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药学概论》10防治原则.ppt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7116528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学概论》10防治原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药学概论》10防治原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药学概论》10防治原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药学概论》10防治原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药学概论》10防治原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防治原则,第一节 预 防第二节 治 则,第一节 预 防,概说: # 1、概念: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治未病:就是防患于未然,是中医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节 预 防 治:1、治疗、医治;2、调理、调养;3、治理、管理;4、条达、调顺;5、安定; 未病:1、无病; 2、病欲发而有先兆;3、病之初期;4、既病而尚未殃及之地;5、病将愈,有可能出现的易复;,一、未病先防: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作好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1、顺应自然 2、养性调神3、护肾保精 4、体魄锻炼 5、调摄饮食 (

2、1)注意饮食宜忌 (2)药膳保健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二 )防止病邪侵害: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指的是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 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 传变。(一)早期诊治:包括伤寒六经病、温病、内伤杂病的早期诊治。(二)防止传变:1、阻截病传途径: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与恶化。2、先安未受邪之地,第二节 治 则,概说:1、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层次:最高层次是治疗大法,如“八法”;第二层次是具体治疗方法;3、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

3、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病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一、正治与反治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属“治病求本”原则的范畴。 (一)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证候(表象)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特点:病情单纯,疾病病机与临床表现一致。常用的有: 1、寒者热之 2、热者寒之 3、虚则补之 4、实则泻之,(二)反治:是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 特点:病情复杂,病机与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不能完全反映本质。 常用的有:1、热因热用 2、寒因寒

4、用 3、塞因塞用 4、通因通用。,二、治标与治本: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标本在不同的场合其内涵所指也不同:,(一)缓则治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在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慢性病)(二)急则治标: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其标。(三)标本兼治: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三、扶正与祛邪 # (一)概念: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虚则补之”。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实则泻之”。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掌握三个原则)1、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2、把握先后主次:根据邪正消长盛衰

5、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矛盾斗争的地位,决定其运用方式;3、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1、单独运用: 2、同时运用: 3、先后运用,四、调整阴阳 # (一)损其有余 :(以阴制阳,以阳制阴) 损其有余,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应当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来治疗;1、泻其阳盛 :“阳盛则热”实热证,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的原理,应采用寒凉的方药以清泄其偏盛之阳热 ;“热者寒之”。“阳盛则阴病”清热的同时,配以滋阴的药,即祛邪为主兼以扶正。,2、损其阴盛:“阴盛则寒”实寒证,应采用温热的方药以温散其偏盛之阴寒的方法治疗;“寒者热之”。“阴盛则阳病”在散寒的同时,配以扶阳之品。 (二)补其不足:(阳病治阴,阴

6、病治阳) 1、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虚热证滋阴以抑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病”指阴虚则阳气相对偏亢;虚寒证扶阳以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指的是阳虚则阴气相对偏盛;,2、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在治疗虚寒证补阳,佐以补阴;虚热证补阴,佐以补阳; 3、阴阳并补:阴阳两虚阴阳并补分清主次阳(主)损及阴(次)补阳的基础上辅以滋阴阴(主)损及阳(次)滋阴的基础上辅以补阳,4、回阳救阴:峻剂补气独参汤亡阳者回阳以固脱重在益气;亡阴者求阴以固脱益气求阴

7、;5、阴阳格拒: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阳盛格阴(真热假寒)为实热清泻阳热;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为寒盛阳虚温阳散寒;,五、调理精气血津液:填精肾精亏损 (一)调精 固精肾气不固(滑、遗精、早泄、精脱。)疏利精气阴器脉络阻塞,气机郁滞 (二)调气 补气气虚调理气机 气滞者行气气逆者降气气陷者补气升气气闭者顺气开窍通闭气脱者益气固脱,(三)调血 补血血虚证(重在脾胃)调理血运 血瘀者活血化瘀出血者止血 (四)调津液滋养津液津液不足(实热伤津:清热生津)祛除水湿痰饮湿盛者,宜祛湿、化湿、或利湿;水肿或水臌者,宜利水消肿;痰饮,化痰逐饮;在脏多责之肺、脾、肾、肝。,(五)调理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

8、调理气与血之间的关系气虚生血不足血虚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气虚血瘀者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滞血瘀者行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气虚不能摄血者补气为主,辅以收涩或温经止血;血虚不足一养气气虚补血为主辅以益气;,2、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虚而津液化生不足者宜补气生津;气不行津而成水湿痰饮者宜补气、行气以行津;气不摄津而致体内津液丢失者补气以摄津。津停气滞者在治水湿痰饮的同时,辅以行气导滞;气随津脱者宜补气以固脱,辅以补津。,3、调理气与精的关系气滞精阻疏利精气精亏气虚或气虚精亏补气填精并用 4、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血虚补血,也可填精补髓;精血同源精亏填精补髓,补血;津亏血少补血养津津血同源津枯血燥养血润燥,六、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用药戒律) (二)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三)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现代研究,1、治则治法源流的研究 2、治则与治法关系的研究 3、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药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