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实与浪漫的冲突(代序)赤都心史自序引言黎明无政府主义之祖国兵燹与弦歌秋意公社革命之反动社会生活烦闷皓月“俄国式身会主义”宗教俄罗斯劳工复活“劳动者”“死人之家”的归客安琪儿贵族之巢莫斯科的赤潮列宁 杜洛次基南国官僚问题新资产阶级饥心灵之感受民族性“东方月”归欤智识劳动清田村游记“什么”赤色十月中国人家书“我”生存中国之“多余的人”“自然”离别一瞬Silentium(寂)晓霞彼得之城俄雪美人之声阿弥陀佛新村海尧子河新的现实生活附录附录 1 对俄国的期望附录 2 多余的话附录 3 重评多余的话附录 4 瞿秋白生平事迹自序人生的经过,受环境万千现象变化的反映、于心灵的明镜上显种种光影,错综闪烁,光
2、怪陆离,于心灵的圣钟里动种种音响,铿锵递转,激扬沉抑。然生活的意义于客观上常处于平等的地位,只见电影中陆续相衔的影像,而实质上却是一个一个独立的影片。宇宙观中尽成影与响,竟无建立主观的余地。变动转变,复杂万千,等到分析到极处,原无所“有” 。然而同样的环境,各人各时各地多起的印象各异,此所谓“世间的不平等性”于实际生活上永存不灭,与世间同其久长。所以有生活,有生活的现象,有生活现象之历史的过程。生活现象之历史的过程既为实质的之差异的印显,就必定附丽于一定的“镜面钟身” 。于是已出抽象概括的问题而入具体单独的问题。缘此世间的不平等性而有人生经过可说。镜面之大小,钟身之大小,钟身之厚薄,于是都为差
3、异之前因。镜与钟的来处,锻炼时的经过,又为其大小厚薄之前因。历史的过程因此乃得成就。东方稚儿熏陶于几千年的古文化中,在此宇宙思潮流转交汇的时期,既不能超越万象入于“出世间” ,就不期然而然卷入旋涡,他于是来到迅流瀑激的两文化交战区域,带着热烈的希望、脆薄的魄力,受一切新影新响。赤色新国的都城,远射万丈光焰,遥传千年沉响,固然已是宇宙的伟观,总量的反映。然而东方古国的稚儿到此俄罗斯文化及西欧文化结晶的焦点,又处于第三文化的地位,不由他不发第二次的反映、第二次的回声。况且还有他个人人生经过作最后的底稿。此镜此钟置于此镜此界,自然断续相衔有相当的回射。历史的经过,虽分秒的迁移,也于世界文化上有相当的
4、地位,所以东方稚儿记此赤都中心影心响的史诗,也就是他心弦上乐谱的记录。赤都心史将记我个人心理上之经过,在此赤色的莫斯科里,所闻所见所思思索感。于此时期,我任北京晨报通信记者的职务,所以一切赤国的时事自有继续的通信,一切赤国的制度另有系统的论述,不入赤都心史内,只有社会实际生活,参观游谈,读书心得,冥想感会,是我心理记录的底稿。我愿意读者得着较深切的感想。我愿意作者写出较实在的情事,不敢用枯燥的笔记游记的体裁。我愿意突出个性,印取自己的思潮,所以有此杂集随感录,且要试摹“社会的画稿” ,所以凡能描写如意的,略仿散文诗。材料的来源,都在我莫斯科生涯中,约略可以分作几种:杂记,散文诗(“逸事” )
5、,读书录,参观浏览记。 “我心灵的影和响,或者在宇宙间偶然留纤微毫忽的痕迹呵!何况这本小小的册子是我努力了解人生的印象。 ”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莫斯科,集竟记。-“现实” 与“ 浪漫”的冲突(代序)放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小册子,是一个刚刚经过“五四”洗礼的中国青年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的描述。在众多文献不断被发掘出来的今天,难以断定这是不是中国人最早报道苏俄的文字,但像这样不仅记载“所闻所见” ,而且融入作者个人整个心灵写出自己“所思所感”的文学作品,这应该是第一本。它既是当年苏俄“社会的画稿” ,又是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者之一的瞿秋白的“心理记录的底稿” ,因而今天读来,会引发我们更多的
6、感受和思考。瞿秋白写这本书时,只有 22 岁,还未从俄文专修馆毕业。但是被同学友朋誉为“少年老成”的他,此前“为寻找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 ,凭借着通晓俄语的便利,以研究关于俄国和失约革命的材料达三年之久。新生的苏俄是他心中的理想之境,他热望从中找到改造中国的方案,与世界一起迎接人类的“黎明” 。这是我们从赤都心史的许多篇章里感受到的,是赤都心史的基调。但是新生的苏俄社会究竟如何?瞿秋白在考察中并不武断。他以研究者的态度,认真观听,忠实记录,细心体悟,紧张思索,从而相当真实地呈现苏俄开头那几年的社会变动、人心向背。赤都心史写于 1921 年 2 月至 1922 年 3 月,正值苏维埃俄国从实行“
7、战时共产主义” (瞿秋白称之为“军事的共产主义” )转向推行“新经济政策”之时。接连几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和国内战争极大地破坏了苏俄的经济和生产力,物质极度匮乏,大规模的饥荒饿死了许多人。苏维埃政权获得久被地主、资本家压榨的劳动者的拥护,但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常常疲于应付、陷入困境。瞿秋白目睹列宁受到工人群众热烈拥戴的场面,亲身感受到革命胜利的气氛问,为之振奋;看到苏维埃政权保护优秀文化和艺术遗产、努力普及教育、不遗余力地救济饥荒,发现这里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平等关系(如“医学博士”与“老妈子” “携手同歌” ) ,为之感动。这一写都自然地流露于他的笔端。但他也不忽视种种阴暗事物和深层矛盾,同样具体
8、地描述出来。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余粮收集制过程中,他“时时听见农民反抗的事” ;推行新经济政策后,政权机关中人又从中谋私,产生腐败(例如一个浓装艳抹、出手阔绰的“新妓女”是一个“委员”的相好,这种情况,路人皆知) 。对于相当普遍存在的“官僚问题” ,他还觉察到它源于过去的“封建余毒” 、 “东方专制政体” ,而在体现的体制内“种得很深的根底” ,不易清除。这一切,他都不回避。还有街头上、商铺了一些百姓对新政权的冷淡,一个地主被剥夺土地财产而致疯,等等,对于这类现象所显现的社会矛盾和革命的严酷,他也作了客观的记叙,有立此存照、提供研究的用意。因而赤都心史里的苏俄,不是一个片面的苏俄,不是一个简化
9、的符号,而是一个新旧交替、光明与黑暗并存、希望与失望同在的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是读者可以感知和理解的真实的社会。但就瞿秋白的情感倾向来说,他虽有困惑,却总是相信“革命的伟力” 、 “群众的伟力” ,相信列宁和苏维埃政权会使一切都变得好起来,认为阴暗和严酷的存在只是说明布尔什维克“创业的艰辛” ,总“自然倾向于解决”的。比较起来,他的这些乐观估量,比那些对问题的实录,偏于抽象,更多是处于一种真诚而不免单纯的愿望。不过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可以认同他,因为那几年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确实在发展壮大,是可以为他提供事实、做出证明的。就是瞿秋白本人,到 1923 年 1 月他回北京写作赤都之归途时,也以能
10、以许多实实在在的事例,告诉国人:“两年前的莫斯科再也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我初到时,俄国真正异常穷窘等我决定要走的时候,情形却大不同了。 ”这使他对苏联(1922 年底建立)更加充满了信心。但历史是复杂多变的,总是拒绝一时的单纯的判断。实际上,由经济文化落后的、保留着封建农奴残余的旧俄转变而来的苏俄社会,内里一直存在着许多思想意义上及体制上的矛盾和问题。正在瞿秋白写上述这篇文章的前二十多天,重病中的列宁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 (后被称为“遗嘱” ) ,担忧俄共党内由于领导人之间的冲突而有分裂的危险,进而指出斯大林“太粗暴” ,建议把他从总书记的位置上调开。然而这个建议没有实现,留下了一个深重的隐患。
11、瞿秋白当然不可能知道这类非常深层的矛盾,他只是为眼前的进步而感到鼓舞。但是,即使当时和后来有某个人了解这一秘密及其他体制上的问题而且睿智超群,也不可能预测到六十余年之后,苏共会下台,苏联阶解体。反过来说,我们是相信马克思预见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实现的,但是谁也不能料定它具体的进程和形态。历史的具体的结论只能由曲折的历史自己做出来。一般的研究者只能作认真的、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尽可能反映出某些方面的真实。 赤都心史的价值,就在于它既表达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新生苏俄的活力和他的乐观的估量,但又绝不作简单、片面的描述,而同时忠实地记录了苏俄社会来自外部的重压和内部已产生的病症,从而提供出
12、一幅珍贵的历史写真。并且因其早,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赤都心史又是瞿秋白当年“心理记录的底稿” ,不少篇幅真切地抒写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只是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 ,因而,它也是研究瞿秋白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不过我并不想谈这方面的问题,我在这里想要指出的是,正因为瞿秋白在观察、思考苏俄社会时,真诚地融入了自己的整个心灵,所以他也在一定程度谁写出了这个社会的心灵。 赤都心史多处谈到他思及自己没落的封建的“士”的家族,表示绝望,决心不做它的孝子孝孙,决心投入到“世界文化的先锋对”里,但又时时感到“烦闷” ,觉得“心智不调” ,陷入“显示”与“浪漫”的冲突。所谓“浪漫”是指他说的追求个
13、性的自由发展,也是指他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他的人生理想是:“在此人类进步的进程中,或能为此过程尽力,同时实现自我的个性,即此增进人类的文化” ,也就是说取得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类进步的事业需要全体一致尽力,但自我的个性也不能泯灭。他过去置身的旧家族里谈不上这种和谐统一,他因而绝望;现在在苏俄的现实里似乎也看不到,因而内心冲突不能平静,甚至感到痛苦。瞿秋白可能没有明确认识到苏俄社会斗争中群体性与个体自我的矛盾,但他确实有此直感,这是他最大的困惑。他只看到尖锐的社会矛盾、革命斗争的“不得已”的严酷和经济、政治上的高度集中,而看不到个体自我在其中的地位。我以为这是赤都心史给我们的
14、一个重要启示。苏俄和后来的苏联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瞿秋白在后来国内的革命生涯中也没有找到答案。这是一个人生难题,也是一个社会难题。而赤都心史 ,如果我们细心读一读,是会增进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这是我们推荐赤都心史的又一理由。-归途一辆车中,暖暖的炉火,暗暗的车窗,笑语呼吸声中,隐隐的画出三幅杂色斑斓的奇画三种不同的文化:车的南头,坐着几位清纯修洁的女郎,文秀的俄国少年,生活活泼,都是托氏一家的亲友,贵族的遗裔,可是他们现时虽已尽成平民、苏维埃机关的办事员、学校的大学生,而贵族式“夐不顾人”的派调,无意之中隐隐流露。只听着谈笑自如,深夜起坐, “呀!我一把梳子忘在乡下了” “马丽答应借普希金集
15、给我,临走时又忘了” ,叽叽喳喳,笑语不断。车中间坐着两位中国人,天色已黑,又不能看书,只是默默的坐着,守那东方式的规矩,偶然有人请他们吃马铃薯,还回说:“谢谢,不要不用客气,自己请罢。 ”车的北头,学生旅行队占着,傍晚的时候,男学生取柴、烧炉子,女学生洗碗盏。车开之后,大家围坐猜谜、说笑。十时余,教员说“可以睡觉了” 。过不了二十分钟,小学生都已声息俱无。只听车轮震荡,渐渐望莫斯科去。晚上一二时光景,车南头忽然烛光一两,又听得低地谈话。过了几分钟,嬉笑声浪。渐渐放纵。猛听得小孩子说道:“天晚了,人家要睡觉。请显些文化较高的身份出来”突然烛景寂灭,车中又只听得均匀的轮轴颤动了。偶然露出一句含糊
16、不明了低语:“谁也不是文化程度高的人”轮声震厉,再往下就听不清楚了。酣然晴目,伴着归人,欣欣的喜意,秋早爽健之气送我们归寓。清田村一游。令人畅心满意,托尔斯泰世界的伟大文学家。遗迹芳馨。旧时代的俄国,贵族遗风还喘息于草间,依稀萦绕残梦。智识阶级的唯心派,新村式的运动,也有稀微印象。俄罗斯的农家生活,浑朴的风俗气息,而经济上还深陷于小资产阶级。平民农夫与智识阶级之间的情感深种社会问题的根蒂,依然显露。智识阶级问题、农民问题,经怒潮汹涌的十月革命冲动了根底,正在自然倾向于解决。新教育与旧教育的过度时期。此游感想如此,其他乡间秋色,怡人情性,农家乐事,更饶诗意,生活的了解似乎不在远处十月十八日-“我
17、”秋白的“我” ,不是旧时代之孝子顺孙,不能为现代“文明”所恶化。固然,文化的影响,如潮水一般,冲破中国的“万里长城”而侵入中国生活,然而然而这一青年的生活自幼混恰世界史上几种文化的色彩,他已经不能确切的证明自己纯粹的“中国性” ,而“自我”的修养当有明确的罗针。况且谁也不保存自己个性抽象的真纯,环境(也许就是所谓“社会” )没有不生影响的。然而个性问题有渊深的内性:有人既发展自我的个性,又能排除一切妨碍他的、主观的困难而进取,屈伸自如,从容自在;或者呢,有人要发展自己的个性,狂暴忿怒、面红耳赤的与障碍相斗,以至于失全力于防御斗争中,至于进取的创造力,则反等于零;或者呢,有人不知发展他的个性,
18、整个儿的为“社会”所吞没,绝无表示个性的才能。这是三种范畴。具体而论,人处于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交流或相冲突之时,在此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或能为此过程尽力,同时实现自我的个性,即此增进人类的文化;或盲目固执一民族的文化性,不善融洽适应,自疲其个性,为陈死的旧时代而牺牲;竟或暴露其“无知” ,仅知蝇之附臭,汩没民族的个性,戕贼他的个我,去附庸所谓“新派” 。三者之中,能取哪一种?如此,则我的职任很明了。 “我将成什么?”盼望“我”成一人类新文化的胚胎。新文化的基础,本当联合历史上相对峙的而现今时代之初又相补助的两种文化:东方与西方。现时两种文化,代表过去时代的,都有危害的病状在“东方式”的死寂。“
19、我”不是旧时代之孝子顺孙,而是“新时代”的活泼稚儿。固然不错,我自然只能当一很小很小、无足轻重的卒子,然而始终是积极的奋斗者。我自是小卒,我却编入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队里,它将开全人类文化的新道路,亦即此足以光复四千年文物灿烂的中国文化。“我”的意义:我对社会为个性,民族对世界为个性。无“我”无社会,无动的我更无社会。无民族性无世界,无动的民族性,更去世界。无社会与世界,无交融恰作的、集体而又完整的社会与世界,更无所谓“我” ,无所谓民族,无所谓文化。十二月三日俄雪-无可围抱的寰区却披来缟素天衣无缝,万千含孕的宇宙剩得白茫茫一片奇梦。俄雪,俄雪,拿破伦禁不起裂天冻。死寂,死寂好一似沉沦大陆,浑蒙
20、。鸟语隐地底,绿意凝未动。看!看!障于人与自然之间,只有那黯云四匝寒芒涌。俄罗斯的寒,令南国遄来的旅客,对他这冷淡的主人翁,常起奇异的感想。虽则“寒主人”十二分的殷勤,周旋揖让,反是冷气直喷,令人欲绝。况且严酷的雪影,惨淡的雪色,凄凄黯黯,白茫茫,浑漠漠,一年中一百五十天不见天日。我江南花柳明媚中的产儿,怎不觉得,他“俄雪” ,是“我”与自然之间的屏障。-莫斯科的赤潮十月革命爆发,莫斯科成了世界革命的中心。这几天正是赤潮高涨的失火。一九一九年以来万国革命的社会党已经屡次会集于此。现今,一九二一年的六月,在此城里又要开四个国际大会: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共产国际妇女部第二次大会,少年共产国际第二次
21、大会,赤色职工国际第一次成立大会。十七日,各会个国代表差不多都到齐了,苏俄 在赤场阅兵典礼欢迎代表团。广大的旷场,几千赤军、步马炮队、工人军事组织、共产党军事训练部、男工、女工、儿童、少年都列队操演。杜洛基洪亮的声音,震颤赤场对面的高云,回音响亮,如同声声都想传遍宇宙似的。各国代表都致祝词。 “万岁”声昨天共产国际举行第三次大会开会(幕)式。大剧院五千余座位都占得满满的,在台上四望,真是人海,万头攒动,欣喜的气象,革命的热度已到百分。祗诺维叶夫(Zinovieff)致开会词:“我以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宣布第三次的为全世界所嫉视的共产国际大会开会”下面鼓掌声如巨雷,奏国际歌各代表演说庆祝完了之后,还请全俄、全世界负盛名的明伶沙略屏(Sholiapin)唱歌典余兴歌声入云际。沙略屏歌完笑着说:“我虽不是国际主义者,而是国家主义者,今天却有一歌,普希金作的词,四国(英德法意)文字都有译本,请为共产国际代表诸君一歌,恰好应景呢。”歌竟,四座鼓掌不已,坚请沙氏再唱。沙氏说:“我们唱时行的劳工歌 ,请诸君相和”于是五千多人的全剧院都卷入劳工歌的声浪中了。六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