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建议20116.12.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100841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议20116.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建议20116.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建议20116.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建议20116.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建议20116.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关于以研究色普希贤历史功绩为中心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建立中国锡伯族教育研究基地并打造锡伯族教育品牌的建议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 4 万余人(其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 2 万余人),辽宁沈阳约 5 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在 16 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1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 101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 3275 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

2、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锡伯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 36 年(1947 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在历史沿革中, 锡伯族具备了较强民族生存安危的忧患意识,近代历经沙俄入侵伊犁事件的锡伯人更是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积极兴办新式学堂,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锡伯族的教育先驱色普希贤在极其困难的局面下坚持着对教育的优先投入,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

3、得到充足的教育,提出学汉语,学外语,把学习其他民族文化吸纳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中。2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自 1948 年建校以来,就成为锡伯族教育的主战场,在西北伊犁河领域,锡伯族中学教育早在五十年前就采取“双语”教学,实现了“学汉语走向全国,学外语走向世界”的凤愿。新的时代变革,使人们的教育再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显然这个阶段我们的民族教育已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了锡伯族青年学子初中升学率 98%的记录,受大学教育程度占全国其它少数民族首位。这种跨跃式的教育发展给我们锡伯民族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如何最佳状态发挥锡伯民族的内动力,从而加速本民族教育的发展,确实为我县我州乃至

4、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强劲的后盾力量,已成为锡伯族教育的战略目标。1764 年锡伯族军民奉命从东北移驻伊犁,一直戍边屯垦,尽忠报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主权,为开发建设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锡伯族崇尚教育,早在 1882 年就在各牛录开办了义学教育,1913 年,在伊宁市成立 “尚学会” 并在察布查尔一、三牛录设立了分会,四牛录成立了“兴学会”;在一牛录和四牛录各创办了锡伯族正规小学,随即其他牛录都设立正规小学。1917 年在六牛录开办了一所高级小学,这是当时锡伯族唯一的最高学府。解放前夕,锡伯族人民捐钱捐物,自力更生创办了伊宁市锡伯族中学第一班,第二年锡伯族人民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

5、力,全靠自身的力量,用自己的汗水和双手,一块土块、一把泥土,在察布查尔六牛录扩建了锡伯族中学。解放后,喜逢党的阳3光雨露,锡伯族中学得到茁壮成长,成为全县各民族子女学习的理想园地。建校六十周年来,锡伯族中学继承和发扬锡伯族戍边屯垦和崇文尚武的光荣传统,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重点民族中学”和“全国重点射箭学校”“州级示范性高中”;如今在党的政策惠顾下学校体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更具备了独立办学的能力和实力。察布查尔县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县一中是锡伯族教育的唯一一所最高学府,肩负着谁也不能替代的传承和发展锡伯民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西迁精神的重任。锡伯语文是关系国家利益的

6、一种特殊语种,令国内外人士关注;国家正在加大对察布查尔县锡伯语言环境建设的力度。因此,以研究色普希贤历史功绩为中心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建立中国锡伯族教育研究基地并打造锡伯族教育品牌,具有国内国际意义。因此,客观公正的研究锡伯族的教育发展是很有必要,而且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以锡伯族教育为研究对象,与研究色普希贤历史功绩共同构成研究体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作为锡伯族的聚集地,察布查尔县一中作为锡伯族教育的唯一一所最高学府,具有进行锡伯族教育及语言文字研究的得天独厚的地域和学术优势,锡伯族语言文字作为世界性的特色语言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拟通过对锡伯族教育文

7、化研究重要性、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具有建设中国锡伯族教育研究的可行性与品牌价值以及对色普希贤历史功绩研究的深入剖析和解读,提出以研究色普希贤历史功绩为中心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4第一中学建立中国锡伯族教育研究基地并打造锡伯族教育品牌的建议。建议分四个部分。一、对色普希贤历史功绩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色普希贤(1837 1907),从同治四年( 1865)至光绪十三年(1904),色普希贤历任骁骑校、佐领、锡伯营总管、锡伯营领队大臣等职, 曾两次署理索伦营领队大臣事务,赏副都统衔。近半个世纪的仕途生涯中,色普希贤以“才具明敏,办事练达”而功勋卓著:沙俄占领伊犁期间,色普希贤亲赴塔尔巴哈台,在库尔喀喇乌苏、

8、车排子等地凿渠屯田,为清朝政府收复伊犁准备粮草;收复伊犁后又为剿办窜匪、安稳内政积极出力;面对浩劫后满目疮痍、田园荒芜、百废待兴的锡伯营,他一面带领锡伯营官兵、闲散疏浚大渠,恢复垦种,一面把“塔兰齐”废弃的田亩分配给锡伯营闲散耕种,全面拉开了生产劳动,很快恢复了锡伯营经济;他设立公益学,制定社会捐助制度,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伊犁新满营组建后,军民的生活遇到极大困难,色普希贤带领锡伯营官兵运送木料,送去大量粮食给予大力支援;同时, 他积极建议伊犁长庚将军,于光绪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带领部分锡伯营官兵,开发特古斯塔柳(今巩留)十几万亩良田,此举保证了清政府在伊犁的统治地位。他的功绩是多方面

9、的,尤其在锡伯族文化教育建设方面,是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是锡伯族近代教育的奠基者。清朝收复伊犁后,清廷补发同治年间欠发锡伯营的 8 年饷银,色普希贤从中拿出一部分,在锡伯营 8 个牛录均设一所官办义学。5从光绪十六年(1896 年)起,锡伯营各学校普遍开始满汉双语教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在领队衙门惠远办学,招收 60 余名锡伯族子弟,进行满汉双语教学。同时,在锡伯营正红旗(四牛录)、镶红旗(六牛录)挑选百余名学生学习汉文。当年,锡伯营在锡伯族仁人志士扎拉丰阿和福善的倡导与协调下,开始外派留学生到俄国深造,此举得到时任锡伯营领队大臣的色普希贤大人大力支持。锡伯族教育的集中进行双语教学

10、开始于色公,发展于色公,他的善举不仅为锡伯族的发展提供了优秀人才,更为整个伊犁河谷各民族的教育培养了师资力量,同时多批外派留学生回国后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宝贵的人才。宣统二年(1907 年)色普希贤谢世,享年70 岁。临终前他将自己的百余匹马牛献给锡伯营作为公产,用于教育。锡伯人为纪念色普希贤对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于 1915年在一牛录和三牛录建立“色公学校”;于 1916 年在四牛录成立“锡公学校”;1916 年在锡伯营成立 “高等学堂 ”;于 1948 年成立“锡伯中学”。民国时期的锡伯族教育除教授满汉双语外,又增设俄语和体育课教育,体制健全,又招收锡伯女子上学并外出留学。成立于 2

11、0 世纪 20 年代的锡伯族民间团体“ 尚学会”和“兴学会”,受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及留俄学生的积极影响,在改造锡伯族社会中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民国时期,锡伯族有 56 名学生到苏联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又有近百名学生到当时的省府迪化接受中等教育,6给当时锡伯族的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注入了鲜活的力量,这些锡伯族学生学成后献身于三四十年代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领域中,为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对锡伯族的研究,特别是对锡伯族教育的研究色普希贤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对色普希贤历史功勋的研究、挖掘与传承,来证明锡伯民族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巨大魅力。所以对色普希贤的历史功勋

12、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深化历史的鉴往知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二、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设中国锡伯族及色普希贤研究基地的可行性与品牌价值。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乃至全市及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是到目前为止保留锡伯族传统文化较全面的的唯一地方,随着锡伯族语言文字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受到重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锡伯文化荟萃之地愈发受人瞩目。目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居住着 2 万余锡伯族同胞,是锡伯族聚集和活动的主要地区,存留有大量的锡伯族文化传统和遗产,最为珍稀的是目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还聚集着一批精通锡伯族语言文字,能够读写、翻译的锡伯族语言专家;政府还设有语委会,有全国唯一的锡伯文报社。所以在察布查

13、尔县设立中国锡伯族研究基地,充分发挥传统和地缘优势,进一步提高锡伯族历史文化的整体研究水平,将各位专家的研究领域和专长予以整合,发挥集团优势,扬长避短,相互配合而收强强7联手、相辅相成之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个超强的、靓丽的文化品牌。长期以来,由于迁徙新疆的锡伯族军民开始处于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步入完全保持自已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发展之路;而留守东北的锡伯族军民则与满族一起,开始走上逐步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文化的阶段。西迁新疆的锡伯族,二百多年来在下屯垦戍边的生活环境中,始终保持着满语书面语和口语交际的传统,将其作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加以弘扬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华语言文

14、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口语简洁明快,易发音,在本民族聚居区的都能掌握,而且不少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族群众也通用。而书面语则不同,它是传统满语的继承,如果不积累相当基础的书面语词汇,要听懂和读通书面语及其文章,或用书面语创作是不可能的。锡伯族使用的书面语,它不可能用口口相授的形式保持和延续,而是以锡伯文字作为载体保存和相传。因此,锡伯语书面语之所以流今,与自古以来的锡伯族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正规的满文(现在称锡伯文)教育,那么锡伯族的书面语就失去存在的基础。所以锡伯族教育发展的研究与语言文字的研究相互包含、互相重合。目前锡伯族教育研究现状主要表现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及研究基地

15、,对锡伯族教育乃至锡伯族西迁历史的研究由锡伯族语言协会来负责,但协会是民间团体不足以使大量的档案文献、研究专著、研究主题的逐渐拓展等。8因此:(一)设立锡伯族教育(色普希贤教育体系)研究基地新疆建省后,锡伯营教育事业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各类官义学修学的一些学子已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更有部分学有专长的各级官吏眼界得以开阔,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全力推动本营教育事业的发展,被载入锡伯族教育史册。其中最有名者为色普希贤和锡济尔珲。色普希贤分别在惠远和锡伯营官义学上过学。沙俄侵占伊犁期间,从各种渠道对俄罗斯文化有了一定接触和了解,眼界得以开阔。1864 年农民起义前已在正蓝旗骁骑校任内,约 186

16、6 年任该旗佐领,1881 年升任锡伯营总管, 1885 年以副都统记名简放。1886 和 1893 年两次署理索伦营领队大臣。1901 年任锡伯营领队大臣。他在署理和任索伦营及锡伯营领队大臣期间,不仅狠抓满语教育,还倡导汉语教育,在锡伯营开了满汉双语教育的先河。他为后代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满文劝学歌。 锡济尔珲是与色普希贤同时代的文人。1879 年前便在骁骑校任内,1881 年任正蓝旗佐领。1883 年调入伊犁新满营,授任正蓝旗协领。1906 年授予副都统衔,并授任索伦营领队大臣。因其满汉双语方面显露才华,博得伊犁将军府的赏识,曾被授任伊犁将军府文案处文案总办。在此期间,他自筹资金,招募许多锡伯

17、族有志青年在身边,进行满汉双语教育,培养出了十余名在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学生。据传,他用满汉文创作了不少作品,但留传下来的只有一部汉文叙事长诗离乡曲。 9色普希贤和锡济尔珲是清末锡伯营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为继承和巩固满语满文起了较大作用。为了纪念他们为提高民族素质而兴办教育的光辉业迹,将 1913 年、1917 年民间文化团体 “尚学会”和“兴学会”兴办的两所学校,分别命名为“色公学校”和“锡公学校”锡伯族教育虽起步早,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和研究主题,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作为新疆十二个世居民族之一的锡伯族教育对新疆乃至国家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国内学术界却

18、从未有开展过针对锡伯族教育研究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等。为此我们必须成立锡伯族教育(色普希贤教育体系)研究基地,推进锡伯族教育研究的深入和中外学术交流,来填补这一历史空白,并打造锡伯族超强文化品牌的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锡伯族研究的繁荣及向国际空间的扩展。(二)锡伯族教育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及研究一种语言文字被一个民族所接受以及在本民族中发展变化,并说明和探讨其方方面面的学术问题,要涉及诸多学科领域。仅以科学语言讲,便涉及民族语言学、民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和接触语言学等理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有厚重的历史底蕴的锡伯族教育,文献却资料甚少,锡伯族教育的发展只有

19、载诸多学科领域的文献中零星记载,所以汇编、整理锡伯族教育文献及历史资料至关重要。档案资料对10于还原锡伯族教育历史演进情况和社会历史变革提供了直接的佐证,所以针对锡伯族教育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三)锡伯语教科书的编撰及研究全国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浸润下,锡伯族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锡伯文字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潜心研究并撰写锡伯文教材,拓展研究范围和思路,搭建研究成果与信息沟通交流的桥梁时锡伯族教育研究的必然趋势,所以捕捉新的研究热点,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全国识读锡伯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使

20、得针对锡伯语、锡伯文的保护和研究提上日程。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学者对锡伯族传统文学领域的著作进行搜集和整理,较好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首先是部分学者对锡伯文字典进行编辑和整理,使得锡伯族语言文字的学习有工具书和语法规律可依。其次是部分学者对锡伯族语言文字及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学术研究。总之,锡伯族历史的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极大发展,在诸多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但随着锡伯族语言文字人才的相对减少,锡伯族语言文字在 21 世纪初步入发展的瓶颈期。鉴于这个现实情况,建议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为核心建立中国锡伯族教育(色普希贤教育体系)研究基地,并以此为契机积极突破发展的瓶颈、拓展新的学科

21、增长点,从而将锡伯族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逐渐打造成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一个超强文化品牌。11三、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为核心建立中国锡伯族教育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的基础(一)地域基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北隔伊犁河与霍城和伊宁市相望,南隔乌孙山与昭苏、特克斯县为界,东隔伊犁河与伊宁县和巩留县相邻,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二百四十多年来,居住在这里的的锡伯人,不但保留了其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性,而且还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文字语言,我们现在看到的锡伯族文字,是由满文演化而来的,属阿勒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人在建立满清政权以后,将满语作为国语来推行,所以,锡伯族在满族人统治之下,学习的也是满文。17

22、64 年,西迁的锡伯族将满文带到新疆后,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改革,删去满文的部分重复音节,加入本民族的一些有音无字的词和其他民族的一些借词,合成现在的锡伯文。这种语言,除了音调和满文有所不同以外,字义与满文相同,所以,在满族和留居东北的部分锡伯族人被同化的情况下,北京故宫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一些满文资料,都是从我们察布查尔县抽调的八位锡伯族学者去进行翻译活动。锡伯族因为有极强的语言接受能力,有语言天赋,被人称为天才翻译家。这为进行满学研究具备了社会动力。二百四十多年间的许多珍贵文献以及多姿多彩的锡伯族文化活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现实条件。所以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研究锡伯族历史的基地,

23、那就应该在新疆;如果中国有一个锡伯族语言文化研究基地,那就应该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如果察布查12尔锡伯自治县有一个锡伯族教育研究基地,那就应该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所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作为锡伯族文化教育研究重镇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鉴于此,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教育局结合地缘、学科优势,提出建立中国锡伯族教育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以发挥全国唯一的锡伯自治县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二)人员基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自一九四八年创建以来,两万余明全县各族儿女从这里走出,走向社会,走向祖国大江南北,世界各地都留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莘莘学子的足迹。六十年前,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锡伯族

24、知识分子,站在社会发展、提高边疆民族整体素质、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在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鼎力相助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_一九四八年在伊宁市创建锡伯中学第一班,实现了西迁伊犁的锡伯族中学教育“零”的突破,在锡伯族现代教育史上产生了继往开来的深远影响。一九四九年,锡伯中学校址迁至宁西县(今察县县城),于当年十一月一日正式成立“锡伯族初级中学”,于一九五六年建立高中班,一九五七年与县哈中合校,从此具备了完全中学的规模。学校初建时,教学模式主要以锡伯族语言为主,汉语言为辅。教材全是学校教师用锡伯族语言翻译前苏联中学教材,课堂上用锡汉两种语言讲授知识;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学校

25、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教学模式逐步从民语教学走向民汉双语教学,又从双语教学过渡到如今的全部由汉语言授课的教学模式。经历了六十年风13雨洗礼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如今各方面条件已达到自治区一流水平,学校占地面积 144 亩,总建筑面积 12079.00 平方米,绿化面积 12256.54 平方米,硬化面积 13382 平方米,现有教学班 30 个(初中部 18 个,高中部 12 个);现有教职工 115 名,其中在职研究生学历 3 人,本科学历 47 人,专科学历 60 人;中学高级教师 32 人,中学中级教师 35 人,中学初级教师 21 人。学校历年来获得“全国电化教育实验学校”、“全国

26、体育先进学校”、“全国重点射箭学校”、“全国重点民族中学”、“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自治区级篮球、田径、射箭传统项目学校”、“自治区级模范教工之家”、“自治州级花园式单位”、 “州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州级德育达标学校”、县级“十佳名校”等荣誉;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西北边陲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祖国民族教育园地的一株奇葩,完全可以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具备了承担领域重大课题的研究能力。而且学校目前拥有锡伯族教职工 87 人,学历达标率 90%,有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这为研究基地的成立提供了智力支撑。(三)成果基

27、础自 2005 年以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高度重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立项和保护传承工作,截至目前,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已有 3 项入选国家级名录,15 项入选自治区级名录,23 项入选地州级名录。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锡伯族14世世代代的历史记忆,是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作为锡伯族的“集体记忆”,成为锡伯族文化的精华、智慧的象征和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这一工程,为我们成立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点结合其独特优势,进行辐射积极争取各级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四、中国锡伯族教育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的工程化战略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28、提出的“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为指导思想,以展开对锡伯族教育多层面、多角度、立体式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层面的研究为主,拟确立锡伯族语言文字传承与遗产保护,将锡伯族文化遗产、语言文字资源开发等主题的研究推向深入。中国锡伯族教育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的建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该工程包括一下几点:一是以国家民委教委和自治区民委教委分别设置在伊犁师范学院的民族文化工作基地为基础,加以自治县研究基地体系的建构;二是聘用锡伯语专家和教育基地共建;三是接受国内外锡伯语(满学和满族文化)

29、研究者、管理者交流、培训;四是建立色普希贤纪念馆;五是在工作内容方面规划与实施:锡伯族传统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工程、锡伯族语言文字传授工程。该工程要将锡伯族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与中小学生爱国、爱乡教育相结合,协助教育部门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15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利用西迁文化遗产教育学生树立励志笃学理念,使更多的人带着对锡伯族文西迁化完整的认识,自觉走进研究、保护锡伯族文化遗产的行列中。综合观之,在现代化进程中,锡伯族教育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已经日益凸显。依据丰硕的前期研究成果和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已经具备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为中心成立中国锡伯族教育(色普希贤教育体系)研究基地的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