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王文兰传统观念中,对于健康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身体健康的层面,而心理的健康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实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从出生到老死,在人生的各个成长时期、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生理活动都伴随心理活动。但由于身心发展、社会环境、个人成长经历等方面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心理活动现象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几个方面。在人生的各个不同时期,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健康心态,就有助于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快乐的成长;中年时期,由于事业的忙碌和家庭负担,起早睡晚,原来
2、青少年时期那种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劲头就不见了,而“沉着、稳重”就成了大多数中年人的个性特征。在此时期,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也开始衰退,更应注意有秩序地工作、有规律地生活、适当地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保持稳定的情绪;老年时期,是身体各机能逐渐衰退时期,情绪往往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在精神上要保持年轻,情绪上稳定、愉快,对事情的想法积极、乐观,才能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另外,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也是至关重要的。希望大家记住心理健康法则中的一句话:“只有那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拥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才是身心健康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人在生病后为什么容易引起情绪低落王文兰人在生病后,
3、很多人由于对疾病知识的不了解、个性因素、工作家庭原因等,容易引起情绪低落,特别是危重病、疑难杂病等,此类病人情绪低落就更加明显,因对疾病预后的未知,所表现出来的忧虑、烦恼、不安等焦虑情绪。人的情绪变化是由一定刺激所引起的,具有强度、持续时间和色彩等特性,各种心理因素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常常是通过情绪的因素而发生作用的,情绪的异常变化,既可能是其他身心疾病的结果,又可能是其他身心疾病的原因。可见,情绪变化与身心疾病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所以人在生病后,特别是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容易使病人性格压抑,出现情绪低落。对于性格偏内向、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生病后,应该寻求心理支持;医务人员及家属也应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怀:要劝导他们真正接纳疾病,并认真对待疾病,使他们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情绪保持稳定、愉快是身体恢复健康的根本。另外也要动员其家庭成员妥善安排好病人所牵挂的人和事,尽量减少他在养病治病时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