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录 :1 舌尖上的癌症2 神秘的生长痛3 色氨酸悬案 4 坏水果还能吃吗?5 一盘蚊香等于 6 包香烟吗?6 奶粉里的香兰素 7 如何和蚊子完美地死磕到底?舌尖上的癌症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 )综合了 7000 多项研究,根据不同研究的证据强度,以及某种食物/生活方式与癌症风险的相关程度,制作出一张关于食物/生活方式与癌症风险相关性的图表。鉴于 AICR 的图表太学术,健康站依据 AICR 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看图须知: 无需因食物与癌症的关系产生无谓的恐慌。本图要据大量统计数据制作,对健康防癌确有指导意义,只是对个体而言,吃某种增加癌症风险的食物,并不等于一定会患癌症;同样,只吃降低癌症风
2、险食物,也不能保证一生不患癌。但如何避免、降低癌症风险,是件值得学习的事。 食物/生活方式被按照引起癌症的风险高低而分为不同的等级。 在多项研究中证实明确增加罹患癌症风险的被归入确定增加风险的食物/生活方式; 研究证实能明确减少罹患癌症风险的则被归入确定减少风险的食物/生活方式; 有研究表明能增加或减少癌症风险,但风险较小,或尚需要更大样本量支持的食物/生活方式则被归类为可能增加或减少风险的类别。 图太复杂没看懂 or 懒得看?直接看 AICR 的 10 条防癌健康生活建议1.在不出现体重过低(BMI18.5)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轻体重、保持苗条。(BMI,身体质量指数,BMI 体重(kg) (
3、身高(m ) 2 。)2.每天至少进行 30 分钟的体力活动。3.避免含糖饮料。限制高能量密度食物的摄取。4.吃更多样化的蔬菜、水果、全谷类和豆类。5.减少红肉(如牛肉、猪肉和羊肉)摄入,避免食用加工肉类。6.尽量不饮酒。如果需要饮酒的话,男士应限制饮酒量在每天 2 个酒精单位以下,女士则限制在每天 1 个酒精单位。(注:1 个酒精单位为 10 毫升纯酒精,约相当于 360 毫升啤酒、150 毫升干葡萄酒或 45 毫升白酒)7.减少富含盐的食物或腌制食品的摄入。8.不要用膳食补充剂来预防癌症。(注:所有的保健品都没有预防癌症的效果。)9.纯母乳喂养最好持续 6 个月以上,随后再逐渐添加辅食。1
4、0.肿瘤患者治疗后应遵循预防癌症的膳食/生活方式指南。再次帮你消除无谓的“ 癌症恐慌 ”这份表格是根据大量多样本量的研究结果而制作的,显示的是不同的食物或生活方式对罹患癌症 风险 的影响。对个体而言,吃了确认增加癌症风险的食物,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罹患癌症;同样的,即便天天只吃确认降低癌症风险的食物(多半会营养失衡),也未必能保证你一辈子不患癌症。癌症是多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是很明确。某种食物或生活方式只是影响一部分的风险,却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可降低风险的食物/生活方式,尽量避免可增加风险的那些,可以降低我们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对我们的健康有莫大的好处。至于偶尔
5、吃个腌肉、喝个啤酒什么的,虽然对健康未必有好处,却也不必过于担心会因此患癌症。神秘的生长痛 下班回家,燕子问我:“我想给憨憨买钙片,哪个牌子的好?”“哦?为啥买钙片?”“她这几天嚷嚷腿疼,我觉得像生长痛,听说这是缺钙造成的。”“哈,你还知道生长痛呢,生长痛就得补钙么?”“怎么,没有用么?”“嗯,且听我慢慢道来。”生长痛(growing pain)是很多小儿都经历过的一种情况,常见到什么程度呢?仅从小儿骨科门诊生长痛的就诊率来看,小儿骨科门诊病人数的 1 / 3 以上都是因为这种情况。从既往的统计资料来看,针对 2 12 岁的儿童这个群体,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发病率大约在 2. 6% 49. 4%
6、之间。就是这些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如果仔细回忆自己小时候,也可能经历过这种疼痛,只不过当时未必引起太大重视而已。生长痛现象早在 1823 年由 Duchamp 首先提出,由于常常发生在生长期,所以称之为“生长痛”。它是儿童时期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好发于 2 12 岁的健康儿童。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双下肢间歇性疼痛,尤以胫骨、膝关节及其周边部位为重。典型的生长痛多发生在半夜,持续约数分钟至两小时后可自行缓解,疼痛程度较轻,间歇期无任何不适,不影响白天活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小儿保健意识的增强,这种情况才逐渐被患儿家长及医生学者们重视起来。一个有经验的小儿骨科医生,对于典型的生长痛,通
7、常不需要过多的辅助检查,仅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和仔细的查体就能确诊,倒是经常有家长面对这样的诊断抱以怀疑态度,甚至要求医生给患儿开具 X 线检查。这种既能满足家属要求,又能为医院创收的检查,各位父母琢磨琢磨做医生的是满足呢还是满足呢还是满足呢?我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在心里狠狠地骂上一句:“你给我闭嘴!”但仍要不动神色地跟家属讲清楚道理:“我个人不认为这个时候做 X 检查有什么必要,我高度怀疑患儿就是生长痛,你要非给孩子做这个检查也行,反正有辐射,你看着办。 ”因为生长痛拥有典型的临床特点,2/ 3 的儿童有反复双下肢间歇性疼,尤其以胫骨(小腿骨头),膝关节及周边部位较重。所谓的间歇性指有一定的周期性
8、,各个报道不尽相同,周期为几天至几个月不等,而一些严重的病例可能每天都会发生。有一份包括的 44 例患儿在内的调查发现,43%的患儿会在 1 周左右发生一次。生长痛的发生时间通常在傍晚或夜间,这样的规律严重的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导致他们的夜惊,夜醒,早醒,日间嗜睡等情况。最为特殊是,生长痛持续为几分至几小时不等,却在次日清醒后不再疼痛。所以,如果不是考虑到可能存在感染恶性肿瘤等因素,通常不会对这类患儿行过多的检查,比如 X 线,各种采血之类的。家长需要理解的一种情况是,当医生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有必要行一些辅助检查,最后却发现 X 线,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风湿因子等检查没有异常,诊断仍为
9、生长痛时,要相信专业的判断,至于作为家长如何判定这些检查是否必要合理,我不得不说,这不是我的这篇科普文章所能完成的任务,简单说,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处置,仍是目前医疗环境下的上上之策。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生长痛呢?如在门诊遇到这样的问题,医生通常会说,不好讲,挺复杂。这不是医生敷衍,而是确实不太容易三言两语说清楚。生长痛这个概念虽然已提出近 200 年,但对于其病因的阐释,却仍难以让人满意,只有一些假说,在此不妨与好奇的家长分享一下。传统的观点认为,生长痛的原因主要跟解剖、活动强度、心理因素和生长的速度等有关。从解剖学的观点认为,由于姿势的不正确导致了生长痛的发生,并且在部分患儿中确实也通过改
10、变姿势而缓解了其疼痛。这种观点有一些小样本的随机实验证据支持,有人发现扁平足伴膝外翻也可以成为部分生长痛儿童的发病原因。但也有相反的证据,有学者在 180 例儿童的随机对照实验中发现足的姿势和生长痛并不相关。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检测手段的进步生长痛也被认为与儿童的痛阈密切相关就这个观点而言,笔者觉得特像一句废话,这个世界上似乎还没哪种疼痛与痛阈是无关的呢,这句话用非学术语言来讲就是,生长痛跟孩子怕疼不怕疼有关!还有这样的现象,家长诉生长痛在增加身体活动、锻炼以后会更加明显。因此有观点认为这跟疲劳和大量运动后代谢产物在肌肉系统中堆积有关,推论生长痛与过度活动密切相关。对但针对儿童的这项研究尚无结论,
11、更没有生长痛与过度运动相关的确切证据。也就是说,生长痛与运动有没有关系呢?没准儿呢。这也不确切,那也没准儿,那这个病咋治疗呢?还真没太好的法子治。临床常见的医嘱也无非就是适当休息,也有给开大量钙片的,那么补钙有没有用呢?答案仍然是不确定的。因为关于生长痛与钙、磷、碱性磷酸酶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生长痛与血钙、血磷的水平没有关系,在对某学校 2 837 名中小学生的普查中,符合生长痛诊断的所有患儿血钙、血磷水平都在正常范围。但也有部分学者的研究提示儿童生长痛的发生与钙的缺乏有一定关系,可能是由于小儿骨骼发育,神经肌肉紧张而导致牵扯性疼痛,另外,钙对神经兴奋有抑止作用,缺钙可以使神
12、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肌肉疼痛或肌肉痉挛等。那么回到上面的问题,我要不要给憨憨买钙片呢?我琢磨了一下,决定不买。但要安抚孩子,告诉她没什么大事,这个生长痛是一个神秘的坏蛋,忽然出现忽然消失,爸爸找不到合适的武器揍它,不过呢,随着你慢慢长大,它自然就会跑掉不敢继续欺负你了。色氨酸悬案 1989 年 9 月,一位 44 岁的美国妇女出现了浮肿、脸红、腹痛、粘膜溃疡、肌肉痛及无力等症状。检验发现她的白细胞数达到了每毫升 11900 个,其中有 42%是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含量在每毫升 4500 到 10000 之间,而嗜酸性粒细胞不应该超过350。到了 10 月份,她的症状进一步恶
13、化,白细胞达到了每毫升 18200 个,而其中 45%是嗜酸性粒细胞。她的医生束手无策,去咨询一位风湿病专家。那位专家也没有什么线索,倒是发现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病例。到了 10 月中旬,又出现了第三个病例。这三个病人都是嗜酸性粒细胞急剧增加,共同症状有:肌痛、乏力、口腔溃疡、腹痛、呼吸急促、皮肤疹等。这三个病人都是色氨酸的使用者。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普通人每天会通过蛋白质摄入几克。而纯品的色氨酸,在市场上作为一种帮助睡眠的膳食补充剂销售。因为它在常规饮食中普遍存在,没有人怀疑它的安全性。这三位病人都在服用色氨酸,所以它是罪魁祸首吗?还是说,仅仅是一种巧合?医生们不知道,科学家们也不知道
14、。从科学逻辑的角度来说,不能从这三位病人都服用色氨酸做出任何结论。但是,事关人命,人们必须基于这一点极为有限的证据作出公共卫生决策。11 月 7 日,一家杂志报道了这些奇怪的病例。11 日,美国 FDA 发布公告,反对色氨酸的使用。随即,美国疾控中心把这些症状命名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简称 EMS,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17 日,FDA 下令召回每日服用剂量在 100毫克以上的色氨酸制品。到了第二年 3 月下旬,出现了一个每日剂量低于 100 毫克的病例。FDA 接着把召回范围扩大到了所有含色氨酸的制品,只有特别批准的用途例外。而疾控中心收到了 1500 多起病例报告,死亡
15、 38 人,推测实际的受害人数还要远远高于此。显然,FDA 禁止色氨酸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如果这一决定是“正确”的,倒也不会有人抗议“程序不公”在健康领域的公共决策上,从来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但如果色氨酸是无辜的,那么拉了色氨酸做替罪羊丝毫不能保护公众。禁止色氨酸,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找出幕后黑手的工作刻不容缓。EMS 的病因研究,一时间成了热门。很快有两项“病例对照”研究发表。研究收集了一些 EMS“病例”,同时找了一些在其他方面跟病例情况相似、但没有得 EMS 的“对照”。比较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现病人中多数服用色氨酸,而对照中则很少。于是,在 EMS 事件中,色氨酸脱不了干系
16、。不过,色氨酸毕竟是人体需要且从食物中大量摄取的氨基酸,要给它定罪这两项调查研究也还是“证据不足”。更让人关注的是,所有 EMS 病人服用的色氨酸都是由同一家公司生产的,当时共有六家公司生产这种产品。人们很容易地想到:不是色氨酸本身,而是其中的杂质在作祟。在 EMS 爆发之前,那家公司换了一个菌株来生产色氨酸。因为这个菌株经过基因工程改造,所以直到现在还有“反转基因人士”用它来“证明”转基因的危害。其实,在此之前,那家公司采用的菌株也是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而跟这次菌株更新一起的更新的,还有后续分离纯化的步骤。也就是说,拿这个例子来“显示”转基因技术的危害,完全是断章取义。于是,许多研究者比较导
17、致 EMS 的那些色氨酸和其他“正常”色氨酸产品的异同。在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的“火眼金睛”之下,确实发现了致病的那些色氨酸中含有某些“正常”色氨酸产品中没有的杂质。在 1990 年的科学杂志上,还有一篇论文报道了这样的发现。要确认是那些杂质在作祟,还需要证明那些杂质本身能够导致 EMS 症状。因为伦理原因,这显然不能拿人来做实验。后来,也出现了一些论文,宣称用这些杂质在动物身上重现了EMS 的某些症状。一切似乎水落石出,可以定案了。也确实有许多人接受了 EMS 的“杂质致病说”。欧洲生物技术联盟在 2000 年发表的一份公报中就持这种观点。支持这一结论和决策的还有一个证据是:89 年那一次 E
18、MS 爆发之后,确实没有再出现过 EMS 病人。在修正了色氨酸的生产流程之后,色氨酸也被解禁了。但是也有科学家对这个结论不以为然。在 90 年代的一些文献中,有学者指出:当初的那两项“病例对照”研究很不严谨,缺陷很多,并不能得出补充色氨酸导致 EMS 的结论。另一方面,关于杂质的研究是“先定罪,再办案”的思路,后来用杂质使动物出现 EMS 的研究也有设计上的缺陷。到底 EMS 的病因是啥,依然是雾里看花。另一些研究则发现,过多摄入色氨酸,会增加多种代谢产物,而这些代谢产物中有些种类会抑制组胺的分解,最终导致 EMS 的症状。此外,还有研究发现, EMS 的病人和非病人在身体内因方面也有差异。迄
19、今,EMS 的罪魁祸首没有被“绳之以法”,而色氨酸也被 “无罪释放”。毕竟没有 EMS 病例再度出现,这一悬案也就不了了之。坏水果还能吃吗? 流言: 【提醒!苹果烂一点就不能吃了哦】有人吃水果时,碰到水果烂了一部分,就把烂掉的部分剜掉再吃,以为这样就健康了。实际上,即使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削去,剩余的部分也已通过果汁传入了细菌的代谢物,甚至还有微生物开始繁殖,其中的霉菌可导致人体细胞突变而致癌。因此,苹果烂一点就不能吃了哦!真相: 不单单是苹果,水果都是些娇气的东西,怕摔怕碰,怕冷怕热。所以,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烂果子。基于“勤俭节约”是国人崇尚的一种美德,于是,那些摔坏的苹果被老妈紧急做成的果盘,
20、出现褐色斑块的鸭梨变成了梨汤,还得从长出青霉的橘子中抢出两瓣来吃。这些抢救性吃法究竟对不对?我们还得从烂果子的来源说起。一般来说,产生烂果子的原因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由于磕磕碰碰引起的机械性损伤,二是由于低温引起的冻伤,三是由于微生物侵染引起的霉变腐烂。碰伤的苹果还是好苹果这三类损伤中,机械性损伤是最常见的。比如,车筐里装一袋子又红又大的苹果,然后经过了一段正在挖沟的小路;又或者一个品相完好的苹果,在洗干净甩水的时候飞向了地板。结果,就是你只能直面一堆“鼻青脸肿”的大苹果了。还好,这样的碰撞并不会引起什么。那些变软的部位,只是因为碰撞,细胞发生了破损,细胞质溢出。同时,由于细胞损伤,一些无色的多
21、酚类物质被转化为深色的醌类物质,使得伤口呈现出特别颜色(其实,切开的苹果不立即吃完,也会变成褐色)。不管怎么说,纯属碰伤的烂苹果只会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不悦。只要在碰撞后短时间内吃完(别让细菌在上面安居乐业),这类“坏果子”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冻伤的香蕉也是好香蕉夏天时,我们通常会把水果送入冰箱。但是,在冰箱里面放了一晚的香蕉,变成了烧火棍的模样。如果,时间再长一点,整个香蕉都会变成酱了。于是,“扔还是不扔”又成了难题。实际上,香蕉就是因为温度过低而“患病”的。在低温条件下,香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会急剧降低,不能及时清除细胞内自由基。越积越多的自由基会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
22、结构。另一方面,低温还能提高果胶酯酶的活性,这种酶会分解不溶性的果胶,从而使香蕉组织变软。放在冰箱里的香蕉果皮还会变黑,这是因为果皮中的聚苯氧化酶(PPO)把香蕉皮中天然存在的酚类聚合为多酚,这种多酚是一种与人体皮肤中黑色素类似的物质。此外,香蕉果皮的细胞膜破损之后,会释放出多巴胺,在氧化酶的作用下这种物质会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棕色物质。这样一来,香蕉就变得又黑又软,不堪食用了。 放在冰箱里的黄瓜表面也容易出现一些水渍斑,那也是由于低温影响了细胞膜作为“城墙”的功能,最终引起细胞坏死。虽然成因不同,但是冻伤香蕉和碰伤苹果的结局是相似的都是细胞的破损。如果没有细菌抢着去抢占这些破损细胞的营
23、养,这类坏果子也是相对安全的,虽然味道和口感会差一点。不过,由于细胞的破损,氨基酸、糖和无机盐等从细胞中流出来,给致病微生物、特别是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一旦被霉菌侵占,问题就不同了。霉变的水果,还是送进垃圾桶与碰伤、冻伤不同的是,霉变的水果,垃圾桶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在水果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以扩展青霉为代表的青霉,它们产生的展青霉素会产生引起动物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肾脏水肿等病症,并且因为展青霉素与细胞膜的结合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他们会赖在细胞上不走,会对细胞造成长期的损伤,甚至有致癌的可能。小鼠经口服用的半数致死剂量为,雄性每公斤体重 46.3 毫克,雌性每公斤体重 29-48 毫
24、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把霉变部位去除再食用也未必安全,因为霉菌产生的展青霉素可以扩散到果实的其他部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一项调查就发现,霉变苹果上外观正常部位的展青霉素含量为霉变部位的 10-50%。正常部位的苹果的展青霉素含量可能高达 3 毫克每公斤。这样看来,还是把已经霉变的水果都送进垃圾桶更保险。酒味果子,区别对待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外观有明显变化的烂果子,我们还经常碰到一些变味的水果。比如,放久的苹果散发出了酒味,还能不能吃?如果在外观上没有明显的异常,口感上还可以接受,本着节约的原则,还是可以吃的。因为,水果(特别是苹果)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可能因为缺氧,转而进行无氧呼吸,将苹果内部的
25、糖类物质转化为酒精。于是,我们就闻到酒味了。这里还要同那些已经变软变黑发出酒味的苹果区别一下。因为,这种发酵的苹果上很可能存在其他有害的杂菌,这样的果子最好参按照霉变果子处理。结论: 不同的烂果子要区别对待。那些因为碰撞和冷冻造成的烂果子,还是可以吃的。至于那些因为霉菌感染变质的果子,还是尽快送入垃圾箱吧。一盘蚊香等于 6 包香烟吗? 盛夏来临,天天被蚊子灌输血的教训真不好受,本想用蚊香祭奠一下这些小生灵,却被告知“点一盘蚊香等于连抽 6 包烟!”灭蚊,真的会有这么惨痛的代价吗?拿蚊香和香烟相比的做法原本不是空穴来风。蚊香作为热带地区夏季重要的灭蚊手段,点燃后产生的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对人体的危
26、害近些年来有不少的研究。而同为室内空气污染源,又都是闷烧过程,拿蚊香和香烟做比较也是这类研究常用的手段(限于某个单项的污染物指标的比较)。不过说到这“一盘蚊香等于六包烟”谁的毒理学水平那么高啊,两种混合物的毒性剂量能算到这么精密?这个问题和 把空气污染折合成吸烟数 类似,忽视了情况的复杂性,都是不够科学和准确的。还是先认识一下蚊香焚烧会释放的各种物质吧。 除虫菊酯: 这是蚊香中真正有效的灭蚊成分,一类模拟天然除虫菊的合成杀虫剂,对人类毒性不高,也没有致癌致畸效应。在各个文献中,蚊香所能释放的除虫菊酯的剂量都被认为对人是安全的。不过,整个蚊香的质量中,只有不到 1%是除虫菊酯(在不同产品里的含量
27、会有差异),真正让人担心的,是剩下那占 99%多的辅料(主要是木粉和粘合剂等)的燃烧产物。 多环芳烃: 是一类分子中含有多个苯环的化合物,植物不完全燃烧时很容易产生,所以蚊香、香烟的闷烧过程都会有这类产物。它们中有一些具有强致癌性,有一些被怀疑有致癌性,所以是一类被严格控制的空气污染物。针对这一类污染物的研究证实,1克蚊香燃烧产生的多环芳烃总量远远小于民用燃煤、燃柴和卫生香,但比炒菜油烟中的多环芳烃量大一个数量级。而与另一个主角香烟相比,1 克蚊香和 1 克烟丝的产量是持平的。一盘蚊香约 15 克,那在这个污染指标方面可以类比于点了 15 支烟了。 甲醛: 这种通常潜伏在装修涂料粘合剂中的常见
28、室内空气污染物也可以在蚊香烟雾中检测到,甲醛对人的粘膜有刺激作用,长期吸入有致癌性。有文献显示一盘蚊香释放的甲醛量相当于点 51 支香烟。 一氧化碳: 作为有机物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它可以抢占血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阻止氧气与之结合。有研究显示,同为蚊香,无烟蚊香比有烟蚊香释放的一氧化碳量大。 苯系物: 主要包括苯、甲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等,这些物质也对呼吸道有刺激,有一定致癌性。燃烧蚊香后,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含量逼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的 数值,如果开窗通风或者房屋面积较大就能达标,否则可能就是超标了。 PM2.5:蚊香燃烧释放的大气颗粒物主要集中在细颗粒部分,而
29、这部分恰恰是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所以关注这个指标的文献较多。有研究给出一盘蚊香释放的 PM2.5是一支烟的 75-137 倍,这个数字还要大于文章一开始提到的 6 包烟。 从上面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点燃蚊香的确对室内空气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不过简单粗暴的将一盘香与 6 包烟作比较并不科学。两个污染源释放的污染物有差异,每种污染物的量又不同,现有的评价技术还不能根据这样一些数据估算出蚊香和烟的折合数量。不过不可否认的是, 点蚊香的确会对室内空气造成污染 。另外,现在还缺乏医学方面对蚊香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全面研究和评估。闻香?挨咬?两难选择那么,蚊香是不是应该被取缔呢?先跑个题看一下另外
30、一个故事:农药 DDT 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二战正酣,它的出现有效阻止了肆虐的疫情,因而在 1948年,它的发明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随之,DDT 被大规模的施用在农田、村庄、田野用来控制各种病虫害。不到十年之后,开始有人质疑飞鸟因它而死。1962 年,蕾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被誉为环境科学领域的开山之作,就主要是质疑以 DDT 为首的有机氯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威胁。随后,人们意识到 DDT 在环境中很难被分解,还在生物的脂肪组织中蓄积。这种情况随着捕食关系还会逐渐加剧,最终将囤积在鹰、豹、人类这样一些顶级摄食者体内。1973 年美国正式禁用 DDT,随后的八十年代,全球各国逐渐加入禁用行
31、列。这个曾经头顶光环的化合物如今成了环境科学教材中的反面角色。但故事到这并没有结束。2006 年世卫组织开始号召非洲国家重新启用 DDT 控制疟疾。原来,自 DDT 被禁用后,疟疾随着蚊子的肆虐卷土重来,而人类新合成的杀虫剂虽然降解速度比 DDT 快很多,环境影响更小,却对疟疾无能为力。世卫组织的这次重启规定了严格的施用条件:仅限于蚊虫高发的室内环境,严禁用于室外和农田,以防其再次随着食物链传递。和 DDT 类似,简单的禁止使用和超量使用蚊香都有可能影响生活品质。北方的夏天,开着空调,屋里可能只有一两只蚊子骚扰,或打死,或忍耐,都不是太痛苦的抉择。但潮湿闷热水质不佳的环境下, 蚊虫可能大量繁殖
32、,传播疾病,如果能合理、适量的使用灭蚊措施,带来的收益将会大于风险 。从这个方面来说,将蚊香和香烟作比较也是不合适的,香烟那可是百害而无一利。是不是要继续使用蚊香,最好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现在除了蚊香,还有蚊帐、驱蚊水、电灭蚊片等防蚊的手段可供选择(灭蚊攻略详见: 如何和蚊子完美地死磕到底? )。而如果使用蚊香的话,也有几个减少污染的小贴士推荐给大家: 点燃蚊香时注意通风。 这样有利污染物扩散,当然,蚊子也会这么希望的。 选用无烟蚊香。 除了一氧化碳,总体上无烟蚊香的污染物要明显少于有烟蚊香。 减少使用量。 鉴于蚊香的灭蚊能力比较强,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减少蚊香的用量,不要取出一整盘就一次全点完
33、。 选择污染小的产品。 不同品牌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有一项调查发现,中国产蚊香释放的污染物总体上要小于马来西亚等国的。 奶粉里的香兰素 近日,某媒体称一些一阶段的洋品牌婴儿配方奶粉中“添加了国家禁止的香兰素,大剂量食用这种香精会给婴儿肝肾造成损伤”,还提到“据欧盟专家委员会 2000 年 2 月 24 日报导,大剂量可导致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损伤肝、肾”。这香兰素难道像那三聚氰胺一般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非法添加剂?婴儿奶粉能用香兰素吗?根据中国当前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针对 0-6 个月婴儿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确不允许添加食用香精,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一阶段婴儿配
34、方奶粉。不过,针对 6 个月以上的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包括二段和三段婴幼儿配方奶粉,则是允许使用香兰素、乙基香兰素和香荚兰豆浸膏的。这三者的最大允许使用量分别为 5 毫克/100 毫升、5 毫克 /100 毫升和按照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如果这些品牌的一阶段婴儿配方奶粉中的确使用了香兰素,那确实违反了中国的规定。对于一些习惯性怀疑中国标准世界最低的人,我不得不多说一句,搜了半天,我也没有找到欧盟有关禁止在一段婴儿配方食品中使用香兰素的规定。那么,违规使用香兰素会不会如报道中说的那样对人造成伤害呢?针对报道中提到的欧盟专家委员会所说的内容,本人经多番搜索后,并没找到原文。只是在百度百科关于香兰素
35、的词条中找到了这一说法,且无任何来源。除此之外,只有英文维基百科提到一篇法文研究表明香兰素会导致偏头痛患者偏头痛。其实,香兰素是一种很普遍的、广泛使用的食用香精。在汇总了众多的动物和人体试验数据后,FAO/WHO 联合专家委员会设立的日摄入最高限量为 10 毫克/千克体重,欧盟食品安全局设立的最高限量则是每人每天 47 毫克。并且,他们都认为在不超过当前限量的前提下使用香兰素,并无安全顾虑。实际上,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人大剂量使用香兰素,因为香兰素就跟其他许多香精一样,添加的量太过了,那就不再是香,而是苦了。说句玩笑话,我甚至怀疑在测试香兰素的半数致死剂量中因吃了每公斤体重好几克香兰素而死掉的那
36、些老鼠兔子,不是被毒死的,而是活活苦死的。当然,香兰素对人体健康没有直接的危害,但是对于以吃奶为主的婴儿,却也的确是有其他效果的,那就是:加了香兰素的奶更好吃。相对于没有添加香兰素的配方奶,婴儿吃添加了香兰素的配方奶吮吸的更用力,吃的也更多。这些可能会对婴儿食量,以及以后的口味偏好造成影响。总之,香兰素是一种很安全的食品添加剂,不过却会对婴儿的饮食口味造成影响。中国禁止在 0-6 个月的婴儿配方食品中使用香兰素,如果这些品牌的一阶段婴儿配方奶粉中的确使用了香兰素,那确实违反了中国的规定,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不过,奇怪的是这样明明白白的规定,执行起来也并不费力,作为一些大企业,何必明知故犯呢?另
37、外,报道中所用的检验报告图片,纸张分明是粉红色的,为何要在检验结果处特地 PS 成白色呢?松鼠微评云无心 : 婴儿奶粉中不许加香兰素,并非它能导致什么危害(危害是媒体用来吓人的),而是【婴儿奶粉只应有必需的营养成分】。香兰素无营养价值,所以【无必要,则不添加】。如果属实,是【故意非法添加】,无论是否造成危害,性质都很恶劣。目前未见主管部门说话,厂家已否认,检测机构已宣布检测结果无效。既然香兰素无营养价值,为什么厂家要添加呢?实际上,婴儿是否喜欢某种味道尚在争议之中。总的来说,你最先给他们吃哪种,他们通常就喜欢哪种。不过婴儿期对味道的感知,会影响他们长大之后的口味偏好。至于味道是否重要,有一个做
38、婴儿奶粉的前辈说:不管婴儿能否尝出味道,但奶粉是妈妈买的,妈妈能尝味道。如何和蚊子完美地死磕到底? Lithium 发表于 2012-07-02 12:58 | Tags 标签:DEET, 伊默宁, 原创, 埃卡瑞丁【一只白纹伊蚊正欢快地在人的皮肤上饱餐。这红润饱满的躯体就像范仲淹在咏蚊中形容的一般“饱似樱颗重,饥如柳絮轻”。图片:James Gathany/wiki】无论你是文艺青年,还是科学青年,只要身体里还涌动着鲜红的血液,在这喧嚣又躁动的盛夏光年中,恐怕都难逃昆虫纲双翅目蚊科生物母蚊子的觊觎与饕餮。就算是逍遥摇摆的庄子,也会欲哭无泪地写下“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听着耳边余音绕梁的嗡
39、嗡声,看着自己胳膊上隆起的小红包,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辗转反侧的你,是否有冲动把她们这群罪魁祸首变成下面这个样子呢?第一招:物理屏障如何科学地和这些蚊子死磕到底?首先提到的这件防御装备,亘古即有蚊帐。据说,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就曾于蚊帐下休憩。在诗经小星中,记载着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裯”即为蚊帐。对于古时穷人,即使是借钱也要弄一张床帐,以抵御夏季的汹涌蚊潮,“夏多蚊,贫无帱,佣债为作帱”,“帱”还是指蚊帐。【日本的蚊帐。绘画:鸟居清倍。】蚊帐虽有百般好,大多却也只能起物理隔离的效果,指不定哪就出漏子让蚊乘虚而入。不过,如果用某些化学药物浸泡处理,蚊帐则能主动驱虫杀虫,效果更佳。第二招:化
40、学武器登场(本节配图可能会带来不快,慎入)陆游在熏蚊效宛陵先生体中写到“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也有青年像他一样,寄希望于“化学武器”对付蚊子。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给大家推荐了四种驱蚊产品,包括 DEET(又称避蚊胺)、伊默宁(又称 IR3535,驱蚊脂)、埃卡瑞丁(又称派卡瑞丁)和柠檬桉叶油(或其中的有效成分 PMD)。DEET 和伊默宁是目前最常见的两种驱蚊成分。DEET 由美国军方开发,于 1957 年用于民用。科学家曾以为 DEET 能麻痹蚊子的嗅觉系统,使其无法分辨人体散发的蘑菇醇(1-辛烯-3-醇)。但根据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2008 年的一项研究,蚊子
41、只是不喜欢 DEET而已。伊默宁的使用历史则较短。佛罗里达农工大学 2004 年的一项实验室试验显示,对于埃及伊蚊( Aedes aegypti)和致倦库蚊( Culex quinquefasciatus),10%和 20%的伊默宁和同浓度 DEET 的驱蚊效果不相上下。由德国化工企业拜耳药厂于 1998 年研发出的埃卡瑞丁,对付蚊子也有不错的威力。在 2007 年巴西的一项实地测试中,含有伊默宁或埃卡瑞丁,浓度在 10%20%之间的七款商业剂型,对埃及伊蚊都有 5 到 7 小时的驱避效力。【一目了然 DEET 的驱蚊效果:一只手涂了 DEET,一只手没有。摄影: Gary Clark】在驱蚊
42、这一点上,“天然”并不是有效的代名词。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只推荐了一种植物成分柠檬桉叶油。尽管不少植物油,如丁香、薄荷、天竺葵、猫薄荷、紫珠等,都具有驱蚊效果,但它们挥发性太高,需要反复涂抹才可能生效。2002 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一项实验室研究显示,包含香茅油、薄荷油、天竺葵等天然植物提取物的七款产品,对抗埃及伊蚊的保护时间都小于 20 分钟。一款大豆油的产品能达到近一个半小时的保护时间,略高于低浓度(4.75%)的 DEET。另两款使用柠檬桉树油的产品则能达到约两个小时。不过这个实验中,一款含有 7.5%伊默宁的产品,平均趋避时间只有二十来分钟 。【这朵小白花,就是人蚊作战中的功臣除虫
43、菊。图:KENPEI/wiki】另外一些化学武器,属于杀虫剂而非驱避剂,对蚊子就没有那么仁慈了。除虫菊中的除虫菊酯,能够毒杀蚊虫。把它的花朵碾碎,与木屑、香料等混在一起,点燃后,就是一款原始的“蚊香”。而现在普遍使用的“螺旋形蚊香”,由 19 世纪末日本人上山英一郎发明。这种形状能比细长条状的蚊香燃烧更久,推出后就大受欢迎。除虫菊酯的杀虫范围比较广泛,对人几乎没有危害,但在空气和阳光中不稳定。而后来人工合成的各种拟除虫菊酯后,克服了这些缺点。现在,你可以在各色蚊香、电蚊片中,见到它们家族的身影氯菊酯、苯醚菊酯、丙烯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等等。【蚊香片、蚊香、蚊香液中的拟除虫菊酯。图片:Lit
44、hium】当我们在使用这些灭蚊化学武器的时候,最好缅怀一下所有曾经参与驱蚊试验的志愿者先辈尤其是对照组!在阿拉斯加州的一项实验中,穿有涂有氯菊酯的衣服,暴露皮肤上涂着 30%的 DEET 的志愿者,在 8 小时中,平均每小时被咬 1 次。如果只采取 DEET 或氯菊酯一项防护,这个数值分别为每小时 4 次和 78 次。最可怜的是没有任何防护的对照组,平均一小时被咬 1188 次。第三招:主动出击,清理源头【库蚊(Culex )的幼虫正成群地悬挂在水面上,用呼吸管欢快地呼吸着这场景是否燃起了你的熊熊斗志? 图片:James Gathany/wiki】以上这些方法只是被动应敌,似乎太窝囊了。蚊子的
45、发育需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孑孓生活在水中。像白纹伊蚊( Aedes albopictus)这种生存能力极其彪悍,名列全球 100 个最具侵略性物种的奇葩,只需要不到一盎司(约三十毫升)的水就能够繁殖。蚊子的飞行距离一般不过数百米,所以控制源头,清理积水,就能把绝大多数烦恼扼杀在摇篮中。这些需要注意的地点,包括但不限于废旧的轮胎、水桶、铁罐、水槽、水龙头、洗衣机、花瓶、花盆的底盘、饮水机的水盘、遮雨的塑胶布、鸟笼的饮水器皿、树洞树叶。但有些地方,例如池塘,可能就没有办法清理。有人建议在水面上滴油。这层油膜一方面让水面上的孑孓无法呼吸到水面上方的空气,另一方面蚊子也会避免在这里产
46、卵。也可动用生物的力量,比如如雷贯耳的苏云金芽胞杆菌以色列亚种就被广泛用于杀灭孑孓。一些鱼类,例如食蚊鱼( Gambusia affinis),能够捕食孑孓,曾经颇受人们欢迎但有地方盲目引入这种外来物种已经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战时期的宣传画,鼓励人们清理源头,避免自己成为蚊子的“移动餐桌”。】第四招:电子武器打击相信你对以下场景并不陌生:在幽暗的湖边,高高的树上,一盏灭虫灯散发着蓝紫色的光,仿佛黑夜的眼睛,为熟睡的人民站岗。不过,这些利用昆虫趋光性的灭虫灯,对蚊子并不怎么奏效。德拉华大学的两名昆虫学家于 1996 年的调查显示,紫外线灭虫灯在夏天捕捉的 13789 只昆虫,只有 31 只(0
47、.22% )是蚊子或其他咬人的昆虫,绝大多数都只是无辜甚至对人有益的牺牲品。不过,现在也有灭虫灯使用二氧化碳、温度、气味等做诱饵。此外,在灭虫灯电死蚊虫时发出令人身心愉悦的丝丝声背后,还上演着一场“炮灰的逆袭”。2000 年,两名堪萨斯州立大学的昆虫学家发现,在苍蝇阵亡的同时,也会向灭虫灯周围的空气中“喷洒”它们的尸体碎屑和携带的病菌。所以不建议把食物放在灭虫灯附近。而且蚊虫被杀虫灯吸引,可能只是在陷阱周围打转,反而增大了附近的蚊虫密度。难怪其中一名昆虫学家布罗斯(Alberto Broce)要吐槽:“如果你后院遭受蚊子的困扰,就给你的邻居送一盏灭蚊灯,这样蚊子就会跑到他们那儿。”第五招:终极
48、大杀器激光炮如果以上手段都让你觉得不过瘾,我们来说说一件闪耀着当代科技光芒的大杀器。什么?你说 手机上的声波驱蚊软件 !你是蚊子阵营派过来的内奸吗?视频中的蚊子被激光击中,仿佛一架飞机凌空坠落。没错,这就是荣登时代周刊2010 年 50 大最佳发明榜单的激光灭蚊炮。它由微软前首席技术官内森麦沃尔德(Nathan Myhrvold)和团队研制,能识别出蚊子翅膀震动的声音,发出激光束对蚊子外科手术般的精准打击。可喜的是,根据科学家的描述,制造这样一件武器既不昂贵,也不麻烦。他们所有的原材料,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数码相机的 CCD 传感器、蓝光 DVD 播放机里的激光器等,都是从 ebay 上购买。麦沃尔德估计如果投入生产,其成本不到 50 美元。读到这里,作为Geek 的你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Ps:不过,似乎比蚊子更难对付的,是人类的拖延症呢。 果壳网 DIY 组的同学们在去年就在策划这货 ,似乎到现在也没有做出来 由 Zgc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