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关注教师心身健康,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文登师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王玉乐有这样一种比喻:“健康是 1,家庭、事业、金钱、地位、名誉都是 0”有了健康,后面的 0 多多益善;如果没有健康,要 0 有何用?!可见,健康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为此,我们来谈谈“健康”的话题,题目叫“关注教师心身健康,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谈四个问题:一、心身健康与心理问题;二、目前教师心身健康的状况;三、教师心身健康的意义;四、学会自我调适,维护心身健康。先谈第一个问题:一、心身健康与心理问题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
2、力。”就是说,健康不但包括人的“身体”的健康,还包括人的“心理”的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三个方面完整和谐地发挥作用,才是健康的状态。目前,关于健康的标准,学术界还缺乏共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心身健康的标准是:“快食、快眠、快便、快语、快行、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把它概括为“五快二良好”。2“快食”并非狼吞虎咽,不辨滋味。而是指吃饭不挑食、不偏食,吃饭感觉津津有味。如果出现持续性无食欲状态,则意味着胃肠或肝脏可能出了毛病。“快眠”是指上床后能较快入睡,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如果难以入睡或睡的时间过多,且睡后感觉乏力,则是心理及生理的病态表现。注:成年人健康长寿的睡眠时间
3、是 5-8 小时,睡的时间过少和过多都可引起身心疲惫。睡 的 时 间 过 长 , 心 脏 的 跳 动 便 会 减 慢 , 新 陈 代 谢 率 亦 会 降得 很 低 , 肌 肉 组 织 会 松 弛 下 来 , 久 而 久 之 , 人 就 会 变 得 懒 惰 、 软 弱 无 力起 来 , 甚 至 智 力 也 会 随 之 下 降 。“快便”指的是排泄大小便时快速流畅,且感觉轻松自如,便后没有疲劳感。说明胃肠功能好。“快语”是指说话流利,头脑清楚,思维敏捷,没有词不达意现象。证明心肺功能好和思维活动正常。“快行”说的是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快速。证明躯体和四肢状况良好,精力充沛
4、。“良好的个性”指的是性格柔和,言行举止得到公众认可,具有与同年龄大多数人相符的行为特征。如,二三十岁的人,言行举止,就不能象 3、4 岁的孩子那样幼稚,也不能象七老八十的人那样没有朝气。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目标坚定,意志持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I 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心身健康的人,积极的情绪体验多于消极的情绪体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有挫折,甚至重大变故时,尽管也会出现惶恐不安或悲伤的情绪,但能较快地恢3复到正常状态。能以良好的处世态度看问题,不是这也不满意,那也看不惯,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既不过分
5、地显示自己,也不刻意地取悦别人;既能接纳自己的优点,又能接纳自己的缺点。健康的人不是说他只有长处没有短处,而是说他能扬长避短,不断地完善自己。他的人格发展目标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良好的人际关系”(爱他人与被他人爱作为一种能力已成为心理健康的另一主要特征。人际关系良好是指与人相处自然融洽,他爱别人,别人也爱他,而不是孤芳自赏、寂寞独处。健康的人与人相处时,常表现出尊敬、信任、友善、同情、帮助和谅解。他不仅能悦纳别人的长处,也能宽容别人的缺点。这样的人无论在哪个单位、哪个部门都能和领导、同事和睦相处。这样的人不是说他和别人不发生矛盾,而是说在发生矛盾时,能想办法积极有效地解决。上述七条
6、标准中的“五快”“快食” “快眠” “快便” “快语” “快行” ,主要说的是身体健康的标准。而“二良好”“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 ,主要说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当然, “五快”中也蕴含着心理健康的因素。可见,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象“人”字的写法一样, “撇”代表身体, “捺”代表心理,二者互为影响缺一不可。身体残疾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而长期积累的心理问题,无疑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日常所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就形象地说明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医学界认为,人 70%左右的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心理学界认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人身体的
7、积极影响是任何药物代替不了的。常言道“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个核心要素。但是,现实中真正能达到心理健康标准的人占少数,就同人的身体健4康一样,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正像心理访谈电视节目上所说的:“没有人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 。心理学家曾做过统计:在人群中,有 80%以上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年龄段都会碰到或多或少、或这或那的心理问题。因此,提起心理问题,大家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甚至“谈虎色变” 。更不能当听说某老师有心理问题时,就想:哎呦,我可得离他远点,他神经不好。应当说,产生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关键是我们怎么来看,怎么及时地调适解决。那 么 , 什 么 是
8、心 理 问 题 呢 ? “心 理 问 题 ” 顾 名 思 义 是 指 人 们 心 理上 出 现 的 问 题 , 如 情 绪 消 沉 、 焦 虑 、 抑 郁 、 烦 躁 、 恐 惧 、 人 格 障 碍 、 变态 心 理 等 。我们知道,人的身体疾病有轻重之分,人的心理问题也是如此。心理学家根据心理问题对人工作、学习、生活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心理问题的等级按从轻到重的顺序划分为三种状态,即心理困难、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中, “心理困难”程度最轻,它是 界 于 健 康 状 态 与 疾 病 状 态 之 间 的一 种 亚 健 康 状 态 , 也 叫 不 良 状 态 。 它 往 往 是 由 于 个 人 心
9、 理 素 质 ( 如 过 于好 胜 、 孤 僻 、 敏 感 等 ) 、 生 活 事 件 ( 如 工 作 压 力 大 、 晋 升 失 败 、 被 领 导批 评 、 婚 恋 挫 折 等 ) 、 身 体 不 良 状 况 ( 如 长 时 间 加 班 劳 累 、 身 体 疾 病 )等 因 素 所 引 起 。 比如说领导让某老师去做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目的是有意考察锻炼他,某老师可能会想,为什么偏偏让我去做,是不是故意跟我过不去。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想不通却还是止不住的想,甚至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在想,这就属于心理困难了。心理困难的 特 点 是 :1.时 间 短 。 此 状 态 持 续 时 间 较 短 , 一
10、 般 在 一 周 以 内 能 得 到 缓 解 。52.损 害 轻 。 此 状 态 对 其 社 会 功 能 影 响 比 较 小 。 处 于 此 类 状 态 的 人 一般 都 能 完 成 日 常 工 作 学 习 和 生 活 任 务 , 只 是 感 觉 到 的 痛 苦 感 大 于 愉 快 感 ,“真 累 ”、 “没 劲 ”等 是 他 们 常 说 的 口 头 语 。3.能 自 己 调 整 。 此 状 态 的 人 大 部 分 通 过 自 我 调 整 , 如休 息 、 向 朋友 倾 诉 、 运 动 、 改 变 认 知 等 方 式 , 能 使 自 己 的 心 理 状 态 得 到 改 善 。 像 上 面列 举
11、 的 那位老师,过一段时间想通了(改变了认知) ,噢!原来领导是在考验我、锻炼我。这样,他的心理困难就消失了,就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了。比心理困难程度再深一点的就是“心理障碍” 。是指 没 有 能 力 按 社 会 认为 适 宜 的 方 式 行 动 , 以 致 其 行 为 后 果 对 本 人 或 社 会 是 不 适 应 的 一 种 心理失常状态。 它 是 因 为 个 人 及 外 界 因 素 造 成 心 理 状 态 的 某 方 面 ( 或 几 方面 ) 发 展 的 超 前 、 停 滞 、 延 迟 、 退 缩 或 偏 离 。 就上面举的例子来说,如果这位老师过一段时间(比如达到两周)不仅没有想通,反而
12、越想越生气为什么领导偏偏对我不好,肯定对我有偏见,越对我有偏见,我越不给你好好干。结果,不仅这件事做不好,其他的事也照样做不好,甚至出现经常跟领导、同事吵架乃至打骂,破坏公物,故意旷课等行为。如果这样,就不再是心理困难,而是一种心理障碍了。心理障碍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品行障碍。象上面说的那位老师,出现了经常和他人吵架,有意不按时上班、破坏公物等行为,就属于品行障碍。其特征是有经常性的反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二是人际关系障碍(社交恐怖)。表现为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不愿或不敢与人交往。三是学习或工作障碍。主要表现为智力正常,但学习或工作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坐立不安、心不在焉,难以完成学习或工作
13、任务等。四是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经常地焦虑、恐惧、抑郁、有强迫症6(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等。五是思维障碍。表现为妄 想 , 爱钻牛角尖、逻辑荒唐等。如,有的人不吃肉。问他“为什么不吃肉?”他答:“肉是动物的尸体,人是动物变来的,所以,我要吃肉就是吃我自己” 。六是性心理障碍。象见了异性就脸红,甚至不敢见异性,性变态等。心理障碍的特点是:1.不 协 调 性 。 其 心 理 活 动 的 外 在 表 现 与 其 生 理 年 龄 不 相 称 或 反 应 方式 与 常 人 不 同 。 如 : 成 人 表 现 出 幼 稚 状 态 ( 停 滞 、 延 迟 、 退 缩 ) ; 儿 童出
14、 现 成 人 行 为 ( 不 均 衡 的 超 前 发 展 ) ; 对 外 界 刺 激 的 反 应 方 式 异 常 ( 偏离 ) 等 等 。2.针 对 性 。 处 于 此 类 状 态 的 人 往 往 对 障 碍 对 象 ( 如 敏 感 的 事 、 物 及环 境 等 ) 有 强 烈 的 心 理 反 应 ( 包 括 思 维 、 情 绪 及 动 作 行 为 ) , 而 对 非 障碍 对 象 可 能 表 现 很 正 常 。3.损 害 较 大 。 此 状 态 对 其 社 会 功 能 影 响 较 大 。 它 可 能 使 当 事 人 不 能按 常 人 的 标 准 完 成 其 某 项 ( 或 某 几 项 ) 社
15、 会 功 能 。 如 : 社 交 焦 虑 者 ( 又名 社 交 恐 惧 ) 不 能 完 成 社 交 活 动 ;锐 器 恐 怖 者 不 敢 使 用 刀 、 剪 , 性 心 理障 碍 者 难 以 与 异 性 正 常 交 往 等 。4.需 求 助 于 心 理 医 生 。 此 状 态 者 大 部 分 不 能 通 过 自 我 调 整 和 非 专 业人 员 的 帮 助 而 解 决 根 本 问 题 。 心 理 医 生 的 指 导 是 必 须 的 。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 。到了这个程度,个体不仅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反应,如思维判断上的失误、记忆力下降,情绪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强烈的自卑感及痛苦感整天觉得
16、“哪里都不舒服” 、 “活着不如死了好” 。而且还会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如消化系统方面可出现食7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心血管系统方面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内分泌系统方面可出现紊乱,如,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心 理 疾 病 的 特 点 是 :1.强 烈 的 心 理 反 应 。 可 出 现 思 维 判 断 上 的 失 误 , 思 维 敏 捷 性 的 下 降 ,记 忆 力 下 降 , 头 脑 粘 滞 感 、 空 白 感 , 强 烈 自 卑 感 及 痛 苦 感 , 缺 乏 精 力 ,情 绪 忧 郁 、 紧 张 、 焦 虑 , 行 为 失 常 ( 如 重 复 动 作
17、 , 动 作 减 少 , 退 缩 行 为等 ) , 意 志 减 退 等 等 。2.明 显 的 躯 体 不 适 感 。 由 于 中 枢 控 制 系 统 功 能 失 调 可 引 起 所 控 制 人体 各 个 系 统 功 能 失 调 : 如 影 响 消 化 系 统 则 可 出 现 食 欲 不 振 、 腹 部 胀 满 、便 秘 或 腹 泻 等 症 状 ; 影 响 心 血 管 系 统 则 可 出 现 心 慌 、 胸 闷 、 头 晕 等 症 状 ;影 响 到 内 分 泌 系 统 可 出 现 女 性 月 经 周 期 改 变 、 男 性 性 功 能 障 碍 等 等 。3.损 害 大 。 此 状 态 之 患 者
18、 不 能 完 成 或 勉 强 完 成 其 社 会 功 能 , 缺 乏 轻松 、 愉 快 的 体 验 , 痛 苦 感 极 为 强 烈 , “哪 里 都 不 舒 服 ”、 “活 着 不 如 死 了好 ”是 他 们 真 实 的 内 心 体 验 。4.需 心 理 治 疗 和 药 物 治 疗 。 此 状 态 之 患 者 一 般 不 能 通 过 自 身 调 整 和非 心 理 科 专 业 医 生 的 治 疗 而 康 复 。 心 理 医 生 对 此 类 患 者 的 治 疗 一 般 采 用心 理 治 疗 和 药 物 治 疗 相 结 合 的 综 合 治 疗 手 段 。应当说,心理疾病在人群中出现的概率很小,大家一
19、定不要刻意去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心理疾病。应当明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前两种,即心理困难和心理障碍。这两种心理问题,一般说来经过适当的调适和心理咨询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二、目前教师心身健康的状况8众所周知,目前,教师不仅面临来自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压力,而且有学历职称、论文课题、竞聘上岗、评等评级、知识更新、业务进修、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压力。美国财富杂志这样阐述现代社会对人的损害:最后的禁忌不是性,不是酗酒,不是毒品,而是职业压力。压力过大很容易引起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更容易产生和体会到压力,还会人为地放大压力,有的还可能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那么,目前教
20、师的心身健康状况如何呢?首先,教师心理问题突出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例在 20%左右。然而,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 168 所城乡中小学的 2292 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却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 50%!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
21、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易烦躁、易激惹、过分担心、压力过大、人际矛盾、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其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武汉同济医疗保健中心近日对部分中学教师体检时发现,参加体检的107 名教师中,总患病率竟高达 70.3%。检查显示,口腔及咽喉类疾病排9在首位,患病率高达 70%; 30%左右的教师患胃肠道疾病;患有颈椎及腰椎类疾病的教师占 22%。由于教师的社会角色,教师往往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和身体问题。然而,这种问题的存在,在影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容易转移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身上。三、教师心身健康的意义教师的心身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健康、
22、生活、工作及家庭和睦,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身健康和人格塑造。根据一项权威调查:导致学生不快乐的原因,家长和教师位于榜首。感到不快乐的学生分别与家长的过分管束和教师的不当言行有关。但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面有天壤之别,如果说家长的心身健康影响的只是一二个孩子的话,那么教师的心身健康影响的学生面可能是成百上千。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 73 位教师与 1000 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由于教师所具有的权威性、示范性和影响力,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23、。心理学实验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也叫期望效应)就是典型的教师积极的关注、良好的心态和暗示对学生发展起着积极影响的事例。反之,如果教师心身不健康,神经过敏,态度蛮横,赏罚无度,喜怒无常,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所适从,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乃至心身疾病。国内媒体报道的个别教师殴打或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之类的事件,其10中不排除有教师心身不健康的原因。某些教师人格有缺陷,脾气暴躁,情绪容易失控,就容易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甚至诉诸于武力。我们在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发现,个别教师的不良情绪和不当言行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是很大的,有的学生因此而痛恨某个教师、某门课程,甚至痛恨所有教师,
24、痛恨学校和学习;有的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个性,变得内向、寡言、退缩,产生学校恐惧症、教师恐惧症等。我个人认为,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更为重要。教师不仅是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人格。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心身不健康的教师能培养出心身健康的学生。既然教师的心身健康有这么重要的意义,而教师又承受着各种压力,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因此,教师有必要学会摆脱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焦虑与抑郁,学会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以便提高心身健康水平。为此我们来谈第四个问题:四、学会自我调适,维护心身健康方式方法很多。下面我主要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仅供参考:改变认知,找到快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事 物认 识情 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