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责任医生上门巡诊制度为保障广大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及早发现与治疗疾病,最大程度的减轻社区居民因生病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社区责任医生应积极开展上门巡诊,并努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成立责任医生团队,人员由社区责任医生和社区护士组成。2.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巡回医疗的重要性,使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3. 按照“定期+ 按需”的原则,开展连续的巡诊上门服务,内容包括健康体检、老年病普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发放健康处方、免费测量血压、健康教育等。4. 社区责任医生开展巡诊服务时应随带血压计、听诊器、常用药品、健康教育资料、健康处方和
2、责任医生名片等。5. 对已发现的老年常见病通过家庭随访的方式进行跟踪,以保证随访对象得到经济、有效的治疗。6. 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结核病、肿瘤等)病人开展健康咨询、用药指导、行为干预等。7. 对巡诊中发现的病情严重者,应建议并负责联系住院,出院后积极做好患者恢复期的康复工作。8. 社区责任医生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类基础信息的收集与汇总工作,在巡诊过程中或结束后要及时认真记录巡诊情况,并归入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9. 每年每户居民上门免费服务次数不少于 1 次,对于有健康需求的居民可签订保健合同,在规定的 10 项免费服务外,提供有偿服务。家庭病床工作制度1. 为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
3、查、护理、治疗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2. 家庭病床收治的病种范围应结合中心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确定。3. 家庭病床的医护人员应由医疗护理技术骨干担任,经培训后上岗,严格执行诊治、护理常规和各项操作规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4. 建立家庭病床病历和家庭护理病历,定期查房,并对家庭病床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提供康复指导,必要时安排会诊、转诊。5. 为医护人员配备适用于家庭病床开展工作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抢救设备及必要的交通工具。6. 家庭病床的收费应执行国家统一医疗收费标准。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制度1. 以户为单位,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分文本类和电子类。2. 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
4、基本人口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服务记录和其它卫生服务记录,保证记录真实、准确。3. 设立健康档案资料室,对健康档案实行集中保管,按居委会名和编号顺序,专柜分册存放,保持整洁、美观和规范有序,无污损,无丢失。 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立档案室管理员。健康档案主要由辖区责任医生保管、阅览或利用,不得转借、涂改和丢失;确保个人隐私不向外泄露,严格保密制度。5. 责任医生要对健康档案按照 60 岁以上老人、困难群体、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进行分类专册登记,档案盒要有索引目录和分类信息登记。6. 实行动态管理,生活行为因素每年免费监测 1 次。60 对以上居民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以及儿童预防接种和体
5、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时记录在健康档案。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7. 资料管理人员及社区责任医生,应及时登记已经获取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及时反馈。责任医生应将非本人责任辖区居民的诊疗情况及时反馈给辖区责任医生,以便纳入该居民本人的健康档案。8. 凡居民因大病转上级医院住院时,可以把病人原始档案里的资料借给转诊医生,但必须办理借阅登记手续;出院后及时归还,并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档案。9. 社区健康档案,每年更新增补 1 次。社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基本资料、社区卫生服务状况和社区居
6、民健康状况等。10.非社区卫生服务资料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翻阅已经建档的各种资料。除辖区责任医生外的本中心人员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须经档案室管理员同意;非本中心工作人员,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须经中心主任同意。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制度1. 落实健康教育人员,明确健康教育职责,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健康教育工作档案规范。2. 利用病人就诊、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各种时机,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居民基本卫生常识知晓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 70%以上。3. 管理本责任辖区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接收上级下发的
7、健康教育资料,结合季节防病重点,及时在宣传栏内张贴相应的健康教育资料,每年更换不少于 12 次。4. 结合群众健康教育需求或当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门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包括常见病、慢性病、重点管理疾病的防治知识等;引导正确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证每户居民每年获得至少 1 份健康教育资料或健康处方。5. 以高危人群为重点对象,以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为内容,开展社区健康知识讲座。6. 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责任医师在随访中应针对病情开展口头教育,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7. 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健康教育人员业务水平。预防接种门诊规章制度1. 按照国家条例规定,认真做好接种前
8、告知。2. 严格掌握疫苗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并按疫苗说明书中的要求去执行。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注射时做到每人一针一管。4. 疫苗注射必须做到部位准确、剂量准确、注射方式准确。5. 疫苗要放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运输。6. 建立预防接种证及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卡。7. 准备抢救药品、器械,并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8.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密切观察预防接种情况,接种后观察 15分钟。9. 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社区责任医生联系村制度1. 实行一名社区医生和护士,联系相应的行政村,负责相应行政村的出诊,回访及档案使用工作。2. 每位社区责
9、任医生每月下村不少于 8 个工作日。由社区医师组织做好“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未达到工作要求的每次给予二十元的处罚。3. 接到出诊求助时,联系村医师及护士应迅速出发。如果联系村医师或护士不在院,由医疗组长指定医师或护士出诊。4. 应详细记录出诊所获的信息,回单位后及时录入该居民的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所收到的药费应及时上缴收费室。5. 联系村医师应定期在工作会议上通报工作情况。6. 单位领导将不定时向有关居民了解社区医师下村服务情况,实行必要的监督。全科诊室工作制度1. 负责门诊病人的检查、诊断、会诊、转诊等医疗业务工作,做到 24 小时应诊,及时检查、诊断,同时做好病情记录的入档工作。对
10、需要会诊、转诊治疗的病人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协助办理有关手续。2. 积极探索与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联系模式,签订相应的健康服务协议书。建立社区居民的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按照服务项目,负责家庭病床的建立及家庭访视工作。3. 负责社区健康状况调查和社区健康诊断,根据社区疾病发生、流行的特点,做好社区居民的卫生宣传教育和医学科普工作。4. 负责做好门诊的常规体检和突击性大批量体检工作,确保体检质量。5. 负责疫情登记、报告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严防扩散和流行。负责对候诊室、诊疗室、治疗室等场所的定期消毒工作。6. 根据首诊负责制原则,负责基层一级医疗急救工作和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7. 负
11、责社区的门诊健康咨询工作。8. 按照门诊病历书写规范,认真书写病历,做好医疗文书的管理工作。治疗室工作制度1. 室内保持整齐清洁,进入治疗室穿戴工作服、帽和口罩,治疗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2. 注射区与换药区要相对分开,有菌与无菌器械要分开,器械与药品要分开放置。3. 严格注射、清创、换药和各种技术操作规程,按常规对致敏药物做药敏试验,并做好过敏反应的应急抢救准备。4.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各种诊疗器械要按时消毒,消毒浸泡液定期更换,污物及时处理。康复室工作制度1. 全面掌握社区内慢性病人、残疾人底数,实行分类管理。2. 制定重点人群的康复理疗计划,并组织实施。3. 加强与上级转诊医院的联系
12、,对大病病人及时提供后期康复理疗服务,并做好档案管理。4. 根据社区老年居民的不同健康状况,提供适宜的康复理疗服务。5. 对年老、体弱、残疾等特殊群体,提供家庭康复理疗服务。妇女保健工作制度1. 承担社区内妇女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做好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工作,使孕产妇管理率达到 90%以上。2. 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早孕建卡、社区建册,每位孕妇产前检查不少于 10 次,每位产妇产后访视不少于 3 次。3. 对高危孕妇实行专案管理,包括检查、登记、评价记录、处理原则、住院分娩记录、产后访视,做特殊标记(在孕产妇保健手册封面统一标记) 。凡高危因素复杂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早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
13、诊治。4. 有计划查治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做好妇女五期(经、孕、产、哺乳、更年)保健工作。5. 按时准确登记、统计、上报有关的妇女保健基本数据和报表。儿童保健制度1. 承担社区内 7 岁以下儿童保健工作,对婴幼儿实行保健系统管理,常住儿童系统管理率达 90%以上。2. 掌握社区内新生儿、婴幼儿的健康情况,有计划地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防治,做好托幼机构的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指导。3. 对检查出的体弱儿实行专案管理、登记,在儿童保健手册上作特殊标记。对体弱儿体检结果、病情、喂养、营养、生长发育评价、护理、治疗矫治等情况作详细记录及定期复查,必要时可转上级医疗机构治疗。待患儿恢复正常后,及时结案转
14、入正常健康儿童管理。4. 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推广母乳喂养。5. 按时准确登记、统计、上报儿童保健基本数据和报表。计划免疫工作制度1. 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 ,搞好计划免疫工作,预防儿童传染病的发生。2. 认真做好疫苗保存、登记工作,确保疫苗质量和及时发放。3. 做好社区内适龄儿童的造册建卡登记工作,及时了解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并按时进行预防接种。4. 高度负责地做好计免门诊工作。5. 及时处理好接种副反应者,并做好登记。6. 按时做好查漏补种工作,要求五苗接种率达 95%以上。7. 做好社区内托幼机构及小学生的预防接种工作。8. 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应急接种任务。9. 掌握有关统计数据,按时上报有
15、关报表。消毒隔离制度1. 认真贯彻执行消毒管理办法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防交叉感染,保护病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健康。2. 技术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一人一管一针一用一消毒制度。医务人员工作时要着装整齐、清洁,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和口罩,诊疗工作前后要洗手。3. 治疗室要定期消毒,必要时随时消毒。每天上班前、下班后都要搞好所有工作场所的清洁工作。4. 无菌器械、容器、器械盘、敷料罐、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消毒液要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应用消毒液浸泡。5. 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做隔离观察处置,尽快作出诊断和转送上级医院治疗。6. 传染病人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及时消毒和处
16、理。7. 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报告制度和应急预案。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1.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加强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疫情管理工作。2. 医务人员发现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填入传染病登记册。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要填写完整,14 岁以下儿童填写家长姓名,地址要具体明确,并有通讯联系方式。并对漏报疫情的,对责任医师处以 100 元的罚款。3. 公卫人员每旬对疫情漏报进行一次自查,及时做好月报、年报工作,并做出疫情分析。4. 依法加强传染病的报告。医务人员发现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应在 2 小时内通过网络
17、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乙、丙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应在 24 小时内网络直报。5. 获得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重大传染病爆发疫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件、应用水污染等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重大动物疫情,如自毙鼠、鸡鸭的成批死亡、疯狗咬人等,以及其它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相关信息,应当在 2 小时内以电话等方式向主管局报告 ,明确情况后同时网络直报。6. 按照传染病管理职责分工,配合协助疾控中心对甲类及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有聚集疫情的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疫区的控制处理;及时认真地开展除以上传染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处
18、置。7. 按照上级确定的传染病监测任务开展监测工作。8. 组织本单位的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诊断标准,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性。慢性病管理工作制度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应设有专 职人员负责慢性病管理工作,建立防治网络。2. 通过各种临床诊疗、高危人群筛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体检等渠道,发现慢性病患者并进行登记,掌握本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对慢性病患者实行分类管理。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应结合居民健康体检和病人随访等,对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脑卒中和冠心病为重点的慢性病开展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要有进行慢性病防治宣传的场所,需配有黑板、桌椅、电视等必备的宣教设备。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应分层次针对社区不同人群定期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活动;定期发放慢性病宣传资料,并详细记录。6. 社区内应有康复场所,针对社区不同居民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组织、指导居民及慢性病人开展相关的健身活动。7. 建立各种慢性病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