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武牧羊,1.汉书:又称前汉书,主要由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语言庄严工整,遣词造句典雅远奥,2. 汉书体例,依史记之法,史记的人物传记里,有一类叫做“附传”,“附传”有一种情况就是,写完传主之后,在其后附上其子孙的情况 。,通过预习,你是否能简要概括出苏武传的主要情节呢?,西汉时期,苏武作为汉朝使节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的时间。在这十九年里,面对匈奴人
2、的威逼利诱、监禁折磨,苏武坚守节操,顽强地活了下来,终于等到了回国的那天。,第一段,重点字、词、句: 少:年轻; 稍:渐渐 当:抵押; 行:长辈; 义:宜,做事合乎情理; 以:以身份; 币:财物; 赂:赠送礼物。,“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留在汉之匈奴使”,“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俱”后省略动词谓语(“往”),第二段,重点字词: 没:陷没; 将:带领; 相与:互相,一起; 会:恰逢; 私:私自,暗地里; 候:拜访; 幸:希望; 蒙:得到; 货物:指一般财物。思考:匈奴内部有哪些人想谋反? 缑王、长水虞常、卫律所将降者,你能确定他们的身份吗
3、?,郭吉、路充国等 ? 且鞮侯 ? 苏武、张胜、常惠、士、斥候(百余人) ? 汉武帝 ? 缑王、昆邪王 ? 虞常、浞野侯、卫律所将降者 ?,你答对了吗?,郭吉、路充国等汉朝派遣的被匈奴扣留最后 回国的使节。 且鞮侯匈奴新任单于。苏武、张胜、常惠、士、斥候(百余人)以苏武为首,护送匈奴使者回国的汉使。汉武帝西汉最高统治者。缑王、昆邪王匈奴内部谋反者虞常、浞野侯、卫律所将降者投降匈奴的汉将,密谋匈奴内乱者。,第三段,重点字、词、句: 发:动手; 治:审理; 发:揭露,泄露; 语:告诉; 及:牵连;见:表被动; 引:招供; 降:使动,使投降。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句。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
4、加对不起 国家。见犯,受到侵犯、侮辱。重,更加。 思考:明明是张胜与虞常有所谋而被人告发,为什么想自杀的是苏武呢?,强烈的爱国意识,第四段,重点字、词、句: 受辞:受审讯; 屈节辱命:使动,使屈/使受辱; 舆:抬,扛;收系:逮捕监禁。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钦佩; 质疑:“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这是一种怎样的治疗方法呀!怎么就能把已经气绝的苏武给救活了呢?,第五段,重点字、词、句: 使使:派遣/使者; 会论:会同/判罪; 降:使动,使投降;当:判处;当:应当;幸蒙:幸运地/蒙受,受到 膏:使动,使肥沃; 畔:同“叛”,背叛 斗:使动,使争斗 “为
5、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 “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和介宾倒置 “若知我不降明”状语后置,第六段,重点字、词、句: 白:告诉; 降:使动,使投降; 绝不:断绝/不供应; 雨:下;乳:生子;别:分别隔离;他所:别的处所; 廪食:公家发的粮食;去:通“弆”,收藏;杖:执; 操持:拿着; 能:能够,会; 穷厄:失意/困窘,第七段,重点字、词、句: 求:访求;因:趁;厚:关系好;足下:尊称,你;虚心:非常诚恳地;亡:通“无”;见:通“现”;除:殿阶;女弟:妹妹;系:关押;春秋:年纪;成就:栽培亲近:亲近之臣;乐:意动,以为乐“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第八、九、十段,重点字、词、句: 壹听:听一听; 分:料
6、想,断定; 必:一定; 驩:通“欢”; 效:献出; 上:状语,向上;霑衿:同“沾襟”; 决:通“诀”,辞别;如:按照; 让:责备;谢:道歉;以:通”已“; 物故:死亡; 以:在的时候;,整合故事脉络,苏武传,第三四段VS第六段 1.苏武的两次求死卫律惊常惠哭(?)单于壮2.回顾第六段,苏武为何不第 三次求死呢?,文本研读,重负国,贝加尔湖,-38,2000多公里,监禁、绝食、流放、环境恶劣,文本研读,求死(?),求生,吃雪、吞旃、掘野鼠、收草实、杖汉节牧羊,一心求生,两度求死,苏武的生死观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这是否矛盾? 不矛盾。 苏武在匈奴始终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
7、为准则. 第一次自杀为避免受审; 第二次自杀已而受审,以死雪耻; 一心求生现其不可摧毁的意志和誓 不投降的决心。 局势在变,苏武的对抗方式在变,然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维护汉朝荣誉与利益的心,从未改变。,一心求生,文本研读,第五段VS第七段,1.文中提到,匈奴曾对苏武进行过两次劝降,均告失败。如此行文是否有重复、赘述之嫌? 没有。首先,作者通过劝降的次数,来强调苏武的坚定不移,忠贞不屈;其次,这两次“劝降”有很大的不同。,文本研读,卫律劝降VS李陵劝降,卫律劝降: 卫律:威吓 利诱 逼迫 苏武:不动 不应 骂律 李陵劝降: 李陵:一,指出单于虚心欲相待;二,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三,
8、表明苏武在汉无家可归;四,以己为例,劝其投降。 苏武:“子为父死,无所恨。”“王必欲降武效死于前!”,文本研读,叛国者VS卫国者,叛国者:张胜、卫律、李陵、赵破奴等 卫国者:苏武、常惠等 议一议: 同是面对匈奴,李陵与苏武一个选择了投降,而另一个选择了反抗到底,李陵是否就过得比苏武好呢?,文本研读,苏武形象小结,忠君爱国 坚强刚毅 守节不移 临危不惧 置生死于度外 ,本课小结,苏武之所以感动世人几千年的时间,正是因为他坚毅的民族气节与崇高的生命操守。作为汉族使节,他时刻不忘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举手投足彰显都是国家风度;作为大汉子民,他忠诚于祖国;他有坚定的处世立身的信仰,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正是有了他这样的中华儿女对民族精神的坚守,才有了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兴盛不衰。,课堂延伸,结合课文苏武传,想一想:如何才能把一篇人物传记写出彩?并尝试着选取身边的某个人为写作对象,为他/她写一篇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