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学段(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026201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学段(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学段(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学段(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学段(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学段(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天水市一中高一级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学段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00 分 时间:120 分钟)第卷 一、 现代文阅读(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而且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家乡不能替代的。我们的 5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

2、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 “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千里之外的人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在浓浓的姓氏文化熏陶下,不管走到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就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就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

3、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期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个,不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4、”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姓名文化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B

5、. 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C.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D. 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 分) ( )A. 我们源于上古的 5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 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C. 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D. 人名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3根据原文,下

6、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B. 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的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C. 春秋战国前,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D. 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20分)(一)文言文阅

7、读(1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

8、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选自后

9、汉书王涣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10、,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 “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B. 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

11、,以谋略肃清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C. 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3 分)(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4 分)(二)古代诗歌鉴赏(7 分)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下列小题。乱

12、后还 三首(其一)辛愿 兵戈为客苦思乡,春暮还乡却自伤。典籍散亡山阁冷,松筠 憔悴野园荒。莺衔晚色啼深树,燕掠春阴入短墙。邻里也知归自远,竞将言语慰凄凉。(注)这首诗写于金室将亡时,作者在一次战乱后,从流亡途中回到故乡。辛愿,字敬之,生卒年不详,金末福昌县(今河南宜阳)人。松筠,松树和竹子。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颔联写家园被毁的情景,生动而直接地表现出了战争的无情、金室的衰弱和作者流亡的苦楚。B. 邻里的同情和宽慰,源于作者流亡的遭遇和眼下的处境,也是他们善良和淳朴的体现。C. 全诗紧紧围绕“乱后还”这一主题,写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强烈的忧伤之情。D.

13、 全诗对“乱”及“后”在词语上多有照应,如“兵戈” “散亡” “憔悴“凄凉”等。9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分,共 7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登高中“ , ”抒发了诗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释然而旷达情怀的诗句是 , 。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劝谏当朝统治者要慎重出兵的句子是 , , 。 4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0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上任之前午菲立成今早要回城,老村长史水南再次语重心长地对立成说:“儿子,我还是担心你能否胜任

14、那审判庭长。 ”“我知道。 ”立成从父亲的目光里看出父亲的忧虑。他一个从小在山乡里长大的野孩子,是赶上机遇靠读书考进政法大学的。毕业后分配在县人民法院工作。先是在刑事庭干审讯,在审理重大疑难案子中显示出能力和才干,不久被提升为副庭长,此后又屡立新功。这次回村之前,他刚被提拔为正庭长。父亲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惊喜。但惊喜之余是担忧,儿子能当好这个正庭长吗?儿子太年轻了!短短几年里,儿子“一升到总兵” ,让他忧虑重重。因此他一再嘱咐儿子判案要细心加细心。儿子也一再点头说会记住父亲的嘱咐。临别,他再次对儿子说:“正庭长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抓错了人,断错了案,杀错了人,那可是人命关天啊!”立成望着父亲说

15、:“爸,你放心吧,既然上边看上我这个农家儿子,把这人命关天的重任委托给我,我一定要干好。 ”“能这样就好了。 ”父亲还是一脸担忧。“爸爸,你看着吧,这么些年,我多少还是学了一点东西。 ”父子俩说着,走到大厅头。这时,立成妈提着儿子那只胀鼓鼓的黑色提包,走到他们跟前,乐呵呵地说:“都打理好了。 ”她仿佛又想起什么似的,亮起嗓门对着厨房嚷道:“立花,把餐桌上那四个米糕给我拿出来,让你哥带回城里给你嫂子吃。 ”米糕是为立成回来特意做的。十八岁的立花从厨房端着一只青色大碟子走到母亲面前说:“妈,怎么?米糕只有三块?”“哪能的?”立成妈双眼落在碟上,颇觉意外地说, “是四块。我放的。 ”这里的乡俗送外出

16、人的东西忌讳单数那不吉利。立成妈拉着脸,转身进厨房,在橱柜、灶台四处再寻找一番,出来时却仍两手空空。她生气地对女儿说:“一定是你刚才一个人吃了。 ”“我没吃。 ”立花眨着眼。立成妈说:“你没吃,那还有一块米糕呢?”“我真没吃!”立花跺着脚。立成妈见了,真想上前给女儿一个巴掌,说:“吃了就要敢于承认。平时你吃十块,妈也不会责怪你。可这次是要送你哥回城的。 ”母女俩当场瞪起了眼。立成见状,赶紧圆场说:“少带一块没关系的。 ”“不是这个意思。 ”立成妈一脸不高兴。 “她没吃,难道这米糕还会走路?”她转对立成爸说, “那就是你刚才进了厨房,嘴馋,给吃了一块。 ”立成爸说:“你别冤枉我,我七老八十,会去

17、吃下这块米糕!”一家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面面相觑,然后在大厅里争辩起来。立成皱了一下眉头,沉思了一下,说:“妈说得也对,这米糕都没吃,总不会长腿跑掉的。 ”说完,立成突地走进厨房,随之一手一个脸盆,一手一碗清水走了出来,对着一家人说:“妹妹,你先喝一口水,再漱一下口,啐在脸盆里。 ”立花有点惊异地说:“哥,你这要干吗呀?”嘴上这么说,但还是遵照立成的话做了。立成看了看脸盆里的清水说:“哥给你正名,妹妹,你没吃米糕。 ”立成转对母亲说:“你也要依样喝口水。 ”母亲不知儿子这是什么意思,半嗔着说:“妈能自己吃了,再赖你们。 ”说完也喝了一口水,啐在脸盆上,水清澄透明。“她们都没吃, ”立成说着,

18、转对父亲说, “你呢?”5史水南对儿子说:“我可是你老爸,难道我也要像她们喝清水,给你断明?立成说:“那当然。在这个时候,你是我爸但也要喝,不喝,怎么能自证你的清白呢?”老村长拗不过儿子,只能喝了一大口清水,还真的在嘴里漱了起来,继而把水重重地啐在脸盆里吐出的水全是金黄色的米糕屑。他先是半红着脸,然后放声地笑出声来:“儿子!你断案真是有两下子,这下,老爸就放心了!你上任审判庭长去吧”(2017年第 6期小小说选刊有删节)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小说开头写史水南对儿子的担忧,到结尾担忧解除,史水南的担忧心情,是小说叙事的线索之一。B. 在

19、史水南看来,儿子太年轻,几年来一路升迁,法庭庭长的位置关系着案情、人命,因此,他担心儿子不能胜任。C. 米糕被偷吃一块这个情节里,立成母亲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她身上有些迷信色彩,同时,吝啬而多疑。D. 小说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特色鲜明,重视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故事发展,人物动作、神情的描写生动。12小说中四块米糕被偷吃一块这个情节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4 分)13小说结尾,史水南说“儿子!你断案真是有两下子,这下,老爸就放心了!你上任审判庭长去吧” ,试联系立成审理的“米糕案”说说史水南这样说的理由。 (4 分)第卷五、语言文字运用(17 分)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20、 ( )A. 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期刊编辑审核把关不合格,集团理应对此承担责任。B. 中国电科团队自主研制了大批航天用国产器件,消除了一系列安全隐患,确保军工、载人航天等任务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C. 韩国首尔市立大学大气环境工程系教授金信道说,韩国政府曾称可吸入颗粒物的 85%来自汽车尾气,今年却说来自中国。D. 城市管理方面专家提出,共享自行车的发展空间要与市民短途出行需求、城市空间承受能力、道路资源和停放设施承载能力相匹配。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网红这一职业在当前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乱象,仍然有人以骇人

21、听闻的言辞吸引眼球,甚至以负面营销赚流量。不敢在法治范围以内重典治乱,而希冀以这种隐性的成人霸凌来解决防范显性的校园霸凌,这又何异于抱薪救火?2017 年亚洲乒乓球锦标赛正在无锡举行,在刚结束的男团半决赛中,中国队兵不血刃,以 3:0 轻松战胜中国台北队,晋级男团决赛。“自由散漫”的人一味主张张扬个性,强调活出自我,往往天马行空、目无纲纪,这种人大多组织观念淡薄,集体意识淡化。记者跟随物业管理人员来到天鸿小区,大门内的宣传栏内的大红题字十分醒目:外出时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登堂入室行窃。读书使富者慈悲,令贫者坚毅,给美者锦上添花,为丑者雪中送炭;读书使人见贤闻圣,6是求索者的通天路,是迷失者

22、的指路标。A. B. C. D. 16加点字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臣请完璧归赵 B吾得兄事之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17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皆为陛下所成就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求人可使报秦者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 130篇,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约三千年的历史。B 汉书在体例上承袭史记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约 230年的历史。C 后汉书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是南朝宋

23、史学家范晔根据前人撰述编写而成的。D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史书,指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 )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 PM2.5的 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 )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 10%B. 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 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 10%以上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

24、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 10%20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共 5分,每小题 1分)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明早七点请您务必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真诚期待您的光临!(1) _修改为_;(2) _修改为_;(3) _修改为_;(4) _修改为_;(5) _修改为_。六、写作(40 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8年 1月 9日,一男孩站在教室里,头发和眉毛被风霜粘成雪白,脸蛋通红的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男孩名叫王福满,

25、今年 8岁,是云南省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离家出走,他和 58岁的奶奶、10 岁的姐姐住在一起。他家离学校 4.5公里,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拍照当天气温零下 9,他来到学校后,头发和眉毛都沾满了冰霜。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你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语文参考答案1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7析。引用句表述的是“人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

26、而不是“姓名文化”,事实上姓是可以相同的,此选项属析偷换概念。2C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 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我们,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 。B 项,“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于文无据。D 项,根据倒数第二段“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可知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是“家讳”,不包括“社会避讳” 。3B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 “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 30个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

27、思想的一个朝代” ,所以 B项不正确。4B5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 “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6D 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 , 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任上” 。7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采分点:“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 ;“弦”为名词作动词,弹奏、奏乐;“荐” ,根据上下文意推断为“祭祀、进献”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一岁”译为“一年” ;“狱”为案件;“不过”古

28、今异义,不超过;“文理”为条理。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 ,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 ”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

29、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

30、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

31、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自从王涣死了以后,皇帝连续下诏给三公令他们挑选洛阳令,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急切下令勃海任峻补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吏,都各尽所能,纠察捉拿奸盗,一刻8也没有空闲,一年断案,不过数十件,威风远超王涣,但条理不如他。任峻字叔高,在太山太守任上去世。8A,颔联借助景物描写,从侧面(间接)表现了作者回乡后目睹家园荒芜凄冷的感伤,不能直接表现“金室的衰弱” ,还有,不表达“作者流亡的苦楚” ,这“苦楚”应该是流亡后归来的感受。9描绘了作者在蓦春时节、傍晚时分看到的冷落景象(1 分);诗人借助听觉和视觉描绘出流莺在深树间啼鸣,春燕在寒意中掠过短墙的景象

32、(2 分);烘托了作者因战争未息、故园残破和生活苦难而无奈、感伤与凄凉的心境(2 分)10.(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1C“她身上有些迷信色彩,同时,吝啬而多疑”说法错误,文中的“不吉利”是乡俗,突出了立成母亲焦急的原因,表现她对儿子的深爱,与“吝啬” “多疑”无关。故选 C。12(1)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立成“断案”的情节。(2)从人物的角度看,表达史水南爱子心切、担忧之深、用心之苦。(3)从表达上看,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欲读下文的兴趣。 (答上一点得一分,答上两点得 3分,答上三点得

33、4分)13史水南这样说是因为他看到儿子立成具备了庭长的素养:(1)办案公平,不徇私情。(2)重视物证,结论有据。(3)头脑机敏,善想方法。 (答上一点得一分,答上两点得 3分,答上三点得 4分)【解析】在大家都不承认吃了米糕争论不休时,史立成马上想到用清水漱口进行断案的办法,说明史立成头脑机敏,善于想方法。在断“米糕案”的过程中,没有因为母亲生气米糕丢失,是自己的母亲,父亲是一家之长,一村之长,更是自己的父亲,就徇私情,不进行漱口,而是坚持让母亲,特别是父亲进行漱口证明清白,说明史立成办案公平,不徇私情。还有在断“米糕案”时,史立成断案的依据是漱口水里是否有米糕屑,最后父亲的漱口水里游米糕屑,

34、断定父亲吃了米糕,说明史立成断案重视物证,结论有根据。1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 项,否定不当, “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应该改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B项,成分残缺,应该是“为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 ;D 项,搭配不当, “空间”与其以下内容不相配,应该将其改为“规模” 。15B【解析】试题分析: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这里应该用“耸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当,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指未经交锋而取得胜利,这里误用词义。天马行空,形容说话办事不着边际。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处望文生义。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16C 17D 18B 19 A20(1)“府上”(修改为)“寒舍” (2)“令尊”(修改为)“家父”(3)“抛砖引玉”(修改为)“批评指正”(或“发表高见” ,或删掉) (4)“务必”(修改为)删掉 (5)“恭候”(修改为)“等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