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 论,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一)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 :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地表构成要素系统)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二)学科属性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历史地理学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历史地理学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一)内容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
2、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二)方法和手段,三、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他最迟产生于汉代,在班固的汉书中就有地理志,不但叙述了西汉时期的地理情况,而且有西汉以前的地理情况介绍。是我国沿革地理学的开始。 说它年轻,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 而言。真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解放后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为沿革地理学并未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禹贡学会(Yu Gong Society),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 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学会主要任务
3、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自1934年3月创刊,先后共出7卷,总计82期。学会重视实地调查,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自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
4、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地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其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创始人张相文。1934年竺可桢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学会下设16个专业委员会 ,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是其中之一。目前,葛剑雄任主任。,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一)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二)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1、尽全时空观念 (1)什么是尽全时空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 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 可能地占
5、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 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2)如何尽全时空 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和推理 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静态分布和动态演变结合) 将历史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拓宽,2、人地互动观念,人地关系概念阐释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1)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德国的拉采尔、法国的孟德斯鸠、美国的亨廷顿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后人对历史上那些认为自然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行为及国家的法律与政体有影响或起作用的思想观念或认识的统称。,
6、(2)人类中心论(前苏联和我国学者),“人类中心论”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以人的利益出发。这种思想最初与神学世界观相联系,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世界万物,并给予了人特殊的地位,人类有充分的权力利用自然和改变自然秩序。 其主要理论有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或文化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核心思想: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唯意志论是一种“人定胜天”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力.简要评价:两理论都否定了人类
7、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它绝对化,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文化决定论,(3)可能论(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代表人物:法 白兰士 核心思想: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愿望、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简要评价:认为选择的动力是“心理因素”,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彻底,但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观点,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4)适应论(又称调整论),代表人物:英 罗士培核心思想:认为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
8、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简要评价: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但“适应”带有被动的含义。,(5)生态论,代表人物:美 巴罗斯核心思想:认为人是中心命题,应该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认为地理学应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简要评价: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6)文化景观论(美国索尔),(7)协调论(和谐论),提出:1980年8月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大会主席、伦敦大学教授怀斯在开幕词中提出。 理论要点:主张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间的和谐为主要目的。该理论有两层主要含义,即强调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一是要保持自然界内部的平
9、衡与协调,二是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和谐论主张正确处理人地关系,以谋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荣、协调发展,认为其前提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达与社会制度的完善,并认为人的价值观念、政治决策、社会生产方式等因素对协调人地关系起关键作用。 简要评价: 不但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追求,而且也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本质。,(8)可持续发展论,可持续发展论强调建立在适度的管理与干预下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的高度综合统一与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于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一书中首次提出。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1987年4月发表了我们共同
10、的未来调查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为了保护全球的环境,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的方法,即寻求一个“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的方法。这一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思想被作为中心议题提出,并被该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诠释为引导人类社会经济大系统健康、有序地走向21世纪的唯一手段。自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成了全人类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经济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环境可持续制约的条件下,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地理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和统一。
11、社会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学家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应更重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要由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模式发展向“生态中心论”模式转变。,(9)其他人地关系理论:“天人合一”观,代表人物:古代中国核心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且又能与天融合为一体。简要评价:不但有了“人地协调”的意思,而且认为“和”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关键。,“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
12、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13、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总结,人地关系研究的各种理论、流派实质上可以归纳为三类: 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代表。 强调人定胜天、忽视或贬低地理环境的作用,如人类中心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等。 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人地关系的适应与协调,如或然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天人合一观,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等。,思考,举例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河山集,参考资料:,一、 古籍类: 1三辅黄图 2水经注3元和郡县图志 4太
14、平寰宇志5元丰九域志 6读史方舆纪要 7天下郡国利病书8清一统志,二、论著,1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3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4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 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共七本),地图出版社 6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7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8.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9.张全明 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0.葛剑雄 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古代地图,我国
15、的地图学有悠久的历史,见之于记载的古地图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最早的地图,是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一幅地形图、一幅驻军图和一幅城邑图。它们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 这三幅图所示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在通用的地图正好相反。,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地图,长沙国深平防区地形图亦称长沙国南部地形图(西汉 文帝)1973年12月发掘湖南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三号汉墓(轪侯之子墓)时出土。绢底彩绘,成图于公元前168年以前。比例尺约为1:180 000,相当于汉代的一寸折十里,地图幅面为纵96cm、横9
16、6cm。原图上本无名,由于地图内容包含了山川、道路、城镇等要素,故取名“地形图”。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出土的驻军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西汉 文帝)1973年12月发掘湖南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三号汉墓(轪侯之子墓)时出土。绢底彩绘,成图于公元前168年以前。 比例尺为1:80 000-100 000,地图幅面为纵98cm、横78cm。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天水放马滩汉纸地图,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 5号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纸质地图。它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对研究造纸起源、造纸用料、造纸技术等具有重大价值。 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公元前299年) 战国未期秦国的县
17、地图,2618cm木版,共七幅。图上重点表示了境内的河流、居民地及其名称,部分地区还表示了树木的分布情况及里程注记和其它地名。地图对地形地物的表示内容丰富、形象。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兆域图,兆域图是70年代末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一座王陵的地宫中出土的一幅铜版地图。距今已有2300年历史,被专家鉴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兆”是中国古代对墓域的称谓,兆域图则是标示王陵方位、墓葬区域及建筑面积形状的平面规划图。墓主是战国时期一个小诸侯国“中山国”的第五代国王。地图中的尺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度量单位表示,地图的比例尺约为1比500。 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专家近年来共同研究的结果认为,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图形、符号、比例尺、方位和经纬度等内容,兆域图除经纬度外,具备了其他所有内容,具有地图的基本要素。这幅地图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地图,也是价值连城的文物精品。现藏于河北考古研究所。,我国现存的古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