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936723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预习导引【咬文嚼字】1、 识记字音啜菽(chu sh) 党见(tn xin) 楛耕(k) 雩而雨(y) 骋能(chn)2、 理解词义(1)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2)星队、木鸣(“坠”的本字)(3)故君子以为文(动词,修饰,文饰)(4)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著)3、 通假字(1)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匈”通“讻” ,形容喧嚣)(2)非知也(“知”通“智” ,聪明)(3)小人错其在己者故错认而思天(“错”通“措” ,废弃)(4)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县”同“悬” ,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5)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党”通“倘” ,偶然地“

2、见”同“现”出现)(6)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 ,曾经)(7)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袄”同“妖” ,古时称一切怪异的事物或现象)(8)枯耘失岁(“枯”通“楛” ,粗恶不精“岁”同“秽” ,荒芜)(9)其说甚尔(“尔”通“迩” ,近)(10)则日切瑳而不舍也(“瑳”通“磋” ,切磋)(11)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晖”同“辉” ,光辉)4、 古今异义(1)风雨之不时(古义:不合时宜) 。今义:时时;经常不断地;随时;不是预定的时间)(2)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古义:自然的规律。今义:迷

3、信的人指上天的意志)5、 一词多义禹以治( 治理得好,太平)应之以治则吉( 合乎正道的措施)治水(治理、管理)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治 共治曹操(对付)6、 词类活用(1)是以日进也(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2)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怪)(3)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倘见(名词用作动词,符合天时)(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名词作状语,把当成物质)(5)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使动用法,使变化增多)(6)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东西)7、 特殊句式(1)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状语后置)(2)禹以治,桀以

4、乱,治乱非时也(否定判断句)【问题导读】荀子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天?参考答案:制天命而用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成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课堂内外【句段赏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译文】所以放弃了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赏析】这是作者明确提出的以人力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口号,意思是说,放弃人的力量而指望天,那是不符合事物发展的真情实况的。【合作交流】1、如何

5、理解荀子的这种自然观?参考答案:荀子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天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 ,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荀子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主义看法,进行了大胆的反对和批判。这种思想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辉,代表了先秦思想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所积累的科学认识。2、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参考答案:(1)观点鲜明,主题突出。本文以历史事实与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为例阐明问题,做到了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2)朴实精炼,说理透彻。本文在语言上

6、富于变化,多用短句、排比句和疑问句,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读起来铿锵有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演练提升【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规律、必然性)B.怪星之党见(偶然)C.固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施展、发挥)D.思物而物之(以之为物,把它当作物)解析:“物”为使动用法,使它成为己物。答案:D2、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治乱天邪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B.星坠、木鸣,国人皆恐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C.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D.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解析:A.

7、邪耶,畜蓄;B.见现;D.错措。答案:A3、下列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B.因物而多之C.思物而物之D.大天而思之解析: D 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答案:D4、下列各句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星坠、木鸣,国人皆恐B.孰与物畜而制之C.得地则生,失地则死D.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解析: 物,名词作状语。答案:B5、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B.禹以治,桀以乱,治以乱非时也C.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解析: 其余三句均为省略句答案:A6、上下句填空:(1)繁启、蕃长于春夏, 。(2)

8、,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答案:(1)蓄积、收藏于秋冬(2)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能力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1 题。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

9、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则光辉不赫(则:那么;赫:光明、显耀)B蓄积、收藏于秋冬:(畜:牲畜;藏:储存)C怪星之党见(党:通“倘” ,偶然地;见:通“现” ,出现)D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是:这;常:通“尝” ,曾经)解析:“畜”通“蓄” ,储存。答案:B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10、一项是( )A道路有死人B珠玉不睹乎外C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D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解析:D 项的“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相当于“把当作” 。答案:D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B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C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D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解析:A 极见到、到;B 形容词,奇怪动词,觉得奇怪;C 不是不对。答案:D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11、)繁启、蕃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译文: 。解析:需注意重点词语“繁” “启” “蕃”的翻译。答案:在春天、夏天,农作物纷纷发芽并茂盛地生长,在秋天、冬天,人们把谷物积蓄、收藏起来。(2)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译文: 。解析:需注意重点词语“明” “平” “伤”的翻译。答案:国君英明而政治清平,那么即便这些现象一世之中一同发生,也没有什么妨害。(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 题。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

12、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节选自荀子劝学 )11、下列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编之以发,系之苇苕(系:拴着)B而临百仞之渊 (临:对着)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 (渐:浸)D庶人不服 (庶人:“庶”通“无” ,无人)解析: 庶人,百姓。答案:D(百姓)12、下列句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A.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其渐之滫,君子不近D.而临百仞之渊解析:A 项“苇苕”前省略“于” ;B 项“麻中”前省略“

13、于” ;C 项“滫”前省略“于” 。答案:D13、下列句子中“焉”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南方有鸟焉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C.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D. 犹且从师而问焉 解析:A 项中的“焉”为兼词,相当于“于此” ;C 项中的“焉”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 项中的“焉”是代词,代师;例句和 B项中的“焉”都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答案:B1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喻人的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 喻人的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C. 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D.与“近朱者

14、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性。答案:D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译文: 解析:需注意重点词语“直” “俱”的翻译。答案: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了。(参考译文)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样黑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