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学院:商学院班级:11 级 2 班学号:02 号姓名:沈佳威论“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通货膨胀与失业是两种令人烦恼的普遍经济现象。所谓失业就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它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失业一般都是通过公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在某些条件下,失业并不表现出来,这种失业就是隐性失业。通货膨胀,简称通胀,它是指经济社会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的上涨,通常用物价指标来衡量。1958 年,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对英国 18611957 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2、及失业率低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高;失业率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如图 1-1 所示,横轴 u 代表失业率,纵轴 W/W 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PC 曲线表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负相关关系。这就是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由于价格水平变化是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函数,货币工资增长率提高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或通胀率的上升。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在菲利普斯的研究基础上,运用美国经济数据进一步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替代性。他们运用通胀率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认为失业率高的时候,通胀率就低,反之则相反。这样,又将图 1-1 中的纵轴看做是价格水平变化率或通胀率,PC 曲线也就是菲利普斯曲线
3、。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 1958 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
4、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 “向左上方倾斜” ,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 ,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 ,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 1960 年提出的。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
5、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 ,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
6、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 1962 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 。这一“偏离” ,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
7、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
8、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 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 “向右上方倾斜” ,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 ,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 ,说明物价上涨率的
9、变动幅度不大。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从 2010 年下半年起,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越来越强。CPI 同比涨幅 7 月份为 3.3% , 8 月份为 3.5% , 9 月份为 3.6%,10 月份突破了 4%,上升为 4.4%,11月份又创新高,高达 7.1%。这表明,在我国
10、通货膨胀已成为现实。因此,12 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下作会议提出,明年“要把抑制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次通货膨胀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结构性特点。这次物价上涨中最主要的拉动因素是食品价格,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李建伟、余斌两位研究员的研究表明,按 2005 年 1 月以来食品价格占 CPI 的平均权重计算,2010 年全国食品价格涨幅从 1 月份的 3.7 个百分点提高到 10 月份的 10.1 个百分点,对 CPI 增幅的贡献献从 1.21 个百分点提高到 10 月份的 3.3 个百分点。第二个特点是这次 通货膨胀只有 4.7 个百分点,应当说是温和的通胀。 那么应采
11、取的措施控制通胀是:(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 2010 年 11 月 29 日起,再次上调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据有关资料测算,到 2010 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估计可达 30 万亿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撤示:2008 年为 217885 亿元,2009 年为 260771 亿元),这次上 调(0.5 个百分点,可以冻结金融机构资金 2500亿元,加上此前次上调,总共上调次,可以冻结金融机构资金 1.7 万亿元。(二)加息。这种办法见效快但目前而临两难的选择。加息会提高贷款利率,造成企业经营成木提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当记者问央行行长周小川是否加息问题时,他表示:“加息是两难选择, ”对加息持审慎态度。他还说, “每一项政策出来,都需要综合考虑作出权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两难。 ”中央银行加息时点选择非常巧妙,在欧美处于圣诞节假期之时,欧美股市即便开盘,交易量也比较少。经验表明可以释放此信息,而市场又不至于过度反应,避免热钱的过度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