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诊疗疾病的特点,东平县中医院 李宗平,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史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
2、要略(内伤病),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4.神农本草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先民实践,积累经验,伏羲氏画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 孔子(儒家),墨子(墨家) 韩非子(法家) 孙子(兵家),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专业医生,医疗用具砭石 金银针具,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晋代.王叔和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 2.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3.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
3、科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金元四大家,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二、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1. 医、药、护不分。 2. 20世纪50年代中医护理学诞生。,第二节
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辨证论治,辨证施护,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与辩证施护病是指有特
5、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侯灿),同
6、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精 气 学 说,一 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一、精、气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
7、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机;气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气机:气的运动。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与形 形与形 气与气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自学),1.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
8、病理变化。 4.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吕氏春秋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 朝向日光:阳光明,温暖 背向日光:阴黑暗,寒冷周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类经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事物的阴阳属性,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医学领域 阳:
9、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阴阳属性归类表,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1)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阴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之中又有阴阳) 昼阳: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夜阴: 前夜阴中之阴;后夜阴中之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交感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一)阴阳交感,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10、的过程。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活动之间应始终发生相互作用。,(二)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 相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动态平衡人体:生理机能兴奋/抑制动态平衡玻尔 族徽:太极图“contraviasuntcomplementa”(对立即互补),(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阴和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期和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阳互用: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阳中之阴,阳,阴,阴中之阳,(四)阴阳消长平衡,1、此长彼消 阳长阴消、阴长阳消制约较强所致 一方增长制约对方的力量增强对方消减,2、此
11、消彼长制约不及所致 一方不足无力制约对方对方增长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逐渐变为抑制阳消阴长 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阴消阳长,3、此长彼长,互根互用得当 一方旺盛另一方随之增长补气以生血,补血以养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4、此消彼消,互根互用不及 一方虚弱无力资生助长对方另一方随之消减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1)阴阳消长的根本原理:阴阳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 对立制约:如寒与热 互根互用:如气与血2)阴阳平衡: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越一定的限度 “阴阳贵和” 消长变化是绝对的 动态平衡是相对的,(五)阴阳相互转化,
12、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物极必反” 量变质变 形 式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突变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烧持续不退,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阳证转化为阴证,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上,体表,背,外侧,六腑,心肺 阴:下,体内,腹,内侧,五脏,肝脾肾,(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协调平衡生理功能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气机:升降出入,(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疾病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1、阴阳偏胜,(1)“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大汗、烦躁、面赤、脉数(2)“阴胜则寒”(实)寒证:面白、脘腹冷痛、泻下清稀
13、、舌淡、脉沉迟或沉紧,2、阴阳偏衰 (1)“阳虚则寒”阴相对偏亢虚寒证: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2)“阴虚则热”阳相对偏亢虚热证: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 (3)阴阳互损 原因:阴阳互根互用,(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色泽 2.声音气息 3.症状 4.脉象 5.辨证,(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阳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药清热 阴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药祛寒 阴虚虚热证滋阴 阳虚虚寒证扶阳,2、归纳药物性能,阴寒凉,酸苦咸,沉降 阳温热,辛甘淡,升浮,阴阳学说的研究,多学科研究:高能物理、模糊数学、
14、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 人体第二信使系统cAMP/cGMP 阴虚时cAMP升高,阳虚时cAMP/cGMP降低 癌基因与原癌基因 促凋亡基因与抑凋亡基因,阴阳图S曲线阿基米德螺线,第二节 五行学说,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明亮 3、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清洁 5、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
15、五行之间关系正常的状态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五行之间关系异常的状态,1、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又称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2、五行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约束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又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五行生克次序图,3、五行制化,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相生相克不可分割。没有生,事物无法发生和生长;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 相生相克五行协调平衡(相对的),(
16、四)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1、五行相乘 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过克”五行相乘的次序,五行相乘的原因,“太过” 亢盛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 “不及” 虚弱难以抵御正常限度的克制 正常:木克土木过于亢盛,土不虚木克土之力绝对增强 “木旺乘土” 木不亢盛,土虚木克土之力相对增强 “土虚木乘”,相乘示意图,木土 木土相乘 相乘木旺乘土 土虚木乘,过度 亢盛,正常 水平,正常 水平,过度 衰弱,2、五行相侮,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五行相侮的原因,“太过” 亢盛反向克制 “不及” 虚弱反向克制金克木 木亢盛:木侮金 木克土 木虚弱:土侮木,相侮示意图,木金 木相
17、侮 相侮木侮金 土侮木,过度 亢盛,正常 水平,正常 水平,过度 衰弱,土,生克乘侮之间的联系,以木行为例正常情况:相生,相克异常情况: 木亢盛:木乘土,木侮金 木虚弱:金乘木,土侮木,3、五行的母子相及,相生异常的变化母病及子 子病及母,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肾阴虚肝阴虚 “水不涵木” (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眩晕 肢体麻木、手足震颤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子病及母 :心血虚 肝血虚心火旺 肝火旺(心烦、狂躁、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 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
18、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 一脏过盛 如木旺乘土 (烦躁易怒、头痛眩晕、胸闷胁痛 脘腹胀痛、厌食、泛酸、泄泻) 一脏过弱 如土虚木乘 (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腹痛、泄泻 胸闷胁痛),相侮: 一脏亢盛 如木火刑金 (急躁易怒、口苦、面红目赤 咳嗽、气逆、咯血) 一脏虚损 如土虚水侮 (水肿:下肢 全身),(三)用于疾病的诊断,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2、推断病情轻重顺逆,(四)用于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 张仲景“先安未受邪之地”叶天士,3、确定治则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虚则补其母 滋水涵木滋肾阴以养肝阴肾阴亏损导致肝阴
19、不足 “水不涵木” 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肾阳虚导致脾阳不振(畏寒、四肢不温、纳呆、腹胀、泄泻、浮肿),培土生金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肺气虚弱脾虚 (久咳不已、痰多清稀、食欲减退、大便稀溏、四肢乏力、舌淡脉弱) 金水相生补肺阴以滋肾阴,滋肾阴可补肺阴肺肾阴虚(咳嗽、干咳或咳血、音哑、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清沈源奇症汇“一儿初生无皮,俱是赤肉,乃因母自怀胎十月,楼居不得地气故也。取儿安泥地卧一宿,皮即长。”皮肺(在体合皮)金 金之母为土母气不足“补地气”,2)实则泻其子 肝火旺泻心火,(2)根据相克规律确立治则治法,抑强与 扶弱木旺抑木(清肝、泻肝)土虚扶土(补脾) 抑木扶土疏肝健脾肝旺脾虚(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培土制水健脾治疗水湿停聚脾虚水肿(水肿、腹胀满),佐金平木 补肺阴清泻肝火肺虚肝旺(木火刑金)泻南补北泻心火补肾水心肾不交(肾阴不足,心火偏亢: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五行相互作用模式图 五元素布尔网络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