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4/30,1,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应急办 高奕 二00六年十二月五日,国际卫生条例(2005)介绍,2019/4/30,2,产生与发展 执行与修订 框架与内容 准备与适用,内 容,2019/4/30,3,国际卫生条例的产生与发展,国际卫生检疫立法的产生 国际卫生检疫立法的发展,2019/4/30,4,国际卫生检疫立法的产生,14世纪,欧亚两洲发生鼠疫大流行,南亚死亡1300余万人;欧洲死亡2500余万人,占全欧洲人口1/4。1374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检疫站,第一部检疫规章海员管理规定。1851年7月23日第一次国际卫生会议在巴黎召开,制定了世界第一个地区性国际卫
2、生公约。,2019/4/30,5,国际卫生检疫立法的发展,1866年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会议和和1874年维也纳会议,将鼠疫、黄热病并列为国际检疫传染病。1892年:意大利,国际卫生会议,制定了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检疫办法。1893年:德里斯顿(德国)国际卫生会议,专门研究了防止东方(印度等国)鼠疫传入欧洲的检疫措施。1903年:巴黎,第11次国际卫生会议,修订国际卫生检疫城市。,2019/4/30,6,1912年:巴黎,第12次国际卫生会议,形成的国际卫生公约文本,将霍乱、鼠疫、黄热病定为国际检疫传染病。 1924年:布鲁塞尔, 24国会议,设立海港性病防治机构。1926年:巴黎,第13次国际卫生
3、会议,37个国家参加,正式通过国际卫生公约,增加天花、斑疹伤寒为国际检疫传染病。中国出席了会议,签定了该公约。,国际卫生检疫立法的发展(2),2019/4/30,7,国际卫生检疫立法的发展(3),1933年:荷兰海牙,22国会议,制定国际航空卫生公约。1944年:修订国际卫生公约,提出货物、行李检查和移民与边境检疫等事项。1946年:纽约,签定了世界卫生大会组织宪章,制定检疫规章,成立检疫专家委员会。1948年:第1届世界卫生大会,起草国际公共卫生条例。,2019/4/30,8,国际卫生检疫立法的发展(4),1951年:第4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国际公共卫生条例。确立了“国际公共卫生条例的目的是
4、以最大限度防止疾病在国际间的传播,同时又尽可能小地干扰世界交通运输”的立法宗旨。1969年:22届世界卫生大会对国际公共卫生条例修改、充实,并改称为国际卫生条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IHR),2019/4/30,9,国际卫生检疫立法的发展(5),1973年和1981年先后对IHR进行修改、补充。修改后的条例,强调了流行病学监测和传染病控制,旨在加强流行病学的监测手段在国际间的运用,以尽早发现或扑灭传染源;改善港口、机场及其周围的环境卫生;防止媒介扩散;并且鼓励各国卫生当局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减少疾病入侵的危险。,我国政府于1979年6月1日致函世界卫生组
5、织(WHO),正式承认国际卫生条例(IHR)。,2019/4/30,11,国际卫生条例的执行和修订,执行情况 修订背景 修订过程 关注焦点,2019/4/30,12,我国执行情况,1979年6月1日,我国承认国际卫生条例,开始对该条例承担义务。 1980制定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试行办法,规定了六种监测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疟疾、脊髓灰质炎、登革热、斑疹伤寒和回归热。 1988年,卫生检疫工作所执行的国境卫生检疫法是国际卫生条例在中国适用的具体体现。,2019/4/30,13,卫生检疫局 1988年成立,将42个卫生检疫机构上划由卫生检疫局管理。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998年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
6、、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和国家卫生检疫局合并组建,各地组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1年4月,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我国执行情况(2),2019/4/30,14,卫生检疫 2005年共检疫查验出入境人员2.62亿人次; 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104.7万人次,发现患有疾病9964人; 各口岸捕获媒介1.54亿只; 疾病监测 1985年来,共对1391万出入境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监测,检出HIV感染者3115例 卫生处理 进行卫生处理1.4万批,其中消毒8631批,杀虫4168批,灭鼠646批。,我国执行情况(3),2019/4/30,15,我国执行情况
7、,2019/4/30,16,修订背景,原IHR与国际卫生状况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原IHR(1969年)主要规定鼠疫、霍乱、黄热病三种传染病的国境卫生检疫措施和相关技术文件。 近30年来,由于国际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发传染病不断发现,人类对卫生需求不断增加,卫生检疫内容不断延伸。 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法规、规定,导致在卫生检疫措施上各国存在较大差异,国际卫生检疫秩序混乱。 2003年以来SARS和人禽流感疫情的暴发流行增加了修订条例的紧迫性,国际社会呼吁扩大条例的使用范围。,2019/4/30,17,修订背景(2),原条例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乘务人员及出入境人员监
8、控力度不够 交通工具的监控问题力度不够 宣传力度不够,存在严进宽出的思想,阻止出境的情况较少 国境卫生检疫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调整范围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行政许可的设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法律责任畸轻对违法行为起不到威慑作用。,2019/4/30,18,国际卫生条例修订过程,1995年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第48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对国际卫生条例进行实质性修订的决议2002年,世界卫生大会在决议中敦促各成员国继续修订条例。2003年第56届世界卫生大会作为紧急事项讨论了条例的修订问题,要求加快条例修订工作进程。,2019/4/30,19,国际卫生条例修订过程(2),2004年1月和9月
9、,WHO先后两次提出IHR修订草稿,广泛征求各成员国意见。2004年3月至2005年5月,WHO先后召开各区域会议和两次政府间工作组会议,磋商修订IHR。审议修改条例修订草案文本。2005年5月,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IHR的修订。新的IHR将于2007年6月15日生效。,2019/4/30,20,政府间工作组会议,2019/4/30,21,我国积极参与条例的修订,建立卫生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 外交、国务院法制办、质检、铁道、交通、民航、环保、商务、农业部、食药监管、国家旅游局、总后卫生部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研究对条例的修改意见。 与港澳特区卫生部门进行会商,就条例修订达成一致意见。
10、 组成政府修改小组,参与修订工作 卫生部、外交部、质检总局和港澳特区卫生部门共同组团,从2003年起先后 5 次参加了IHR修订区域磋商会和政府间工作组会。,2019/4/30,22,2019/4/30,23,条例修订中的关注焦点,IHR的适用范围问题? 应否全面包括生物、化学、核和放射因素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只局限于传染病。 应否全面包括自然发生、意外泄漏和有意释放(即恐怖)各种起源的事件。IHR的规定和实施,如何确保人权和国家主权? 如何既避免疾病扩散对人员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危害,又尽量减少和避免对人员和物资国际交通的不必要干扰。,2019/4/30,24,条例修订中的关注焦点
11、 (2),国家监测和应对的能力建设、期限、资源动员? 国家层面评估和通报的能力要求:在48小时内评估所有紧急事件的报告,通过国际卫生条例国家归口单位立即通报世界卫生组织。IHR所针对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确定程序和标准,是否列举疾病清单?,2019/4/30,25,条例修订中的关注焦点 (3),国家通报WHO的标准、时限?WHO使用非官方信息?WHO的信息使用、通报和发布?IHR的生效时间?我国的修改意见,最后全部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 提出66条意见,有的部分段落和词句修改,有的补写甚至有的整章节推翻重写。 代表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2019/4/30,
12、26,条例(2005)内容介绍,主要特点 基本内容(框架介绍),2019/4/30,27,条例(2005)的主要内容介绍,重要性 修订适应了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符合应对威胁全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执行原则 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人权和基本自由; 以联合国宪章和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为指导; 广泛适用以保护世界上所有人民不受疾病国际传播的危害; 在遵循条例(2005)目的的前提下,具有根据其卫生政策立法和实施法规的主权权利。,2019/4/30,28,条例(2005)的主要特点,适用范围从鼠疫、黄热病和霍乱三种传染病的国境卫生检疫扩展到生物、化学和核辐射等各种因素所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3、 对各成员国国家级、地方各级包括基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应对能力,以及机场、港口和陆路口岸的相关能力的建设都提出明确要求,以确保条例(2005)的实施。,2019/4/30,29,条例(2005)的主要特点(2),规定了可能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和通报程序,要求各成员国及时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按规定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同时,要求成员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及时核实其它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WHO按照条例规定的程序确认是否发生可能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提出采取公共卫生应对措施的临时建议和长期建议,并成立突发事件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审查委员会,为WHO相关决策提
14、供技术咨询和支持。,2019/4/30,30,条例(2005)的主要特点(3),各成员国指定一个国家归口单位,负责与WHO联络点保持条例(2005)实施工作中的联系。 各成员国可以根据本国立法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采取条例(2005)规定之外的其他各项卫生措施,但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提供相关信息,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要求考虑终止这些措施的执行。由于这一规定可能会影响国际交通和贸易,是条例修订中的关注焦点。,2019/4/30,31,条例基本内容简介,条例共分十编六十六条 前言第一编 定义、目的和范围、原则及负责当局 条例的目的和范围:是以针对公共卫生风险,同时又避免对国际交通和贸易造
15、成不必要干扰的适当方式,预防、抵御和控制疾病的国际传播,并提供公共卫生应对措施。,2019/4/30,32,条例框架简介(2),第二编 信息和公共卫生应对 包括监测,信息通报、核实、公布,事件评估、确定和应对,国际组织间合作等内容。 第三编 建议 包括应对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时建议、长期建议、建议的标准、具体建议措施等内容。 第四编 入境口岸 包括港口、机场和陆路口岸的职责和要求等内容。,2019/4/30,33,条例框架简介(3),第五编 公共卫生措施 包括对出入境的旅行者、物品、交通工具及其运营者的要求和卫生措施等内容。 第六编 卫生文件 包括对疫苗接种和预防措施证书,船舶和航空器
16、健康申报单等相关卫生文件的规定等内容。 第七编 收费 包括对出入境旅行者、物品的卫生措施的收费规定等内容。,2019/4/30,34,条例框架简介(4),第八编 一般条款 包括额外的卫生措施,合作和援助,个人资料的处理,诊断用生物物质、试剂和材料的运输和处理等内容。 第九编 IHR专家名册、突发事件委员会和审查委员会 包括专家名册、突发事件委员会和审查委员会的组成、职责和工作程序等内容。,2019/4/30,35,条例框架简介(5),第十编 最终条款 包括IHR的生效、保留、拒绝和修正,IHR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争端的解决,与其他国际协议的关系等内容。 附件,2019/4/30,36,条例框
17、架简介(6),附件 附件1 监测和应对、出入境口岸的核心能力要求 附件2 评估和通报可能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文件 附件3 船舶免予卫生控制措施证书/船舶卫生控制措施证书示范格式 附件4 对交通工具和交通工具运营者的技术要求 附件5 针对媒介传播疾病的具体措施 附件6 疫苗接种、预防措施和相关证书 附件7 对于特殊疾病的疫苗接种或预防措施要求 附件8 航海健康申报单示范格式 附件9 航空器总申报单的卫生部分,2019/4/30,37,附件1 监测和应对、出入境口岸的核心能力要求,利用现有的国家机构和资源,满足两个核心要求 监测、报告、通报、核实、应对和合作活动; 指定机场、港口和
18、陆路口岸的活动。在本条例对本国生效后两年内评估现有国家机构和资源满足本附件所述的最低要求的能力。缔约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应支持本附件所述的评估、计划和实施过程。,2019/4/30,38,监测和应对的核心能力要求,当地社区层面(县级)应对层面的能力要求 发现在本国领土的所有地区于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超过预期水平的涉及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立即向相应的卫生保健机构报告所掌握的一切重要信息。 立即采取初步控制措施。,2019/4/30,39,监测和应对的核心能力要求(2),中层(省级)公共卫生应对能力要求 确认所报告事件的状况并支持或采取额外控制措施; 立即评估报告的事件,如发现情况紧急,则向国家级机构
19、报告所有重要信息。 国家层面评估和通报的能力要求 在48小时内评估所有紧急事件的报告; 如属应通报事件,则通过国际卫生条例国家归口单位立即通报世界卫生组织。 对于WHO提出的事件核实信息,我国应在24小时内做出初步答复或确认,并提供要求中所提及状况的现有公共卫生信息。,2019/4/30,40,指定机场、港口和陆路口岸的核心能力要求,随时具备的能力 提供医疗服务机构和足够的医务人员、设备 和场所;调动设备和人员;配备受过培训的人员;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制定计划。 应对可能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建立应急预案;评估和诊治受染的旅行者或动物;提供与其他旅行者分开的适当场地;对嫌疑旅行者进
20、行评估;采取建议的措施;对到达和离港的旅行者采取出入境控制措施;调动人员。,附件2 评估和通报可能购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文件,本附件中的实例不具有约束力,其目的是为协助解释决策文件的标准,提供指导事件是否至少符合以下两个标准?,是,否,事件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否严重,事件是否不寻常或意外,是否有国际传播的严重危险,是,否,是,是,否,否,根据国际卫生条例事件应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是否有国际旅行或贸易限制的严重风险?,如取得更多信息,进在此阶段不 予报告。行再评估。,下述疾病的一例病例是不寻常或意 外的并且可能具有严重的公共卫生 影响,因此应当予以通报a,b: - 天花 - 由野毒株引起
21、的脊髓灰质炎 - 新亚型病毒引起的人流感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由国家监测系统发现的事件,任何可能引起国际公共卫生关 注的事件,包括那些原因或起 源不明的事件以及不在左右两 框所列范围之内的事件或疾病, 应当使用本规则系统。,涉及下述疾病的事件,应当无例外地使用本 规则系统,因为这些疾病已证明能够造成严 重的公共卫生影响并能在国际上迅速传播: 霍乱- 肺鼠疫- 黄热病- 病毒性出血热(埃 博拉热、拉萨热、马尔堡热) - 西尼罗热 引起国家或区域特别关 注的其他疾病, 例如登 革热、裂谷热和脑膜炎球菌病,事件是否不寻常或意外,是否有国际传播的严重危险,是,否,否,为评估和通报可能构成
22、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适用决策文件的实例,对事件是否符合以上四个标准(一 四)中的任何两个标准回答“是”的缔约国应根据国际卫生条例第六条通报世界卫生组织。,2019/4/30,48,准备与国内适用,2019/4/30,49,2006年10月8日,国务院以(国函2006108号)文批复卫生部、外交部、质检总局关于我国适用有关问题的请示:国务院决定适用 国际卫生条例(2005),2019/4/30,50,有利于我国应对国际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依法维护我国的卫生主权;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卫生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有利于发挥我国在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积极作用,,积极准备,保证条例的国内适用
23、,2019/4/30,51,积极准备,保证条例的国内适用(2),条例将于2007年6月生效。为确保我国届时能够全面、有效地实施条例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修订、完善法律法规以适用条例 经对照审查,新修订的条例条款与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原则上不相抵触。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鉴于我国1988年颁布的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主要对鼠疫和霍乱两种传染病进行出入境检疫监测,不适应实施条例的需要,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已将国境卫生检疫法的修订列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了国境卫生检疫法修订工作小组,目前已形成修订草案。,2019/4/30,52,积极准备,保证
24、条例的国内适用(3),确定国家归口单位 国务院已确定卫生部为我国条例国家归口单位;国家质检总局及各口岸检验检疫机关应为入境口岸的主管当局;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为各自管辖范围内负责实施条例规定的卫生当局。 条例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经外交部函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两特区表示对在特区适用条例无异议,无拒绝、保留或反对的意见。 条例适用于台湾问题。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由中央政府作出统一安排。,2019/4/30,53,积极准备,保证条例的国内适用(4),建立实施条例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在条例修订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实施条例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全面准备和实施条例。 制订实施
25、条例的细则和规范 根据条例和我国有关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和通报程序、与WHO关于实施条例的信息沟通、落实WHO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建议等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规范性文件,确保条例的有效实施。 按条例规定,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库中选拔专家向WHO推荐加入国际卫生条例专家咨询团。,2019/4/30,54,积极准备,保证条例的国内适用(5),进一步评估实施条例的能力并加强能力建设 卫生部和质检总局已将条例中规定的国家监测和公共卫生应对的核心能力要求,纳入到了正在制定的“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家突发公共卫生
26、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指导意见之中; 正在组织制定可能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判定标准、国内确认和国际通报程序;,2019/4/30,55,与其他有关部门合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件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否严重,是否有发生国际传播的严重危险,事件是否不寻常或出乎预料,是否存在限制国际旅行或贸易的严重危险,传染病,食物中毒,环境因素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不明原因事件,其他有关部门,国务院,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批准,反馈,上报,卫生部评估、核实、初步判定,2019/4/30,56,卫生部,是,事件报告信息,卫生部,天花、SARS、新亚型人患流感、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
27、灰质炎,霍乱、肺鼠疫、黄热病、病毒性出血热(埃博拉热、拉萨热、马尔堡热)、西尼罗热、登革热、裂谷热、脑膜炎球菌病,其它可能引起国际关注的传染病,1.现场调查2.临床诊断3.实验室.检测4.综合判定。,传染病造成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否严重,传染病的发生是否不寻常或出乎预料,传染病的发生是否有发生国际传播的严重危险,传染病的发生是否存在限制国际旅行或贸易的严重危险,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综合判定,卫生部,卫生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出入境检验检疫居、农业部、海关等相关部门,国际关注的传染病突发事件核实、评估、判定、通报工作流程图,2019/4/30,57,第一类传染病需要直接上报WHO,确诊为天花建议卫生部
28、组织制定其诊断标准; 确诊为新亚型病毒引起的人患流感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流感诊断标准( GB 159941995 ),具体分亚型人流感(尤其H2N2)诊断标准建议卫生部组织制定; 确诊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2004年; 确诊为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3941996)。,2019/4/30,58,第二类传染病由专家小组根据判定标准进行评估和判定,确诊为脑膜炎球菌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GB16884-1997) 确诊为肺鼠疫 鼠疫诊断标准(GB15991-1995) 确诊为霍
29、乱 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4-1995) 确诊为黄热病 建议卫生部组织制定诊断标准 确诊为埃博拉热 建议卫生部组织制定诊断标准 确诊为拉萨热 建议卫生部组织制定诊断标准 确诊为马尔堡热 建议卫生部组织制定诊断标准 确诊为西尼罗热 建议卫生部组织制定诊断标准 确诊为登革热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 216-2001) 确诊为裂谷热 建议卫生部组织制定诊断标准 确诊为其它可能引起国际关注的传染病,2019/4/30,59,通报,是,事件报告信息,卫生部,核设施进入场区应急,核设施进入场外应急,未知原因高辐射水平,放射性空间体意外返回,危险放射源丢失,引起显著心理影响,国防科工委
30、,国家环保总局,公安部,得到确认后,组织专人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1.根据核实、确认报告进行判定;或 2.赴现场进行检测判定。,是否核设施泄漏放射性物质是否超过污染水平,并有跨境趋势,是否是由未知因素引起的事件,并可能通过食品和水向它国出口,是否有跨越国际边境而蔓延的潜势,引起外国官员或国际媒体关注,是否心理影响人数众多,引起其它国家众多人员心理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卫生部组织专家组根据专业机构判定结果和其它有关信息等进行评估。,是否核设施泄漏放射性物质是否超过污染水平,并有跨境趋势,是否可能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需要限制国际旅行或降落国外,2019/4/30,60,进一步评估实施条
31、例的能力并加强能力建设(2),在条例实施准备过程中,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我国实施条例的能力评估; 进一步加强监测和应对的能力建设,满足条例规定的要求; 加强对地方,尤其是基层卫生机构的监测和应对能力评估。,2019/4/30,6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信息的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理工作 。 县级公共卫生应对层次应对能力要求: 省级公共卫生应对层次应对能力要求: 国家层次评估和通报能力要求。,各级机构的能力要求,2019/4/30,62,各级机构的能力要求(2),我国将利用现有的国家机构和资源,来满足条
32、例(2005)规定的核心能力要求,包括监测、报告、通报、核实、应对和合作活动,以及指定机场、港口和陆地过境点的活动。 我国将在条例(2005)生效后两年内评估现有国家机构和资源是否满足该条例规定的最低能力要求。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加强各级机构的能力建设。 在该条例生效后的5年内,发展、加强和保持我国发现、评估、通报、报告和快速、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危害和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2019/4/30,63,积极准备,保证条例的国内适用(6),开展条例的培训 举办条例培训班,对省级卫生厅局和疾控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邀请有关部门人员参加。 研讨条例实施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关于核
33、心能力是否满足条例的要求,以及条例实施过程中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技术机构的职责、任务以及困难和问题。 质检、铁道、交通、民航等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培训。,2019/4/30,64,积极准备,保证条例的国内适用(7),加强与港、澳特区实施条例(2005)的沟通与配合 2004年10月,卫生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福利及食物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共同签订了“三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合作协议”。 2005年4月12日签订“合作协议实施细则”,加强“三地” 协调合作 香港和澳门特区别设立条例联络点(contact point)。授权其与世界卫生组织秘书处就与实施条例有关的技术事项进行联络。,2019/4/30,65,积极准备,保证条例的国内适用(8),条例实施与WHO和有关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 同意第59届世界卫生大会关于各成员国立即在自愿基础上,遵守条例被认为与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造成的危险有关条款的决议。 继续与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中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 执行中国卫生部和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签署的中美新发传染病合作备忘录,并于2006年开始实施具体合作项目。 卫生部在条例的实施准备和今后实施过程中,将继续与WHO和有关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相互支持和配合,实施好条例。,2019/4/30,66,谢谢 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