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国际贸易的概述,本章基本内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基本分类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既然国际贸易泛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那么,它就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也包括别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因此,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贸易也就是世界贸易(World Trade),一般讲的国际贸易,就是指世界贸易。,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如果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是指该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
2、交换活动。因为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的立场来看待这种商品贸易活动,所以称为对外贸易,或者也可称为“国外贸易”或“外部贸易”(External Trade)。有一些海洋岛国或者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又很自然地将对外贸易称作“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由于对外贸易是由商品的进口和出口两部分构成的,人们有时又把它叫做“进出口贸易”或者“输出入贸易”(Import and Export Trade)。,三、贸易额,贸易额又叫贸易值(Value of Trade),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加以表示,但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按汇率折算
3、成国际上通用的美元来计量。美元是当代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也是国际储备货币。贸易额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两种。一国在一定时期的进出口总额称对外贸易额,各国对外贸易额的总和是国际贸易额。关于国际贸易额的表示。,四、贸易量(Quantity of Trade),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按照实物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可以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成分,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由于各种商品的计量单位不相同,无法直接相加,所以选定某一时点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时期的贸易量。贸易量可分为国际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还可以分为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
4、对外贸易量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用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面积、容积等)表示的反映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指标。由于它是按照实物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的,因而准确度较高。 。国际贸易量是指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世界进出口贸易额。即用出口价格指数除以出口额,得到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实际规模的近似值。,五、贸易差额,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里,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作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用于表示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状况。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做“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亦称“出超”(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如果出口
5、额小于进口额,则叫“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亦称“入超”。如果出口额等于进口额,则为贸易平衡。(Unfavorabe Balance of Trade)。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标志。 问题:我国的贸易状况如何?,2004年中国顺差为320亿美元。 2005年中国出口额达7620亿美元,同期进口额为6600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1019亿美元; 2006年中国出口总额是969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7%,进口总额达到792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0%,贸易顺差达1770亿美元。 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增长23.5%,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
6、亿美元,增长20.8%,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 2008年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18.5%,全年顺差额达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22072.2亿美元,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12016.6亿美元,下降16.0%;进口总额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下降34.2%。 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
7、,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 问题:如何看待我国的贸易顺差?,六、贸易条件,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又称贸易比价,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多,称为贸易条件好转;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少,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在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贸易条件(T)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x)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m)之间的比率,可表示为:T=(Px/Pm)100,七、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又称外贸依存率或外贸系数,是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
8、,通常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表示。也有人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但现在较多地使用GD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 通过外贸依存度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其它国际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及该国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一国对贸易的依存程度,一般用对外贸易额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表示。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GDP),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或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及对外开放程度。 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DP,反映了一国出口贸易对其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
9、 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DP,反映了一国进口贸易对其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一般说来,大国的外贸依存度低,小国的高,因为小国资源匮乏,对外依赖大,如新加坡(旅游业)、荷兰(鲜花)、瑞士(钟表业)国小人少,产业比较单一,对外依赖性强。发达国家的此指标一般在30%左右,即1/3左右,超过此数就意味着有了一定的外贸风险。美国和日本分别约定10%和15%左右。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近年来逐渐增长,2003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约为45%,2004、2005接近70%,2007达到了70%,08年约为59%,09年约为61%,2010年为51%。,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情况: 第一阶段:稳步上升阶段(1978-
10、1989)。这个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增加到16909亿元;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1117亿美元。同期,我国外贸依存度从8.9逐步上升到24.8,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第二阶段:大幅波动中缓慢上升阶段(1990-1999)。这个期间,受人民币贬值和以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出现较大幅的上下波动。即:汇率下调幅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时,外贸依存度呈上升态势;以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超过外贸进出口增长时,外贸依存度呈下降态势。外贸依存度从1990年的29.8%在大幅波动中缓慢上升到36.3%,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阶段:
11、快速上升阶段(2000年-200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20002004年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4743亿美元提高到11547亿美元,年均增长24.9%;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89468亿元提高到136515亿元,年均增长9.5。由于外贸进出口增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15.4个百分点,再加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在8.27元水平上,使得我国外贸依存度出现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43.8%上升到04年的70,年均提高6.8个百分点。20052007年每年都维持在60%以上,05年为63.9%,06年为65%左右,07年接近70%,08、0
12、9年也在60%左右。,贸易依存度的影响贸易依存度太大,在国际上就处于被动,国内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国内市场的吸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本国的综合国力。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即使外贸受阻,国民总体消费水平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仍可望继续发展。有鉴于此,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坚持做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重,同时开发,在充分开发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开拓国外市场,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国民消费,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增强市场的吸纳能力。,八、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Trade),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一国在一定时期里(如一年)各类商
13、品在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叫做该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它是将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该国的经济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资源禀赋状况。,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情况(见图表) 从货物贸易来说,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机电产品,服装和其它纺织品,鞋类,玩具、旅游用品及箱包,高新技术产品等。 中国主要的进口产品:原油,大豆等初级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工业制成品。 中国主要服务出口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 中国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
14、上。,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定时期内各大类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以各大类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以比重表示。它反映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中,农产品占9.1%,矿产品占13.2%,制成品占74.8%.世界服务出口中,运输占23.4%,旅游占31.8%,其他商业服务占44.8%.,九、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Trade),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
15、表示 。它表明了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状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同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十大贸易伙伴 2007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省、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中国与这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额达17000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78.6%。 2008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省、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中国与这十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总额达19445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
16、总值的75.9%。,2008年中国与排名前十位的贸易伙伴的贸易额 中国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56万亿美元。 欧 盟(4255.8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6.6%,同比增长19.5%) 美 国(3337.4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3.0%,同比增长10.5%) 日 本(2667.9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0.4%,同比增长13%) 东 盟(2311.2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9.0%,同比增长13.9%) 香 港(2036.7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8.0%,同比增长3.3%) 转自铁血社区 http:/ 韩 国(1861.1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7.3%,同比增长16.2%)
17、台 湾 省(1292.2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0%,同比增长3.8%) 澳大利亚(596.6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3%,同比增长36.1%) 俄 罗 斯(568.3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2%,同比增长18.0%) 印 度(517.8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0%,同比增长34.0%),2009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为:美国 欧盟 日本 东盟 香港 韩国 台湾省 澳大利亚 印度 俄罗斯 2010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为;台湾、巴西、香港、韩国、美国、日本、澳洲、欧盟、俄罗斯、印度。,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叫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它是反映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的指标,用以表明各个国家(
18、地区)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的出口额(进口额)占世界出口额(进口额)的比重来表示。 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第二节 国际贸易基本分类,国际贸易范围广泛,性质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按商品的移动方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贸易、复进口贸易、净出口、净进口等。,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Export Trade)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本国加工而再次输出国外,称为复出口或再输出(R
19、e-Export Trade)。 进口贸易又称输入贸易(Import Trade)是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市场销售。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消费和加工又输入本国,称为复进口或再输入(Re-Import Trade)。 复进口达芬奇家具事件,关于净出口与净进口在对外贸易中,同类商品既存在出口又存在进口,若出口多进口少就是净出口,进口多出口少就是净进口。一个国家只要存在对外贸易,就必然有净出口和净进口。 如何看待净出口与净进口?,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或指甲国向乙国运送商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须通过
20、第三国,对第三国来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此项交易,但商品要进出该国的国境或关境,并要经过海关统计,从而构成了该国进出口贸易的一部分 过境贸易有两种类型: (1)直接过境贸易(不存放海关保税仓库直接转出) (2)间接过境贸易(暂存放海关保税仓库后提出并运出国境),二、按贸易关系划分,1、直接贸易(Direct trade):生产国和消费国直接进行交易。 2、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生产国和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交易活动 3、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 :生产国和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就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转口贸易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
21、便利、通讯设施发达、贸易限制少、结算便利且费用低,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适于作为物流中心,另外转口贸易国的贸易商拥有丰富的商业信息和市场资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世界上著名的转口贸易国或地区有新加坡、香港。,香港是著名的转口贸易区,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本质区别在于交易关系的确立不同,在过境贸易中,交易关系的确立是在出口国与进口国贸易商之间进行,而转口贸易情况下,转口贸易国的贸易商分别与出口国、进口国的贸易商订立买卖合同,达成实际交易。,三、按商品形态划分 1、有形贸易货物商品的进出口 2、无形贸易非物资形态的商品的交易(服务贸易),有形(货物)贸易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把国际货物贸易共分为10大类
22、、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924个基本项目。这10类商品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饮料及烟类(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机械及运输设备(7);杂项制品(8);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9)。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商品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商品称为制成品。,无形(服务)贸易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依照服务的提供方式将国际服务贸易划分为四种形式: 跨界供应(Cross-border Supply)。从一参加方境内向任何其他参加方境内提供服务,如国
23、际长途电话服务。 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在一参加方境内向任何其他参加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如国际旅游。 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一参加方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实体的介入而提供服务,如银行或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向当地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Personnel)。一参加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参加方境内提供服务,如艺人演出。,服务贸易,WTO列出的服务贸易包括12个行业:,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国际服务贸易也按照部门进行分类,具体包括: 1.运输服
24、务(Transportation):包括海运服务、空运服务、其它运输形式服务。 2.旅游服务(Travel) 3.其他商业性服务(Other Commercial Services):通讯服务(Communication Services)建筑服务(Construction Services)保险服务(Insurance Services)金融服务(Financial Services)计算机与信息服务(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特许与许可服务(Royalties and Licence Fees)其它商业服务(Other Business Servi
25、ces)个人、文化与娱乐服务(Personal, Cultural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四、按对外贸易的统计标准划分 1、总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贸易。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2、专门贸易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贸易。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强调两者的区别: (1)两者的数额是不同的。 (2)两者反映的问题不同。,关境与国境有何不同? 国境是一国的领土范围。 关境是海关征收关税的领域。也称为关税领域。 关境小于国境:有些国家在国境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时,这些经济特区在国
26、境内关境外,因此,关境小于国境。 关境大于国境:有些国家组成关税同盟,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关税政策,形成共同关境,此时,成员国关境大于国境。 关境等于国境,五、按贸易国数目划分 1、双边贸易指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 2、多边贸易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为使相互间的贸易在整体上获得平衡,通过议定协议,在多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贸易。其产生往往是由于两国间彼此供应的商品不对路或价格不相当 , 以致进出口不能平衡 ,外汇收支发生困难,需要第三国或更 多的国家参加协议 , 建立三国或多国贸易,以使彼此间的进出口达到基本平衡。例如有甲、乙、丙三国,甲对乙出超1000万美元,乙对丙出超1000万美元,丙对甲
27、出超1000万美元,三方可进行多边贸易以获取贸易平衡。,六、按清偿工具划分 1、自由结汇贸易又叫现汇贸易,是以国际货币进行商品或劳务价款结算的一种贸易方式。 2、易货贸易是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一种贸易方式。 现汇贸易是最通常的贸易形式。,七、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1、水平贸易是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南南贸易)。 2、垂直贸易是经济发展水平大体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南北贸易)。 八、按货物运送方式划分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等,第三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剩余产品和国际 分工的存在,社会经济实体 即国家的存在,对外贸易的产生 国际
28、贸易的产生 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对外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末期对外贸易的产生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存在交换行为。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商品流通跨出国界,产生了对外贸易。,(二)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非主流 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贸易对象:奴隶和奢侈品(宝石、香料、酒、织物等) 贸易的国家:腓尼基、希腊、罗马等,(三) 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封建社会时期的对
29、外贸易获得较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发展到中、后期,由于封建地租更多地采取货币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都获得较快的发展,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因素。,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具有以下特点: 贸易对象:奢侈品、日用手工艺品、食品(毛呢、酒、香料、丝绸、地毯、瓷器、谷物等)、 贸易中心:地中海贸易区、东亚贸易区等,如威尼斯、佛罗伦萨、里斯本、鹿特丹 贸易基础:自然经济,二、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一)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地理大发现 1431年葡萄牙航海家维尔和成功到达大西洋东北部的亚速尔群岛 1492年意大利人
30、哥伦布率领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7年达迦马率领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南亚西海岸,打通欧洲通往印度新航线 1519年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经过大西洋,经南美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地理大发现”的直接结果是将各洲独自发展的国家联系起来,使得国家之间的贸易具有了“世界”的概念。 引发了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 地理大发现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异使得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急速增加,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产生的巨大利润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二) 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18世纪中期
31、-19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呈现出的特点: 国际贸易总量实现快速增长1840-1860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开始超过世界工业增长率,年率分别达到4.84%、3.5%。1860-1870年,相应数字分别为5.53%,2.9%。世界贸易增长在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1800-1870年实际贸易量增长了9.6倍。,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主要贸易对象工业制成品(棉纺织品)和工业原料(棉花、生丝、矿石),还有机器设备等,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因而英国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到19世纪中期,随着其他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国经济相继获得快速发展,它们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与英国展开竞争。1
32、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各自占有的比例为33%、9%、10%、5%,1870年相应比例为22%、10%、13%、8%。,(三) 第二次产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19世纪中期一战前)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特点 国际贸易规模继续扩张,但增长速度减缓。1870-1900年,世界工业年增长速度为3.7%,世界贸易年增长速度为3.2%;1900-1913年,相应数字分别为4.2%,3.8%。原因:急剧扩张的生产能力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国家,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先后出现几次经济危机,除英国之外,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限制进口,抑制了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制
33、成品贸易中,纺织品所占比例持续下降,金属产品的比例持续上升,化学产品、纸张、木制品、玻璃制品也增长迅速。在初级产品中,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矿产原料所占比例快速上升,食品和农业原料的比例下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尽管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仍占据第一的位置,但重要性却在大大降低。1870年,英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比重为22%,1880年下降到16.3%,1913年继续下降到13.1%。欧洲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仍控制着世界贸易,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欧洲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1913年,欧洲占世界出口量的59%,世界进口量的65%,二是其他国家对外贸易对欧洲的依赖程度,19世纪80年代,美国出口
34、市场80%以上集中在欧洲,1913年,虽然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在提高,美国增加了对加拿大、亚洲等地的出口,但对欧洲出口仍占据其出口市场的60%。拉丁美洲对外贸易60%以上是与欧洲国家开展的。,(四)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增长极慢1913-1938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仅为0.5%。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例迅速增加,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例迅速提高。3、贸易地区分布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地位上升很快。1913年,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近2/3,到1937年下降到1/2,同时期,美国的比重从13.2% 上升到15.5%,(五)
35、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第一阶段:二战后1973 第二阶段:1973-1990 第三阶段:1990-,第一阶段: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黄金时期)1950-1973年,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加到5740亿美元,增长了9倍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高于之前任何一个时期,也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5.2%。 第二阶段: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滞涨时期)1975-1980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仅为4%,远远低于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进入80年代后半期,国际贸易增长逐步恢复,整个80年代,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达到5%。,第三阶段,国际贸易重新进入快速
36、增长时期(后冷战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增长波动很大,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快速发展期 原因:(1)发达国家经济整体的复苏(2)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3)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的发展,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1953年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初级产品,之后便呈现稳步攀升的势头80年代以后,工业制成品贸易在稳步增加的同时,结构继续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迅速增加在制成品贸易中,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和钢铁等金属产品的比重在下降。,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十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
37、不断提高,在服务贸易中,旅游、通讯、计算机、信息、保险、金融行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传统的服务行业比重在下降。,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也是主体,发达国家在世界商业服务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70%。 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世界贸易的50%以上是在发达国家内部开展的,属于发达国家内部贸易。,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欧盟成员国达到27个,区内贸易已经升至对外贸易总额的80% 亚太经合组织内部贸易比例1980年为57.6%,2000年达到72.6% 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比例从33.6%升至54.9
38、%。,6.各种类型国家经济发展对贸易的依存度都在提高 世界贸易占世界GDP总值的比率提高,从1970年的28%上升到目前的40%以上,其中,低收入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即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率从18%提高到40%,中等收入国家从25%提高到50%,高收入国家从29%提高到41%。,第四节 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导致对国际贸易现象及其理论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各国为什么发生贸易? 什么情况下发生贸易? 什么因素决定一国贸易产品的结构、模式? 贸易的影响有哪些?,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概况: 14-1718世纪 重商主义(Thomas Mun) 18世纪 绝对优势理论(
39、Adam Smith) 19世纪 比较优势理论(David Ricardo) 20世纪20年代 H-O理论(E.Heckscher & B.Ohlin) 20世纪60年代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R.Venon) 20世纪80年代 新贸易理论(Paul Krugman) 20世纪90年代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M. Porter),一、重商主义(保护贸易) 二、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自由贸易) 三、大卫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自由贸易) 四、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自由贸易),最早对国际贸易的研究 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资本原始积累期 主要理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理论表述和研究的重点:对外贸易能够带
40、来财富,财富是金银货币,如何进行贸易? 多出口,少进口,保持贸易顺差,实行保护贸易。,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 17 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学说。重商主义学说的核心是其对财富的看法,他们把金银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重商主义认为,由于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从而使财富增加。因此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保证金银货币的流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斯密在批评重商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国际分工和绝对优势理论,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原因在于各国在生产技术进而产品成本上存在着
41、绝对差异。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即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效率更低(即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相互交换,其结果将使双方均能从贸易中获益。因此,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贸易。,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论点: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亚当斯密 (Adam Smith),亚当 斯密(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苏格兰,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1776年
42、出版的国富论确立了他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斯密创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学说,奠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即使一国由于技术原因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比另一国都处于劣势(即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这两种商品生产的劣势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它仍然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利。该国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即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即该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成为贸易的基础,大大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和范
43、围。,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只在出口那些它在生产率上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进口那些它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它就会从贸易中获益,大卫李嘉图 ( David Ricardo ),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其父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李嘉图早年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独立经营证券业务,25岁时即成为百万富翁。1799年他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从此致力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他于 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使用一个 222 模
44、型,并在生产技术相同、规模报酬不变、需求偏好相同、市场完全竞争以及运输成本为零等假定下,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各国资源的相对供给状况即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从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这样,知道一国要素禀赋的状况,就可以推知其比较优势的类型以及国际贸易的模式。,埃利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伯蒂尔俄林(Bertil Ohlin),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之谜”,瓦西里里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1951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
45、47年的贸易数据对要素禀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和比较了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对要素禀赋模型的检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里昂惕夫之谜”,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知道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就可以推断其国际贸易的模式。20世纪40年代,美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因此,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1951年,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进出口数据对要素禀赋模型进行了检验。计算结果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 / 劳动比率比出口产品高出大约30%。这意味着,美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
46、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样,里昂惕夫的实证研究便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悖的结论,在国际贸易理论界被称为 “里昂惕夫之谜”。,自然资源稀缺说,要素禀赋模型中只考虑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而忽略了诸如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对生产的影响。自然资源与资本之间存在着替代性。当一国某种自然资源供给短缺时,就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一些研究表明,美国相当一部分进口产品是其自然资源稀缺的产品,因而作为进口替代品在美国国内生产时资本投入比率较高。但对于出口国而言,这些产品却是资本投入比率较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这是用进口替代品近似地估计进口品的要素密集度所产生的一个误差。,人力资本说,要素禀赋模型假设各国的生产要素是同质的
47、。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的劳动力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这是由于美国的劳动力包含了更多的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投资,从而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的缘故。如果在计算进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把人力资本因素考虑进去,就会使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于进口替代品。所以,人力资本在决定美国的贸易模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对“里昂惕夫之谜”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贸易壁垒说,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是在自由贸易的假定下得出的,没有运输成本及各种贸易壁垒。但是,现实中存在着大量的贸易壁垒,人为地扭曲了贸易条件,使得产品的相对价格不能反映出真正的比较优势,从而造成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悖的贸易模式。克拉维斯(Kra
48、vis)在1954年的研究中发现,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密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壁垒刺激了国内该产业的发展,扭曲了正常的贸易模式,使得美国反而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需求逆转说,要素禀赋理论假设需求偏好一致,贸易模式完全取决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但如果两国需求偏好的差异超过其要素禀赋的差异,就会出现所谓的需求逆转,从而造成与要素禀赋模型的预测完全相反的贸易模式。这种观点认为美国的需求偏好强烈地偏向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使得该类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较高,因而美国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交换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实证研究表明,现实中需求逆转的解释并不是很有说服力。,要素密集度逆转说,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一种产品在资本丰裕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丰裕国却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着要素密集度逆转时,同一种产品,虽然两国的生产函数相同,但在两国不同的要素价格下,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型。这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资本丰裕国可以用廉价的资本生产某种产品,而劳动丰裕国也可以用廉价的劳动生产同一种产品。在这种情形下,两国无法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失效。,分组讨论: 试分析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具有哪些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