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地理作业.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6858473 上传时间:2019-04-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地理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历史地理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贝壳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冈身五六千年前的大海浸使长江推到镇江、扬州一带,镇、杨以下成为海湾,以上才具江型。 长江口南岸沙嘴在海浪作用下,形成几列平行的沙堤和贝壳堤俗称“冈身” 。冈身在松江故道以北有五条,东西相距约六至八公里。冈身在松江故道以南有三条。东西相距为一点五至二公里。在近海扩展到四公里。在距今五、

2、六千年前,这条海岸线已经形成。古长江流域由于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水量丰富,迳流含沙量少,再加上干支流又有湖泊分泄洪水及泥沙,因而输送到河口的泥沙为数不多,水下三角洲尚未堆积。同时辽阔的江面上巨大的风浪和潮汐的冲击,使沉积与浸蚀基本上平衡。因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没有造成河口三角洲的发育。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秦汉至三国时期,人们的活动地区从未越过冈身的范围;考古资料也反映,在冈身以东,至今还没有发现晋代以前的文物,表明这条开始形成与五、六千年以前的冈身地带,一直维持到三世纪,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历史时期,长江喇叭口的潮汐作用特别显著,在江口扬州附近出现涌潮现象。崇明岛长江北岸江口段及位于江口的崇

3、明岛,在历史时期也经历了重大的变迁。这一变迁与长江主泓道的南北游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主泓道所经的江岸及岛岸,一侧受江流和潮汐的影响较大,容易发生崩坍;另一侧由于水流较平稳,泥沙容易淤积,岸线向外延伸。历年来,长江的主泓道是不固定的,长江口岸段与崇明岛也就相应地发生着变化。1、 根据历史记载,崇明岛最早出现于唐武德(618626 年)年间,当时在江中有东沙、西沙两个小沙洲。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西沙设崇明镇,崇明这个名称即由此而来。从公元十一世纪开始,江流主泓道在南,引起南坍北淤,南道海门的江岸向南有了较大的伸展。宋 1025 年,与东沙接壤处出现了“姚刘沙” 。1101 年,在其西北

4、又出现了“三沙” 。后姚刘沙及三沙岛逐渐向北淤涨。1277 年,改置崇明州;并在三沙岛上设三沙镇。而偏南的东、西二沙则在十一世纪相继坍没。2、十四世纪中叶以后,江流主泓改行北道,引起海门江岸大坍,海门只剩下三十九顷五十四亩土地,不得不废县为乡。同一时期,姚刘沙及三沙岛北面土地面积缩小,1369 年崇明降州为县后完全坍没。而先后在三沙以东以南出露马家滨、平洋沙及长沙,崇明县也依次先后于 1529 年迁徙于马家滨,1550 年再迁于平洋沙,最后于 1586 年迁至长沙今崇明县治所在。以后,随着泥沙的大量沉积,各沙洲逐渐相互连接,明末清初,已是“南北长百四十余里,其东西阔四十余里,初步构成今日崇明岛

5、的基本轮廓。3、十八世纪中叶以后,长江主流线重入南泓道,北面江岸沙洲大涨,不仅恢复了海门县,还淤出了启东地面。但 1940 年后,崇明岛在潮流作用下向西北方向伸展,把江流逼向北岸,又引起启东、海门两县江岸的连续坍江。在最近三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它的面积即由 1954年的六百多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一千零八十三平方公里。至于崇明岛的南岸,两百年来则处于不断的崩坍中。最初县城离南岸约二十公里,到 1949 年仅剩下半公里了。解放以来,由于修筑了两百多公里的环岛大堤与一千多条丁字坝,才使南岸的崩坍基本上得到了控制。珠江复式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早在地质时期,原是一些为丘陵所包围的地堑与盆地,上面分布着许多基岩

6、孤丘。六千年前大海浸时,逐渐为海水所淹没,成为一个以广州为顶点的岩岛罗列的漏斗状的浅海湾。西江、北江和东江三条大河的河口均退缩到现在三角洲平原边缘的山口。五桂山、黄杨山等山丘,也随之脱离大陆而成为海湾中的岛屿。珠江三角洲复杂的成陆过程,还使它成为两个三角洲连合体:一个是西江和北江合力堆积的以三水为顶点的三角洲,河水由西北流入海湾。因为西江流路最长,带的泥沙也最多,冲积而成的三角洲面积较大,它是珠江三角洲的主体,占整个三角洲面积的百分之九十。另一个是由东江堆积的以石龙为顶点的三角洲,河水由东北流入海湾。因为东江的长度不及西江的三分之一,带的泥沙也较少,面积很小。它和西、北江三角洲相隔宽约二千五百

7、米的狮子洋水道,因而珠江三角洲便构成了具有两个顶点和一条公用底边的复式三角洲的特点。简答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演变的趋势我国六千年前大海浸以后形成的海岸线,属于岩岸部分,历史时期变化不大;所有沙岸,在历史时期曾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1)从河口地段来说,当河流输沙量大,其作用胜过河流径流、潮汐和波浪的冲刷作用时,便形成向海突出的三角洲岸,滦河及近代黄河三角洲为其代表;当河流输沙量小,径流量大,潮袭及波浪的作用显著,而沿岸沉积物又比较松散时,则在潮汐与波浪的冲刷下,形成喇叭口形的三角湾岸,以杭州湾最为典型;当河口的堆积因素(河流的输沙量)与冲刷因素(河流径流量、潮汐和波浪作用)对比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则常常形成河口的沙洲发育和江流分汊的不太典型的三角湾,长江和珠江的早期即属于这种情况。人类的经济活动如海塘、江堤的建筑,在防止台风、海潮、波浪对海岸的侵蚀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2)河口以外的海岸,有因为接近河口得到淤泥的沉积而形成的以渤海湾为代表的淤泥岸;也有因远离河口得不到物质补充并受到海浪冲刷而形成的海蚀岸,如黄河改道山东以后的苏北海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