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1.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反射弧:是反射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即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2.填空1)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研究机体各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理解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在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发生的功能变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其他器官的影响等等。 )2)无论何种动物,生理功能及机制需从(细胞和分子) 、 (器官和系统) 、 (整体)三个水平进行研究3) (新陈代谢) 、 (兴奋性) 、生长和生殖是生命的三个基本特征3.问答1)动物体内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2、和特点?非自动控制系统 特点:对受控部分的活动不起调节作用。在生物体生理功能调节中,该方式极少见。反馈控制系统 特点:正反馈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负反馈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前馈控制 特点:前馈机制可更快地对活动进行控制,使活动更加准确 (如某肌肉完成一定动作)。有些条件反射也可认为是一种前馈控制(如看到食物就唾液分泌)。第二章1.名词解释:第二信使: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它调节各种蛋白激酶和离子通道。主动转运:指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 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易化扩散:
3、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需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被动转运: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电位波动,并且这种电位波动可沿膜传播,使整个细胞膜都经历一次短暂的电位波动,这种电位波动就称为动作电位。局部反应:G-蛋白:G 蛋白在信号传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当 G 蛋白 亚基与 GDP 结合,处于关闭态;当胞外配体与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时,导致受体胞内结构域与 G 蛋白 亚基偶联,并促使 亚基结合的GDP 被 GTP
4、 交换而被活化,处于开启态,从而传递信号。阈电位:引发 AP 的临界膜电位数值。2.填空:1)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 (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大类2)刺激引起兴奋的三个条件为(刺激强度) 、 (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3)时间无限延长时,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基强度) ,刺激的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都不变时,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大称为(阈强度)3.问答:1)细胞膜转运物质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何特点被动转运:不耗能(依赖电-化学梯度的势能) 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顺电-化学
5、梯度进行单纯扩散: 扩散速率高 无饱和性 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不需另外消耗能量(电化学梯度,通透性)易化扩散: 结构特异性:葡萄糖转运子结合右旋葡萄糖 饱和性:载体的数目与物质结合位点数相对固定 竞争性:与蛋白质分子有关的物质的通透性是可变化的主动转运: 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 ATP 来提供; 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 ; 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2)简述 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cAMP-蛋白激酶 A 信号通路:细胞外的化学信号与兴奋性受体结合后,通过 Gs 中介,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胞浆中的 ATP 生成 cAMP,cAMP 作为第二信使,使无活性的蛋白
6、激酶 A 转化为有活性的蛋白激酶A,最后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在细胞膜上还有一类 Gi,在化学信号与抑制性受体结合后,可以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因而减少 cAMP 的生成。三磷酸肌醇-钙离子信号通路“有些细胞外的化学信号与兴奋性受体结合后,可以通过一种称为 Go 的 G蛋白,再激活磷脂酶 C,使磷脂酰肌醇生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的第二信使,影响细胞内过程,完成跨膜信号传递。DG 可以激活蛋白激酶 C,IP3 通过使内质网释放 Ca2+,后者再与钙调蛋白结合,使细胞内一些酶的活性发生改变,进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二酰甘油-蛋白激酶 C 信号通路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7、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RP 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Ki 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K+i膜内电位(负电场)K+o膜外电位(正电场)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RP 的产生主要是 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当细胞受到刺激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产生局部电位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 上升支)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 K+通道激活而开放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排斥K迅速外流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 RP 水平(AP 下降支) Na+
8、O、K+ i激活 Na+K+泵Na+泵出、K+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4)局部电流的产生机制?当单一可兴奋细胞膜上某处产生动作电位可以传给与它相邻膜整个细胞膜经历一次类似受刺激部位离子通透性改变表现为动作电位沿整个细胞膜传导。第三章1.名词解释:血细胞比容:每 100ml 血液中血细胞所占的容积判断机体的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静置试管中在单位时间内(1h)下沉的速度,称为简称血沉血/白细胞渗出:白细胞能作变形运动得以穿过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作白细胞渗出2.填空1)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2)血浆中的缓冲体系有(NaHCO3/H2C
9、O3 缓冲系) 、 (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3)体液抗凝系统包括(丝氨酸蛋白抑制物) 、 (肝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蛋白质 C 系统3.问答:1)什么是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它们有何生理意义?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 RBC 正常形态和功能 胶体渗透压(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组成: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2)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黏附、聚聚、释放、收缩、吸附)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
10、物形成松软血栓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收缩:在 Ca2+作用下使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3)简述凝血因子的特点 除因子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除因子和外,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蛋白; 除因子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 凝血因子一旦被某些物质激活,将引起一系列连锁酶促反应,按一定顺序使所有凝血因子先后被激活,而发生瀑布式的凝血反应; 在维生素参与下,因子、由肝脏合成,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 因子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4)阐述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过程(瀑布学说):凝血因子
11、 FX 激活成 FXa,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第四章1.名词解释:期前收缩: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刺激,则可引发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2.填空题1)心脏每博输出量取决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征包括(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收缩性)3)每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就射血一次,通常将一个心动周期过程划分为三个周期,即(收缩) 、 (舒张)和()4)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的水平、阈电位水平、Na+通道的性状)5)决
12、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动作电位 0 期除极速度和幅度、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6)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状不同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是有一(平台)期,它主要是由(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3.问答题1)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及生理意义是什么?评定: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评定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评定 3:心脏工作量意义: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心缩力有关(因与心肌初长度呈正相关) 。心缩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每搏输出量可不变)心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意义: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2)试述心室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及产生的机制?机制:(1)幅度:-90mV (2)机制:
13、=K+平衡电位条件:膜两侧存在浓度差:膜通透性具选择性。结果: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到 K+平衡电位。 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 0 期和复极过程的 1、2、3、4 等四个时期。0 期: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 上升到+30mV 左右,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称为除极过程(0 期) 。它主要由 Na+内流形成1 期:在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内电位由+30mV 迅速下降到 0mV 左右,主要由 K+ 外流形成。2 期:1 期复极到 0mV 左右,此时的膜电位下降非常缓慢它主要由 Ca2+内流和 K+ 外流共同形成。3 期:此期心室肌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电位由 0
14、mV 左右快速下降到-90mV,历时约 100150ms。主要由 K+的外向离子流(Ik1 和 Ik、Ik 也称 Ix)形成。4 期:4 期是 3 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心肌细胞已处于静息状态,故又称静息期。Na+、 Ca2+ 、K+的转运主要与 Na+-K+泵和 Ca2+泵活动有关。关于 Ca2+的主动转运形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Ca2+的逆浓度梯度的外运与 Na+顺浓度的内流相耦合进行的,形成 Na+- Ca2+交换。3)试述鱼类如何进行血液循环生理的调节以适应在缺氧条件下的生存?血液循环是单循环。和鲤呼吸相联系,鱼类心脏只有一心房一心室。由心室压出的血液流至鳃,在鳃处
15、,血液与外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后,多氧血流到身体各器官和组织;经过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与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汇合成静脉,缺氧血流回心房,再入心室,整个循环途径是一大圈,称为单循环第五章1.名词解释:氧容量:是指 100ml 血液充分与氧接触后的最大氧含量。氧饱和度:指氧合血红蛋白对有效血红蛋白的容积比。波尔效应:酸度对 Hb 与 o2 亲和力的影响。鲁特效应:氧容量随 PCO2 升高而下降的现象。2.填空1)美洲肺鱼,腮循环不发达,主要靠(肺)呼吸;泥鳅,水中氧气上升,用腮呼吸,水中氧气下降,用(肠)呼吸2)在中枢神经系统里产生的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集中的部位称(呼吸中枢) ,与呼吸的初级中枢在
16、(延髓)3)含氧量降到一定水平时,鱼类将出现窒息死亡,这种将出现死亡的氧浓度值称为(窒息点) ,窒息点的大小与水的盐度和(温度)有关系3.问答题1)简述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的特征反应快、可逆、受 PO2 的影响、不需酶的催化;是氧合,非氧化(氧结合于 Fe+上,结合后化合不改变化合价)1 分子 Hb 可与 4 分子 O2 可逆结合2)简述氧离曲线特性及生理意义上段:特征:PO260-100 mmHg) 坡度较平坦。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不致于发生机体缺氧。 中段: 特征 PO24060mmHg 坡度较陡,HbO2 释放氧的部分。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的氧供。下段:特征:PO2150mm
17、Hg 坡度更陡。 HbO2 与氧解离的部分。意义:维持活动时组织的氧供3)简述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 pH 值和 CO2 浓度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2,3二磷酸甘油酸 Hb 自身性质的影响4)简述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运输一、物理溶解: 5二、化学结合:95 HCO3-的形式: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5)简述腮的逆流交换及其生理意义鱼的鳃部毛血管的血流方向与水流经鳃部的方向相反,构成了鳃的逆流交换系统。如果改变流经鳃的水流方向,使它与血流方向一致,鱼类从水中吸取的 O2 就要减少 4/5。这种高效交换系统适应了鱼类生存的需要,因为水中氧含量只有空气中 5%,水中 7-9mgO2/升水; 空气含 20
18、0mlO2/升,而且氧在水中扩散速度慢,因此鱼类需要比陆生动物更有效的呼吸器官。第六章1.名词解释: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为可被动物直接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生理过程。吸收: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肠肝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 V 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2.填空题1)胃粘膜总的外分泌腺包括和(贲门腺) 、 (胃底腺)和幽门腺2)单胃的运动形式包括和(紧张性收缩) 、 (容受性舒张)和蠕动3)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包括紧张性收缩、 (分节运动) 、 (摆动)和蠕动4)三大
19、营养物质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回肠能够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 B125)胃酸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是激活(胃蛋白酶原) ,增强胃内酸性环境,促使(蛋白质)变性,使其更消化,并杀死细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还可以促进(铁)和(钙)的吸收3.问答题1)试述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管平滑肌具有肌组织的共同特性,如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和伸展性,但消化管平滑肌的这些特性又有其特点。(一)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二)自律性(三)紧张性(四)富有伸展性(五)对某些理化刺激较敏感 2)试述主要肠胃激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生理功能:1.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 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3. 营养作用分泌
20、调节:1.内分泌: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2.旁分泌:通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靶细胞发挥作用3.神经分泌:P 物质等可能是神经分泌激素4.腔内分泌:还有一些激素释放后,从细胞间隙透过紧密连接弥散至胃肠腔内5. 自分泌: 扩散至细胞间隙,再反来作用于分泌细胞本身。3)试述胃液的成分及其生理功能1.盐酸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抑制和杀死细菌。 2.胃蛋白酶原作用:分解蛋白质4)试述胰液的主要成分、生理功能(1)水和碳酸氢盐: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
21、蚀。(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对生熟淀粉都能水解,效率高、速度快。 (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必须在胰腺分泌的辅脂酶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4)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腺细胞分泌,刚分泌出来是无活性的酶原。(5)其他酶类:羧基肽酶原、 核糖核酸酶、 脱氧核糖核酸酶(6)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第七章1.名词解释: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原尿:血浆的超滤液 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
22、滤液的量肾小球滤过分数:GFR 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抗利尿激素:即血管升压素,是下丘脑室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的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神经轴突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在轴突末梢的囊泡内。室上核神经元兴奋时,ADH 释放。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即发生抗利尿作用。狭盐性鱼类:有些鱼类只能在盐度变化不大的环境中生活广盐性鱼类:有些鱼类可以忍受较大的盐度变化,能进入半咸水内,或在淡水和海水之间洄游,它们调节渗透压的能力强,适应的盐度范围广2.填空1)动物机体的排泄途径主
23、要有四条, (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皮肤和(汗腺) 、肾脏2)甲壳动物有两对排泄器官,一对触角腺,一对下颚腺,大多数甲壳动物的幼体时期的排泄器官是(触角腺) ,而成体则是(下颚腺)3)尿的生成有(肾小球)的过滤,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三个环节构成4)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 ,肾小管可分为近球小管、 (髓袢细段)和远球小管5)肾小球上的三层滤过膜组成了滤过屏障,其中(静电)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通透性不同6)淡水鱼类不仅氯细胞数量少,且氯细胞旁没有(辅助细胞) ,顶部也没有(隐窝) ,与邻近细胞缺乏多脊的紧密连接,其对 NaCl 的排除能力较弱3
24、.问答题1)论述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1.滤过膜1)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下降,形成血尿静电屏障作用下降,形成蛋白尿2)面积:正常时肾小球都能活动滤过面积=1.5m2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面积GFR尿量2.论述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作用的因素3.论述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见 PPT 很多鱼调节渗透压能力的大小,决定鱼类适应环境的能力。 狭盐性鱼类的渗透压调节1 海水板鳃类渗透压的调节2 海洋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3 淡水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洄游鱼类的渗透压调节1 由淡水进入海水的调节2 由海水进入淡水的调节第八章1.名词解释:Ach:乙酰胆碱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在
25、兴奋性递质的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提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EPSP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在该抑制性递质的作用下产生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IPSP。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指突触前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的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号物质。受体:镶嵌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发生特定结合的特殊生物分子。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包括激动剂(agonist)和拮抗剂(antagonist)
26、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反射:在 CNS 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脊休克: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脊动物:2.填空1)电突触传递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 ,其传递特征是具有双向性,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2)配体是指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包括(激动剂)和(拮抗剂)3)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精神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3.问答题1)简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2)简述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3)简
27、述构成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 。 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4)简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无需大脑参与,通过皮下 中枢可形成,有利于生存,繁衍。条件反射: 学习和训练而成。5)论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异同器官 交感神经 Vs 副交感神经循环 心跳加强加快 Vs 心跳减弱减慢大部血管缩 Vs 部分血管舒(腹腔内脏、皮肤、外生殖器等)Vs( 软脑膜、外生
28、殖器血管等)肌肉血管可收缩(NE 能)或舒张(Ach 能)Vs / 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 Vs 支气管平滑肌缩,粘液分泌消化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 V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抑制胆囊收缩,促进括约肌收缩 V 促进胆囊收缩,使括约肌舒张V 促进胃液及胰液分泌泌尿 逼尿肌舒,括约肌缩 Vs 逼尿肌缩,括约肌舒生殖 怀孕子宫缩,未孕子宫舒 Vs / 眼 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 Vs 瞳孔缩小,睫状肌缩,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Vs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 Vs 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 Vs / 第九章1.名词解释: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
29、或组织液传递,发挥其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 生长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ACTH) ACTH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并合成、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GTH:促性腺激素(GTH)1.FS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并与 LH 协同促使卵泡分泌雌激素。在男性促进精子成熟。2.LH:少量 LH 与 FSH 协同促使卵泡分泌雌激素;大量 LH 与 FSH 共同促使排卵与黄体的生成,并促使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在男性促进雄激素分泌。ADH:抗利尿激素即血管升压素,是下丘脑室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的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神经轴突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在轴突末
30、梢的囊泡内。室上核神经元兴奋时,ADH 释放。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即发生抗利尿作用。2.填空1)根据激素作用距离的远近,分为(神经分泌) 、 (内分泌) 、自分泌和神经分泌2)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为含碘的酪氨酸,主要有(碘)和(酪氨酸)3)调节动物体内钙磷代谢,维持血钙,血磷的正常水平的激素有甲状旁腺合成,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 ,甲状腺 C 细胞,分泌(降钙素 CT) ,一集肾脏产生的 1,25-二羟维生素 D33.问答题1)简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基本特征)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间的
31、相互作用1.协同作用: 2.颉颃作用: 3.允许作用:2)简述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1)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cAMP 第二信使模式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形成G 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TP 转变为 cAMPcAMP 激活其依赖性蛋白激酶促进特异蛋白磷酸化激活靶细胞的生理反应2)G 蛋白偶联受体介导-IP3 /DG 第二信使模式 见 PPT3)简述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基因表达学说 激素进入细胞膜与胞浆受体结合H-R 复合物H-R 复合物进入核内H-R 复合物与核内受体结合此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的非蛋白质的特异位点上调控 DNA 转录过程细胞内生物效应4
32、)简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胰岛素的作用主要作用有:促进糖利用,降低血糖;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促进机体生长(需与 GH 共同作用时效果才明显)5)简述鱼类内分泌的特点第十章1. 三原色学说假设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特别敏感的 3 种视锥细胞或 3 种感光色素;当这 3 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比例的三原色光刺激时,各自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由专线传入中枢,经视中枢整合后便产生各种色觉。2.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项 目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分 布 视网膜黄斑部 视网膜周边部联系方式 视锥:双极:节细胞=1:1:1 视杆:双极:节细胞=多:少:1(
33、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感光色素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 3 种 只有视紫红质 1 种(不同的视蛋白 + 视黄醛) (视蛋白 + 视黄醛)种族差异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鼠、深海鱼类仅有视杆细胞适宜刺激 强光 弱光光敏感度 低(强光兴奋) 高(弱光兴奋)分 辨 力 强(分辨微细结构) 弱(分辨粗大轮廓)专司视觉 明视觉 + 色觉 暗视觉 + 黑白觉视 力 强 弱 3. 前庭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前庭器官=前庭 椭圆囊 球囊+半规管 上半规管 水平半规管 下半规管椭圆囊的功能1.感受水平平面上头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产生运动感觉。2.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维持身体平衡
34、。球囊的功能1.感受垂直平面上头部的直线加减速运动,产生运动感觉。2.调整躯体肌的紧张性,引起姿势调节反应,维持身体平衡。 3.过久、过强的刺激也可引起植物神经性反应(运动病)。4.也感受静态时头部相对于重力方向的位置变化。4. 雌激素合成的双重细胞学说卵泡期:由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共同完成雌激素合成。在 LH 剌激下,内膜细胞将胆固醇合成雄烯二酮和睾酮,转入颗粒细胞后,在 FSH 作用下芳香化酶活性增强将雄激素转变成雌激素。雌激素的分泌量随卵泡的生长而增多,在排卵前,分泌量达高峰。黄体期:黄体内膜细胞主要合成雌激素,颗粒细胞主要分泌大量孕激素。外膜细胞和卵巢间质细胞合成少量雄激素。5. 卵的成熟和排卵的机理6. 精子的获能和受精的过程精子获能 曲细精管中的精子无运动能力, 靠小管外周肌样细胞收缩和管腔液的移动被运送至附睾内停18-24h, 进一步发育,成熟并获运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