加强产业转移力度,放大城市扩散效应,将其真正塑造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我国超大型、特大型城市现有 32 个,其中东部 16 个,西部 6 个中部 10 个,基本覆盖全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城市群,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建立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作为进入国际竞争前沿的中国高地。三认真规划国家大城市的

32、规模和数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将其塑造成国际级和国家级的人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术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大城市在城市体系重复发挥了城市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主力。城市化战略设计中要敢于克服“大城市不大 ”的现状。四加大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重点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尤其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服务业和社区建设的力度。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城市化战略设计中必须要克服“中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的现状。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路径,对于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且分布比较集中,城镇密度比较高的地区,鼓励城镇集中合并,选择以中心城镇为中心、卫星城镇分布周围的方式发展小城镇。对于乡镇企业不发达地区,首先大力发展经济、培育实力,为城镇的建设创造条件。对于有大型企业的地区,可以在其周围建立城镇,但一定要注意城镇的区位分布,注意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防止企业风险转化为城镇风险。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等级中的基础力量,是大中城市的触角与延长。城市化战略设计中必须要克服“小城镇不优”的现状。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二元结构、城乡分治,一国两策” 的体制,积极引导,加强管理,实现人员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