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1注意实验1.ppt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069570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注意实验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1注意实验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21注意实验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21注意实验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21注意实验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注意实验,主要内容,一、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实验 二、注意的能量有限理论和实验 三、两种加工过程的理论及其实验依据 四、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作为心理活动的状态在近代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就已收到重视。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1908年专门出版了专题性著作情感和注意心理学。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W.James在其1892年出版心理学教科书一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4大特征之一。,然而,随着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兴趣和传播,注意的研究几乎完全被排斥。 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工程心理学又开始重视对注意的研究,以求了解人同时能加工的信息数量,以及注意的分配、保持和转移的特性等,来保

2、证人-机系统的工作效率好和可靠性。,5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心理学兴起,注意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因而对注意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地开展和深入。 认知心理学目前将注意看做以后总内部机制,借以是吸纳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因而,认知心理学家们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注意模型,试图从理论上来说明注意的认知机制。,一、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依据 对注意的研究是从有关信息缩减问题开始的。人们总是选择重要的而忽略其他的。因此,注意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一)单通道过滤器模型 (早期选择模型) 及其验证,过滤器模型是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d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

3、个较早的注意模型。 Broadbend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 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好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些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贮,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自由一条,因而,Welfort称之为“单通道模型”。,单通道过滤器模型,刺激,感觉通道,过滤器,容量有限的通道 瓶颈,反应,实验证据: Broadbent的实验支持 Cherry的实验支持,(

4、二)衰减模型,虽然过滤器模型得到不少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结果的支持,但也有一些实验结果与Broadbend的实验和理论不相吻合。其中特别是Treisman(1960)设计的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她的实验是如何完成的呢?实验说明了什么呢?,根据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 Treisman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信息的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收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Trei

5、sman的衰减模型有别于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但这两个模型却也有着基本的共同点:高级分析水平的能量有限,必须有过滤器加以调节;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因此,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倾向于将两者合并,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看做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刺激,(三)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夫妇(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之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 该模型的假设: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知觉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换言之,即过滤器不

6、在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即对于重要的刺激,才会做出反应;对于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做出反应。 Deutsch-Norman的模型主张,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所以称为反应选择模型。有些输入的信息没有被报告出来,并不是没被识别,只是因为要对其他信息做反应,因而,这些信息除识别外没有得到继续的加工。 实验支持,(四)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模型的比较,两类注意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注意选择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见课本) 实验探索 朱滢等的观点: 两者并非完全水火不相容。知觉选择模型,更关注注意的集中性,反应模型更注重注意的分配性。,二、注意能量有限理

7、论 及其实验依据,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 从7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已经开始避开注意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把注意能量有限当作注意机制来解释注意。,(一)注意能量分配模型 1、Kaheman(1973)的注意能量分配模型。P285 2、Norman & Borow(1975)的资源有限过程和材料有限过程。P286 3、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 P286,(二)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程序的实验依据,证据一:Johnson & Heinz(1978)的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 证据二: Johnso

8、n & Wilson(1980)设计的追随耳程序和追随靶子词程序。,(三)正、负启动实验依据,1、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相对于起抑制作用而言,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正启动效应或促进性启动效应,而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负启动效应。,三、两种加工过程的理论及其实验依据,在能量有限理论的前提下,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 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 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自

9、动加工是不需应用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 ,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一)练习与自动加工,视觉搜索实验 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结果发现: 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加而增加,如图77所示。经反复练习的被试,其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标字母与搜寻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同,如图78所示。,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知,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是目标数量的函数,这种现象被称为搜寻的目标物数量效应。可是经过反复练习之后,被试对6个目标物的反应与对一个目标物的反应,其速度趋于相同,也即搜寻目标物数量效应的消失。为什

10、么这种效应会消失呢? Shiffrin等人认为,因经反复练习,被试对于搜寻目标物已经形成了自动化。,(二)两种加工过程理论的实验依据,证据一:记忆扫描实验 证据二:字母再认实验,证据一:记忆扫描实验,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前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无”按no键。在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 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项目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目均为数字 。 相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或均为数字),再认项目中也全部为字母(或全为数字),在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

11、过的项目。,实验结果,在相同范畴条件下,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1个时,要达到8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120ms;而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4小时,要达到7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800ms。 在不同范畴条件下,不论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多少,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只需80ms,就可达到80以上的正确反应率。,这些结果说明: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或搜索优于相同范畴条件,而且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对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相同范畴条件下,随着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增多,判定所需的时间也增加。,Schneider和Shiffrin认为,在相同范畴条件下,被试所

12、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它将每一个再认项目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识记项目按顺序进行比较,直到匹配为止。在不同范畴条件下,被试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他们所进行的是自动加工。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的不同。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证据二:字母再认实验,将英文字母表中的B与L之间的辅音字母作为识记项目,而将Q至Z之间的辅音字母作为再认项目。结果发现,被试要经过2100次试验,才能达到上述的自动加工的作业水平。之后,他们把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对调。,结果发现,被试相应地要进行2400次试验的练习,才能达到上述的自动加工的作业水

13、平。其中仅仅为了达到对调前实验开始时的作业水平,就需进行1000次试验的练 习。这些结果说明:练习对自动加工的重要性; 已形成的自动加工是难于改变的。,从两种加工过程理论来分析,注意可以成功地在几个输入或作业中间进行分配。显然,这种分配是有条件的,即当在两个作业同时进行时,至少其中有一个作业是自动加工,则两个作业能顺利地进行。若两个都需控制加工的作业,就难以顺利地同时进行。此时,若需要将注意集中于某种信息输入时,控制加工还需排除另一些信息输入。当自动加工过程对无关信息作出反应,则它会干扰主作业的操作,从而降低主作业的操作水平。,(三)特征整合论,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

14、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它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 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亦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现的。,Treisman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例如,图形、颜色都是维度,三角形、红色则分别为这两个维度的值,而红色三角形是红色和三角形这两个特征值所组成的客体。,实验依据,证据一:视觉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证据二:错觉性结合实验,视觉非对称性搜索实验,Q Q Q Q Q 0 Q Q Q Q Q Q,0 Q 0 0 0 0 0 0 0 0 0 0,错觉性结合实验,6 T S N 2,Treisman 约用了10多年时间做了大量的系列研究,这些实验结果都支持了她的特征整合论的框架。但这一理论还有待我们继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中学实验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